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郭舜, 黄启堂, 黄磊, 吕国梁
    湿地科学. 2024, 22(05): 781-797.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16

    为了了解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维管植物区系组成及其分布区类型,以及与邻近湿地的亲缘关系,采用左家哺综合系数法研究不同地区间的区系丰富度,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比较区系地理成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169科493属795种,包括蕨类植物35科57属84种,裸子植物6科7属7种,被子植物128科429属704种;单种科和寡种科合计151科272属397种,分别占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89.35%、55.17%和49.94%;单种属和寡种属合计485属736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98.38%和92.58%;外来入侵植物有14科24属25种,以草本植物为主;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湿地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在科、属分布区类型上具有明显的热带属性,呈现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热带科75科,占72.12%,以泛热带分布占显著优势;温带科29科,占27.88%,以北温带分布占优势;热带属281属,占65.96%;温带属138属,占32.39%;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中山河湿地与邻近的荔浦荔江湿地、乳源南水湖湿地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与海宁长水塘湿地的亲缘关系最为疏远;其区系丰富度低于溆浦思蒙湿地和乳源南水湖湿地,高于其他湿地,植物区系的丰富度总体较高。

  • 李云涛, 葛杰, 冯丹丹, 杨玉霞, 刘浩宇
    湿地科学. 2024, 22(06): 895-90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08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247

    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内,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选取了7个具有代表性区域,每月调查蜻蜓目昆虫2次。通过物种鉴定和统计,对蜻蜓多度和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蜻蜓目昆虫共计6科17属21种,其中蜻科物种数最多,占种总数的52.38%,蟌科次之,占种总数的23.81%,物种较以往的调查结果增加4种;长叶异痣蟌(Ischnura elegans)为极优势物种,优势物种有4种,分别为东亚异痣蟌(Ischnura asiatica)、七条尾蟌(Paracercion plagiosum)、红蜻(Crocothemis servilia)和黑丽翅蜻(Rhyothemis fuliginosa);在调查中共记录蜻蜓成虫2 724头,在6月蜻蜓丰富度和多度最高,7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种间随机相遇率比较,白洋淀每月蜻蜓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区分度明显,更适宜评价白洋淀湿地蜻蜓目种群动态。

  • 代亮亮, 吕敬才, 陈会明, 匡中帆, 邓伯龙, 侯天文, 袁果
    湿地科学. 2024, 22(05): 717-72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5.010
    贵州省内河流、湖库众多,水网密布,湿地类型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在贵州省42处省级重要湿地开展了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包括浮游植物、鸟类、鱼类、大型水生植物和水生外来入侵物种。结果表明,在42处重要湿地共记录浮游植物8门188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3.50×103~3.34×108 cells/L;共记录鸟类18目55科213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共记录鱼类6目19科113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鱼类4种;在5处代表性重要湿地共记录水生植物69科149属249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水生植物3种;共记录6种水生外来入侵动物和3种水生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和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入侵与扩散速度迅猛。贵州省42处重要湿地鸟类、鱼类、大型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较高,但部分湿地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较高、水生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较大,需加强对湖库型湿地的控源截污、水生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力度。
  • 史传奇, 杨浩宇, 孙阎, 孟博, 陈曦, 于少鹏
    湿地科学. 2024, 22(06): 856-862.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04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271

    于2017年5月至9月、2018年7月至8月和2023年6月至10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黑龙江木兰松花江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该湿地公园种子植物组成特征,并在种水平进行区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地公园内共记录种子植物53科155属217种(包括2亚种和6变种),优势科菊科(Asteraceae)包含18属37种,禾本科(Poaceae)包含21属24种,蓼科(Polygonaceae)包含4属17种;优势属蓼属(Persicaria)包含9种,薹草属(Carex)包含7种,蒿属(Artemisia)和委陵菜属(Potentilla)都包含5种;湿地公园内分布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草甸、草本沼泽和水生植被,主要群系为松江柳群系(Form. Salix sungkianica)、瘤囊薹草群系(Form. Carex schmidtii)和眼子菜群系(Form. Potamogeton distinctus)等;种子植物种水平的区系具有典型的温带属性,同时兼有热带、亚寒带-寒带类型,特有程度低。

  • 白芹菲, 鲍玉海, 韦杰, 禹妍彤, 罗鹏, 王艳琪, 贺秀斌
    湿地科学. 2024, 22(06): 874-88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06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250

