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21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王毛兰, 张娴丹, 熊莹莹, 郭奔, 吴昊全, 万扬杰, 赵立月, 熊鑫
    为了掌握鄱阳湖区候鸟栖息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在鄱阳湖都昌段3处候鸟栖息地中,设置了采样地,采集表层(0~1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镉、铬、锌、铜、镍和铅元素含量,利用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负荷指数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3处候鸟栖息地表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其带来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马影湖湿地候鸟保护站候鸟栖息地8个采样点表层土壤中铬、镍、铜、锌、铅和镉质量比分别为54.03~113.14 mg/kg、5.75~12.39 mg/kg、4.01~12.22 mg/kg、14.75~40.82 mg/kg、20.88~26.32 mg/kg和0.05~0.11 mg/kg;黄金咀湖心洲滩候鸟栖息地8个采样点表层土壤中铬、镍、铜、锌、铅和镉质量比分别为53.60~61.80 mg/kg、16.20~22.72 mg/kg、16.55~34.99 mg/kg、67.89~105.20 mg/kg、34.42~44.17 mg/kg和0.13~0.63 mg/kg;界石刘家湖岸候鸟栖息地10个采样点表层土壤中铬、镍、铜、锌、铅和镉质量比分别为65.02~75.65 mg/kg、22.44~32.54 mg/kg、20.12~55.88 mg/kg、73.82~168.53 mg/kg、28.27~47.39 mg/kg和0.27~1.35 mg/kg;马影湖湿地候鸟保护站的候鸟栖息地大部分采样点表层土壤未被锌、镉和镍元素污染,而被铬元素中度或重度污染;黄金咀湖心洲滩候鸟栖息地大部分采样点表层土壤未被镉元素污染,而被铜和铅元素重度污染;界石刘家湖岸候鸟栖息地5个采样点表层土壤未被镉元素污染,多个采样点表层土壤被铜和铅元素重度污染;马影湖湿地候鸟保护站的候鸟栖息地所有采样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低风险,黄金咀湖心洲滩候鸟栖息地部分采样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风险,界石刘家湖岸候鸟栖息地4个采样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高风险,5个采样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风险。
  • 马玲玲, 蒋锦刚, 濮正鹏, 胡玉玲
    安庆市沿长江分布的湖泊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遥感技术在大尺度水体监测方面具有优势和潜力。利用2013年至2021年的Landsat 8 OLI影像数据,反演安庆市沿长江分布的龙感湖、黄大湖、泊湖、武昌湖、菜子湖、破罡湖和石塘湖水体的色调角和水色指数(Forel-Ule index,FUI),分析7座湖泊水体的色调角和水色指数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各季节安庆市沿长江分布的7座湖泊水体的营养状态处于中营养至中度富营养状态,水体的颜色为绿色、绿棕色渐变到棕绿色;武昌湖和泊湖水体的颜色相对较浅,龙感湖和黄大湖水体的颜色相对较深;水体浊度和水体中的叶绿素a含量是影响水体颜色的主要因素。
  • 龚进玲, 杜红春, 朱挺兵, 胡飞飞, 崔丽莉, 刘开润, 李学梅, 杨德国, 王春勇, 褚荣波
    为了了解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的杞麓湖中浮游动物群落的状况,于2021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杞麓湖中的浮游动物开展了4次季节性采样调查,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杞麓湖中有4门31属51种浮游动物,包括25种轮虫、13种原生动物、6种枝角类和7种桡足类浮游动物,有15种浮游动物为优势物种;各季节采样日杞麓湖6个采样点的轮虫物种数量(≥10种)都远大于原生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物种数量,轮虫、原生动物、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密度分别变化在660~7 650 ind./L、0~6 060 ind./L、0.00~15.00 ind./L和7.20~183.00 ind./L之间,其生物量分别变化在0.79~9.18 mg/L、0.00~0.30 mg/L、0.00~0.30 mg/L和0.02~0.96 mg/L之间,3月与6月采样日杞麓湖6个采样点浮游动物优势种物种密度之间差异显著(p<0.01);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分别变化在1.08~2.32和0.35~0.79之间;水温、水体pH和水体透明度是影响杞麓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素。
  • 张冬杰, 梁江涛, 张鹏远, 郭建耀, 卢小军, 王舒淇, 高士雅, 王雪宏
