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2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危润初, 曹阳, 唐仕明, 尹欧, 欧阳琦, 鲁涛, 刘长明
    利用1 258个地下水水样的水质指标数据,对洞庭湖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指标空间分异及其控制因素开展了研究。从地下水系统、氧化还原环境和第四纪沉积物物源角度,剖析了浅层地下水水质指标空间分布的内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浅层地下水7个水质指标的空间分布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自洞庭湖区外围至湖盆腹地,浅层地下水中的氨氮、铁元素、溶解性总固体和化学需氧量含量逐渐增大,硝酸盐氮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则与之相反,锰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独具特点,水体pH的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单向减小特征;洞庭湖区大范围浅层地下水中的氨氮、铁元素和锰元素含量超过Ⅲ类地下水该指标的限值,在洞庭湖区外围的零星区域,浅层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含量小幅度超标,其溶解性总固体和化学需氧量含量仅在大通湖附近的局部区域略超标;洞庭湖区的基底构造对浅层地下水系统的整体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四口”水系地下水系统、澧县盆地地下水系统、赤山隆起-大通湖地下水滞留区等的控制作用;独特的受构造格局控制的地下水系统格局宏观上决定了地下水化学场的空间分布;受地下水系统格局控制的浅层地下水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对硝酸盐氮、氨氮、铁元素、锰元素和化学需氧量含量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较低是氨氮、铁元素和锰元素含量大范围超标的主要原因;洞庭湖区浅层地下水的pH“西北—东南单向递减”的分布特征主要受湖区第四纪沉积物物源的空间差异的影响。
  • 巩匆然, 杨东东, 李印虎, 杨莹, 李皑菁, 曾晓明, 苏丽娜, 胡罕, 孙雨婷, 张威, 陈金明, 蔡琼, 刘艳, 李佩韦, 张洪峰, 吴晓民
    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在扎陵湖-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开展了鸟类调查,将调查结果与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对在该湿地分布的鸟类进行了梳理和编目。研究结果显示,在扎陵湖-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共记录13目28科77种鸟类,其中,有雀形目鸟类11科23种(占总物种数量的29.87%),有非雀形目鸟类17科54种(占总物种数量的70.13%);有水鸟6目10科35种,占记录的总物种数量的45.45%,其个体数量占全部调查鸟类总个体数量的93.07%;在77种鸟类中,有8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1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019年8月鸟类群落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2.67)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51)都相对最大,即8月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扎陵湖-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亚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候鸟繁殖地和停歇地,应该完善该湿地的鸟类监测与保护网络。
  • 贾延, 马旭洲, 张文博, 戴丹超, 刘宇
    2018年5~10月,研究了上海市松江区三泖养殖基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态养殖池塘和其水源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物种功能群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幼蟹生态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由8门48属92种构成,其中,有绿藻门物种41种,有硅藻门物种16种,有蓝藻门物种14种,有裸藻门物种12种,有甲藻门物种4种,有隐藻门物种3种,有金藻门和黄藻门物种各1种;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为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类颤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喙头舟形藻(Navicula rhynchocephala)、糙纹囊裸藻(Trachelomonas scabra)、球衣藻(Chlamydomonas globos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镰形纤维藻奇异变种(Ankistrodesmus falcatus var.mirabilis)、二角盘星藻纤细变种(Pediastrum duplex var.gracillimum)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共13种,其由功能群Lo、TC、H1、C、D、MP、W2、Wo、X1和J共10种功能群构成;13个采样日幼蟹生态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4.659×10~6~40.221×10~6cell/L,平均生物量为15.639~35.463 mg/L;水源水体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1.528×10~6~29.976×10~6cell/L和11.744~24.097 mg/L;幼蟹生态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3.674~4.851、0.644~0.799和2.879~3.970,水源水体的分别为3.647~4.822、0.654~0.810和2.395~3.566;水温、水体pH、氨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磷酸盐含量为幼蟹生态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本研究的中华绒螯蟹幼蟹养殖模式下,幼蟹生态养殖池塘的水环境适宜幼蟹的生长。