    消落带作为特殊的季节性水陆交错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拦截泥沙和消纳面源污染物等重要功能。于2023年6月,在四川省眉山市黑龙滩水库消落带,采用野外样带调查和双向指示种(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分类方法,定量分析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类型及分布现状。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滩水库消落带种子植物共有16科29属32种,多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物区系表现为适应区域气候的热带、北温带植物区系特点;随着水位升高,消落带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重要值增大,而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重要值逐渐减小;黑龙滩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主要有10种,其中出现最多的分别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群落、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群落、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群落、翅茎灯芯草(Juncus alatus)+长芒稗(Echinochloa caudata)群落。黑龙滩水库消落带现存优势物种和优势群落的分布主要受淹水深度、时长和频次的影响,植物群落特征在不同水位差异显著。

  • 罗元, 王钧
    湿地科学. 2024, 22(05): 617-62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01

    以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三大城市群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政策资料分析湿地演变的驱动因素。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量化了湿地面积与社会、经济指标的相关程度,并选取典型案例区(深圳西海岸、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对湿地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定性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0—2020年,三大城市群自然湿地发生剧烈变化的时间顺序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与经济发展的时间顺序相一致;三大城市群湿地演变的驱动因素既有相似性也有区域异质性,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集聚、经济高速增长和重大工程建设;深圳西海岸自然湿地因早期围垦养殖和城市建设面积锐减,但近年来由于海岸带开发管控和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而减速放缓;上海浦东新区因互花米草的引入和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导致自然湿地减少;天津滨海新区自然湿地的减少主要受油田、盐田开发、水产养殖等因素的影响。

  • 王飞飞, 吴高杰, 杨盛昌, 曹文志
    湿地科学. 2024, 22(05): 664-67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05
    红树林在沿海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收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识别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和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3月(春季)和11月(秋季),以福建省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河口型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秋茄(Kandelia obovata)中龄林和成熟林中靠陆端和靠海端林内土壤及光滩土壤,研究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变化特征,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MMR)识别土壤有机碳不同潜在来源的贡献。结果表明,中龄林和成熟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9.80~30.10 g/kg和9.40~30.97 g/kg,秋季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比春季高了25.6%和19.1%;土壤δ13C值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28.20‰~-23.68‰和2.39‰~10.98‰,其中δ13C值在靠海端和光滩中均高于靠陆端;海水养殖产生的颗粒有机物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其平均贡献率为(32.6±3.7)%,其次是上游河流带来的颗粒有机物和C3植物,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3.3±10.2)%和(20.1±0.9)%;海水养殖和C3植物的贡献率均在靠陆端红树林最高,而河流的贡献率在光滩土壤中最高,本地源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存在季节差异;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沿由内陆向海岸方向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外来源,本地源在红树林林内土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碳捕获和碳固存能力。
  • 谷凤, 赵思媛, 钟嘉伟, 王原, 杨永峰
    湿地科学. 2024, 22(05): 707-71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09

    自然教育建设是湿地公园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对实现人与湿地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自然教育发展脉络,分析中国湿地公园自然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公园自然教育建设模式。选择国内首个以原乡陂塘湿地为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安徽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园自然教育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自然教育资源价值化、主题差异化、场所原乡化、媒介多维化、课程系统化的建设策略,引导湿地建设方向,形成依托自然教育建设的综合发展模式。公园以自然教育为引导的规划实践使陂塘文化与遗产的精髓在新时代得以有效传承并焕发新的生机。

  • 万家宏, 钟传艳, 高登成, 周俊, 吕兴菊, 龙晓文
    湿地科学. 2024, 22(05): 727-73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11

    为了解洱源县茈碧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为制定渔业资源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茈碧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茈碧湖共采集鱼类样本5 701尾,重61 557.8 g,经鉴定共有15种,隶属于4目7科13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数最多,有8种,占总物种数的53.33%;鱼类组成以湖泊定居型为主,鲫(Carassius auratus)、子陵吻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uns)、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和鲤(Cyprinus carpio)为茈碧湖全年优势鱼种,合计占总尾数的80.60%;茈碧湖鱼类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83~1.58,基于个体数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9~1.53和0.47~0.77,基于生物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8~1.41和0.45~0.79;Margalef丰富度指数、基于个体数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不同季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基于生物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在不同季节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鱼类群落稳定性在秋季最高,其次为夏季,春季和冬季稳定性最低。

