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21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高常军, 甄佳宁, 沈震, 王俊杰, 徐逸, 邬国锋
    为了准确地识别红树林中的各种红树物种种群分布区,以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高桥红树林区为研究区,采用决策树算法、随机森林算法、自适应提升算法、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极端梯度提升算法和轻量级梯度提升机算法,利用WorldView-2卫星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构建影像的原始光谱波段、原始光谱波段+植被指数、原始光谱波段+植被指数+纹理特征3种特征组合数据集,识别研究区红树林中的各种红树物种种群分布区,分析各种算法在红树物种识别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5种集成学习算法的分类结果都优于决策树算法,其中,轻量级梯度提升机算法分类结果的分类精度最高,基于WorldView-2影像的8个原始光谱波段+12种植被指数+28种纹理特征,轻量级梯度提升机算法分类结果的总体分类精度值为93.15%,其分配不一致性值为5.07%,数量不一致性值为1.78%;极端梯度提升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在红树物种识别中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WorldView-2卫星影像是对红树林中各种红树物种进行遥感分类的理想数据源,其纹理特征能显著提高分类精度,轻量级梯度提升机算法在红树物种识别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 王成, 贾悦, 刘红玉, 李玉凤
    盐城湿地在全球水鸟多样性维护方面地位突出,然而,近年来盐城湿地的水鸟栖息地功能在不断退化。根据水鸟栖息地功能恢复的原则,结合湿地结构恢复的结果,系统地论述了盐城湿地的水鸟栖息地功能恢复的近期和远期方案,并对恢复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湿地的水鸟栖息地功能近期恢复的目标以生境节点和南北踏脚石群改善布局为主,远期恢复的内容则包括景观配置、干扰源治理和适宜的植物覆盖度等;湿地的水鸟栖息地功能近期恢复后,北缓湿地、核心区湿地、南缓湿地、大丰湿地、条子泥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和碱蓬(Suaeda glauca)沼泽面积都大幅度增加,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种群数量明显增大;5处湿地的水鸟栖息地功能远期恢复后,作为鸟类栖息地的无干扰自然湿地面积将明显增大,5处湿地对3种珍稀水鸟和雁鸭类、鹭类种群的最大承载数量都将大幅增加。
  • 杨富亿, 文波龙,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陈凤臻, 欧阳玲, 宋述芹, 赵胜男
    达里湖区是内蒙古高原的主要湖区之一,也是达里诺尔湿地和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了解达里湖区的鱼类多样性特点及其与内蒙古高原其他湖区鱼类多样性的关系,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总结了内蒙古高原主要湖泊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组成,在达里湖区与其他湖区鱼类物种组成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了达里湖鱼类多样性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讨了内蒙古高原湖泊湿地的鱼类多样性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达里湖区各湖泊中的土著鱼类群落由3目5科17属18种鱼类构成,以鲤形目和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体,呈现东亚内陆鱼类组成的特点,其鱼类区系成分来自黄河、辽河和黑龙江水系,以北方类群为主体,在区系组成上更接近于黑龙江水系,同时还兼有青藏高原的鱼类区系特征;与其他各湖区相比,达里湖区各湖泊的土著鱼类群落中都包含有鲤形目和鲈形目物种,以鲤形目物种为主体;在科的组成中,都以鲤科为主,鳅科(Cobitidae)次之;在区系组成中,都包含有北方平原、江河平原和新近纪区系生态类群,但是各湖区鱼类群落间和区系生态类群间的相似性都较低,在鱼类多样性上无密切关系。内蒙古高原湖泊湿地的土著鱼类群落由7目13科50属77种构成,物种的水平分布不平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跨水系分布的现象,其区系组成以东亚类群的鱼类为主体,具有东亚内陆鱼类组成的特点,还兼有青藏高原的鱼类区系特征。达里湖区可能是黄河、辽河和黑龙江水系鱼类生态地理动物群的交汇区,内蒙古高原可能是古北区、东洋区和青藏高原区鱼类动物地理区的交汇区。
  • 杨红军, 王浩洋, 崔庆华, 郑美娜, 李田
    在植物的抗逆机理、耐盐基因开发和改善土壤微环境等方面,研究根系分泌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根系分泌物与土壤含盐量的关系,于2020年7月25日,在黄河三角洲土壤含盐量存在显著差异的3处盐沼的盐地碱蓬群落区中,采集生长状态一致的盐地碱蓬全株样品,利用Agilent 7890A/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鉴定盐地碱蓬根系分泌物中化合物的种类和测定其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含盐量分别为1.5 g/kg、3.5 g/kg和7.0 g/kg条件下,盐地碱蓬根系分泌物中的化合物种类分别为45种、84种和45种,包括酯类、胺类、酮类、苯类、吲哚类、烷烃类、噻唑类、酚类、酸酐类、醛类、酸类、烯类、腈类、醇类、醚类、醌类、吡喃类、盐类和抗氧化剂化合物,而且都以烷烃类化合物的种类居多;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大,盐地碱蓬根系分泌物中的烷烃类化合物的含量逐渐增大,土壤含盐量为7.0 g/kg条件下的烷烃类化合物含量(54.040%)为盐地碱蓬根系分泌物中各类化合物含量的最大值,酸类和烯类等化合物的含量在不断减小,酯类、酮类、苯类、酚类和噻唑类化合物的含量都在土壤含盐量为3.5 g/kg时最小;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大,盐地碱蓬的代谢途径发生了变化,通过产生新的化合物或者阻断某种化合物的分泌来适应盐胁迫。
