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2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范荣全, 唐杨, 胡康, 刘克亮, 李涛, 王亮
    由于泥炭化冻土是冻土工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泥炭与冻土的共生关系备受关注。以川西高原0~30 cm深度的泥炭化冻土为研究对象,从泥炭化冻土的形成和泥炭与冻土的共生关系角度,选取控制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控制机制,并将这些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方法,制作出川西高原泥炭化冻土分布图;最后,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川西高原泥炭化冻土分布具有区域聚集、空间变异性大和受纬度地带性影响大的特点;高泥炭化冻土的面积为0.8×10~4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5%),中泥炭化冻土的面积为7.8×10~4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33%);低泥炭化冻土广泛分布,面积为11.5×10~4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50%);非泥炭化冻土面积为3.0×10~4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2%);多年冻土的泥炭化程度最大;冻土与泥炭的共生作用对冻土工程具有显著影响。
  • 俞立鹏, 汪贤挺, 郎泽东, 赵安邦, 王嘉芃, 沈家晓, 张登荣
    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是1990年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龙王山发现的中国特有珍稀两栖动物,是极危物种。利用1979年、2003年、2011年和2017年分辨率为1 m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安吉小鲵栖息地——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沼泽的分布与变化;利用2020年分辨率为0.02 m的无人机航拍照片,分析了安吉小鲵栖息地内植物物种的分布状况;利用1970~2018年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数据,研究气候变化对泥炭藓沼泽变化的影响;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未来5个时期泥炭藓沼泽和其它类型土地的面积。研究结果表明,1979年、2003年、2011年和2017年,安吉小鲵生境内泥炭藓沼泽的面积分别为0.92 hm~2、0.76 hm~2、0.72 hm~2和0.63 hm~2,39 a间泥炭藓沼泽的面积减少了31.52%;气候变暖是导致泥炭藓沼泽萎缩和退化的主要原因,泥炭藓的生存空间逐渐被维管植物所侵占;在研究区气候变化趋势保持不变和无人类活动干扰的情景下,经预测,2087年该保护区内的泥炭藓沼泽将完全消失,安吉小鲵的栖息地将不复存在。
  • 张鸿刚, 徐凤英, 陈国强, 牛虎林, 刘晓峰
    从湿地认定标准、调查对象尺度、遥感影像数据的时期和时相、湿地是否被开发利用和基础底图尺度角度,分析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分布和面积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面积为1 688 220 hm~2;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中的湿地与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和沟渠合并,称之为“三调湿地”)得到的甘肃省空间分布完全重合的湿地面积为961 793.33 hm~2,甘肃省“三调湿地”面积明显小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湿地面积;两次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面积的差值为726 426.67 hm~2,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这726 426.67 hm~2的湿地主要为沼泽湿地(占72.08%)和河流湿地(占25.86%),而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其都为非湿地。由于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在湿地认定标准、调查对象尺度、遥感影像数据的时期和时相、基础底图尺度存在明显差异以及有些湿地已经被开发利用,导致两次调查得到的甘肃省湿地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即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中的部分沼泽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和湖泊湿地,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已经变为草地、林地、其它土地和耕地。
  • 杨富亿, 文波龙,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陈凤臻, 欧阳玲, 宋述芹, 赵胜男
    根据2019年对鲤鱼湖的调查结果,研究了鲤鱼湖的水化学特征和鱼类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鲤鱼湖水体的含盐量、碱度和硬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29 g/L、3.02 mmol/L和2.01 mmol/L,Na~+浓度与K~+浓度比值、1/2Ca~(2+)浓度与1/2Mg~(2+)浓度比值、(Na~++K~+)浓度与(1/2Mg~(2+)+1/2Ca~(2+))浓度比值、碱度与硬度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55、0.36、0.77和1.50;COD_(Cr)和COD_(Mn)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5.58 mg/L和8.50 mg/L,总氮和总磷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823 mg/L和0.105 mg/L,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126 mg/L、0.024 mg/L、5.2×10~(-3)mg/L和0.033 mg/L,氮磷比的平均值为12.66;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和挥发性酚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07 mg/L、0.97μg/L、0.88μg/L和1.62μg/L,铬、镍、砷、铅、铜、镉、锌和汞元素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45μg/L、0.243μg/L、4.92μg/L、0.598μg/L、0.265μg/L、0.038μg/L、0.626μg/L和1.455×10~(-2)μg/L;鲤鱼湖中有3目5科17属17种鱼类,由6个区系生态类群构成,其与达里湖和岗更湖中的鱼类关系密切;鲤鱼湖的湖水为碳酸盐类钠组Ⅰ型水,鲤鱼湖为淡水湖泊,水体中度污染且重度富营养化,COD_(Mn)、挥发性酚和氨氮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指标,COD_(Mn)还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鲤鱼湖的水质对鱼类多样性尚无明显负面影响。