  • 刘丹丹, 徐磊, 赵美丽, 程鹏, 刘子赫, 武海涛
    湿地科学. 2024, 22(05): 686-69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07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建立湿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体系,开展湿地资源价值评估,是湿地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根据湿地资源资产的特点和管理需求,筛选出湿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的核心指标,构建了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以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案例,进行湿地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共筛选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3类功能,食物生产、原料生产、用水供给、调节洪水、补充地下水、保土造陆、消浪护岸、净化水质、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空气净化、物种保育、游娱休疗和科普宣教14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确定了20个二级指标。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指标能够反映湿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组成;经核算,2022年额尔古纳湿地自然资源资产总价值为95.61亿元,湿地自然资源资产单位面积平均价值为93.48万元/hm2。在3种服务功能中,调节服务价值(955 160.89万元)最大,其次是文化服务价值(530.64万元),供给服务价值(448.25万元)最低。在调节服务总价值中,调节气候功能价值最大(726 742.56万元),主要源于增加湿度功能(659 986.35万元);在文化服务总价值中,游娱休疗价值(468.13万元)大于环境教育功能价值(62.51万元);生态用水(394.86万元)为供给服务中价值最大的功能。额尔古纳湿地在区域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研究为建立湿地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制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开展所有权委托代理奠定了基础。
  • 研究报道
    贾鹏, 于彩芬, 王旖旎, 贾静, 刘莎, 曾娅杰, 张德英, 李晶, 赵轶, 刘长安
    湿地科学. 2024, 22(06): 981-98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17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279

    辽宁省大连市和营口市是两座具有代表性的沿海城市,湿地类型较多且资源丰富。为了明确东北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对大连市和营口市的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连市湿地面积为42 524.94 hm2,营口市湿地面积为14 957.07 hm2,沿海滩涂面积相对最大,分别为41 695.54 hm2和11 694.78 hm2,灌丛沼泽面积相对最小,分别为5.62 hm2和1.65 hm2;湿地植物和鱼类物种数较多,两栖类物种数最少,大连市湿地中植物有81科474种,营口市有30科134种,大连市湿地中鱼类有108科274种,营口市有58科124种,大连市湿地中两栖类有6科14种,营口市有4科5种。通过湿地生态系统概况、资源特点、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阐述湿地对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并提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对策。

  • 徐光远, 吴帆, 王钰婷, 董彦民, 徐志伟, 王升忠
    湿地科学. 2024, 22(06): 823-83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01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40011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之一,泥炭沼泽土壤碳的变化对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中的酶和铁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重要因素。以长白山白江河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4月,采集自然区、排水区和水位恢复区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不同形态铁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铁结合有机碳及土壤有机碳含量,阐明“酶闩”与“铁门”在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相对重要性,为退化泥炭沼泽恢复过程中的碳库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水位恢复2 a后,水位恢复区土壤pH升高,土壤全氮含量降低;土壤中Fe2+和络合态铁氧化物含量高于排水区,排水区土壤中Fe3+、无定型态铁氧化物和游离态铁氧化物含量都高于水位恢复区;0~5 cm深度土壤水解酶活性降低,氧化酶活性增高,而>5~20 cm深度土壤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全氮和铁含量的影响;总体上,水位恢复区土壤有机碳和铁结合有机碳含量高于排水区;水位恢复后,络合态铁氧化物含量升高,促进了铁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升高,但“铁门”机制并不是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铁含量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使得“酶闩”机制在春季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杨岚, 张学仕, 何清逸, 李东鹏, 宋新山, 曹新
    湿地科学. 2024, 22(06): 911-92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10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40031

    富营养化水体常暴发蓝藻水华,其中微囊藻是引发藻华的优势种,它通常以群体的形态存在,微囊藻群体形成是藻华暴发重要阶段的关键成因。通过添加高浓度Ca2+(100 mg/L、500 mg/L、1 000 mg/L),研究微囊藻群体形成的形态特征和胞外聚合物的理化特性,揭示藻华暴发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a2+有效诱导微囊藻群体形成,形成过程包含细胞聚集、群体扩增、群体维持共3个阶段;细胞粘附机制主导细胞聚集及群体扩增阶段,实验开始1 d内,单细胞迅速聚集形成松散的微囊藻群体,Ca2+质量浓度为100 mg/L、500 mg/L、1 000 mg/L的实验组微囊藻群体中位直径于实验5 d、3 d和3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12 μm、29.40 μm、33.26 μm;在群体维持阶段,微囊藻大群体分解为小群体,但是藻细胞依靠细胞分裂机制仍维持群体形态,到9 d中位直径稳定在18.19~20.39 μm;不同组分胞外聚合物在微囊藻群体形成3个阶段中起特殊作用,溶解型胞外聚合物在细胞聚集阶段起关键作用,结合型胞外聚合物对微囊藻群体扩增和维持有重要贡献。研究提出了微囊藻群体形态特征的系统性评估方法,同步解析胞外聚合物的分泌规律及理化特性,强调了溶解型胞外聚合物在微囊藻群体聚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诠释了藻华暴发初期微囊藻群体形成的机理和作用机制。

  • 盘远方, 邱思婷, 苏治南, 邱广龙, 潘良浩, 范航清, 贺银
    湿地科学. 2024, 22(05): 641-650.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03

