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4年, 2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白海锋, 贺旭波, 张红强, 李文莉, 王怡睿, 袁永锋, 殷旭旺
    为了科学保护沙漠湖泊的生态健康,采用指数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红碱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水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红碱淖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8种,种类组成为硅藻-绿藻型,优势种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微绿舟形藻(Navicula viridula)和狭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为主,浮游植物种类数秋季最高,冬季和夏季次之,春季最低;浮游植物年平均细胞密度为50.62×10~6cells/L,变化范围为8.70×10~6~133.50×10~6cells/L;年平均生物量为35.030 mg/L,变化范围为3.090~114.090 mg/L,基于密度的调查点聚类存在季节差异;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684、0.817和1.719,秋、冬两季浮游植物多样性高于夏、春两季;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表明,红碱淖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冗余分析表明,水温、水深、溶解氧浓度和总磷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且不同季节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生态补水和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对红碱淖水生态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 黄盛, 邓伟, 陈程浩, 吕意华, 石荣贵
    为了了解珠江口珊瑚礁湿地的生态现状,2020年8月,采用截点样带法结合高清影像,对珠江口海域造礁石珊瑚的种类组成、覆盖率、硬珊瑚补充量、死亡率、礁栖鱼类等进行调查与鉴定,并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效益转移法、替代成本法等评估方法,对珠江口造礁石珊瑚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珠江口造礁石珊瑚共鉴定出12科24属48种,优势种为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多孔同星珊瑚(Plesiastrea versipora)、青灰蔷薇珊瑚(Montipora grisea)和团块滨珊瑚(Porites lobata),活珊瑚平均覆盖率为17.3%,平均硬珊瑚补充量为0.61 ind/m~2,珊瑚死亡、白化和病害情况较少;共发现礁栖鱼类19科57种,主要类群为雀鲷科(Pomacentridae),平均密度为126.9尾/250 m~2;珠江口造礁石珊瑚的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7 349.93万元/a,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为12.99万元/(hm~2·a),其中海岸防护价值最高,为4 132.31万元/a,占总价值的近四分之一。旅游开发和污水排放是影响珠江口造礁石珊瑚生长发育的主要压力来源,建议建立珊瑚群落生态健康的长期监测网络,从而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刘庚炜, 戴长雷, 肖瑞晗, 张义鑫, 苏泉冲
    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河流的水文过程,随着全球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提高,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呼兰河是松花江左岸的一级支流,是流域内居民用水与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地,呼兰河的生态安全对流域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安全有着重大影响。为了确定在不同标准下呼兰河流域的生态流量,利用SWAT模型,模拟呼兰河流域的天然径流过程与实际径流过程并进行生态补水研究。结果表明,呼兰河流域的开发利用程度较大,人类活动影响下其径流空间的分布格局有所变化;呼兰河80%以上区域的生态流量需求都满足Tennant法中“好”的标准等级;汛期的生态流量需求远大于非汛期;非汛期的缺水程度大于汛期,应在非汛期进行跨流域调水以防止出现河道断流的情况。量化了呼兰河各子流域的生态流量保证程度,能够为呼兰河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 卢向美, 彭双云, 蔡福诚, 彭世仙, 项文广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多样性下降、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面临危机。揭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影响及机制,对于湿地的保护、合理规划及科学管理都有着重要意义。以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以下简称九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在分析湿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灰度关联分析,挖掘影响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2020年,九湖流域湿地面积总体上呈波动增加趋势,其中湖泊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沼泽湿地面积变化较大,主要转换为耕地;近30年来,九湖流域湿地的景观特征呈阶段性变化,1990—1995年,湿地聚集现象明显,斑块间的连通性增加;1995—2005年,湿地景观呈小幅度破碎化,湿地景观形状开始向不规则方向发展;2005—2015年,九湖流域湿地破碎化现象加剧,斑块越来越分散;2015年后,湿地破碎化趋势得到缓解;九湖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但不同湖泊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在人文与自然因素主导型湖泊流域(滇池)和自然因素主导型湖泊流域(异龙湖、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和程海),降水是湿地景观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其次是气温,而在人文因素主导型湖泊流域(抚仙湖和洱海),人口数量是湿地景观演变的关键驱动力。