  • 余定坤, 徐志文, 龚磊强, 詹慧英, 祁红艳, 罗浩, 夏少霞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鸻鹬类水鸟的重要栖息地。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鄱阳湖区14个分区域的鸻鹬类水鸟进行了调查,研究了鸻鹬类水鸟的物种组成、数量变化以及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鸻鹬类水鸟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鄱阳湖区,共记录6科41种鸻鹬类水鸟,其中,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小杓鹬(Numenius minutus)、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翻石鹬(Arenaria interpres)和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滨鹬为濒危物种,半蹼鹬、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和白腰杓鹬为近危物种,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的物种数量分别为2种、4种、8种和27种;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鹤鹬(Tringa erythropus)、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的种群数量较多,迁徙期的鸻鹬类水鸟物种数量明显大于越冬期和繁殖期,越冬期鸻鹬类水鸟的种群数量明显大于迁徙期和繁殖期;南昌县和南昌市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昌县和进贤县湿地中的鸻鹬类水鸟的物种数量较大,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余干县和鄱阳县湿地中的鸻鹬类水鸟的种群数量较大;鄱阳湖区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是国际重要湿地)内越冬期和迁徙期的鸻鹬类种群数量占种群总数量的40%以上,两个保护区对鸻鹬类的种群保护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建议持续开展对鸻鹬类水鸟的监测,特别是对反嘴鹬和鹤鹬等优势物种数量的监测,加强对人工湿地的管理,减少鸻鹬类水鸟重要生境内的人类活动。
  • 朱德煌
    开展植物化学计量研究对认知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圳市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土著物种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秋茄(Kandelia obovat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外来物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为研究对象,研究5种物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分析5种物种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与其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外来物种无瓣海桑叶片中的全碳含量显著大于土著物种秋茄,而与其他2种土著物种无显著差异;2种外来物种叶片中的全氮含量都显著大于土著物种桐花树和秋茄,而与土著物种白骨壤无显著差异;2种外来物种叶片中的全磷含量都显著小于土著物种白骨壤,而与土著物种桐花树无显著差异;2种外来物种叶片中的全钾含量都显著大于土著物种桐花树和秋茄,而与土著物种白骨壤无显著差异;2种外来物种叶片的碳钾比、氮钾比和磷钾比都小于3种土著物种;5种物种叶片中的全钾含量的变异系数大于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变异系数,5种物种叶片的碳钾比、氮钾比和磷钾比的变异系数都较大,2种外来物种叶片碳钾比的变异系数都大于3种土著物种;土著物种桐花树叶片中的全氮含量与全磷含量、全磷含量与全钾含量之间存在异速生长关系,其异速生长指数分别为-1.82和-0.82;外来物种无瓣海桑叶片中的全氮含量与全磷含量之间存在异速生长关系,其异速生长指数为2.69;在5种物种中,除了土著物种秋茄生长受氮和磷元素的共同限制以外,其他4种物种的生长都受氮元素限制;5种物种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化学计量比之间大多数都显著相关,而且物种的功能性状能显著影响其营养元素含量的化学计量比,即叶片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与其性状存在耦合关系。
  • 朱弘, 杨乐, 岳春雷, 李贺鹏
