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1年, 19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王毅勇, 贺晓尘, 丁鹏程, 于冰, 张金瑕, 向一恒
    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物以及调节、支持、供给和社会文化功能7方面,选取19个评价指标,构建渭河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评价渭河湿地生态功能。评价结果表明,渭河湿地生态功能的总体评价等级为良好,其生态功能正常,并且还有改善空间;在19个四级评价指标中,湿地面积、人均可支配收入、动物物种丰富度、气温调节、湿度调节、降尘、鸟类物种丰富度、经济鱼类物种丰富度和国家保护物种丰富度9个指标的评价等级为优秀,水域类别、污水处理率、植物物种丰富度、水文调节、CO2固定量、氮去除率、磷去除率和已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8个指标的评价等级为良好;十年内湿地退化率的评价等级为中等,人口密度的评价等级为差;在四级评价指标中,湿地面积的权重最大,说明湿地面积是影响渭河湿地生态功能的最主要因素,水域类别的权重次之。因此,最大限度地保护渭河湿地和开展河流生态修复是维持渭河湿地健康发展的关键。
  • 雷田旺, 周旗, 张翀, 周宇, 王毅勇, 王娜
    以渭河陕西段流域为研究区,利用2001年至2018年的水文和气象观测数据,计算出该流域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和百年一遇降水量的致洪面雨量,采用水文动力学方法和分布函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拟合出该流域被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和百年一遇降水量导致的洪水的淹没深度、淹没范围和淹没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十年一遇降水量导致的洪水淹没的极高风险区(洪水淹没深度大于2.0 m)分布在渭河干流宝鸡段下游、沣河、泾河、石川河下游和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流域,其面积为42.92 km~2;五十年一遇降水量导致的洪水淹没的极高风险区分布在泾河干流、千河下游、渭河干流宝鸡段、沣河、石川河下游、北洛河下游及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流域,其面积为115.95 km~2;百年一遇降水量导致的洪水淹没的极高风险区集中分布在渭河干流宝鸡段、沣河、泾河干流、石川河、北洛河下游和渭河下游南山支流流域,其面积为183.27 km~2。
  • 耿雅妮, 王国兰, 金梓函, 杨宁宁, 张军
    于2019年3月5~25日,在渭河宝鸡段及其各支流和宝鸡峡引渭渠中,设置了70个采样点;在各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水样中的重金属元素Cr、Mn、Ni、Cu、Zn、As、Cd和Pb含量,并分析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来源;采用重金属污染指数和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渭河宝鸡段水体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水体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都较小,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Ⅱ类水域标准;清姜河和荫香河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对较大;各采样点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指数平均值为91.061,渭河宝鸡段及其支流和水渠水体整体处于重金属轻度污染水平;各采样点水体重金属健康风险指数都在10-6~10-5之间,水体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等级为较低风险;河流和水渠中重金属元素Cr、Mn、Ni、Cu、Zn、Cd和Pb主要来源于周边工业生产和交通污染,As元素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
  • 孙海平, 陈严雪, 赵洪, 郭传良, 章旭日, 岳春雷, 李贺鹏, 房瑶瑶, 王珺
    浙江省玉环市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候鸟的关键中转站和越冬地。为了掌握该湿地公园的鸟类状况,搜集、整理了该湿地公园的鸟类调查记录、鸟类实时监测系统的影像资料和观鸟爱好者的观鸟记录等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湿地公园共记录鸟类19目55科124属203种,其中,有水鸟97种,有海鸟14种。在203种鸟类中,有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分别为小青脚鹬(Tringa guttifer)、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黑鹳(Ciconia nigra)、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和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有3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收录鸟类5种,有附录Ⅱ收录鸟类23种;有5种鸟类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有4种鸟类为《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鸟类属、科物种多样性指数和G-F指数分别为4.630、25.817和0.821。在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的203种鸟类中,古北种鸟类物种数所占比例(56.16%)明显高于东洋种(19.21%);繁殖鸟东洋种物种数所占比例(39.36%)明显高于古北种(9.57%);候鸟物种数(137种)明显高于留鸟物种数(65种)。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虽然面积仅为31.48 km2,但是却承载着众多鸟类(特别是水鸟)在此栖息、停歇、越冬和繁殖,因此,加强对该湿地公园的保护,对保护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马炜, 周天元, 蒋亚芳, 刘琼阁, 刘增力