    红树林是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揭示红树林人工幼林叶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及关联,有助于理解红树林幼苗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其群落组成规律。在广西北海市西场镇安乐村的红树林人工幼林修复区,采集了764株红树林植株的9 932片叶片,测量每片叶片的叶厚度、叶面积、叶体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组织密度,并运用广义线性模型、“varcomp”函数、主成分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叶功能性状在叶片、个体和物种尺度上的变异来源及关联。结果表明,6种叶功能性状值的变异系数均以叶片尺度最大、物种尺度最小,所有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物种尺度;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叶片、个体和物种尺度上,前2个主成分轴分别解释了6个功能性状变异总方差的75.6%、72.8%和96.8%;在3个尺度上,叶厚度、叶面积和叶体积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而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组织密度与其他性状均负相关。

  • 彭正耀, 宋维峰, 夏欣
    湿地科学. 2024, 22(05): 651-66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04

    为了探究云南哈尼梯田湿地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解吸特征,在干季(11月)和湿季(6月)分别采集不同海拔(上部梯田和下部梯田)、不同深度(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80 cm)的梯田土壤样品,开展铵态氮的吸附-解吸热力学及动力学序批实验,并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等温热力学模型研究土壤铵态氮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哈尼梯田湿地土壤铵态氮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可用准一阶方程拟合;下部梯田土壤铵态氮吸附量在不同月份均比上部梯田高出12%以上,6月不同海拔土壤铵态氮吸附量均比11月高出52%以上,土壤铵态氮吸附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哈尼梯田湿地土壤铵态氮吸附热力学曲线均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下部梯田土壤铵态氮最大吸附容量在不同月份均比上部梯田高出19%以上,6月不同海拔铵态氮最大吸附容量均比11月高出67.5%以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铵态氮最大吸附容量逐渐增加。哈尼梯田土壤铵态氮的解吸热力学曲线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下部梯田的铵态氮最大解吸量在不同月份均大于上部梯田;11月不同海拔土壤铵态氮解吸能力均强于6月。哈尼梯田土壤铵态氮临界吸附浓度均小于上覆水,作为铵态氮的“汇”,可以有效地对铵态氮进行吸附,且6月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能力大于11月,下部梯田土壤铵态氮吸附能力大于上部梯田。哈尼梯田湿地对于防止湿地和下部河流的面源污染及富营养化、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梯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鞠永富, 于婷, 鞠鑫, 于洪贤
    湿地科学. 2024, 22(05): 798-807.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17

    2022年5月至11月,对小兴凯湖浮游动物及水环境因子进行监测,探讨浮游动物丰度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小兴凯湖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差异较为明显,不同季节浮游动物丰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管委会区域水体营养状态指数最高,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湖心区域水体营养状态指数最低;不同季节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小兴凯湖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9.96,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Pearso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春、夏两季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质量浓度、透明度、温度、总氮质量浓度和浊度,秋季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氯化物质量浓度、pH、叶绿素a质量浓度、透明度和浊度,冬季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叶绿素a质量浓度;不同种类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差异显著。

  • 刘芊池, 蔡君, 解梦婷, 刘雪鹏, 田俊平, 贺文君, 张冬杰
    湿地科学. 2024, 22(05): 697-70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08
    黄河山东段两侧33座国家湿地公园是黄河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着区域生态安全和发展质量。基于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相关统计资料和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组成结构和生态功能,采用当量因子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对黄河山东段两侧33座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其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山东段两侧33座国家湿地公园面积总计32 447.68 hm²,湿地总面积为25 465.72 hm²,平均湿地率为76.05%;33座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0.17~2.69亿元,其中,山东单县浮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最高,山东乐陵跃马河国家湿地公园最低;就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而言,山东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最高;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总服务价值的比例为73.92%~99.65%。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沿黄河流向略有降低,在黄河两岸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特征。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湿地公园面积和湿地率显著相关。
  • 马一帆, 王强, 周学红, 刘化金
    湿地科学. 2024, 22(06): 863-87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05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283

    育雏期是鸟类繁殖期的关键阶段,鸟类育雏期行为研究有助于揭示鸟类在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对于鸟类保护有积极意义。于2022年6月,采用瞬时扫描与频次比例统计方法,对百鸟湖和兴凯湖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育雏期行为进行了观察与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为时间分配方面,百鸟湖和兴凯湖东方白鹳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百鸟湖东方白鹳成鸟分配给觅食行为的时间更少,分配给理羽、警戒、修巢行为的时间更多;百鸟湖东方白鹳雏鸟分配给静栖行为的时间更少,在行走、站立、修巢的时间更多。在行为日节律方面,百鸟湖和兴凯湖东方白鹳行为都具有一定节律,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了适应性的改变,产生了明显的差别,百鸟湖东方白鹳成鸟警戒行为高峰与车流高峰期重合,兴凯湖东方白鹳成鸟警戒行为却并未表现出明显日节律。