    为了了解浙江省山区沼泽中植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和影响因素,在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上水湖上游的沼泽中,设置了7处调查样地;于2021年5月和7月,在各调查样地,开展了野外植物调查,研究不同季节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分布和α多样性;采用双向聚类分析、网络连接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分析物种间的关联、植物群落的时空差异及其环境解释率。研究结果表明,在7处调查样地的样方中,共记录20科31属35种野生维管植物,其中,莎草科(Cyperaceae)和禾本科(Poaceae)物种占优势,单属单种科所占比例(40%)较大;5月与7月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都无显著差异;可以将35种植物划归为萱草群丛(Ass. Hemerocallis fulva)、星花灯芯草+柳叶箬群丛(Ass. Juncus diastrophanthus+Isachne globosa)、三花悬钩子-紫萁+谷精草群丛(Ass. Rubus trianthus-Osmunda japonica+Eriocaulon buergerianum)和龙师草群丛(Ass. Heleocharis tetraquetra);从5月到7月,物种间网络连接拓扑结构的复杂性逐渐加强,体现在最中心节点数、聚集程度和种间关联上;表层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是影响5月和7月四明山沼泽中植物群落生长状况的关键因素,坡度和土壤含水量也是其影响因素。
  • 康文佳, 李鑫宇, 资惠宇, 彭金波, 王瑞龙, 种云霄
    分布于流溪河等河流中未开发的江心岛具有生态和文化等多重价值,这些未开发的江心岛是广州市碧道建设实施方案中的重点保护对象。外来入侵植物是江心岛生态系统健康发育的潜在危害因素。为了全面掌握广州市主要河流中未经市政开发的江心岛上的入侵植物分布状况,通过现场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研究了广州市珠江水系中22座未开发的江心岛上的入侵植物种类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22座未开发的江心岛上,共记录11科26属27种入侵植物,这些物种都为广州市已经记录的入侵植物物种,其中,菊科(Compositae)物种(10种)最多;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在11座江心岛上分布,光荚含羞草(Mimosa bimucronata)在10座江心岛上分布,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马缨丹(Lantana camara)和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ta)的分布也较广;东江流域的泊鹤洲上的入侵植物物种(11种)最多,其次为南航道的屎船沙(10种);白花鬼针草、南美蟛蜞菊、薇甘菊、光荚含羞草、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和原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已经在所分布的江心岛上形成单优势物种群落,并且对江心岛上的乔木和灌木产生了危害,这6种入侵物种被划定为恶性入侵物种,建议在江心岛生态保护中优先清除这些物种;人类的农业开发活动和农田撂荒等是导致外来植物入侵江心岛的主要原因。
  • 于超, 郝燚, 钱雨琦, 江宜芳, 黄思敏, 王翌, 徐狸达
    水鸟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动态能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加强对湿地中水鸟的监测,有利于及时了解湿地的环境状况,对湿地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在吉林长岭龙凤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开展了水鸟野外调查;选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水鸟群落多样性;利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确定水鸟群落的优势物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各年份、各季节水鸟物种和种群数量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水鸟群落物种数量、水鸟种群数量与龙凤湖水库的水域面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记录9目16科86种水鸟,以鸻形目和雁形目水鸟为主;其中,有7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3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2种为极危物种,有3种为濒危物种;年际之间的水鸟群落的物种数量和种群数量无显著差异,春季和秋季的水鸟群落的物种数量和种群数量都显著大于夏季;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是3.269、3.195和2.738,Pielou均匀度指数是0.780、0.745和0.677;龙凤湖水库的水域面积分别与水鸟种群数量、物种数量不相关;春季和秋季水鸟迁徙时,龙凤湖水库的水域面积与雁形目、鸻形目、鹳形目和鹈形目水鸟种群数量不相关,其与鹤形目鹤科水鸟种群数量显著负相关。
  • 李玫, 管伟, 姜仲茂, 廖宝文, 陈玉军
    以2002年在广州市南沙湿地中人工营造的6种红树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5年10月、2010年8月和2016年11月,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对6种红树群落的结构和其分布区的土壤性质动态进行研究,旨在为广东省红树林生态恢复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的低温冷害使人工营造的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群落消亡,重新种植海桑后,2016年11月,海桑植株的保存率仍为0;在秋茄(Kandelia obovata)生长初期,随着树高的增高,秋茄的胸径变粗,秋茄群落的植株密度减小,在秋茄生长的中、后期,秋茄的树高几乎不再增高,其胸径继续变粗;在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生长初期,随着树高的生长,其胸径增粗,在无瓣海桑生长的中、后期,其树高持续增高,胸径不断增粗,但是无瓣海桑群落的植株密度逐渐减小,体现了无瓣海桑林的自疏作用;无瓣海桑+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群落、无瓣海桑+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和无瓣海桑+秋茄群落中植物的生长过程与无瓣海桑群落的相似,林下红海榄、木榄、秋茄的生长速度依次减小;2008年的低温冷害导致无瓣海桑+红海榄群落内的红海榄植株死亡;随着红树林恢复时间的增长,各红树群落区土壤中的黏粒和粉粒所占比例增大,表层土壤含盐量、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有所增大,红树林的恢复有助于土壤结构和肥力的改善。