  • 彭友贵, 吴颢林, 邹慧儒, 刘浩林, 陈玉军, 佟富春
    于2019年3月1日至11月30日,在不同盐度胁迫下,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幼苗培养实验。在实验中,配制了总氮质量浓度为160 mg/L、总磷质量浓度为40 mg/L和盐度分别为0、5‰、10‰、15‰、20‰、30‰、40‰、50‰的实验用水。实验结束时,采集红海榄植株的根、茎和叶样品,测定根、茎和叶样品中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全氮和全磷含量,分析灌溉水盐度与根、茎和叶样品中各种离子、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水盐度的增大,被灌溉了9个月的红海榄植株根、茎和叶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不断增大,根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富集速度和含量都大于茎和叶;在盐胁迫下,红海榄植株根、茎和叶选择性吸收钠离子而抑制钾离子的吸收;随着灌溉水盐度的增大,红海榄植株茎和叶中的钙离子含量呈单峰型变化,当灌溉水盐度为15‰时,其钙离子含量都达到最大值,根中的钙离子含量则波动减小,茎和根中的镁离子含量逐渐小幅增大,叶中的镁离子含量则在大幅减小;当灌溉水盐度为15‰时,红海榄植株茎的全氮含量最大,叶的全磷含量最大,当灌溉水盐度为20‰时,叶的全氮含量最大;灌溉水的盐度越大,红海榄植株根、茎和叶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越大,钾离子含量越小;灌溉水的盐度与红海榄植株根中的5种离子含量和全氮、全磷含量都显著相关,根、茎和叶中的钙离子含量与镁离子含量不相关。
  • 王娟, 张华兵, 李玉凤, 刘红玉
    江苏省盐城市黄海湿地是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西线迁徙种群的主要越冬地。由于黄海湿地在不断萎缩,水鸟的食物资源逐渐减少,丹顶鹤越冬种群有集中于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越冬的趋势。采用增强回归树模型,评估了丹顶鹤越冬生境质量,分析了丹顶鹤越冬生境质量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丹顶鹤越冬生境质量管理概念模型,提出了丹顶鹤越冬生境质量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有效保护丹顶鹤越冬种群及其越冬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底栖动物是越冬丹顶鹤的主要食物来源,丹顶鹤越冬生境中底栖动物量的变化本质上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改变了滨海湿地的生态过程,减少了越冬丹顶鹤食物的丰富度和可利用量,因此,在越冬丹顶鹤食物丰富度管理对策方面,提出以恢复水文过程为核心的滨海湿地生态过程恢复。在食物可获取性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有效管理人工管理区和自然生境区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覆盖度和高度,提高越冬丹顶鹤食物的可获取性;同时,在自然生境区,防止自然湿地流失,控制互花米草向陆地扩张速度,恢复碱蓬(Suaeda glauca)生境结构。
  • 赵连军, 衣华鹏, 兰思群, 盖凌云, 陈琳, 韩广轩, 张俪文
    研究不同生境下同一植物物种的功能性状差异是由其性状可塑性还是由其遗传变异所致,有利于对该种植物的生境适应性和遗传进化的深入了解。在河滩上和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都是黄河三角洲重要的芦苇种群。调查和比较了自然条件下在黄河三角洲河滩与潮滩上生长的芦苇的生境条件和功能性状;通过两年的同质园实验,比较了在黄河三角洲河滩上与潮滩上生长的芦苇的9个功能性状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野外自然条件下,潮滩土壤中的盐、全碳、全氮和全硫含量大于河滩土壤,在河滩上生长的芦苇的株高、叶片数和密度都大于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而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的基径、叶片宽度和叶片中全碳、全氮、全硫含量则都大于在河滩上生长的芦苇;在同质园实验条件下,在河滩和潮滩上生长的芦苇的基径、株高、密度、叶片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中的全硫含量总体上无显著差异,在河滩上生长的芦苇叶片中的全氮含量大于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叶片中的全碳含量大于在河滩上生长的芦苇。因此,目前在黄河三角洲河滩和潮滩上生长的芦苇多数功能性状的差异是对生境的可塑性而不是遗传变异导致的,不能将其看作两种生态型;芦苇功能性状的可塑性使得其可以适应黄河三角洲的不同生境。
  • 夏阳, 方朝阳, 黄琪, 王妍婕, 李慧中
    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利用1989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江西省60景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提取4个时期江西省土地利用信息;利用湿地景观动态变化指数、湿地动态强度指数、景观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得到了4个时期江西省各类型湿地分布、面积和景观指数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确定了影响湿地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4个时期江西省湿地总面积总体在减少,由1989年的743 482.08 hm~2减小至2020年的732 543.66 hm~2;沼泽湿地的面积一直在减小,其面积从1989年的19 793.26 hm~2减小至2020年的7194.31 hm~2;与2010年相比,2020年江西省西部和南部的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湿地面积明显萎缩;与1989年相比,2020年,江西省丧失的湿地主要被开发为耕地,江西省的河流湿地、淡水湖泊、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破碎化程度都有所改善;4个时期江西省淡水湖泊一直是江西省湿地的优势景观类型,河流湿地的形状最复杂;江西省湿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渔业产值、第一产业产值、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国内生产总值和年降水量。
  • 牛一醒, 陈巧尔, 高帅, 王征