  • 唐以杰, 吴映明, 黄更生, 谢志鹏, 柯锦涵, 黎玥明, 李佩珊, 陈惠文
    湿地科学. 2024, 22(05): 735-750.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12
    2022年3月(春季)和9月(秋季),对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区域6块红树林湿地中的虾类资源进行调查,并采用物种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相似度指数、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虾类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采集的8 357尾虾类隶属于2目9科37种,其中春季的优势种为脊尾蝼蛄虾(Upogebia carinicauda)、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长毛明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秋季的优势种为脊尾蝼蛄虾、刀额新对虾和哈氏仿对虾;2个季节6块红树林湿地渔获虾类的平均数量为237~1 508尾,由大到小依次为江门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惠州市惠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珠海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州南沙湿地公园、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虾类鲜质量平均值为1 315.2~8 188.4 g,江门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最大,广州南沙湿地公园最小;虾类种类数有9~26种,江门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最多,广州南沙湿地公园最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583~2.669,惠州市惠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最大,广州南沙湿地公园最小;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193~3.010,江门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最大,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最小;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40~0.923,惠州市惠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最大,广州南沙湿地公园最小;在同一块红树林湿地,虾类组成、数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春季和秋季之间差异并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江门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惠州市惠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珠海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4块面积较大的红树林湿地虾类群落为同一组,而广州南沙湿地公园和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这2块面积较小的红树林湿地虾类群落为另一组;相似性分析检验进一步揭示了这两组红树林湿地之间虾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Global R=0.879,p=0.002);BIOENV分析表明,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溶解氧质量浓度、pH和红树林面积是影响虾类丰度的重要环境因子(ρ=0.877),其中,对虾类丰度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红树林面积。
  • 罗来开, 程樱, 阳艳芳, 伍佳楠, 肖晶晶, 赵凯
    湿地科学. 2024, 22(06): 940-94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13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40010

    滩涂湿地植被是鱼类产卵的重要介质和场所,与长江江豚饵料密切相关。调查滩涂湿地植物资源分布现状,是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栖息地状况治理与评价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于2023年4月、7月、10月和12月,采用定点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长江安庆段滩涂湿地开展了维管植物资源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分析了该区域维管植物的组成特征和区系类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安庆段滩涂湿地共记录维管植物242种,隶属于58科164属;蕨类植物有6科7属7种,裸子植物有1科1属1种,被子植物有51科156属234种;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为优势科,分别包含35种、32种和27种物种,优势属不明显;区系组成上维管植物科和属都具有隐域性及具有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的双重性质;长江安庆段滩涂湿地中的维管植物物种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不仅可以改善长江水质,又可以为许多鱼类提供适宜的繁殖和索饵场所,对于维系长江江豚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 胡前坤, 赵菲, 袁龙义
    湿地科学. 2024, 22(06): 845-85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03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286

    乡村小微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是大多数小微湿地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为了科学认识和保护乡村小微湿地,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乡村小型湖泊、水塘、沟渠共计27处小微湿地维管束植物组成以及小微湿地周围土地利用方式、护坡方式、人为干扰强度、现状功能、水体污染物种类数、水体营养程度等人为因素进行调查,将人为因素作为物种丰富度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安县小微湿地共记录42科84属115种维管束植物,科、属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型和热带分布型为主,被子植物占据绝对优势,优势科为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植物为主;非度量多维排列分析(NMDS)结果显示,3种类型小微湿地在植被组成具有差异;3种类型小微湿地物种丰富度之间没无明显差异,秋季物种丰富度低于夏季;将物种丰富度驱动因素利用夏普利解释模型(SHAP)重要性排序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为周围土地利用方式,其次为护坡方式;周围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最重要的交互项,对物种丰富度产生直接正效应影响,并且通过影响现状功能和护坡方式对物种丰富度产生负和正效应影响。

  • 史家兴, 刘吉平, 张仲胜, 芦康乐, 武海涛
    湿地科学. 2024, 22(06): 834-84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02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40119

    作为湿地食物网中重要的生物组成,浮游动物在湿地水质和系统健康评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了探究环境因子对北方典型沼泽湿地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3年7月在吉林省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沼泽湿地中,共设置了24个样点(浅水区12个、深水区12个),开展后生浮游动物及水环境因子调查,对比分析浅水区和深水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共记录到后生浮游动物84种,其中以轮虫为主要优势类群(50种);后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8.10 ind./L和50.46 μg/L;优势物种共有6种,浅水区有5种,深水区有4种;浅水区后生浮游动物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深水区,而两区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无显著差异;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轮虫类群的群落结构在空间上差异较大,而桡足类和枝角类群落差异较小;水深、硝态氮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是影响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 李志娟, 肖宇童, 吕佳霖, 徐琪, 董雄德
    湿地科学. 2024, 22(06): 922-92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11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245