  • 赵秀侠, 卢文轩, 杨坤, 方婷, 侯冠军
    在鳜(Siniperca chuatsi)养殖塘中,放置种植了稻(Oryza sativa)和蕹菜(Ipomoea aquatica)的浮床,每座养殖塘中的2种水生植物的面积相同,在浮床四周吊养了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设置水生植物面积分别占养殖塘面积的10%和30%、吊养150只褶纹冠蚌的2组养殖塘和对照组养殖塘,每组养殖池包括3座养殖塘,研究养殖池塘水体质量和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及二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7月至12月期间,在种植了2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面积占养殖塘面积的30%)和吊养了150只褶纹冠蚌的第1组养殖塘中,鉴定出6门32属64种浮游植物;在种植了2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面积占养殖塘面积的10%)和吊养了150只褶纹冠蚌的第2组养殖塘中,鉴定出6门35属62种浮游植物;在既未种植水生植物又未吊养褶纹冠蚌的对照组养殖塘中,鉴定出6门30属60种浮游植物;第1组和第2组养殖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pH、总氮含量、总磷含量、氨氮含量和高锰酸钾指数含量的平均值都小于对照组养殖塘,透明度、电导率和叶绿素a含量的平均值都大于对照组养殖塘;9座养殖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包括绿藻门被甲栅藻(Scenedesmus armatu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裸藻门梭形裸藻(Euglena acus)、隐藻门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和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蓝藻门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各月采样日对照组养殖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细胞丰度和生物量平均值都大于第1组和第2组养殖塘;第1组和第2组养殖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物种都为四尾栅藻、被甲栅藻、啮蚀隐藻、卵形隐藻、梭形裸藻、细小平裂藻;第1组、第2组和对照组养殖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933、3.100和2.721,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672、1.626和1.483,其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422、0.437和0.382;养殖塘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水体的透明度、pH、溶解氧含量、总磷含量和总氮含量。种植水稻、蕹菜浮床和吊养褶纹冠蚌的协同修复体系,对改善鳜养殖塘水质和控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作用优于单养鱼类的作用;当水生植物面积占养殖塘面积的30%时,该协同修复体系对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控制的效果更佳。
  • 张亚丽, 田义超, 林俊良, 陶进, 张强, 王栋华, 邢晴晴, 梁晓燕
    红树林区土壤中的氮和磷含量能体现土壤养分贮存和供应的能力。氮和磷元素是制约红树生长和发育的关键营养元素。在茅尾海—茅岭江入海口咸水与淡水交汇的分布着红树林和潮沟的区域,采集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茅尾海—茅岭江入海河口区的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群落区,各采样点0~60 cm深度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分别变化在254.09~786.72 mg/kg和232.40~721.42 mg/kg之间;在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群落区,其分别变化在293.60~708.47 mg/kg和265.18~640.18 mg/kg之间;在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群落区,其分别变化在175.63~624.07 mg/kg和133.90~571.02 mg/kg之间;在光滩区,其分别变化在127.31~282.64 mg/kg和116.43~264.47 mg/kg之间;无瓣海桑群落区、茳芏群落区、桐花树群落区、光滩区各深度土壤中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平均值依次减小;在距离海岸0~160 m范围内,随着与海岸距离的增大,无瓣海桑群落区、茳芏群落区0~10 cm深度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平均值都逐渐减小,>20~40 cm和>40~60 cm深度土壤中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平均值都逐渐增大;桐花树群落区各深度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都呈单谷型变化;距离一级潮沟5 m处的林缘采样点相同深度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平均值都较大,距离一级潮沟20 m处相同深度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平均值都偏小。
