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罗元, 王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三大城市群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政策资料分析湿地演变的驱动因素。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量化了湿地面积与社会、经济指标的相关程度,并选取典型案例区(深圳西海岸、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对湿地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定性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0—2020年,三大城市群自然湿地发生剧烈变化的时间顺序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与经济发展的时间顺序相一致;三大城市群湿地演变的驱动因素既有相似性也有区域异质性,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集聚、经济高速增长和重大工程建设;深圳西海岸自然湿地因早期围垦养殖和城市建设面积锐减,但近年来由于海岸带开发管控和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而减速放缓;上海浦东新区因互花米草的引入和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导致自然湿地减少;天津滨海新区自然湿地的减少主要受油田、盐田开发、水产养殖等因素的影响。

  • 庄小燕, 况润元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鄱阳湖南矶湿地环境复杂、湿地类型多样,实现对该区湿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和自动提取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辅助DEM数据和Google Earth高清影像,选取影像纯净像元作为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根据样本的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构建面向对象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决策树模型,实现南矶湿地类型分类,并研究2018—2021年南矶湿地类型的转移特征。结果表明,结合面向对象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可以得到精度较高的分类结果,总体精度可达86.36%,Kappa系数为0.83,与传统的监督分类方法相比,总体精度提高了6.29%;南矶湿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冬季草洲分布较为广泛,夏、秋季大部分泥滩、草洲被淹没;受水位和地形影响,南矶湿地类型转移变化主要体现在水域、泥滩、草洲之间的相互转化,耕地、林地以及建筑用地分布较为稳定。与传统的监督分类方法相比,面向对象CART决策树分类结果较好,可快速、高效地实现湿地信息提取。

  • 盘远方, 邱思婷, 苏治南, 邱广龙, 潘良浩, 范航清, 贺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红树林是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揭示红树林人工幼林叶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及关联,有助于理解红树林幼苗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其群落组成规律。在广西北海市西场镇安乐村的红树林人工幼林修复区,采集了764株红树林植株的9 932片叶片,测量每片叶片的叶厚度、叶面积、叶体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组织密度,并运用广义线性模型、“varcomp”函数、主成分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叶功能性状在叶片、个体和物种尺度上的变异来源及关联。结果表明,6种叶功能性状值的变异系数均以叶片尺度最大、物种尺度最小,所有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物种尺度;主成分分析表明,在叶片、个体和物种尺度上,前2个主成分轴分别解释了6个功能性状变异总方差的75.6%、72.8%和96.8%;在3个尺度上,叶厚度、叶面积和叶体积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而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组织密度与其他性状均负相关。

  • 彭正耀, 宋维峰, 夏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云南哈尼梯田湿地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解吸特征,在干季(11月)和湿季(6月)分别采集不同海拔(上部梯田和下部梯田)、不同深度(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80 cm)的梯田土壤样品,开展铵态氮的吸附-解吸热力学及动力学序批实验,并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等温热力学模型研究土壤铵态氮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哈尼梯田湿地土壤铵态氮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可用准一阶方程拟合;下部梯田土壤铵态氮吸附量在不同月份均比上部梯田高出12%以上,6月不同海拔土壤铵态氮吸附量均比11月高出52%以上,土壤铵态氮吸附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哈尼梯田湿地土壤铵态氮吸附热力学曲线均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下部梯田土壤铵态氮最大吸附容量在不同月份均比上部梯田高出19%以上,6月不同海拔铵态氮最大吸附容量均比11月高出67.5%以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铵态氮最大吸附容量逐渐增加。哈尼梯田土壤铵态氮的解吸热力学曲线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下部梯田的铵态氮最大解吸量在不同月份均大于上部梯田;11月不同海拔土壤铵态氮解吸能力均强于6月。哈尼梯田土壤铵态氮临界吸附浓度均小于上覆水,作为铵态氮的“汇”,可以有效地对铵态氮进行吸附,且6月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能力大于11月,下部梯田土壤铵态氮吸附能力大于上部梯田。哈尼梯田湿地对于防止湿地和下部河流的面源污染及富营养化、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梯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王飞飞, 吴高杰, 杨盛昌, 曹文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红树林在沿海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收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识别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和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3月(春季)和11月(秋季),以福建省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河口型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秋茄(Kandelia obovata)中龄林和成熟林中靠陆端和靠海端林内土壤及光滩土壤,研究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变化特征,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MMR)识别土壤有机碳不同潜在来源的贡献。结果表明,中龄林和成熟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9.80~30.10 g/kg和9.40~30.97 g/kg,秋季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比春季高了25.6%和19.1%;土壤δ13C值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28.20‰~-23.68‰和2.39‰~10.98‰,其中δ13C值在靠海端和光滩中均高于靠陆端;海水养殖产生的颗粒有机物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其平均贡献率为(32.6±3.7)%,其次是上游河流带来的颗粒有机物和C3植物,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3.3±10.2)%和(20.1±0.9)%;海水养殖和C3植物的贡献率均在靠陆端红树林最高,而河流的贡献率在光滩土壤中最高,本地源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存在季节差异;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沿由内陆向海岸方向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外来源,本地源在红树林林内土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碳捕获和碳固存能力。
  • 项剑, 李嘉欣, 孔梦婷, 程锦萍, 李成之, 刘宇昂, 郭欢, 王艮梅, 张焕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江苏省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苏省境内的湖泊湿地(洪泽湖和太湖)、河流湿地(淮河和长江)和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并分析不同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与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pH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湖泊湿地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仅洪泽湖湿地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分别为0.048~4.556 μg/(g·d)、0.005~0.145 μg/(g·d)和0.002~0.348 μg/(g·d),湖泊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最高,分别是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的9.6~31.4倍和13.1~24.0倍;湖泊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溶解性有机碳,河流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全氮含量,而滨海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溶解性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