  • 袁煜淞, 王国栋, 刘吉平, 胡楠林, 赵美玲, 孟敬慈, 陈旗, 张涛
    潮沟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纽带,具有高度的时空动态性。然而,在人类活动干扰下,辽河口湿地潮沟在时空尺度上的发育趋势尚未清晰。利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定量表征2013—2022年辽河口湿地潮沟发育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对比东岸区、西岸区和河口冲积岛的潮沟发育状况及趋势。结果表明,2013—2022年间,辽河口湿地潮沟的演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滨海潮滩为变化热点区域,上游河口为变化冷点区域;2013—2022年间,辽河口湿地潮沟的长度和数量均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长度为40.8 km,年平均增加数量为239条;辽河口湿地潮沟的发育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西岸区潮沟的发育规模最大,总长度增加了238.71 km,总数量增加了1 216条;东岸区潮沟的频数、密度、分汊率数值最高,分形特征最好;河口冲积岛潮沟具有最高的水文网络连通性,潮沟网络的传输能力更强;潮沟长度与数量显著相关,潮沟分形维数与频数、密度和分汊率均显著相关。探明了辽河口湿地潮沟的发育动态,能够为辽河口湿地保护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陈昭一, 杨艳丽, 武政, 谌小慧, 刘元恭, 仝川, 张彦
    为了探究不同盐度条件下闽江河口湿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变化特征,根据天然盐度梯度,选取塔礁洲(0.172 mS/cm)、道庆洲(0.175 mS/cm)、蝙蝠洲(0.962 mS/cm)和鳝鱼滩(1.392 mS/cm)4处湿地作为研究样地,分别钻取100 cm深的土壤剖面样品,通过2 cm间隔高分辨率,测定土壤pH、容重、含水率和总有机碳含量,揭示不同湿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闽江河口塔礁洲、道庆洲、蝙蝠洲和鳝鱼滩4处典型湿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分别为91.16 kg/m~2、92.71 kg/m~2、63.21 kg/m~2和98.30 kg/m~2;闽江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深层土壤,但深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表层土壤,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密度不断增加;塔礁洲、道庆洲、蝙蝠洲和鳝鱼滩4处湿地0~10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分别为455.80 t/hm~2、463.55 t/hm~2、316.03 t/hm~2和491.52 t/hm~2;随着局地盐度增加,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增加,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高于表层土壤;随着土壤容重、盐度和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逐渐升高,但是不同湿地局地环境特征的差异使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响应程度不同;植被类型、季节水热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因素。对比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壤深层有机碳储量,发现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较高,土壤类型和区域沉积环境是影响不同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的重要因素。
  • 董向前, 袁宇翔, 路永正, 武海涛, 侯璐, 蔡羽曼, 朱晓艳
    光照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能源,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重要捕食者,二者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然而光照与捕食胁迫耦合作用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响应特征仍不清楚。2022年8月中旬,采集小兴凯湖原位水样,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模拟研究了光照变化和浮游动物捕食胁迫下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生长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光照强度存在线性关系,而且浮游植物丰度对光照强度变化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浮游动物的存在降低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但增加了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竞争优势。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湖泊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为全面推进兴凯湖水华防治与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王绍权, 雷光春, 周延, 郭秀荣, 周小青, 朱小璇, 陈琛, 张敏, 丁林