    黄河山东段两侧33座国家湿地公园对保护山东省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资料汇总、平均联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东省东营市、滨州市、淄博市、济南市、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济宁市和菏泽市的33座国家湿地公园中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33座国家湿地公园中,共记录151科664属1 527种植物,其中有19种植物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车前(Plantago asiat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等为33座国家湿地公园的广布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野大豆(Glycine soja)、银杏(Ginkgo biloba)、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等在33座国家湿地公园中出现频度较高;山东济西国家湿地公园、山东黄河玫瑰湖国家湿地公园、山东曹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山东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山东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中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较大;济南市、德州市和聊城市的国家湿地公园中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滨州市、东营市和淄博市的、与泰安市、济宁市和菏泽市的国家湿地公园中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无显著差异,而滨州市、东营市和淄博市的与泰安市、济宁市和菏泽市的国家湿地公园中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显著;分布在黄河山东段以东的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显著大于分布在黄河山东段以西的国家湿地公园。
  • 张琪, 郑劭彦, 李迎霞
    为了评估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构建了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经过实码加速遗传算法(real coding based accelerating genetic algorithm,RAGA)优化的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PP)模型,计算12个指标的权重,研究2000年、2010年和2019年的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及其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最高,其次为2000年,2019年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最低;2000年和2010年,道路密集度和化肥施用强度是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因素;2019年,除了道路密集度和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以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生态风险和湿地管理能力对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范围在增加。
  • 王牧, 程丹丹, 阎惠香, 顾延生
    近年来,湖北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外来入侵植物的逐渐增多,外来植物入侵带来的生态风险日益增大,因此,有必要对该湿地公园的外来植物进行系统的调查和风险评估。2021年6月、7月和9月,在湖北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外来入侵植物实地调查,得到了该湿地公园的外来入侵植物名单,分析了各入侵物种的状态;筛选出入侵植物风险评估指标,建立了风险评估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评估了每一种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湖北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有23种外来入侵植物,隶属6科20属;其中的21种入侵植物为原产于北美洲或者欧洲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在23种外来入侵植物中,有12种是有意引入的,其余的是自然传播(8种)或无意引入(3种)的;在23种外来入侵植物中,有9种为高风险外来入侵植物,有14种为中风险外来入侵植物;未来,必须加强对该湿地公园中的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和治理。湖北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外来植物入侵状态分析和入侵风险评估信息,对于设计管理策略、控制和减少这些外来植物在该地区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
  • 刘叶菲, 郭同方, 吴水荣, 杨洪国, 赵程乐
    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既是保护区的受益者和重要建设力量,又可能是利益受损者和保护区的破坏者。根据“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从自然保护区内居民作为受益者和破坏者的视角,采用条件价值法、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利用从自然保护区内居民填写的308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得到的数据,研究了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提交有效调查问卷的居民中,具有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居民数量占71.1%;捐款方式下居民的平均支付金额为每年每户112.67元、投工或者投劳方式下居民的平均支付金额为每年每户630.25元;建立保护区对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程度、居民的家庭年收入、居民对保护的态度和对生态补偿政策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居民支付意愿水平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支付方式、加强对保护区生态功能的宣传力度、制定差异化补偿政策、鼓励居民以多样化方式就业等建议。
