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20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凌子燕, 蒋卫国, 李金嵬, 凌玉荣, 彭凯锋, 邓雅文, 张泽
    利用景观指数和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方法,研究了桂林市典型喀斯特区的湿地破碎度、形态格局和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河流以外,研究区其它类型湿地破碎程度较高,河流的生态连通作用显著;从形态学的角度看,桂林市的湿地核心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的临桂区、荔浦市、阳朔县、平乐县和恭城瑶族自治县,湿地缓冲区较大,核心区不易被破坏,但是湿地景观要素的内、外连接都较差,生物踏脚石不足,应该加强对生态廊道的重视和保护;桂林市湿地生态廊道主要连通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中部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廊道对南部和北部的湿地连通起到良好的作用,中部湿地生态网络主要受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威胁;南部湿地的聚集度较高,生态廊道连接性较好,使南部湿地与中部湿地能较好地连通;受喀斯特石山地貌的影响,北部湿地的破碎程度较高,生态廊道的连接性较差;提出了桂林市湿地生态网络优化的建议。
  • 王秀丽, 卢昌义
    为了研究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的固碳效率,2019年11月2日、2020年1月6日和2021年5月30日,在漳州市龙海区浮宫镇溪山村的拉关木林中,采集拉关木顶端的幼叶片、中部的成熟叶片和基部的衰老叶片样品,测量拉关木叶片的形态参数,测定其总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分析形态参数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拉关木幼叶片的长度、宽度、厚度、面积、单叶鲜质量、单叶干质量和含水率都最小,成熟叶片的居中,衰老叶片的都最大,拉关木幼叶片、成熟叶片和衰老叶片的比叶面积依次减小;不同叶龄间的叶片长度和宽度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表明拉关木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相对稳定,受自身遗传因素影响大,而叶片厚度、单叶鲜质量、单叶干质量和叶面积的变异系数较大,表明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2019年11月,拉关木幼、成熟和衰老叶片的总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5.55%、40.96%和37.90%,2020年1月,其分别为43.29%、41.26%和36.03%;2020年1月,拉关木成熟叶片的总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的比值最小;可以推测,拉关木植株通过增大幼叶片和成熟叶片的比叶面积、总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来增大其对养分的重吸收率和固碳效率。
  • 许巧玲, 汪丽, 王晓蕾, 李佳洁, 谭敏霞, 耿和军
    为了处理含磷废水和将湿地中的植物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在300℃、500℃和700℃条件下,将湿地中常见的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制备成生物炭(简称为M300生物炭、M500生物炭和M700生物炭),研究美人蕉生物炭对水体中磷的吸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00℃下制备的美人蕉生物炭(M700生物炭)的比表面积(54.54 m~2/g)和微孔面积(46.27 m~2/g)都最大,孔径(2.338 nm)最小,当水体中总磷的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在实验的第1440分钟,其对水体中磷的吸附量最大,为7.62 mg/g;M700生物炭对水体中磷的物理吸附能力相对最强,而利用M300生物炭和M500生物炭吸附水体中的磷,存在较大的磷释放风险;M700生物炭对水环境的酸碱度耐受范围(pH为3~11)较大,M700生物炭对中性水体(pH为7)中的磷的吸附能力最低,当水体的pH为10时,M700生物炭的磷吸附量最大;分析M700生物炭吸附磷的动力学机制发现,M700生物炭的内部化学键是影响其磷吸附量的主要因素,M700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过程包括表面吸附、颗粒内扩散和外部液膜扩散等多种吸附过程;与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相比,Langmuir-Freundlich方程能更好地描述M700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行为,在25℃条件下,当水体中总磷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拟合的M700生物炭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39.24 mg/g,与其实际的饱和吸附量30.85 mg/g相近;分析M700生物炭吸附磷的热力学机制发现,M700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行为是自发的,升温不利于M700生物炭对磷的吸附。因此,未改性的700℃下制备的美人蕉生物炭可以作为处理含磷废水的吸附剂,美人蕉是制备低成本磷吸附剂的优质原料。
  • 徐伟, 耿龙武, 尚信池, 金宏宇, 李雷, 马波, 魏海军, 丛艳锋
    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是黑龙江流域的特有鱼类物种。为了促进中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近年来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和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拟赤梢鱼的生物学和资源学特点,探讨了拟赤梢鱼资源保护和种质资源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拟赤梢鱼具有资源量少、生长缓慢、性成熟较晚、繁殖期短和绝对怀卵量低等生物学特点,其资源一旦遭到破坏,种群数量的恢复极为缓慢;拟赤梢鱼的栖息环境为偏冷的河流和湖泊,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牡丹江、呼玛河、额尔古纳河等江河的干流和支流中,以及其流域内的呼伦湖、镜泊湖、兴凯湖和五大连池等湖泊中;2000年以来,在河流中,还有拟赤梢鱼的记录,在湖泊中已经极少见到拟赤梢鱼;在黑龙江中游、上游和额尔古纳河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拟赤梢鱼,在其它河流中只是偶尔能见到拟赤梢鱼,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的状态。建议将拟赤梢鱼作为中国濒危珍稀动物加以保护,并加强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