    湿地保护对于维持国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运用湿地保护率和点密度分析法,评价中国湿地保护现状,识别湿地保护空白区与关键区,提出未来湿地保护目标与重点。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中国的湿地保护率为44.68%,湿地保护和管理方式以自然保护区为主,各类湿地、各湿地分区、各一级流域、各省级行政区、各地理区的湿地保护率差异较大,中国重点保护湿地的面积为2 656.46×10~4hm~2,重点保护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52.29%,重点保护湿地的保护率为74.15%;未被保护湿地主要包括辽宁省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岸带、松花江流域西北部片区、青海省中部地区、四川省北部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湿地保护关键区主要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组成的西部片区、东部海岸带、长江中下游地区、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组成的东北部片区,未来湿地保护一级关键区包括东部和南部海岸带、长江下游流域干流和湖泊、松花江流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湖泊和水库、四川省北部地区、江苏省西部地区;未来15 a,需要分省推进湿地保护工作。
  • 李培伦, 刘伟, 唐富江, 鲁万桥, 王继隆
    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汤旺河下游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产卵场河段,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和水体污染状况调查,以期为大麻哈鱼种群恢复提供研究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产卵场河段中有大型底栖动物4门6纲50种,其中昆虫纲物种的数量最多;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4.80±81.71) ind./m~2和(4.42±3.81) g/m~2,优势种为条纹角石蚕(Stenopsyche marmorata)、蚊型前突摇蚊(Proclaclius culiciformis)和八目石蛭(Herpobdella octoculata);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6.89±101.25) ind./m~2和(16.99±21.05) g/m~2,优势种为蚊型前突摇蚊和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冬季和春季,河流水体都被轻度污染,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和硝酸盐含量是影响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汤旺河下游大麻哈鱼产卵场河段中的大型底栖动物资源丰富,丰度较高,能够满足大麻哈鱼幼鱼等底栖动物食性的鱼类对饵料的需求,但是其水体被轻度污染,因此,应该加强对集水区湿地和农业的生态管理,禁止损坏河道底质和破坏河流水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改善河流水体的健康状况,以维持大麻哈鱼产卵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谢旭, 梁晨, 李晓文, 白军红, 穆泳林, 梁芳源
    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以辽河流域为研究区,分别以流域内湿地类型和湿地中的水鸟物种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目标和物种保护目标,利用系统保护规划工具Marxan 1.8.2软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等因素,最终构建了能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达到最大程度的湿地保护优先格局,并识别出现有湿地保护空缺。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已经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12%,将保护30%的湿地作为保护目标,通过调整后的湿地优化保护格局,将被保护湿地的面积所占的比例提高到32.98%;就各类型湿地而言,辽河流域内的滨海湿地和沼泽湿地保护现状较好,而广泛分布的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的保护现状较差,具有较大的湿地保护空缺空间;在各子流域湿地的保护方面,除了辽河干流流域和东北沿黄海、渤海诸河流域内的湿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外,其它各子流域的湿地仍然具有较大的保护空缺,东辽河流域和鸭绿江流域的湿地仍未得到保护。
  • 张洺也, 王雪宏, 佟守正, 张冬杰, 齐清, 安雨
    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能够指示退化湿地修复的效果。在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恢复示范区,采用调查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开展植物群落野外调查,比较了退化湿地修复前、后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探讨了恢复水文条件和地貌修复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恢复示范区内,共记录12科22属38种植物,其中,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都为19种,禾本科(Gramineae)、藜科(Chenopodiaceae)和蓼科(Polygonaceae)物种数量之和占记录的总物种数量的60.53%;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和辽宁碱蓬(Suaeda liaotungensis)群落是该区的优势植物群落,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多为耐盐碱类植物;从调查样带1至调查样带4,即由陆地向湖泊方向,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都在不断增大;水文-植被-微地貌系统修复模式可以作为松嫩平原西部退化盐碱湿地修复的优选模式。
  • 于天翼, 柴方营, 李上, 赵予熙, 刘曼红, 于洪贤, 赵威, 刘喜才, 舒定玺, 盖旭超