  • 孙佳伟, 丛艳锋, 王慧博, 赵晨, 王乐, 张澜澜, 宋聃, 都雪, 黄晓丽, 窦乾明, 霍堂斌
    为了研究连环湖铁哈拉泡中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于2021年4月15日、7月15日、10月16日和2022年1月6日,在连环湖铁哈拉泡,开展了浮游动物调查;采用浮游植物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指数,评估铁哈拉泡水体的污染状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分析浮游动物优势物种丰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在连环湖铁哈拉泡的6个采样点,共记录58种浮游动物,包括9种原生动物、22种轮虫、14种枝角类和13种桡足类浮游动物;7月15日,铁哈拉泡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的物种数量(43种)最多,1月6日,其物种数量(22种)最少;4个采样日6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丰度的平均值为1 005.41 ind./L,生物量的平均值为1.67 mg/L;铁哈拉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显著,4月枝角类的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7月枝角类的方形网纹溞(Ceriodaphina quadrangula)、10月枝角类的透明溞(Daphina hyalina)和1月桡足类的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表现出较大优势;铁哈拉泡水体属于贫或中营养、中污型水体;水温、水体pH、水体中氨氮含量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素。
  • 赵明涛, 王超群, 何玉实, 何彤慧
    揭示沉水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和生态位,可以回答物种对环境资源、空间的占用与支配能力以及群落的种群结构和稳定与否等问题。2021年6月至7月,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在银川平原上的湖泊、河流、水道和沟渠等水体中,设置调查样线和样方,开展沉水植物野外调查;从记录的9种沉水植物中,根据物种出现频度,筛选出8种沉水植物常见物种,组成了28个种对;采用Schluter的方差比率方法、统计量W、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方法等,研究8种沉水植物常见物种间关系,计算常见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值和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研究结果表明,在银川平原8种沉水植物常见物种的28对种对物种之间的关系中,15对种对物种之间的关系为负联结关系,其中只有2对种对物种之间的关系通过了显著性检验;13对种对物种之间的关系为正联结关系,但是都未通过显著显著性检验;在8种沉水植物常见物种中,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的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4.056和0.376)都最大,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的两种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1.701和0.035)都最小,8种沉水植物常见物种的整体生态位较宽;8种沉水植物常见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000~0.125,物种之间竞争不激烈。因此,未来在银川平原的湖泊、河流、水道和沟渠等的生态修复中,可以选择篦齿眼子菜作为修复先锋物种。
  • 田雅婷, 包智华, 温璐, 曹晓霭, 刘华民, 寇欣, 王立新
    为了研究放牧活动对锡林河河滨带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锡林河河滨带放牧区和围封区0~100 cm深度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群落的多样性、甲烷氧化潜力和甲烷氧化单加氧酶功能基因丰度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区采样地0~20 cm深度土壤的含水量、全碳、全氮、总有机碳和硫酸根含量都远大于围封区;放牧区和围封区采样地0~100 cm深度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群落都以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甲基球菌属(Methylococcus)、甲基单胞菌属(Methylomonas)、甲基八叠球菌属(Methylosarcina)、甲基孢囊菌属(Methylocystis)和甲基弯曲菌属(Methylosinus)的物种为主;放牧区采样地各深度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群落的Sobs指数值、ACE指数值和Chao1指数值几乎都大于围封区,放牧区和围封区采样地各深度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群落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值都无显著差异;放牧区采样地0~10 cm深度、>30~100 cm深度土壤中甲基弯曲菌属的相对丰度都显著大于围封区(p<0.05),放牧区采样地>20~100 cm深度土壤中甲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都显著大于围封区(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放牧区、围封区采样地0~100 cm深度土壤的甲烷氧化潜力都呈单峰型变化,>20~30 cm深度土壤的甲烷氧化潜力都最大;放牧区采样地0~100 cm深度土壤中的甲烷氧化单加氧酶功能基因丰度的最大值(1.60×10~7 g~(-1))出现在>30~50 cm深度,而围封区采样地0~10 cm深度土壤中的甲烷氧化单加氧酶功能基因丰度(2.27×10~7 g~(-1))最大;放牧区采样地>20~50 cm深度土壤的甲烷氧化潜力、>20~70 cm深度土壤中的甲烷氧化单加氧酶功能基因丰度都显著大于围封区;放牧活动加强了锡林河河滨带>20~50 cm深度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氧化能力,甲烷氧化单加氧酶功能基因丰度、土壤含水量、土壤中铁元素含量和硫酸根含量是锡林河河滨带0~100 cm深度土壤甲烷氧化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崔建伟, 李金凤, 崔键, 常雅军, 刘晓静, 王巍, 姚东瑞