  • 刘丹丹, 徐磊, 赵美丽, 程鹏, 刘子赫, 武海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建立湿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体系,开展湿地资源价值评估,是湿地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根据湿地资源资产的特点和管理需求,筛选出湿地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的核心指标,构建了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以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案例,进行湿地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共筛选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3类功能,食物生产、原料生产、用水供给、调节洪水、补充地下水、保土造陆、消浪护岸、净化水质、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空气净化、物种保育、游娱休疗和科普宣教14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确定了20个二级指标。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指标能够反映湿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组成;经核算,2022年额尔古纳湿地自然资源资产总价值为95.61亿元,湿地自然资源资产单位面积平均价值为93.48万元/hm2。在3种服务功能中,调节服务价值(955 160.89万元)最大,其次是文化服务价值(530.64万元),供给服务价值(448.25万元)最低。在调节服务总价值中,调节气候功能价值最大(726 742.56万元),主要源于增加湿度功能(659 986.35万元);在文化服务总价值中,游娱休疗价值(468.13万元)大于环境教育功能价值(62.51万元);生态用水(394.86万元)为供给服务中价值最大的功能。额尔古纳湿地在区域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研究为建立湿地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制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开展所有权委托代理奠定了基础。
  • 刘芊池, 蔡君, 解梦婷, 刘雪鹏, 田俊平, 贺文君, 张冬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山东段两侧33座国家湿地公园是黄河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着区域生态安全和发展质量。基于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相关统计资料和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组成结构和生态功能,采用当量因子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对黄河山东段两侧33座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其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山东段两侧33座国家湿地公园面积总计32 447.68 hm²,湿地总面积为25 465.72 hm²,平均湿地率为76.05%;33座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0.17~2.69亿元,其中,山东单县浮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最高,山东乐陵跃马河国家湿地公园最低;就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而言,山东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最高;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总服务价值的比例为73.92%~99.65%。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沿黄河流向略有降低,在黄河两岸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特征。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湿地公园面积和湿地率显著相关。
  • 谷凤, 赵思媛, 钟嘉伟, 王原, 杨永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教育建设是湿地公园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对实现人与湿地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自然教育发展脉络,分析中国湿地公园自然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公园自然教育建设模式。选择国内首个以原乡陂塘湿地为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安徽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园自然教育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自然教育资源价值化、主题差异化、场所原乡化、媒介多维化、课程系统化的建设策略,引导湿地建设方向,形成依托自然教育建设的综合发展模式。公园以自然教育为引导的规划实践使陂塘文化与遗产的精髓在新时代得以有效传承并焕发新的生机。