    在黄河(河南段)桃花峪滩区选取滩涂裸地、天然草地和弃耕农田3种类型的采样地,以0~10 cm深度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的4种水解酶(β-1,4-乙酰-葡糖胺糖苷酶、β-1,4-木糖苷酶、纤维素二糖水解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和1种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以及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4种土壤水解酶(β-1,4-乙酰-葡糖胺糖苷酶、β-1,4-木糖苷酶、纤维素二糖水解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平均值分别为0.82 nmol/(h·g)、0.83 nmol/(h·g)、1.69 nmol/(h·g)和3.24 nmol/(h·g),且4种水解酶活性都在天然草地土壤中相对最高,显著高于滩涂裸地和弃耕农田土壤;相反,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滩涂裸地土壤中相对最高,高于天然草地和弃耕农田土壤;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解酶活性与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正相关。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滩涂自然恢复促进提高土壤水解酶活性,有助于土壤质量的提升。

  • 庄小燕, 况润元
    湿地科学. 2024, 22(05): 630-640.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02

    鄱阳湖南矶湿地环境复杂、湿地类型多样,实现对该区湿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和自动提取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辅助DEM数据和Google Earth高清影像,选取影像纯净像元作为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根据样本的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构建面向对象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决策树模型,实现南矶湿地类型分类,并研究2018—2021年南矶湿地类型的转移特征。结果表明,结合面向对象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可以得到精度较高的分类结果,总体精度可达86.36%,Kappa系数为0.83,与传统的监督分类方法相比,总体精度提高了6.29%;南矶湿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冬季草洲分布较为广泛,夏、秋季大部分泥滩、草洲被淹没;受水位和地形影响,南矶湿地类型转移变化主要体现在水域、泥滩、草洲之间的相互转化,耕地、林地以及建筑用地分布较为稳定。与传统的监督分类方法相比,面向对象CART决策树分类结果较好,可快速、高效地实现湿地信息提取。

  • 史嘉炜, 李思思, 郗连连, 彭方成, 李有志
    湿地科学. 2024, 22(06): 972-980.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16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299

    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桂东县上东村野生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原生境保护区,开展湘南高山湿地莼菜野外调查,并研究野生莼菜群落特征、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确定影响野生莼菜群落特征的关键水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位于莽山博物馆、莽山浪畔湖、桂东上东村3个保护区的莼菜伴生种较少,主要为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e)、藨草(Scirpus triqueter)、睡莲(Nymphaea tetragona)和宽叶泽薹草(Caldesia grandis);位于莽山自然博物馆人工栽培的莼菜群落多样性指数低于野生莼菜群落;水体中氮含量是影响莼菜性状和群落多样性水平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在莼菜引种与恢复过程中,要关注水体氮含量、水体温度和电导率。

  • 邹萍秀, 高子炜, 曹磊, 李洪远, Bruce C Anderson
    湿地科学. 2024, 22(06): 884-89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07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292

    天津市作为渤海湾重要的湿地区域,同时也是陆海系统交互胁迫的敏感区域,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开发活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受损、生态网络格局紊乱、水鸟安全保障空间萎缩等生态安全重大问题。以天津市湿地水鸟为研究对象,从“物种-生境-修复”视角出发,根据生境适宜性识别选取生态源地,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修正基本阻力面,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构建出天津市湿地水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天津水鸟生态源地的总面积为2 695.06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1.05%,主要分布在滨海新区、宝坻区、蓟州区、宁河区和静海区等区域;以勺状分布的关键生态廊道共有120条,主要沿源地和河流水系分布,保障了天津市水鸟生态源地之间的连通;对所识别的源地和生态廊道进行总体规划,提出构建水鸟活动生态廊道、建立水鸟活动保护热点、设立水鸟活动重点保护地块等策略,宏观上形成“两屏三带六区多点”的湿地水鸟生态安全格局。基于生境适宜性的源地识别,以及利用生境适宜性结果修正基本阻力面的方法,综合考虑了湿地水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生态过程的重要性,为解决天津市湿地水鸟生态安全保障问题提供了现实路径和科学指引。

  • 综述
    王勇思, 孙丽, 王宪伟, 宋长春, 杜宇, 连继哲
    湿地科学. 2024, 22(05): 808-82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18

