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频率极化SAR影像的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信息提取

展开
  • 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4-1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1071);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GXNSFBA281015); 桂林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GUTQ DJJ2017096)资助

摘要

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明晰湿地中植被的时空分布,是湿地修复与重建、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以洪河国家级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全极化C-band Radarsat-2和L-band PALSAR数据,根据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目标分解理论,提取了该保护区不同波长的极化分解参数和特征参量,整合为多源极化SAR数据集,利用多尺度迭代分割算法和Random Forest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研究区中植被的遥感识别模型,实现了对研究区中植被的高精度分类,并对比分析了不同频率SAR数据集在植被识别精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整合PALSAR和Radarsat-2极化数据集,获取的植被遥感分类结果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6.77%,比利用PALSAR极化数据集的分类结果精度提高了15%,但是其与利用Radarsat-2极化数据集的分类结果精度差异不显著;浅水草本沼泽的生产精度达到了90.91%,深水草本沼泽的用户精度为90.63%;C-band PALSAR数据比L-band PALSAR数据更适用于高精度识别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植被。

本文引用格式

付波霖, 李颖, 张柏, 何宏昌, 高二涛, 范冬林, 杨高 . 基于多频率极化SAR影像的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信息提取[J]. 湿地科学, 2019 , 17(02) : 199 -209 .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9.02.011

Options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