  • 王志刚, 韩雪, 刘运平, 徐少奇, 魏雨泉, 郭立月, 李伟, 宋潇, 杜建涛, 代宇廷
    为了研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菖蒲(Acorus calamus)对养猪场废水的净化效果,开展了为期40 d的温室模拟培养实验。以狐尾藻和菖蒲为供试植物,按照蒸馏水与养猪场废水体积比分别为40:1、20:1、15:1、10:1和5:1,配制了5种实验用水,测定了各种配制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含量,计算了其去除率;测量了两种植物的株高,计算了其生长速率,分析了两种植物植株的生长速率与各污染物去除率的关系,探讨了种植在各种配制水中的两种植物的根系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狐尾藻和菖蒲对蒸馏水与废水体积比为40:1的配制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的去除率都相对最大;在实验的第20天和第40天,种植在蒸馏水与废水体积比为20:1的配制水中的狐尾藻和菖蒲植株的生长速率都最大,其值分别为0.98 cm/d和1.17 cm/d(第20天)、1.76 cm/d和2.05 cm/d(第40天);狐尾藻植株的生长速率分别与各种配制水中的氨氮、总氮和总磷含量都显著负相关,而菖蒲植株的生长速率分别与各种配制水中的氨氮和总氮含量都显著负相关;种植在蒸馏水与废水的体积比为15:1的配制水中的狐尾藻和菖蒲植株的主根长、主根直径、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系总长都显著大于种植在其它4种配制水中的狐尾藻和菖蒲;随着配制水中废水体积的增大,狐尾藻通过减少根表面积,菖蒲通过缩短根长,来适应生境。
  • 杨富亿, 文波龙,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陈凤臻, 欧阳玲, 宋述芹, 赵胜男
    通过走访渔工、市场调查和相关文献,搜集有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贡格尔河、沙里河、亮子河和耗来河鱼类多样性的数据和资料;于2019年7月8日和2019年9月7日,开展了贡格尔河、沙里河、亮子河和耗来河鱼类野外调查,采集沿河刺网和网箔的流动渔获物样本,研究了4条河流的鱼类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贡格尔河,本研究未记录到鱼类物种;在沙里河,记录了1目2科5属5种鱼类;在耗来河,记录了1目2科8属8种鱼类;在亮子河,记录了1目2科9属10种鱼类。
  • 曹波, 蔡春轶, 张勇, 崔保山
    为了有效地保护汉石桥湿地,采用模型评估方法,利用6个时期植物生长季的北京二号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汉石桥湿地的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了6个时期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与2005年相比,2020年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林地面积增加了167.3 hm2,草地面积增加了87.5 hm2,湿地面积增加了53.1 hm2;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和2020年,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分别为88 355×104元、81 138×104元、82 398×104元、71 773×104元、79 828×104元和80 479×104元;调节服务是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的生态服务,6个时期的调节服务价值总和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46.7%;湿地对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的贡献最大;湿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是汉石桥湿地生态服务主要功能转变的主要原因。
  • 金洪宇, 李雷, 吴松, 王念民, 陈中祥, 汤施展, 金星, 马波
    为了了解西藏雅鲁藏布江墨头鱼属(Garra)的待定名种(Garra sp.)的生长特性和种群动态,2017年3~4月和2018年4月、10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墨脱段设置了采样点,采集了墨头鱼属待定名种的样本,以其微耳石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分析了墨头鱼属待定名种样本的体长、体质量、年龄组成和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利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了墨头鱼属待定名种的生长特性,探讨了墨头鱼属待定名种资源保护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在各采样点采集的墨头鱼属待定名种样本的年龄为4~8龄,其中,7龄个体的数量占总个体数量的57.2%;墨头鱼属待定名种样本的体长为90.0~178.0 mm,其(平均值±标准误)为(151.2±17.8) mm;样本的体质量为11.2~118.4 g,其(平均值±标准误)为(65.6±21.5) g;样本中的雌性与雄性个体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西藏雅鲁藏布江墨脱段的墨头鱼属待定名种种群的拐点年龄为5.72龄,所对应的墨头鱼属待定名种的体长为134.5 mm,体质量为58.0 g。
  • 张伯伦, 张生乐, 王沁怡, 汪茂秋, 高美华, 李高如, 李亚如, 龚国宁, 何培民, 方淑波