    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几十年来,该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远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是中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域内湿地碳氮循过程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温度升高对中国东北地区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湿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来说,气温升高引起土壤温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微生物活性增强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湿地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此外,气温升高可促使东北地区湿地由CH4的弱源向强源以及CO2由汇向源逐渐转变,但对N2O源汇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对东北地区湿地的覆盖还不够全面,缺少长时高频的监测以及多梯度、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来应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 项剑, 李嘉欣, 孔梦婷, 程锦萍, 李成之, 刘宇昂, 郭欢, 王艮梅, 张焕朝
    湿地科学. 2024, 22(05): 674-68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06

    为了探究江苏省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苏省境内的湖泊湿地(洪泽湖和太湖)、河流湿地(淮河和长江)和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并分析不同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与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pH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湖泊湿地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仅洪泽湖湿地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分别为0.048~4.556 μg/(g·d)、0.005~0.145 μg/(g·d)和0.002~0.348 μg/(g·d),湖泊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最高,分别是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的9.6~31.4倍和13.1~24.0倍;湖泊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溶解性有机碳,河流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全氮含量,而滨海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溶解性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

  • 董艳珍, 赵金凤, 肖克彦, 徐大勇, 向蓉, 郑丙辉
    湿地科学. 2024, 22(05): 757-768.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14
    2022年5—11月,在四川邛海采集浮游植物和水体样品,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邛海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76属137种,浮游植物密度在305.63×104~706.91×104 cells/L之间,平均值为442.76×104 cells/L,6月最高;主要藻种为绿藻和硅藻,绿藻门的卵囊藻(Oocystis sp.)、小球藻(Chlorella sp.)和硅藻门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在每个月都是优势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均匀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16~3.66、0.82~0.88和0.66~0.75,5—8月浮游植物多样性高于9—10月。邛海水质总体良好,营养状态指数小于40,属于中营养水平;冗余分析表明,邛海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受水环境因子影响明显,总磷质量浓度对浮游植物影响最大,解释率为31.1%(p<0.01),其次为溶解氧(24.7%)、水温(17.3%)和pH(10.6%);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a质量浓度与透明度显著负相关(R=-0.65,p<0.01),与高锰酸盐指数(R=0.35,p<0.01)、氨态氮(R=0.43,p<0.01)、总磷(R=0.73,p<0.01)、总氮(R=0.39,p<0.01)和综合营养指数(R=0.35,p<0.01)均显著正相关,说明邛海浮游植物生物量随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水体透明度的降低而降低。总磷质量浓度、氨态氮质量浓度、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等是影响邛海浮游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高枧湾水域入湖氮磷负荷的控制,防止水华的发生。
  • 何术锋, 王清, 林育青, 佘星源, 陈求稳
    湿地科学. 2024, 22(06): 902-910.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09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309

    为了科学、准确地研究湿地公园植物空间配置方法,综合湿地植物及水鸟对关键生境因子水位的需求,构建了栖息地适宜度曲线,结合湿地水位空间分布,构建了基于湿地植物与水鸟栖息地需求的综合栖息地模型,模拟了南京市绿水湾湿地公园现状控制水位4.2 m及修复后控制水位4.5 m下的湿地植物及水鸟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IS)空间分布,同时计算了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Weighted Usable Area, WUA)和高质量生境面积,分析对比了仅考虑植物生境和综合考虑植物及水鸟生境的2种方法,并提出了绿水湾湿地公园植物空间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综合法计算得到的湿地植物高质量生境面积均比单一法得到的小,且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的变幅大于沉水植物,水位的变幅对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生境面积的影响大于沉水植物;综合植物及水鸟需求配置湿地公园植物的方法,为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 曹雪倩, 王鹏, 李佳依, 付湘瑜, 高大伟, 刘雪燕, 赵海鹏
    湿地科学. 2024, 22(06): 960-97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15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258

    为了探究郑州市城市湿地的组成、城市湿地中鸟类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与水鸟优先保护区域,以及环境因子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从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收集了11处郑州市城市湿地鸟类物种分布数据,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分析不同湿地鸟类群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影响鸟类多样性和优先指数的关键生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1处城市湿地共记录到17目53科250种鸟类,其中雀形目鸟类最多,鸟类群落的种群总数量为125 482只个体;鸟类群落优势物种为麻雀(Passer montan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小鸊鷉(Tachybaptus ruficollis)、喜鹊(Pica pica)、白骨顶(Fulica atra)、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和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其中,白头鹎、麻雀和灰喜鹊之间以及小鸊鷉、白骨顶和绿头鸭的优势种相关性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分成的3块区域中,西流湖区域和中心区域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整体上在春季和秋季较低,在夏季和冬季较高,象湖区域则相反;优先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3处城市湿地为水鸟高优先级保护地点,3处城市湿地为中优先级保护地点,5处城市湿地为低优先级保护地点;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隔离度、生境类型的数量和样点数逐渐增大,鸟类的物种丰富度增大,建筑指数反之。