    为了调查徐州云龙湖风景区的鸟类资源组成,为当地鸟类及其生境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直接计数法和样线法,在云龙湖风景区下辖的云龙湖和泉山森林公园景点开展鸟类调查,并分析两地鸟类群落的组成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在云龙湖风景区共记录到鸟类15目42科126种,其中水鸟共20种,占15.87%;雀形目鸟类共75种,占59.52%;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共20种,占15.87%。在鸟类居留型中,旅鸟有8种,夏候鸟有20种,冬候鸟有45种,留鸟有53种。在鸟类区系分布中,东洋界累计23种,占18.25%;广布种累计42种,占33.33%;古北界物种最多,为61种,占48.41%。泉山森林公园鸟类优势种以麻雀(Passer montan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等鸣禽为主;云龙湖则以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等游禽、涉禽为主。泉山森林公园鸟类群落的种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云龙湖,相似性系数表明两地鸟类群落相似性较低。建议景区开展浅滩修复、噪声消减、生态廊道建设等工作,提升鸟类栖息地的质量。
  • 袁鸿, 罗华辉, 肖亚琴, 刘静逸, 陈敦学, 牛艳东
    南洞庭湖是典型的通江型湖泊,每年9月以后,进入平水期,水位下降,洲滩大量显露,水环境发生变化。为了探明平水期南洞庭湖水环境的健康状态,2020年9~10月,在南洞庭湖3个湖区进行样品采集,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平水期在南洞庭湖东南湖、万子湖和横岭湖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属49种,其中东南湖浮游植物种类数最多,有23属29种;浮游植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4.22×10~4cells/L和0.54 mg/L,均以横岭湖最高(42.05×10~4cells/L和0.61 mg/L);3个湖区浮游植物优势物种均以密集微囊藻(Microcystis densa)为主,东南湖和万子湖浮游植物优势种数量较多,横岭湖最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范围分别为2.60~2.84、0.64~0.72和61.95~65.74,表明南洞庭湖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β中等污染状态,其中横岭湖污染最为严重;冗余分析表明,水温、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浓度是影响南洞庭湖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能够为大型通江湖泊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流域生态系统监测及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 杨迈, 郑毅, 李晓琳, 欧朝蓉, 杨秀彪, 孙仕仙
    随着城市化活动的加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用地正遭受严重破坏,合理构建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网络,可为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和最小阻力模型(MCR),分析洱海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建立多个角度的生态阻力基面,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斑块重要性指数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提取生态廊道,构建洱海流域的景观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2年,洱海流域的核心区分布和面积不断变化;2022年,核心区面积在所有类型的景观要素中占比最高,为84.77%,其中林地在核心区面积中占比最高,其次为水域和草地,但是南部核心区斑块基本消失;通过斑块重要性指数识别出洱海流域有一级生态源地4个,二级生态源地1个,一般生态源地5个;提取出15条重要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洱海流域西北部、东部和中部,合并重建了多个潜在生态廊道;洱海流域综合阻力北部低南部高,中部高四周低,生态廊道空间分布不均且结构单一;洱海流域重要生态廊道由北部生态源地向南扩散,以维持南北间景观的连通性;洱海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大规模旅游开发和城乡规划建设是导致生态阻力变化和转移的原因。建议在生态建设规划中加强对重要生态廊道、核心生境斑块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重要生态源地,修复生态断裂点,优化景观网络连接,增强洱海流域的生态功能。
  • 谢高华, 陈燕飞, 周元, 董玉茹, 孙咏曦
    为了探究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态转换及其主要影响因子,2010—2019年,在洪湖设置5个采样点,每月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采用STARS(Sequential t-test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s)方法,研究洪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稳态转换规律。结果表明,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洪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在2016年发生稳态转换,主要因为在长期围网养殖过程中,过量营养元素的投放导致洪湖水体富营养化、底泥恶化,加之2016年大洪水对洪湖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导致洪湖藻类大量繁殖,从而使得洪湖藻种数量在2016年发生稳态转换;冗余分析表明,在不同阶段影响洪湖浮游植物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其中在丰水期稳态转换前影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显著因子为透明度、水温和pH,稳态转换后为透明度、水温、溶解氧浓度、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浓度和氨氮浓度;在平水期稳态转换前为水温、pH、溶解氧浓度、透明度、氨氮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稳态转换后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浓度;枯水期稳态转换前为pH、溶解氧浓度、总氮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稳态转换后为透明度、pH、总磷浓度、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浓度和氨氮浓度。