    选择能高效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水生植物种植在人工湿地中,能提高人工湿地的去污性能。2020年6月1日至7月6日,在南京中山植物园阳光房(顶部为透光板,四周通风)内,用花盆或圆桶培养中华萍蓬草(Nuphar sinensi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开展利用6种植物去除初始总磷浓度分别为3.0 mg/L、3.5 mg/L、4.0 mg/L、4.5 mg/L和5.5 mg/L的配制含磷污水中总磷的实验研究;测定了再力花和苦草的鲜质量、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和根长;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实验数据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再力花和苦草总磷去除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6种水生植物对配制的含磷污水中总磷的去除效果都较好,其总磷去除率为85.2%~100.0%,再力花和苦草对含磷污水中总磷的去除效果相对更好;与实验开始时的鲜质量相比,利用含磷污水培养的再力花的鲜质量增大,而苦草的鲜质量减小;含磷污水的溶解氧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再力花总磷去除率的主要因素,含磷污水的电导率、盐度、pH、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苦草总磷去除率的主要因素。
  • 程锦萍, 郭欢, 刘宇昂, 黄可欣, 李嘉欣, 王艮梅, 张焕朝, 项剑
    为了准确评估洪泽湖生态系统的甲烷排放量,在洪泽湖的湖滨和湖心设置采样点,采集0~20 cm深度的底泥样品,在室内开展底泥样品厌氧培养实验,实验时间为225 d。在15℃、25℃和35℃的培养条件下,培养底泥样品,测定底泥样品的产甲烷菌丰度、产甲烷速率和计算瞬时甲烷排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分别在15℃、25℃和35℃的培养条件下,瞬时升温至35℃时,湖滨和湖心采样点底泥样品的产甲烷速率都相对最大,瞬时降温至15℃时湖滨和湖心采样点底泥叶片的产甲烷速率都相对最小;在25℃培养条件下,湖滨采样点底泥样品产甲烷速率的温度敏感系数值相对最大,而在15℃培养条件下,湖心采样点底泥样品的温度敏感系数值相对最大;在15℃培养条件下,湖滨采样点底泥样品的产甲烷菌丰度最大,并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在25℃培养条件下,湖心采样点底泥样品的产甲烷菌丰度最大,显著大于35℃培养条件下的产甲烷菌丰度;影响底泥样品中的产甲烷菌丰度的环境因素为底泥中的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pH。
  • 曾皓宇, 唐富江, 鲁万桥, 李培伦, 李喆, 郑义
    2021年12月,对嫩江下游大龙湖中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的个体繁殖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龙湖大银鱼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体长相对繁殖力和体质量相对繁殖力的平均值分别为(9 518.43±4 897.49)粒、(66.82±29.36)粒/mm和(764.85±206.09)粒/g;个体绝对繁殖力、体长相对繁殖力都分别与体长、体质量、卵巢质量、净体质量、肥满度和性体指数显著相关,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分别与肥满度、卵巢质量和性体指数显著相关;个体繁殖力与各生物学指标的最佳拟合方程多为二次函数,而体长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性体指数的最佳拟合方程均为对数函数;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可利用卵巢质量和净体质量来估算大龙湖大银鱼的个体绝对繁殖力;性比变化的年际差异表明,大银鱼繁殖群体涵养密度过大会导致雌、雄个体性成熟时间不同步,从而引起繁殖群体浪费的现象;介绍了通过人为调控使雌、雄大银鱼性成熟趋于同步的成功案例。
  • 张德权, 齐鹏, 章光新, 崔桢, 杜崇, 常泽华
    湿地垂向水文连通在维持湿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垂向水文连通过程发生显著改变,并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退化的风险。基于国内外关于湿地垂向水文连通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相关研究,将湿地垂向水文连通分为非饱和流-补给型、饱和流-补给型、饱和流-排泄型和饱和流-贯穿型4种作用模式;湿地垂向水文连通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将直接测量法与间接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开展湿地垂向水文连通的定量研究;垂向水文连通主要对湿地营养物质传输与转化、湿地植被分布与演替以及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繁殖等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对当前湿地垂向水文连通研究进展与研究热点的综合分析,建议未来加强湿地多尺度垂向水文连通模式对变化环境的响应机制、湿地垂向水文-水质-水生态多要素耦合模拟模型的研发和湿地垂向水文连通-物质连通-生物连通一体化耦合3个重点方向的研究。