  • 曹晓霭, 刘华民, 张睿, 徐智超, 于晓雯, 寇欣, 温璐, 刘东伟, 王立新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不同解冻温度下乌梁素海湖滨带裸露湖床、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人工恢复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林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沼土壤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5℃下解冻了150 h的4个采样区的冻结土柱,芦苇沼泽土柱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累积排放量都最大,其值分别为(225.51±8.74) mg/m~2、(18.66±10.56)μg/m~2和(22.23±7.26)μg/m~2;对于5℃下解冻了150 h的4个采样区的冻结土柱,芦苇沼泽土柱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累积排放量都最大,其值分别为(30.97±7.40) mg/m~2和(1.74±1.40)μg/m~2,裸露湖床土柱的氧化亚氮的累积排放量最大,其值为(25.30±12.06)μg/m~2;对于在15℃恒温下保存了150 h的4个采样区的对照土柱,芦苇沼泽对照土柱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的累积排放量都最大,其值分别为(137.68±58.33) mg/m~2和(10.74±1.99)μg/m~2,柽柳盐沼对照土柱的甲烷累积排放量最大,其值为(1.23±0.02)μg/m~2;与5℃解冻温度相比,15℃解冻温度更利于4个采样区冻结土柱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全碳含量是土壤排放3种温室气体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对湖滨带湿地土壤冻融和综合温室效应评估应该特别注意下垫面性质的影响。
  • 姚宏心, 马旭洲, 张文博
    2019年7~10月,在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选择了3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养殖池塘,研究其水体污染状况,并与其水源的相对应水质指标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幼蟹养殖模式对幼蟹养殖池塘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幼蟹养殖期间,幼蟹养殖池塘水体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氮含量都超过了地表水Ⅲ类水域标准,溶解氧含量的最小值比标准值低28.2%;在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的幼蟹养殖模式下,幼蟹养殖池塘的水环境质量能够满足幼蟹生长和发育的要求,在幼蟹养殖池塘中种植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能够有效地降低水体的水温和吸收、转化水体中的氮和磷等污染物质;高温期间,应该防止幼蟹养殖池塘水体缺氧,合理控制喜旱莲子草覆盖水面的面积。
  • 梁芳源, 梁晨, 李晓文, 白军红, 穆泳林, 谢旭
    以松花江流域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将流域内多因子生态地理综合分类单元和12种水鸟分别作为湿地生态系统和物种层次的保护对象,依托系统保护规划Marxan 1.8.2软件,开展了松花江流域湿地优先保护格局的构建和保护空缺识别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系统保护规划优化后,松花江流域受保护湿地面积占该流域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0.0%增大为23.6%,受保护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比例明显增大;确定了松花江流域的主要湿地保护空缺区域,在大兴安岭松花江源区,湿地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呼玛县,在松嫩平原地区,湿地保护空缺区域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和哈尔滨市附近,在三江平原地区,湿地保护现状较好,未来需要加强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 杨富亿, 文波龙,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陈凤臻, 欧阳玲, 宋述芹, 赵胜男
    岗更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2019年7月的岗更湖水体的水化学和鱼类多样性调查数据,研究了岗更湖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和鱼类多样性现状。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岗更湖水体的含盐量、碱度和硬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38 g/L、4.22 mmol/L和2.96 mmol/L,Na~+浓度与K~+浓度的比值、1/2Ca~(2+)浓度与1/2Mg~(2+)浓度的比值、(Na~++K~+)浓度与(1/2Mg~(2+)+1/2Ca~(2+))浓度的比值和碱度与硬度的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9.12、1.60、0.63和1.42;COD_(Cr)和COD_(Mn)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7.19 mg/L和17.29 mg/L,总氮和总磷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057 mg/L和0.132 mg/L,氨氮和正磷酸盐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257 mg/L和0.052 mg/L,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28 mg/L和8.4×10~(-3)mg/L,氮磷比的平均值为5.726;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砷元素和挥发性酚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657 mg/L、2.600μg/L、1.130μg/L、11.140μg/L和1.790μg/L,铬、镍、铜、锌、镉、铅和汞元素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90μg/L、0.467μg/L、0.435μg/L、3.884μg/L、18.900×10~(-3)μg/L、3.430μg/L和1.380×10~(-2)μg/L;岗更湖有3目5科16属16种鱼类,由6个区系生态类群构成,其与达里湖的鱼类多样性关系密切;岗更湖的湖水为碳酸盐类钠组Ⅰ型水,水体中度污染且中度富营养化,但是岗更湖的水质对鱼类多样性尚无负面影响。
  • 霍堂斌, 张新厚, 窦华山, 庞博, 王国祥, 宋聃, 胡玉海, 金星
    2019年5月、7月和9月,利用复合刺网和定置网具,采集了呼伦湖水系的湖泊和河流中的鱼类样本,研究呼伦湖水系湖泊和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探讨鱼类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保护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采集到的鱼类样本的物种鉴定,共记录5目7科31种鱼类物种,其中以鲤形目和鲤科的物种数量最多,分别为26种和23种,鱼类群落的优势物种都为定居性物种;记录的呼伦湖的鱼类物种数量为22种,鱼类群落的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红鳍原鮊(Culterichthys enythropterus)、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鲤(Cyprinus (Cyprinus) carpio)和瓦氏雅罗鱼(Leucicus waleckii),呼伦湖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偏小,鱼类个体小型化趋势较明显;建议对进入呼伦湖的河流的水量加强调度,优化呼伦湖鱼类群落结构,增加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量,恢复呼伦湖的大型底栖双壳类种群资源,开展土著鱼类栖息地修复工作。
  • 李培伦, 鲁万桥, 唐富江