    为了阐明城市化背景下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东滩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水鸟种群数量的影响,利用2005年、2013年和2020年每年5月的Landsat 7/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研究了各时期东滩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了东滩景观格局的变化与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滩的湿地面积由2005年的69.55 km2减少到2020年的30.09 km2,这是因为一些湿地被开发为农田和建筑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3个时期东滩的景观由以湿地为主,转变为以农田为主,再转变为以建筑用地和农田为主,湿地明显破碎化,人类活动是导致东滩景观改变的主要因素;2005年5月至2020年4月,东滩中的雁形目和其它鸟类的种群数量总体在增大,鹤形目、鸥形目、鹳形目和鸻形目鸟类的种群数量总体在减小。
  • 王思路, 张曼玉, 陈泰宇, 鲁长虎, 李成之
    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是水鸟的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在该保护区中具有代表性的6条鸟类调查样线和4个鸟类观察点,开展了雁鸭类水鸟调查,分析雁鸭类水鸟群落组成及其季节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记录雁鸭类水鸟24种,累计44 328只,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花脸鸭(Sibirionetta formosa)、绿翅鸭(Anas crecc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和罗纹鸭(Mareca falcata)为雁鸭类群落的优势物种;2020年12月,研究区雁鸭类水鸟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都最大;夏季雁鸭类水鸟的物种丰富度(2种)显著小于冬季(20种)、秋季(19种)和春季(17种);冬季雁鸭类水鸟的物种多度(27 122只)显著大于春季(2059只)和夏季(84只),而与秋季的(15 063只)无显著差异;洪泽湖开阔水域中的雁鸭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其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标准误)为(0.765±0.086),洪泽湖浅水区、养殖塘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中的雁鸭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依次降低;浅水区与芦苇沼泽中雁鸭类群落的物种组成较为相似,而养殖塘与开阔水域中雁鸭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最大;在研究区中,全年可见斑嘴鸭,斑嘴鸭的种群数量在2021年1月达到峰值,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都可以见到花脸鸭、绿翅鸭和绿头鸭,在2020年12月,花脸鸭和绿翅鸭的种群数量达到峰值,在2020年10月,绿头鸭的种群数量达到峰值;斑嘴鸭和绿翅鸭主要分布在芦苇沼泽中,而花脸鸭和绿头鸭主要分布在洪泽湖的开阔水域中。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雁鸭类资源丰富,雁鸭类群落组成和结构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该保护区多样化的生境对维持雁鸭类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 陈明帅, 段萍萍, 王鑫, 张磊, 张艳
    于2019年7月和12月,在南四湖设置了14个采样点,开展了野外浮游植物采样调查,研究南四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14个采样点,共鉴定出109种浮游植物,隶属7门21目;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共有18种,包括7种蓝藻门物种、5种绿藻门物种、4种硅藻门物种和2种隐藻门物种;7月与12月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细胞丰度和生物量都存在明显差异,7月的浮游植物群落细胞总丰度的平均值为9.330×106cells/L,12月的浮游植物群落细胞总丰度的平均值为2.456×106cells/L;7月,微山湖、独山湖、南阳湖和昭阳湖的水体都为β-中污染水体;12月,其水体分别为轻度污染、β-中污染、轻度污染和β-中污染水体;7月,水温和水体中氨氮含量是南四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12月,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和总磷含量是南四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 晏媛, 刘新科, 华国栋, 邹璐璐, 陈秋菊, 张成龙, 贾小容
    梯田生态系统是广东连南瑶排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中的主要生态系统,但是,目前该湿地公园的梯田弃耕现象严重,当地农民接受生态补偿的意愿较强烈。采用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当量因子法和影子工程法,估算该湿地公园梯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采用条件价值法,对与梯田利益相关的农民的“复耕还湿”态度和接受生态补偿意愿进行调查,以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下限。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广东连南瑶排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的梯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92.19×10~4元,正服务价值为505.63×10~4元,负服务价值为13.44×10~4元,单位面积价值量为38 042.20元/hm~2;其中,水文调节服务价值最高,为261.92×10~4元,占正服务价值的51.80%,其次为食物生产服务价值,为159.20×10~4元,二者之和占正服务价值的83.29%,二者对梯田生态系统正服务价值起着重要作用;100户农民接受生态补偿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梯田实施生态种植的前提下,79.31%的农户愿意接受生态补偿,并且愿意继续耕种梯田,接受生态补偿金额的范围为5173.80~6478.20元/(hm~2·a),20.69%的农户不愿意继续耕种梯田,但是接受政府租赁梯田,接受租金的金额范围为7416.60~8916.60元/(hm~2·a)。