  • 代亮亮, 吕敬才, 陈会明, 匡中帆, 邓伯龙, 侯天文, 袁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省内河流、湖库众多,水网密布,湿地类型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在贵州省42处省级重要湿地开展了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包括浮游植物、鸟类、鱼类、大型水生植物和水生外来入侵物种。结果表明,在42处重要湿地共记录浮游植物8门188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3.50×103~3.34×108 cells/L;共记录鸟类18目55科213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共记录鱼类6目19科113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鱼类4种;在5处代表性重要湿地共记录水生植物69科149属249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水生植物3种;共记录6种水生外来入侵动物和3种水生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和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入侵与扩散速度迅猛。贵州省42处重要湿地鸟类、鱼类、大型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较高,但部分湿地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较高、水生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较大,需加强对湖库型湿地的控源截污、水生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力度。
  • 万家宏, 钟传艳, 高登成, 周俊, 吕兴菊, 龙晓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洱源县茈碧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为制定渔业资源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茈碧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茈碧湖共采集鱼类样本5 701尾,重61 557.8 g,经鉴定共有15种,隶属于4目7科13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数最多,有8种,占总物种数的53.33%;鱼类组成以湖泊定居型为主,鲫(Carassius auratus)、子陵吻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uns)、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和鲤(Cyprinus carpio)为茈碧湖全年优势鱼种,合计占总尾数的80.60%;茈碧湖鱼类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83~1.58,基于个体数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9~1.53和0.47~0.77,基于生物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8~1.41和0.45~0.79;Margalef丰富度指数、基于个体数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不同季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基于生物量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在不同季节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鱼类群落稳定性在秋季最高,其次为夏季,春季和冬季稳定性最低。

  • 唐以杰, 吴映明, 黄更生, 谢志鹏, 柯锦涵, 黎玥明, 李佩珊, 陈惠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3月(春季)和9月(秋季),对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区域6块红树林湿地中的虾类资源进行调查,并采用物种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相似度指数、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虾类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采集的8 357尾虾类隶属于2目9科37种,其中春季的优势种为脊尾蝼蛄虾(Upogebia carinicauda)、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长毛明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秋季的优势种为脊尾蝼蛄虾、刀额新对虾和哈氏仿对虾;2个季节6块红树林湿地渔获虾类的平均数量为237~1 508尾,由大到小依次为江门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惠州市惠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珠海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州南沙湿地公园、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虾类鲜质量平均值为1 315.2~8 188.4 g,江门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最大,广州南沙湿地公园最小;虾类种类数有9~26种,江门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最多,广州南沙湿地公园最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583~2.669,惠州市惠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最大,广州南沙湿地公园最小;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193~3.010,江门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最大,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最小;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40~0.923,惠州市惠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最大,广州南沙湿地公园最小;在同一块红树林湿地,虾类组成、数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春季和秋季之间差异并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江门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惠州市惠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珠海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4块面积较大的红树林湿地虾类群落为同一组,而广州南沙湿地公园和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这2块面积较小的红树林湿地虾类群落为另一组;相似性分析检验进一步揭示了这两组红树林湿地之间虾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Global R=0.879,p=0.002);BIOENV分析表明,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溶解氧质量浓度、pH和红树林面积是影响虾类丰度的重要环境因子(ρ=0.877),其中,对虾类丰度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红树林面积。
  • 李玫, 唐以杰, 陈玉军, 黄更生, 蔡艳清, 李俊, 邓创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广州南沙湿地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湿地、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湿地和光滩,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次级生产力、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比值)进行计算与分析,探究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和P/B值差异明显,芦苇湿地、无瓣海桑湿地和光滩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去灰分干质量,AFDW)分别为36.59 g/(m2·a)、13.31 g/(m2·a)和4.56 g/(m2·a),P/B值分别为1.24、1.20和0.84。芦苇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最高,其次是无瓣海桑湿地,光滩最低。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在不同生境之间差异显著(F=6.50,p<0.01),但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p<0.05),P/B值与土壤盐度和电导率均显著负相关(p<0.05)。
  • 董艳珍, 赵金凤, 肖克彦, 徐大勇, 向蓉, 郑丙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5—11月,在四川邛海采集浮游植物和水体样品,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邛海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76属137种,浮游植物密度在305.63×104~706.91×104 cells/L之间,平均值为442.76×104 cells/L,6月最高;主要藻种为绿藻和硅藻,绿藻门的卵囊藻(Oocystis sp.)、小球藻(Chlorella sp.)和硅藻门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在每个月都是优势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均匀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16~3.66、0.82~0.88和0.66~0.75,5—8月浮游植物多样性高于9—10月。邛海水质总体良好,营养状态指数小于40,属于中营养水平;冗余分析表明,邛海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受水环境因子影响明显,总磷质量浓度对浮游植物影响最大,解释率为31.1%(p<0.01),其次为溶解氧(24.7%)、水温(17.3%)和pH(10.6%);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a质量浓度与透明度显著负相关(R=-0.65,p<0.01),与高锰酸盐指数(R=0.35,p<0.01)、氨态氮(R=0.43,p<0.01)、总磷(R=0.73,p<0.01)、总氮(R=0.39,p<0.01)和综合营养指数(R=0.35,p<0.01)均显著正相关,说明邛海浮游植物生物量随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水体透明度的降低而降低。总磷质量浓度、氨态氮质量浓度、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等是影响邛海浮游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高枧湾水域入湖氮磷负荷的控制,防止水华的发生。
  • 解成杰, 谢湉, 宁中华, 崔保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黄河三角洲潮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于评估潮滩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4月,在黄河三角洲南部和北部潮滩湿地分别选取典型潮沟网络,开展浮游生物实地调查,分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春季黄河三角洲潮沟网络内浮游植物共有45种,隶属于3门36属,以硅藻门和甲藻门为主;浮游动物共有22种,以桡足类和浮游幼体为主;多样性分析表明,潮沟内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同步性分析表明,与浮游植物相比,潮沟网络内浮游动物的同步性较高;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各水环境因子均不相关,而浮游生物密度与水体电阻率和氧化还原电位显著正相关,与盐度、比电导度和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显著负相关。