  • 徐薇, 丁晨根, 庄允辅, 刘红玉, 李玉凤, 邱春琦, 周永
    以盐城湿地中的射阳河至梁垛河段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水文地貌分类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河口区和潮间带区;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利用1987年至2021年期间的7期遥感影像数据,研究河口区和潮间带区的景观格局动态和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个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射阳河至梁垛河段湿地河口区和潮间带区景观的总体变化是自然湿地不断萎缩,人工湿地面积不断增大,河口区一直以自然湿地为景观主体,潮间带区的景观主体在2002年转变为人工湿地;河口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大,景观优势度降低,自然湿地斑块分布稀疏且形状不规则;潮间带区人工湿地斑块形状规则,聚集度相对较好,景观多样性较差;人类活动是导致射阳河至梁垛河段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政策导向型的滨海湿地开发等人类活动致使研究区的自然景观演变规律被破坏。
  • 黄健, 马旭洲, 张文博, 黄渊博, 戴希贤
    2021年5月至10月,在四川省达州市开江民生渔业有限公司三清庙基地,利用幼蟹生态养殖池塘,对来自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良种“江海21”蟹苗进行了一个养殖周期的生物学监测,旨在探讨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蟹苗在四川开江地区的生长发育特征,为川东地区中华绒螯蟹规模化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养殖时,大多数幼蟹的蜕壳次数为11次,蜕壳后的幼蟹生长性状和成活率都与其在长江水系中无显著差异;随着蜕壳次数的增加,幼蟹的湿或者干体质量都呈现指数函数增长,其壳长、壳宽分别与蜕壳次数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其湿体质量分别与壳长、壳宽具有幂函数关系,其壳长与壳宽显著相关。开展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1龄蟹种本地化培育具有可行性,解决了以往因长途运输而导致的蟹种成活率低和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幼蟹的本地化培育技术措施可在川东地区应用和推广。
  • 曹加杰, 顾泽文, 丁真慧, 王妍, 叶佳颖, 吴撼冲, 王成康, 阮宏华
    城市公园中的水生植物景观营建与水生态修复是公园水环境治理的关注重点。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公园水体中,人工种植了具有观赏性的外来物种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而水盾草生长范围的不断扩张对土著水生植物物种的存活、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水体的质量。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来控制水盾草的无序蔓延。然而,如何彻底解决水盾草的反复爆发问题,使水生生态系统受到的负面干扰最小,仍然是水盾草防控工作的难点。综合分析了水盾草的生理生态特性、入侵途径和生态危害,阐述了影响水盾草生物量的主要生物和生态环境因素等的研究进展;从园林景观营建过程与后期水体生态稳定性维护管理视角,结合水盾草生态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土著植物、附生藻类和生态环境中非生物因子进行综合生态调控的建议,以期解决上述难点问题,并且为稳定城市公园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治理水盾草扩散提供借鉴。
  • 张燕, 董红云, 李新华, 刘宏元, 王娜娜, 王艳君, 李英, 贾曦, 陈为京
    人工湿地具有高效、低能耗、低投入、绿色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其被广泛应用在污水处理工艺中。人工湿地中的基质和微生物是人工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工湿地脱氮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从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角度,概述了人工湿地中生物炭、纳米零价铁、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等典型基质(填料)和氨氧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厌氧铁氨氧化微生物在脱氮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
  • 娄岱金, 苏玥, 赵国强, 罗涛
    作为一种记录和管理水生植物数据的工具,水生植物数据库对于水生植物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的水生植物数据库,概述了水生植物数据库在水生植物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指出了水生植物数据库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水生植物数据库的建议,旨在促进水生植物数据库建设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 迟淼, 张泽鹏, 金洪宇, 邵慧丽, 邢悦, 李雷