  • 张启荧, 史小红, 赵胜男, 孙标, 刘禹
    2016~2021年期间,对乌梁素海实施了多项生态治理工程。为了了解冰封期(11月下旬至翌年4月)和非冰封期(5月至11月中旬)乌梁素海的水环境状况、水体化学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各种污染源的贡献率,利用了2016~2021年每年的1月(冰封期)和6月、7月、9月、10月(非冰封期)的乌梁素海明水区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区各3个采样点(图1)水体中的总磷、总氮、氨氮、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cr)、叶绿素a和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以及水体盐度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基于熵权法赋权的贝叶斯水质评价方法,分析了乌梁素海水体的污染源,评价了其水域类别。研究结果表明,2016~2021年冰封期乌梁素海6个采样点水体中的总磷、总氮、氨氮、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叶绿素a和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以及盐度的平均值都大于非冰封期;在冰封期,对乌梁素海水体中的各种化学指标含量贡献率较大的是冰封期前湖水中的外源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和未知污染源;在非冰封期,对乌梁素海水体中的各种化学指标含量贡献率较大的是盐化作用、外源污染物和未知污染源;2016~2021年冰封期和非冰封期,乌梁素海的水域类别总体上都为Ⅴ类水域。
  • 张寰萌, 郭岭, 徐凯, 师宇翔, 武芳芳
    为了分析渭河西安段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现状、风险和来源,在渭河西安段及其支流沣河,共设置了38个采样点,采集了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r、Co、Ni、Cu、Zn、V、Ba和Pb的含量;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分析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重金属元素的来源;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渭河西安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现状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渭河西安段沉积物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部分区域富集,其中重金属元素Co和Ba的富集程度相对较大;重金属元素Cr、Ni、Cu、Zn和V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染物,重金属元素Co、Ba和Pb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物;重金属元素Co的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Ba元素,二者是造成渭河西安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素;渭河西安段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总体为低风险,而支流沣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风险或者较高风险。
  • 蔡爱军, 马随随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滨海湿地蓝色碳汇的概念、机理、功能、评估方法、增汇技术、制约因素、交易市场和滨海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滨海湿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多倾向于采用广义概念;滨海湿地蓝色碳汇指生态系统吸收和固化碳的过程和机制;滨海湿地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但是不同类型滨海湿地的固碳能力存在差异;还没有采用统一的计量方法评估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因此,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估各种生境的蓝色碳汇;固碳增汇技术主要包括植物物种选择与种植相结合技术、生境改造技术、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当前,中国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总体上呈退化趋势、蓝色碳汇衡量和标准化尚未成熟、蓝色碳汇交易市场建设缓慢共同制约着滨海湿地蓝色碳汇的发展;滨海湿地蓝色碳汇交易市场建设包括蓝色碳汇标准体系建设和蓝色碳汇交易实施机制建设;在生态退化诊断、修复目标、修复措施、修复监测、修复成效评估等方面开展了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研究。未来,应该强化滨海湿地碳循环机理、固碳增汇技术、系统量化方法、市场交易机制、国际合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 曾银金, 许伟斌
    同步脱氮除磷基质是一种可以同时去除氮和磷的功能性材料,在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简要概述了水平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运行机制和适用水体,将人工湿地的基质划分为单一式和组合式同步脱氮除磷基质;阐述了砾石和沸石等传统矿物、锰矿石和黄铁矿石等金属矿物、工业和建筑废料、农业废料、无机基质、有机基质、复合基质在人工湿地中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和净化机制,其中,复合基质、锰矿石和黄铁矿石等金属矿物、农业废料具有高效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但是后两者受限于水体类型和自身的理化性质;总结了高性能的组合式同步脱氮除磷基质,分析了人工湿地类型、植物、微生物、水力停留时间、水力负荷率、温度和水体pH等因素对基质同步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