  • 李希, 王春丽, 程鲲, 宗诚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体,社区生计与物种保护有着密切联系。保护地友好产品是兼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社区居民的保护意愿及参与意愿对保护地友好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分析了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周边社区居民对候鸟保护的认知、支付意愿以及对保护地友好产品“大雁米”的认知、接受度和参与意愿。研究结果表明,村民对候鸟保护具有较好的认知,候鸟保护支付意愿平均值为(850.63±44.34)元/(年·人);当初始支付金额为300元以下时,支付意愿较高;有巡护经历的男性村民的候鸟保护支付意愿较高;家庭劳动力数量和耕地面积对候鸟保护的支付意愿有正向影响;受访村民对“大雁米”有良好的认知和较高的接受度;若村民有6.67 hm2耕地,参与种植“大雁米”的耕地面积平均值为(4.46±0.12) hm~2;当初始参与面积超过2 hm~2时,参与意愿显著下降;村民对“大雁米”能增加收入、提供健康食物产品的认同度越高,越愿意参与“大雁米”种植。
  • 崔庚, 佟守正, 吕宪国, 刘言, 王磊, 璩向宁
    洪泛湿地是洪水周期作用下形成的水陆交错关键带。水体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水动力过程驱动着湿地元素循环和生物演化,从而实现洪泛湿地的生态功能。洪水的周期性淹没造成湿地潜流带结构和渗透性的时空异质性,导致量化洪泛湿地水动力过程的不确定性。综述了洪泛湿地潜流带水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从洪泛湿地沉积物-水界面动态变化的角度提出了未来洪泛湿地水动力过程的研究方向,旨在揭示洪泛湿地潜流带水动力过程对洪水脉冲的响应机制,丰富和完善湿地系统多环境要素耦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洪涝灾害导致的退化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洪水资源化利用及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严淋露, 庞博, 查穆哈, 陈星瑶, 康振坤, 王强
    湿地食物网研究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种营养级反映了物种间的营养关系以及物种在食物网中的相对位置,营养级的变化可以间接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稳定同位素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湿地食物网研究中,在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核算物种营养级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基线物种和分馏因子以确保营养级核算的准确性。以营养级核算过程中基线物种和分馏因子两个关键点为核心,介绍了在湿地食物网研究中常用的4种基线物种和2种分馏因子;系统分析了基线物种和分馏因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营养级评估的影响;对未来湿地食物网研究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基线物种和分馏因子进行了总结,旨在为进一步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生态研究提供参考。
  • 刘蕤, 高传宇, 韩冬雪, 李晓, 王国平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下,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的程度不断加剧。天然及人造屏障对于固定流沙、防止沙漠化具有正面效应,但是目前对湿地固沙屏障功能的研究尚且较少。论述了湿地的固沙屏障功能,湿地植被、水体和土壤以及三者之间的耦合作用对迁移搬运来的沙尘拦截沉降,并对周围未移动的沙丘进行固定,从而捕获沙尘,避免土地沙漠化成为新的沙源。以松嫩平原西部湿地为例,分析了湿地固沙屏障功能对于区域生态安全的作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土壤含砂量高于东部地区,湿地明水面与茂密的湿地植被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效的沙阱,印证了镶嵌分布的湿地群产生的固沙屏障功能对于防止沙漠化扩张具有重要作用。
  • 王子豪, 徐鑫溢, 陈庆锋, 李昆, 颜菲菲, 辛宇, 纪林卉, 李岱珈, 冉俊豪, 徐小亚
    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是两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全球大气CO_2和CH_4浓度已达80万年来新高。滨海湿地具有极大的碳捕获和埋藏潜力,被认为是地球上重要的“蓝色碳汇”,同时,滨海湿地也是大气中CO_2和CH_4的重要自然来源。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中国受强烈海陆相互作用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为湿地碳排放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其碳排放过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已发表的2013—2023年的相关文章作为数据源,总结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排放过程对不同人类活动(盐渍化、过度施肥、重金属输入和微塑料污染)的响应特征与机制的研究前沿和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不同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碳排放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盐渍化与过量氮输入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排放的影响十分显著,重金属与微塑料污染的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提出了滨海湿地碳排放的未来研究方向,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减排以及推进中国碳中和事业提供了微生物生态学视角和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