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21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焦德志, 杨建霄, 王昱深, 钟露朋
    根茎既是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营养繁殖器官,又是其养分贮藏器官。为了明确扎龙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芦苇种群根茎生长和养分贮藏的规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理论上的演替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植物群落区布设采样地,于2019年5月至10月期间,采集芦苇种群根茎和土壤样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各植物群落区芦苇种群根茎长度值、生物量值之间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芦苇种群根茎长度值、生物量值与土壤理化指标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以扎龙湿地中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芦苇群落、芦苇+羊草群落、芦苇群落分别代表该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早期、中期、晚期的植物群落,在植物的完整生长季中,其单位体积芦苇种群根茎的累积长度值在不断增大,芦苇种群根茎的生物量值呈单谷型变化,体现出芦苇种群克隆繁殖的遗传学特性;芦苇群落区土壤的含水量、各种养分含量、盐碱化程度都明显优于羊草+芦苇群落区和芦苇+羊草群落区,这种土壤环境抑制了中旱生植物羊草等的生长和繁殖,促进了湿生植物芦苇的生长和繁殖,土壤环境更适宜芦苇群落的生存;扎龙湿地长效补水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退化湿地的自然恢复。
  • 董洪进, 索朗卓嘎, 许敏, 杨涵, 段涵宁, 朱永, 王毅
    于2020年8月20日至23日和2021年7月30日至8月5日,采用样线和样方法,对玛旁雍错湿地中野生维管束植物进行了系统调查,编制了野生维管植物名录,分析了野生维管植物的区系组成;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评价了玛旁雍错湿地中野生维管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玛旁雍错湿地,共记录46科162属286种野生维管植物,包括38科154属275种草本植物、7科7属9种灌木和1科1属2种藤本植物;本地的植物区系具有显著的温带性质;玛旁雍错湿地的植被可以归纳为荒漠、灌草丛、草甸和水生植被,共9种植物群落。
  • 刘云, 徐子钧, 齐衍萍, 徐克阳, 于涛, 曾晓起
    胶州湾湿地是黄渤海湿地中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为了掌握胶州湾湿地中水鸟的越冬情况,2017年至2021年每年的12月,采用分区直数法,对在胶州湾湿地中越冬的水鸟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胶州湾湿地中,共记录7目12科46种越冬水鸟,以雁鸭类、鸻鹬类和鸥类水鸟为主;2017年至2021年每年的12月,胶州湾湿地中的越冬水鸟数量分别为52 756只、23 147只、20 256只、16 968只和26 776只;越冬水鸟的优势物种为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灰鸻(Pluvialis squatarola)和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在胶州湾湿地越冬的水鸟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Ichthyaetus relictus)、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白腰杓鹬、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和黑颈??(Podiceps nigricollis),还有濒危物种东方白鹳和大杓鹬、易危物种黑嘴鸥、遗鸥和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近危物种蛎鹬(Haematopus ostralegus)、白腰杓鹬和罗纹鸭(Mareca falcata);2017年至2021年每年的12月,翘鼻麻鸭、白腰杓鹬、蛎鹬和灰鸻的个体数量都超过了迁徙路线上其总个体数量的1%;大沽河口和东风盐场是胶州湾湿地中最重要的越冬水鸟栖息地;鉴于胶州湾湿地在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中的重要性,建议将胶州湾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 杨乐, 徐俊锋, 朱弘, 陆豪, 李贺鹏
    选择浙江省海拔超过800 m的泥炭藓沼泽、草本沼泽、森林沼泽和退化沼泽等7处山地沼泽,采集土壤和植物地上部分的样品,研究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计算单位面积土壤和植物的碳储量,最终估算出7处山地沼泽的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沼泽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逐渐减小,沼泽中植物的种类能影响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安吉龙王山泥炭藓沼泽各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明显大于其他类型沼泽,龙王山、庆元黄皮村草本沼泽各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大于景宁望东垟的森林沼泽,淳安千亩田退化沼泽各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小于其他类型沼泽;沼泽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沼泽面积共同决定了7处山地沼泽的碳储量的大小;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千亩田天然泥炭藓沼泽、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的永久性积水草本沼泽、丽水市庆元县百山祖镇黄皮村上下湖的退化泥炭藓沼泽、余姚市四明山上水湖山塘上游的退化泥炭藓沼泽、景宁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中的森林沼泽、金华市磐安县七仙湖省级湿地公园中湖泊周边的季节性积水草本沼泽、杭州市淳安县千亩田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小区中完全干涸的沼泽的碳储量分别为17.90×10~4kg、6.87×10~4kg、59.80×10~4kg、3.60×10~4kg、422.00×10~4kg、27.90×10~4kg、304.00×10~4kg。
