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刘利平, 李子腾, 杜雨, 王瑞平, 于向芝, 高丽, 刘利
    湿地科学. 2024, 22(01): 31-37.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1.004
    黑颈䴙䴘(Podiceps nigricoll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保护黑颈䴙䴘,于2022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开展了针对黑颈䴙䴘巢的野外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L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黑颈䴙䴘是否筑巢与巢的隐蔽度、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等8种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黑颈??主要在不受盛行风影响且隐蔽度较高的浅水区域(水深的平均值为10.56 cm)筑巢,筑巢的主要材料为角果藻(Zannichellia palustris)、水绵(Spirogyra communis)、动物羽毛和植物枝条;有巢样方的黑颈??巢的隐蔽度、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都显著大于无巢对照样方(n=20,p<0.01),有巢样方与无巢对照样方是否受盛行风影响因素的值之间的差异显著(χ~2=26.302,df=1,p<0.001);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巢的隐蔽度、是否受盛行风影响是黑颈??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保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䴙䴘的繁殖种群,建议向该保护区持续补水,以维持水环境稳定和水生植物的盖度,并对补水源进行长期监测,以确保水质;提高水中无脊椎动物的丰度,为黑颈䴙䴘和其他繁殖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建议在湖心岛南侧沿岸合理种植植物,在黑颈??筑巢的区域建设三面土坝围挡,在提高黑颈??巢的隐蔽度的同时,还能减少盛行风对黑颈??巢的影响。
  • 杨富亿, 文波龙, 李晓宇, 刘宏远, 邹畅林
    湿地科学. 2024, 22(01): 1-15.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1.001
    鱼类是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中的重要食物基础。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珍稀濒危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针对该保护区中的鱼类资源增殖能力下降、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的适宜性水平降低的现状,2016年至2017年期间,采用湿地水文和基底修复的方法,对嫩江近岸浅水区和洪泛区中鱼类的自然栖息地进行了修复;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分别于2015年9月和2017年1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鱼类栖息地,开展了鱼类样本采集和调查,研究了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鱼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评价了鱼类栖息地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鱼类自然栖息地相比,修复栖息地的鱼类物种数量明显增多,而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却分别减小了16.02%和39.98%,小型非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增大了1.43倍和63.54%,鱼类现存资源量、平均年鱼类现存资源量和平均年鱼类分布密度大幅增加;修复栖息地鱼类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减小了31.98%和34.42%。所采用的湿地水文和基底修复方法,提高了修复栖息地对鱼类的适宜性,促进了鱼类资源自然增殖和种群自我发展,实现了嫩江近岸浅水区和洪泛区作为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功能的可持续性,弥补了自然栖息地适宜性差、鱼类自然增殖能力低和种群发展不可持续的缺陷。该修复方法可以为松嫩平原湿地型自然保护区鱼类栖息地修复提供借鉴。
  • 韩豪祥, 金洪宇, 廉杰, 马波
    湿地科学. 2024, 22(01): 16-24.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1.002
    为了了解高体雅罗鱼(Leuciscus idus)胚胎发育的规律,以额尔齐斯河中的野生高体雅罗鱼为亲本,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的时序和各个时期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记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3.34±0.14)℃条件下,高体雅罗鱼的胚胎历经234 h 20 min出膜,共需积温3 136.36℃·h;高体雅罗鱼的胚胎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共7个时期(进一步细分为26个时期);其中,孵化期所需要的积温最多,其次为器官形成期,囊胚期、卵裂期、神经胚期、原肠期、受精卵期所需要的积温依次减少;历经96 h,出膜仔鱼的眼、消化道、鳃盖等器官完全形成,已经可以开口摄食,但是,此时为内源性和外源性营养混合吸收的方式,直到第5天,卵黄囊被吸收完毕,仔鱼的营养吸收方式完全转变为外源性营养吸收方式。在早期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高体雅罗鱼的仔鱼能够通过食物来源的快速转变、器官的快速发育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增强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的成活率。因此,深入研究高体雅罗鱼早期发育时期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提高其苗种成活率和未来进一步开展该物种的人工繁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李杰, 韩丽荣, 刘琼, 特喜铁, 吴淘锁, 黄学文
    湿地科学. 2024, 22(01): 72-81.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4.01.008
    2021年5月至9月期间,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方法,对内蒙古红花尔基伊敏河国家湿地公园中的维管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了该湿地公园中维管植物的组成特点和科、属、物种的区系成分,旨在为该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管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内蒙古红花尔基伊敏河国家湿地公园中,记录了维管植物63科241属445种;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蔷薇科(Ros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和豆科(Fabaceae)的物种数量分别为78种、47种、34种、29种和22种,其合计的物种数量占该湿地公园的总物种数量的47.19%;艾蒿属(Artemisia)、委陵菜属(Potentilla)和薹草属(Carex)的物种数量位居241属的前三位,其物种数量分别为15种、12种和10种,有155属为单种属,占总属数的64.32%;63科的区系分属5种分布区类型及其3种变型,241属的区系分属12种分布区类型及其8种变型,445种的区系分属8种分布区类型及其20种变型,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都以温带分布区类型占优势,尤其是在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具有温带属性的属数占非世界分布属数的94.30%;在该湿地公园的维管植物区系成分中,绝大部分为年轻区系,没有特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