  • 郭舜, 黄启堂, 黄磊, 吕国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维管植物区系组成及其分布区类型,以及与邻近湿地的亲缘关系,采用左家哺综合系数法研究不同地区间的区系丰富度,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比较区系地理成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169科493属795种,包括蕨类植物35科57属84种,裸子植物6科7属7种,被子植物128科429属704种;单种科和寡种科合计151科272属397种,分别占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89.35%、55.17%和49.94%;单种属和寡种属合计485属736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98.38%和92.58%;外来入侵植物有14科24属25种,以草本植物为主;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湿地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在科、属分布区类型上具有明显的热带属性,呈现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热带科75科,占72.12%,以泛热带分布占显著优势;温带科29科,占27.88%,以北温带分布占优势;热带属281属,占65.96%;温带属138属,占32.39%;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中山河湿地与邻近的荔浦荔江湿地、乳源南水湖湿地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与海宁长水塘湿地的亲缘关系最为疏远;其区系丰富度低于溆浦思蒙湿地和乳源南水湖湿地,高于其他湿地,植物区系的丰富度总体较高。

  • 鞠永富, 于婷, 鞠鑫, 于洪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5月至11月,对小兴凯湖浮游动物及水环境因子进行监测,探讨浮游动物丰度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小兴凯湖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差异较为明显,不同季节浮游动物丰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管委会区域水体营养状态指数最高,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湖心区域水体营养状态指数最低;不同季节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小兴凯湖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9.96,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Pearso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春、夏两季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质量浓度、透明度、温度、总氮质量浓度和浊度,秋季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氯化物质量浓度、pH、叶绿素a质量浓度、透明度和浊度,冬季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叶绿素a质量浓度;不同种类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差异显著。

  • 综述
  • 综述
    王勇思, 孙丽, 王宪伟, 宋长春, 杜宇, 连继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几十年来,该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幅远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中国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是中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域内湿地碳氮循过程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基于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温度升高对中国东北地区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湿地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来说,气温升高引起土壤温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微生物活性增强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湿地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此外,气温升高可促使东北地区湿地由CH4的弱源向强源以及CO2由汇向源逐渐转变,但对N2O源汇变化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对东北地区湿地的覆盖还不够全面,缺少长时高频的监测以及多梯度、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来应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