  • 朱秀迪, 成波, 李红清, 周立志, 魏振华, 江波
    菜子湖线路是引江济淮工程双线引江布局的主力线路之一,在引江济淮工程正式运行后,在水鸟越冬期,菜子湖的水位会高于现状水位。为了定量评估水位升高前、后菜子湖区越冬水鸟适宜生境的变化和及时提供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策略,采用最大熵模型,利用多源异构遥感数据和实测的越冬水鸟物种分布数据,评价菜子湖区越冬水鸟生境适宜性,筛选影响菜子湖区越冬水鸟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菜子湖的水位由7.11~7.46 m升高至7.73~8.43 m后,菜子湖区中越冬水鸟的适宜生境和较适宜生境面积明显减小;越冬水鸟生境与泥滩的距离、越冬水鸟生境与草本沼泽的距离、植物覆盖度是菜子湖区越冬水鸟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菜子湖区越冬水鸟生境距离泥滩和草本沼泽越近、植物覆盖度越高,越冬水鸟生境的适宜性水平越高。
  • 寇财垚, 满卫东, 张永彬, 郑浩, 杨晓芜, 刘明月, 李春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导致唐山市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演变。以唐山市南部的乐亭县、曹妃甸区和丰南区所辖范围为研究区,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Landsat TM/OLI影像数据,提取出唐山市滨海湿地的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4个时期唐山市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研究区的滨海湿地(包括水域、沼泽、盐田、养殖池和滩涂)面积分别为1 496.25 km2、1 549.50 km2、1 208.97 km2和1 178.12 km2,与1990年相比,2020年,研究区的滨海湿地面积减少了21.26%,其中,77.12%的滨海湿地被围填为人工表面;受围填海活动影响,4个时期研究区的各类型滨海湿地的质心位置持续移动,其中沼泽和滩涂质心位置变化较为明显;4个时期研究区盐田的破碎化程度低,滩涂的连通性好,2000年沼泽和水域的破碎化程度较高,养殖池在唐山市滨海湿地景观格局中占有绝对优势;围填海等人类活动是导致唐山市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 王群, 陈萍, 付元祥, 魏守才, 高芳磊, 邵鹏帅, 夏江宝
    以山东省滨州市滨州港滩涂上的天然柽柳(Tamarix chiniensis)林地为采样地,以光滩为对照地,开展野外植物调查和采集表层(0~20 cm深度)土壤样品,记录了各采样点的植物信息,测定出表层土壤样品的16项理化指标值;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确定了各采样点植物群落的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9个土壤因子;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分析4类植物群落对土壤的综合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柽柳林地的植物群落可以分为柽柳+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群落、柽柳+盐地碱蓬+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柽柳+盐地碱蓬+鹅绒藤(Cynanchum chinense)群落和柽柳+芦苇+鹅绒藤群落;与光滩表层土壤相比,柽柳灌草群落可以使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和贮水量增大,容重、含盐量和pH减小,改善表层土壤的孔隙结构,增大其有机碳、硝态氮、氨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柽柳+盐地碱蓬+芦苇群落改良表层土壤的综合效果相对最好,柽柳+盐地碱蓬+鹅绒藤群落、柽柳+芦苇+鹅绒藤群落改良表层土壤的综合效果居中,柽柳+盐地碱蓬群落改良土壤的综合效果相对最差。
  • 姜仲茂, 辛琨, 熊燕梅, 生农, 廖宝文
    为了了解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不同林龄的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冗余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利用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Whittaker指数,研究不同林龄的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林龄为5 a、10 a和16 a的无瓣海桑林下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2、0.73和0.78,其Whittaker指数分别为2.82、1.01和0.28,其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09、3.55和5.50,即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林的林龄越高,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越高且变化越小;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林植株的数量、胸径和高度、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和有机碳含量、无瓣海桑林冠层郁闭度、滩涂高程是影响林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 孙海博, 王小豪, 何苗, 方弟安, 周天鹏