    江苏省东台市条子泥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候鸟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对迁徙候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条子泥湿地水鸟群落的时空变化,于2020年8月和10月、2021年1月和4月,在条子泥湿地,开展了水鸟调查,研究水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季节变化及其对生境的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条子泥湿地,共记录9目15科64种水鸟,其中,有3种水鸟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5种水鸟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累计共有7种水鸟单次调查的数量达到该物种全球数量1%的标准;在不同季节,水鸟群落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波动变化,但是无显著差异;2020年8月,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对最大;光滩、水产养殖塘、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滩涂中的水鸟类群组成和多样性具有一定差异,但是,3种生境的水鸟群落组成很相似。条子泥湿地是水鸟重要的栖息地,应该更有效地保护条子泥湿地及其水鸟资源。
  • 武慧慧, 孙志高, 王晓颖, 厉彦哲, 师自香
    围填海是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人类活动,围填海虽然促进了福建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破坏了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的可持续发展。梳理了1949年至今的福建省围填海活动的进程,可以将福建省围填海活动进程划分为20世纪后50 a的粗放开发阶段和21世纪以来的逐步管控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围填海工程对福建省海岸线和滨海湿地、近岸海域水动力和水环境、地形地貌和沉积环境、生物资源、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为消除或减少福建省围填海活动对近岸海域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目标,从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优化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和有序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三方面,提出了围填海管控与生态修复的相应建议。
  • 张博文, 胡芳方, 陈敏, 康满春, 刘佳, 肖尚斌
    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将水体中的甲烷氧化是减少其向大气中排放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水库水体中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因素,于2020年12月25日,采集湖北省宜昌市梅子垭水库的水作为实验用水,利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快速水-气平衡装置(FaRAGE),连接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水温、光照强度、水体中的初始甲烷浓度和硝酸根含量对水体中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温为25℃时,水体中甲烷的氧化速率最大,当水温低于25℃时,水温的升高有利于水体中甲烷的氧化,当水温高于25℃时,水温的升高能抑制水体中甲烷的氧化;在无光环境中,甲烷的氧化速率可以达到最大值,光照能抑制水体中甲烷的氧化;水体中的初始溶解甲烷浓度越高,水体中甲烷的氧化速率越大;在有氧水体中,当水体中初始硝酸根质量浓度为1.796~4.361 mg/L时,有利于水体中甲烷的氧化,当初始硝酸根质量浓度为3~4 mg/L时,其对甲烷氧化的促进作用最大。
  • 万自学, 张正云, 刘川, 张罗恩, 陈翠娜, 杨海君
    为了加强对洞庭湖区入侵植物的管理,2019年11月7日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在东、西和南洞庭湖区,开展了入侵植物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筛查到的文献资料,对野外调查记录的入侵植物物种名单进行了补充。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有入侵植物35科82属107种;有26科83种入侵植物为恶性入侵、严重入侵、局部入侵和一般入侵物种,其中,恶性入侵、严重入侵、局部入侵和一般入侵物种的数量分别为19种、24种、15种和25种;在调查的入侵植物物种中,有25种菊科植物,占洞庭湖区入侵植物总物种数量的23.36%;有70种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为美洲,占洞庭湖区入侵植物总物种数量的65.42%,有22种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为欧洲,占20.56%;在东、南和西洞庭湖区分别记录了20科47种、31科74种和18科48种入侵植物;洞庭湖区入侵植物科的特征区系以世界广布为主,世界广布入侵植物科的数量占总科数的51.43%;入侵植物属的区系分布则主要集中在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两种类型,其入侵植物属的数量分别占总属数的24.39%和23.17%;入侵植物物种表现出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与以往记载的入侵植物物种数量相比,目前洞庭湖区的入侵植物物种数量明显增加,表明外来植物的入侵与扩散速度迅猛,因此,应该加大对洞庭湖洲滩上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力度。
  • 禹泽龙, 徐昔保, 李景宜
    采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利用1955~2019年连续观测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估算博斯腾湖水资源供给、鱼类供给、洪水调蓄、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研究结果表明,1955~2019年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波动变化在1736.55×10~8~2422.92×10~8元/a之间,其最大值出现在2002年,最小值出现在2013年;博斯腾湖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洪水调蓄、淡水产品、大气调节、原材料供给、水资源供给、休闲娱乐、水质净化服务价值依次减小;博斯腾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为博斯腾湖水位、蒸发量、鱼类产量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采收量。
