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地植物群落演替动态及其差异性

展开
  •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4-1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0A2083和41871099);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10509037RQ)资助

摘要

退耕还湿是中国平原区湿地恢复的重要措施,水文条件是湿地恢复过程重要的非生物驱动因子。2017年、2018年和2020年每年的6~8月(植物生长旺期),在黑龙江省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对2014年实施退耕还湿的10块大豆地(旱田)和5块水稻田(水田)以及5块自然湿地,进行了植物调查。研究了自然恢复的退耕还湿地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分析了退耕农田与自然湿地水文连通对退耕还湿地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在退耕大豆地中,共记录了20科43属50种植物,其优势植物物种为酸模(Rumex acetosa)和稗(Echinochloa crus-galli);2018年,共记录了22科39属46种植物,其优势植物种为华北剪股颖(Agrostis clavata)和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2020年,此时退耕大豆地已经与自然湿地实现了水文连通,共记录了17科25属28种植物,优势植物物种为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和荸荠(Heleocharis dulcis)。2017年,在退耕水稻田中,共记录了22科37属44种植物,其优势植物物种为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和大羽叶鬼针草(Bidens radiata);2018年,共记录了21科44属57种植物,其优势植物物种为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稗、泽漆(Euphorbia chinensis)和一年蓬;2020年,共记录了18科33属37种植物,其优势植物物种为细叶繁缕(Stellaria filicaulis)、小叶章、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i)和泽漆。2017年,在自然湿地中,共记录了24科41属50种植物,其优势植物物种与退耕水稻田的相同;2018年,共记录了20科36属48种植物,其优势植物物种为狼杷草、一年蓬和大羽叶鬼针草;2020年,共记录了26科51属65种植物,其优势植物物种为毛脉酸模和泽漆。水文连通后,退耕农田中的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物种数量明显减少;退耕水稻田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提高,退耕大豆地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降低,自然湿地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变化较小;退耕农田、自然湿地指示植物物种发生明显变化;在水文连通后,退耕农田与自然湿地植物群落组成逐渐趋同。退耕还湿地之间及其与自然湿地之间的水文连通对植物恢复非常重要。

本文引用格式

李亚晓, 武海涛, 芦康乐, 管强 .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地植物群落演替动态及其差异性[J]. 湿地科学, 2022 , 20(02) : 176 -187 .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22.02.005

Options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