    为了解长江如皋段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在长江如皋段长青沙岛和民主沙岛附近水域中,共布设9个采样断面、22个采样点,分别于2021年5月、6月和7月中旬,开展了浮游动物野外调查,采集了浮游动物和江水样品,并进行了浮游动物物种鉴定和水样测试分析;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研究长江如皋段中的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各采样日水体理化指标值的差异性;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浮游动物密度值、生物量值与水体理化指标值的关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分析17种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水体理化指标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长江如皋段,共记录浮游动物30属39种,其中,枝角类的物种数量最多,浮游动物群落有8种优势物种;长江如皋段的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总体较高,5月和7月采样日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高于6月采样日;浮游动物密度以原生动物密度和轮虫密度为主,6月采样日的浮游动物密度明显偏大;浮游动物生物量以轮虫生物量和枝角类生物量为主,6月采样日的浮游动物生物量明显大于5月和7月采样日;水体中的总磷含量、磷酸盐含量和氨氮含量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唐刚, 石玉翠, 蒋文萱, 余鑫鑫, 游少鸿
    采用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人工配制含六价铬和不含六价铬的模拟废水,将实验分为0~30 d和31~60 d两个阶段连续运行,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向两个系统中输入不含重铬酸钾的模拟废水,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向两个系统中输入含重铬酸钾的模拟废水,研究两个系统在实验不同阶段的水质净化效果、产电特性和系统内部水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的两个阶段,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对废水的净化效果优于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对废水中六价铬的最大去除率可达97.64%;实验第二阶段两个系统对废水中的氨氮、总磷的去除率小于第一阶段,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对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大于第一阶段,人工湿地系统对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小于第一阶段;实验第二阶段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的产电效果优于第一阶段,系统稳定后,其产出电压和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473 m V和31.66 mW/m~3;在实验的两个阶段,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和pH略小于人工湿地系统,而其氧化还原电位梯度大于人工湿地系统;实验第二阶段两个系统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氧化还原电位梯度大于第一阶段;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人工湿地耦合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对废水中的六价铬、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和产电能力较好,而且具有更适于产电的运行环境。
  • 任慧鑫, 任春颖, 王宗明, 刘盼
    为了掌握1990年以来长春市的湿地面积和分布的动态,以吉林省长春市的朝阳区、二道区、宽城区、绿园区、南关区和双阳区所辖范围为研究区,利用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Landsat TM/OLI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方法,提取出4个时期研究区的湿地信息;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质心迁移模型和景观指数,研究了湿地的面积动态、类型转移和景观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4个时期研究区湿地面积和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湿地面积从1990年的551.63 km~2减少至2020年的512.00 km~2,其中,水田面积显著减少,河流面积略有增加,水库/坑塘和草本沼泽的面积波动变化,水渠面积相对稳定;研究区的湿地质心从1990年的位置向西北方向偏移了2.1 km至2020年的位置;水田和水库/坑塘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且两者破碎化加剧、形状趋于复杂;草本沼泽分布更加集中、斑块形状趋于规则;河流和水渠景观相对稳定;人类活动是导致研究区湿地萎缩的主要因素。
  • 刘琳琳, 介冬梅, 高桂在, 刘颖, 王江永, 牛洪昊, 蒙萌, 宋丽娜
    古植被定量重建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在吉林省集安市附近的鸭绿江谷地的泥炭剖面中,获取了厚度为2.5 m的泥炭样品,采用植硅体分析和测年方法,定量重建了该地5 000 a以来的植被变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5 000 a以来,鸭绿江谷地的泥炭地的植被变化可以分为4个时期,第一时期,4 960~4 060 cal. a BP,草本植物由禾本科(Poaceae)的画眉草亚科(Eragrostoideae)、虎尾草亚科(Chloridoideae)、早熟禾亚科(Pooideae)、黍亚科(Panicoid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物种组成,草本植物数量较少,有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出现,植硅体-林草指数值逐渐增大,植物盖度较小,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第二时期,4 060~3 470 cal. a BP,草本植物主要为早熟禾亚科和虎尾草亚科植物盖度,草本植物数量少于上一时期,有木本植物出现,蕨类植物有所增加,植硅体-林草指数值较大,植物盖度集中变化在70%~80%之间,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低于上一时期;第三时期,3 470~2 700 cal. a BP,草本植物主要为黍亚科和虎尾草亚科物种,草本植物数量增加,达到泥炭剖面的最大值,木本植物有所增加,依旧有蕨类植物出现,植硅体-林草指数值减小,植物盖度增大,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与上一时期相近;第四阶段,2 700~590 cal. a BP,草本植物主要由早熟禾亚科、画眉草亚科和虎尾草亚科物种组成,草本植物数量比上一时期少,木本植物有所增加,蕨类植物减少,植硅体-林草指数值较为稳定,植物盖度较大且趋势稳定,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4个时期古植被的组成无显著差异,植硅体-林草指数值波动变化,最后趋于稳定,植物盖度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波动提高。5 000 a以来,集安鸭绿江谷地泥炭地的植被变化趋势与东亚季风指数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东亚夏季风环流是控制集安地区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植被变化也受到了冰筏碎屑(ice-rafted detritus,IRD)事件的影响。