  • 李玫, 唐以杰, 陈玉军, 黄更生, 蔡艳清, 李俊, 邓创发
    湿地科学. 2024, 22(05): 751-756.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13
    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广州南沙湿地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湿地、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湿地和光滩,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次级生产力、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进行计算与分析,探究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和P/B值差异明显,芦苇湿地、无瓣海桑湿地和光滩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去灰分干质量,AFDW)分别为36.59 g/(m2·a)、13.31 g/(m2·a)和4.56 g/(m2·a),P/B值分别为1.24、1.20和0.84。芦苇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最高,其次是无瓣海桑湿地,光滩最低。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在不同生境之间差异显著(F=6.50,p<0.01),但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p<0.05),P/B值与土壤盐度和电导率均显著负相关(p<0.05)。
  • 解成杰, 谢湉, 宁中华, 崔保山
    湿地科学. 2024, 22(05): 769-780.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5.015

    探索黄河三角洲潮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于评估潮滩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4月,在黄河三角洲南部和北部潮滩湿地分别选取典型潮沟网络,开展浮游生物实地调查,分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春季黄河三角洲潮沟网络内浮游植物共有45种,隶属于3门36属,以硅藻门和甲藻门为主;浮游动物共有22种,以桡足类和浮游幼体为主;多样性分析表明,潮沟内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同步性分析表明,与浮游植物相比,潮沟网络内浮游动物的同步性较高;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各水环境因子均不相关,而浮游生物密度与水体电阻率和氧化还原电位显著正相关,与盐度、比电导度和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显著负相关。

  • 武倩, 朱兆洲
    湿地科学. 2024, 22(06): 930-93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12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259

    为了研究海河水体中放射性核素238U和232Th的环境致癌风险和来源,采用固相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于2021年1月、4月、7月和10月,采集海河各段水样,测定水体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和232Th的浓度;同时,基于Monte Carlo模拟,结合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致癌风险模型,对海河水体中238U和232Th的污染水平和致癌风险进行评价;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对污染源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238U和232Th的活度浓度分别为(36.5±25.2) mBq/L和(0.041±0.037) mBq/L,238U活度浓度明显高于232Th;238U活度浓度在1月最高,其次为4月和10月,在7月最低;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中、下游的活度浓度大于源河流和上游的规律;海河水体中238U和232Th在4月、7月和10月污染概率都未超过20%,在1月有较高的污染风险;从空间分布来看,海河源河流和上游的污染概率极低,中游和下游发生污染的概率在11%~14%之间;238U和232Th产生的致癌风险指数在10-6~10-4之间,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238U和232Th对幼儿产生的总致癌风险最高,其次为成人,少年的风险最低;海河水体中238U主要有4种来源,分别为农业源、工业源、宇宙射线和土壤源,其贡献率分别为61.4%、12.6%、8.9%和17.1%;232Th的来源主要有3个,分别为工业源、宇宙射线和土壤源,其贡献率分别为18.1%、59.8%和22.1%。

  • 李永民, 徐慧冬, 张兴, 王魏根, 赵宏强
    湿地科学. 2024, 22(06): 950-959.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6.014 cstr: 32178.14.wetlandscience.20230312

    湿地鸟类多样性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对安徽颍上八里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湖泊生境、农田生境、防护林生境和库塘生境的鸟类进行调查,采用多维度多样性指数,对鸟类群落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共记录到鸟类138种共35 838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5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极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5种。春季4种生境的鸟类多样性之间差异显著,夏季农田生境中鸟类多维度多样性指数较高,秋季湖泊生境物种丰富度指数(38.00)、功能丰富度指数(128.64)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1 264.71)都最高,冬季物种丰富度指数(39.67)、功能丰富度指数(69.30)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1 254.96)在湖泊生境中显著高于其他3种生境。在湖泊生境中,秋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32)、分类学多样性指数(67.53)、功能丰富度指数(128.64)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1 264.71)最高,冬季物种丰富度指数(39.67)和总个体数(17 592只)最高。在农田生境中,鸟类物种丰富度指数(28.3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77)、功能丰富度指数(48.81)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976.28)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防护林生境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44)、Simpson多样性指数(0.89)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86)在秋季显著高于其他3种季节。在库塘生境中,物种丰富度(19.67)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在保护区单次调查中观测到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和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均超3 000只,超过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该物种种群数量的1%,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调查发现安徽新记录物种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和鹊鸭(Bucephala clangula)。安徽颍上八里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鸟类特别是水鸟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和栖息环境,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