    2022年4月至5月期间,在松花江下游同江段水域中,采集了251尾黑龙江马口鱼(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amurensis)样本,根据样本肠含物的鉴定与分析结果,对不同体长、不同性别的黑龙江马口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江下游同江段水域中的黑龙江马口鱼的饵料共有4类17种(包含未鉴定种),黑龙江马口鱼主要摄食鱼类,其次摄食水生昆虫,偶尔摄食甲壳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等;在体长小于100mm、体长为100~149 mm和体长为150~200 mm的黑龙江马口鱼的食物组成中,鱼类的质量百分比分别合计为96.43%、98.12%和97.11%,水生昆虫的质量百分比分别合计为3.34%、1.15%和0.15%;体长小于100 mm、体长为100~149 mm和体长为150~200 mm的黑龙江马口鱼的空胃率分别为65%、20%和41%,平均胃饱满指数值分别为3.43%、4.68%和2.63%,随着体长的增长,黑龙江马口鱼的摄食强度发生明显变化,当其体长为100~149 mm时,出现摄食的高峰期;雌、雄黑龙江马口鱼的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
  • 孙一鸣, 朱颖, 冯育青, 汪辉
    为了研究生态修复背景下小尺度湖滨带景观结构和水质变化特征,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市太湖三山岛湖滨带生态微岛区及其对照区,采集湖水样品,研究生态微岛区与对照区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湖滨带生态修复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图示化分析法,归纳生态微岛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特点;采用景观指数法,分析研究区的景观结构特征,探讨景观结构对水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太湖三山岛的生态微岛的“多斑块结构”呈现出“层叠递进式”的布局特点,其对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2019年,从总氮含量的年平均值看,太湖三山岛的生态微岛区水域属于Ⅳ类水域;从总磷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Ⅳ类水域;从溶解氧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Ⅰ类水域;2020年,从总氮含量的年平均值看,太湖三山岛的生态微岛区水域属于Ⅲ类水域;从总磷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Ⅴ类水域;从溶解氧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Ⅰ类水域;2021年,从总氮含量的年平均值看,太湖三山岛的生态微岛区水域属于Ⅲ类水域;从总磷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Ⅳ类水域;从溶解氧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Ⅱ类水域;研究区的景观呈现出破碎度和聚集度双高的特征;最大斑块指数、斑块聚集度指数和斑块结合度指数是影响水体质量的主要因素。
  • 孙娇娇, 朱卫红, 金日, 曹光兰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区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在图们江下游珲春市的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中的长芒稗(Echinochloa caudata)群落区、大叶章(Deyeuxia purpurea)群落区和皱果薹草(Carex dispalata)群落区,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采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法,研究表层土壤中菌类的磷脂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湿地类型、植物类型和土壤性质对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长芒稗群落区、大叶章群落区和皱果薹草群落区的表层土壤中,检测出17种磷脂脂肪酸,其分别表征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其他细菌)、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放线菌;河流湿地中的大叶章群落区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含水量和pH都明显小于湖泊湿地中的大叶章群落区;河流湿地中的皱果薹草群落区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和含水量都明显大于沼泽中的皱果薹草群落区;在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中,各植物群落区表层土壤中15:0iso、16:1ω7c和10Me16:0的相对丰度都较大;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的大叶章群落区表层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丛枝菌根真菌的磷脂脂肪酸含量都最大或者第二大;除了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磷脂脂肪酸含量以外,沼泽中的皱果薹草群落区表层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的磷脂脂肪酸含量都最小;各植物群落区表层土壤中菌类的磷脂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受湿地类型、植物类型和土壤性质的共同影响;在土壤理化指标中,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速效氮含量是影响表层土壤中菌类的磷脂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