  • 刘子刚, 马学慧, 李晓宇, 牟晓杰, 袁宇翔, 鲁新蕊
    准确测定泥炭中的有机质含量对于研究泥炭的特性和泥炭地的碳储存功能及其变化至关重要。测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方法很多。由于泥炭的有机质含量大,因此,在选择其测定方法时,必须考虑其有机质含量大的特点。利用20世纪80年代全国泥炭资源调查数据,对比采用灼烧法与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出的泥炭有机质含量的异同,探讨采用两种方法测定出的泥炭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灼烧法测定的云贵高原区、西藏自治区、若尔盖高原区、长白山区、小兴安岭区、三江平原区的泥炭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都大于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的测定结果;采用两种方法测定的泥炭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分别建立了6个区采用两种方法测定的泥炭有机质含量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使6个区采用两种方法测定的泥炭有机质含量之间可以相互换算。
  • 郭乃旭, 刘吉平, 管强
    为了研究三江平原孤立沼泽湿地中植物群落的变化,采用样方调查法,对比研究了1975年与2017年三江平原孤立沼泽湿地中植物群落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孤立沼泽湿地中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平均值由1975年的2.015种/m2减小到2017年的1.297种/m~2;33种主要物种的平均多度值由1975年的2.57减小到2017年的2.23;植物的高度总体上在变矮,6月和7月小叶章的高度平均值从1975年的93.36 cm下降至2017年的74.97 cm;1975年和2017年,孤立沼泽湿地中的共有主要物种和灌丛类物种的频度值、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都大于非孤立沼泽湿地;与1975年相比,2017年,三江平原孤立沼泽湿地、非孤立沼泽湿地中主要物种的平均高度分别降低了15.56 cm、33.60 cm,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中的植物在普遍变矮。
  • 张小海, 陈泽恒, 邓康, 黎方毅, 刘雨飞, 黄福林, 刘伟, 丁伟品, 娄彦景
    为了评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中海南岛湿地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结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对比其湿地定义和湿地分类标准,对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中的湿地类型细化,进行了湿地斑块实地调查,对比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得到的湿地数据,分析了海南岛各类型湿地面积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中的5类34型湿地细化为5类34型40细化分型湿地,其中,21种湿地细化分型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有关湿地的土地类型形成了对应关系;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得到的湿地面积(54 141.53 hm~2)比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湿地面积(56 208.09 hm~2)少2 066.56 hm~2,其中,红树林、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沿海滩涂和内陆滩涂的面积分别减少了373.85 hm~2、2.47 hm~2、75.32 hm~2、1 370.94 hm~2和284.19 hm~2,这主要是湿地现状的改变(包括湿地的季节性变化和人类对湿地的利用)使湿地类型发生变更所致。
  • 刘超毅, 何凌茜, 黄庄, 王纯, 仝川
    为了探究台风风暴潮引起的盐度脉冲、潮汐过程以及二者耦合作用对河口湿地土壤氮动态的影响,选取闽江河口道庆洲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淡水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盐度处理(0.5‰、2.0‰、4.0‰和8.0‰),并运用室内模拟潮汐装置,模拟潮汐的周期性变化,测定土壤孔隙水中无机氮组分的动态变化及水土理化性质。结果表明,2.0‰和4.0‰盐度脉冲显著增加了土壤孔隙水中的硝态氮含量,盐度为8.0‰时无显著影响;不同盐度脉冲对土壤孔隙水中的氨氮含量都无显著影响;孔隙水中氨氮含量与土壤电导率和pH都显著正相关,与孔隙水硝态氮含量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都显著负相关;孔隙水硝态氮含量与氯离子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都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影响氨氮间接对硝态氮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土壤电导率通过影响氨氮间接对硝态氮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而氯离子直接对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盐度对硝化作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阈值,短期盐度脉冲耦合潮汐过程使得土壤孔隙水中的氨氮向硝态氮转化,进而促进了硝态氮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