    2020年12月,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龙湖,采集了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样本,对4个群组的大银鱼的11个形态性状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大、小种群分化后的大银鱼生长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大银鱼形态性状因子之间都两两显著相关(p<0.05或p<0.01);大银鱼形态性状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主要为增长因子和躯干因子,小群组雄性大银鱼形态性状因子的第二主成分主要为增重因子和头部因子,小群组雌性大银鱼形态性状因子的第二主成分主要为头部因子和增长因子,大群组雄性和雌性大银鱼形态性状因子的第二主成分都主要为头部因子;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保留的小群组雄性大银鱼的形态性状因子为全长、体高、体宽和尾柄高,保留的小群组雌性大银鱼的形态性状因子为头长、全长、体高和体宽,保留的大群组雄性大银鱼的形态性状因子为躯干长、尾柄长、体高和体宽,保留的大群组雌性大银鱼的形态性状因子为体长、体高和体宽;除了小群组雄性大银鱼外,小群组雌性大银鱼、大群组雌性和雄性大银鱼的体宽和体高对其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都最大,表明大银鱼的体宽和体高是影响其体质量的关键形态性状因子。因此,在人工增殖选育大银鱼亲本时,应该重点关注大银鱼的体宽和体高。
  • 李乾岗, 田颖, 刘玲, 张光明, 王洪杰
    水体中沉积物氮和磷的释放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综述了水体中沉积物氮和磷的主要赋存形态,总结了沉积物氮和磷释放途径及其描述方法;从沉积物性质、上覆水的理化性质、生物、水体的水量变化、扰动作用5个方面,归纳了水体沉积物氮和磷释放过程的影响因素;阐述了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水体pH和水温对沉积物氮和磷释放的影响;最后,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 杨乐, 林海娇, 李东宾, 岳春雷, 朱弘, 张飞英, 李贺鹏
    以往的研究利用第一次、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和解译遥感影像得到的湿地面积,在1992年至2019年期间,先后13次估算了中国自然湿地(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淡水沼泽湿地)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其中,中国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总量的平均估算值为(7.87±6.50) Tg/a碳,中国沼泽湿地(淡水和咸水沼泽湿地)甲烷排放总量的平均估算值为(2.04±1.00) Tg/a碳,中国湖泊湿地甲烷排放总量的平均估算值为(0.96±0.86) Tg/a碳;估算的中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存在不确定性,即各种方法统计出的中国沼泽湿地面积存在差异,除了《中国沼泽志》给出的中国沼泽湿地面积(94 000 km~2)外,解译遥感影像得到的中国沼泽湿地面积为82 000~138 000 km~2,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得到的中国沼泽湿地面积分别为137 000 km~2和217 300 km~2,全球湖泊与湿地数据库的中国沼泽湿地面积为337 000 km~2;采用外推估算法得到的中国湿地甲烷排放总量存在不确定性。在湿地保护意识加强和实施退耕还湿政策的背景下,未来应该开展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影响研究和湿地与大气的净碳交换能力研究,为了得到精度更高的全国湿地面积数据,第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湿地起调面积应该小于前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 王焓屹, 王瑞菲, 钟玮, 孔强, 马启龙, 宗可金, 赵聪聪, 王倩
    黄河三角洲湿地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明确该湿地的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保护与土壤微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参与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地球化学循环的功能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总结了土壤含盐量、土壤深度、植物类型、水淹状况和湿地类型等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综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中亚硝基菌属(Nitrososphaeria)和根瘤菌属(Rhizobium)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真菌、固碳细菌、甲烷氧化细菌和产甲烷菌介导的碳循环、解磷菌和丛枝菌根真菌介导的磷循环、delta-变形菌纲下的硫酸盐还原菌介导的硫循环,在区域地球化学循环和污染物降解中起到重要作用;子囊菌门、变形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微生物是功能微生物群落的优势耐盐微生物;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中与污染物降解相关的功能微生物,对利用土著植物和耐盐微生物构建被污染土壤的原位生物修复系统进行了展望,以期从微生物角度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 郑兰香, 杨桂钦, 高晓波, 董亚萍, 杨程
    在宁夏第三排水沟设置了4个采样点,于2019年每月的3日至5日,采集水样,测定水样的主要化学指标;采用T-S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各采样点的水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宁夏第三排水沟银川市贺兰县段水体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石嘴山市平罗县段和惠农区段水体的污染程度相对严重;1~3月各采样点水体的水质最差,采样点1水体符合地表水Ⅳ类水域标准,采样点2和采样点3水体符合地表水劣Ⅴ类水域标准,采样点4水体符合地表水劣Ⅴ类或Ⅳ类水域标准;4月,各采样点水体都符合地表水劣Ⅴ类水域标准;5~9月,各采样点水体水质优于其它月份;与4月相比,11月水体水质略有改善。
  • 张婷婷, 秦雷, 姜明, 刘波, 王琳, 邹元春, 刘吉平, 薛振山
    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水资源、土壤、生物、景观和湿地保护5个方面,选取了13项指标,建立了扎龙湿地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方法和层次分析方法,评价了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综合得分为74.57分,其质量处于较好水平。
  • 武海涛, 姜明, 吕宪国, 毛德华, 神祥金, 王国栋
    <正>2021年10月18日至2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信息科学部和计划与政策局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协办的以“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问题”为议题的第289期“双清论坛”在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