  • 王瑞卿, 张明祥, 武海涛, 李媛辉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02号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湿地定义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关于湿地的定义总体上来源于《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其中,“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是指被列入生态保护红线之内的或者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之外分布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或者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的;从中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现实需要角度考虑,“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被排除在湿地范畴之外;在介绍常见湿地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的湿地分类系统,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分析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湿地数据,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相比,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得到的湿地面积略有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最小调查面积为8 hm~2,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最小调查面积为600 m~2;最后,从湿地的定义、管理体制、基本制度、特殊规定和法律责任等方面指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湿地保护法规修订和配套制度建设的重点方向。
  • 张馨文, 冯成业, 张文智, 司光超, 魏东
    碳源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电子供体,是人工湿地脱氮过程的关键性限制因素。合理的碳调控策略被认为是促进人工湿地脱氮的有效手段。介绍了湿地中碳的主要来源和其在脱氮过程中的作用,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碳调控策略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现有碳调控策略的优缺点,最后,对人工湿地碳调控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张韫, 廖宝文, 杨丽芳, 姜仲茂, 辛琨
    近年来,乡土伴生植物鱼藤(Derris trifoliata)在红树林中快速扩散,并且覆盖在红树植物冠层,导致红树植物因光照、资源和空间等的不足而逐渐枯萎和塌陷,造成红树植物连片死亡。鱼藤是继团水虱(Sphaeroma sp.)、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之后,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的又一个生态问题,被认为是红树林退化的指示物种。主要综述了鱼藤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在红树林中的分布特点及其研究现状,对鱼藤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防控提出了建议。
  • 欧阳夏语, 倪天泽, 吴晓涵, 张亚楠, 薛洪富, 孙长海, 王备新, 陈浩
    于2018年11月和2019年5月,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湿地的潮间带中,设置了9处采样地,采集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研究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两次采样在潮间带采样地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74种,隶属于6门7纲24目;2018年11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物种为托氏?螺(Umbonium thomasi)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2019年5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物种为多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hinumensis)、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和托氏?螺(Umbonium thomasi);总体上,盐城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
  • 刘学, 杨继松, 王志康, 桑娈, 杨云斐, 孙丹丹, 刘玥, 于君宝, 于洋, 栗云召, 宁凯
    于2018年4月,在辽河口天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油田区芦苇盐沼、退化芦苇盐沼、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滩涂和稻田中,设置采样点,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铁和锰元素含量,研究辽河口湿地土壤中铁和锰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口天然芦苇盐沼、油田区芦苇盐沼、退化芦苇盐沼、盐地碱蓬盐沼、滩涂和稻田的24个采样点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质量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1.82 g/kg和624.5 mg/kg;油田区芦苇盐沼、天然芦苇盐沼和稻田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含量较大,退化芦苇盐沼、盐地碱蓬盐沼和滩涂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和锰元素含量较小;辽河口湿地0~1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主要受全磷含量的影响;10~2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主要受总有机碳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20~30 cm深度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主要受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30~40 cm深度土壤中的锰元素含量主要受全磷含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