  • 李媛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从有关湿地的违法行为性质判断和规范表达角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梳理出52项有关湿地的违法行为,有关湿地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呈现出严厉惩处破坏重要湿地的行为、显著提高有关湿地的违法罚款标准、科学设定“修复+罚款”的复合责任方式等特征;为了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付诸实施,探讨了选择适用有关湿地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竞合规则、加强与其他生态环境资源法律的有效衔接、修改和完善省级湿地保护条例的法律责任、明确有关湿地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行刑衔接、依法追究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等多种实施路径。
  • 杨富亿, 文波龙,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陈凤臻, 欧阳玲, 宋述芹, 赵胜男
    达里诺尔湿地的毗邻水系包括查干淖尔水系、乌拉盖盆地水系和西辽河-西拉木伦河水系。根据2019年以来的野外调查资料和数据,研究了达里诺尔湿地及其毗邻水系的鱼类多样性现状,探讨了达里诺尔湿地及其毗邻水系鱼类多样性的形成、分布格局和近现代以来的变化特征;采用关联性分析方法,分析了达里诺尔湿地与其毗邻水系鱼类群落之间的关联性;提出了鱼类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达里诺尔湿地的鱼类群落由3目5科20属24种、6个区系生态类群的鱼类构成,查干淖尔水系的鱼类群落由2目3科14属15种、5个区系生态类群的鱼类构成,乌拉盖盆地水系的鱼类群落由2目3科12属13种、4个区系生态类群的鱼类构成,西辽河-西拉木伦河水系的鱼类群落由6目12科40属46种、6个区系生态类群的鱼类构成。总体上,达里诺尔湿地的毗邻水系鱼类群落由6目12科40属48种、6个区系生态类群的鱼类构成;近现代以来的渔业活动提高了达里诺尔湿地及其毗邻水系的鱼类多样性和鱼类群落之间的关联性;达里诺尔湿地与其毗邻水系的鱼类区系生态类群构成相同,但是其鱼类群落之间并无密切关系;在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同时,应该结合区域湿地生态建设,保护达里诺尔湿地及其毗邻水系的鱼类,以实现其鱼类多样性和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 赵月兰, 李琳, 刘吉平, 赵丹丹
    以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已经人工恢复1~6 a的退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的土壤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土壤容重、pH、含水量、电导率、含盐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共8项理化指标;利用8项指标的数据,计算出已经恢复1~6 a的退化芦苇沼泽土壤质量的综合得分,评价恢复时间不同的退化芦苇沼泽土壤的质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退化芦苇沼泽0~40 cm深度土壤的各项理化指标值发生明显变化,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逐渐增大,pH和容重逐渐减小,含盐量总体呈减小趋势;8项土壤理化指标的两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解释率为94.478%,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容重、含盐量和pH是影响恢复芦苇沼泽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从0~40 cm深度土壤8项理化指标的平均值和土壤质量综合得分值看,恢复了6 a的退化芦苇沼泽的土壤质量已经与天然芦苇沼泽的土壤质量非常接近。
  • 张生乐, 李高如, 高美华, 何培民, 张伯伦, 汪茂秋, 王沁怡, 李亚如, 方淑波
    研究湿地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时空分布,对植物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在上海市南汇东滩湿地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群落区,利用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各采样点表层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监测数据,根据计量学原理,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研究区表层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筛选影响海三棱藨草密度的主要土壤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汇东滩湿地海三棱藨草群落区表层土壤中全氮质量比的平均值变化在0.11~0.47 g/kg之间,全磷质量比的平均值变化在0.62~1.57 g/kg之间;表层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的时空分布表明,移植海三棱藨草对南汇东滩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成效;表层土壤中全氮含量与海三棱藨草的生长和分布关系密切;表层土壤的含盐量和含水量以及采样点高程是海三棱藨草生长和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