    为了掌握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中现有鱼类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状况,于2019年10月2~10日、2020年5月8~16日和2020年7月14~22日,在该保护区内的扎文河和毕拉河中共设置了5个采样点,开展了鱼类资源调查,研究了鱼类资源现状和鱼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采样点的渔获物中,共记录鱼类2纲7目10科36种,其中,有鲤形目物种21种,有鲶形目和鲑形目物种各5种,有鮋形目物种2种,有七鳃鳗目、鲈形目和鳕形目物种各1种;毕拉河和扎文河中鱼类的优势种为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湖鱥(Phoxinus percnurus)、洛氏鱥(Phoxinus lagowskii)、花江鱥(Phoxinus czekanowskii)、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大头鮈(Gobio macrocephalus)、黑龙江鳑鲏(Rhodeus sericeus)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3、0.33和1.69;毕拉河的生境适合冷水性鲑科(Salmonidae)鱼类生长,毕拉河中有大量的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幼鱼,应该加强对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河流的保护力度,以保护黑龙江茴鱼幼鱼生长发育的生境。
  • 赵延彤, 赵美玲, 王国栋, 薛振山, 刘波, 刘鑫宇, 姜明
    分别在大兴安岭地区和三江平原地区的灰脉薹草(Carex appendiculata)沼泽中各布设了18个采样点,采集土壤样品;通过温室萌发实验,研究两个地区灰脉薹草沼泽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和三江平原地区灰脉薹草沼泽土壤萌发的植物物种组成具有显著差异,大兴安岭地区灰脉薹草沼泽土壤萌发的物种数量和植株数量显著小于三江平原地区;大兴安岭和三江平原地区灰脉薹草沼泽土壤萌发的各物种的植株数量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磷含量关系密切,环境变量可以解释两个地区植物物种组成差异的19.6%,其中,大兴安岭地区土壤萌发的植物物种组成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而三江平原地区土壤萌发的植物物种组成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大兴安岭地区和三江地区灰脉薹草沼泽土壤萌发的物种数量和所有物种的植株数量与纬度显著负相关,与经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
  • 李英臣, 杨凤姣, 李仪颖, 王浩楠, 朱红雷, 于飞, 侯翠翠
    于2018年6月13~14日,在黄河下游河南省郑州市狼城岗镇附近的天然河漫滩和由其开垦的已经耕种了13 a、24 a和33 a的农田中,分别设置了采样地;在各采样地,采集0~20 cm和20~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比较天然河漫滩和不同耕作年限的农田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农田土壤相比,天然河漫滩0~20 cm和20~4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都最小;随着耕作年限增加,农田0~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都增大;在各采样地,20~4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小于0~20 cm深度土壤;随着耕作年限增加,农田0~20cm深度土壤碳氮比呈单峰型变化,20~40 cm深度土壤碳氮比呈单谷型变化;与农田相比,天然河漫滩土壤的粉粒和黏粒含量都最小,砂粒含量最大;随着耕作年限增加,农田0~20 cm和20~40 cm深度土壤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大,砂粒含量减小;土壤p H、粉粒含量、黏粒含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碳磷比和氮磷比显著相关。
  • 刘璐, 肖娟, 王林林, 宁少雄, 刘德利
    选择在汾河太原段河岸带生长的香蒲(Typha orientali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和萎蒿(Artemisia selengensis)作为实验对象,于2019年3月15日至9月4日,在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室外实验棚内,在土壤深积水(植株全淹)、土壤浅积水(植株半淹)、土壤自然状况(土壤含水量为25%)、土壤轻度干旱(土壤含水量为15%)和土壤干旱(土壤含水量为5%)5种条件下,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每15 d计算3种植物的存活率;在实验第30天、第60天、第90天、第120天和第150天,测定3种植物的株高、活叶片数、最大叶片长度和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香蒲、水蓼和萎蒿的存活率不同,其中水蓼相对更耐淹,萎蒿相对更耐旱;在土壤深积水、土壤干旱和土壤半干旱条件下,3种植物的活叶片数和最大叶片长度在实验期间呈单峰型变化,株高和生物量都逐渐增大;在土壤自然状况下,3种植物的株高、活叶片数、最大叶片长度、生物量等都显著大于其它水分条件下的指标;与土壤深积水、土壤浅积水和土壤干旱条件下相比,在土壤轻度干旱条件下,水蓼和萎蒿的活叶片数、生物量、最大叶片长度以及萎蒿的株高都偏大;15%~25%的土壤含水量是适宜香蒲、水蓼和萎蒿生长的土壤含水量。
  • 文佳骏, 李忠武, 黄梅, 周咪, 丁翔, 金昌盛
    2019年4月6日至7月4日,在湖南大学环境学院天台大棚中,利用采集到的东洞庭湖洲滩沉积物,种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在淹水(沉积物表面淹水深度为2 cm)和未淹水(沉积物表面未淹水,其含水量为70%)条件下,开展实验。在实验第30天、第60天和第90天,在花盆中采集沉积物样品,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沉积物样品的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分析沉积物中铁还原菌的丰度与溶解性有机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的90 d中,与天然沉积物相比,芦苇根际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羟基官能团含量减小,羧基官能团含量增大;在实验第30天和第60天,与非根际沉积物相比,芦苇根际沉积物中有机质官能团的积累量更高,而在实验第90天规律相反;沉积物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梭菌属(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低于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地杆菌属(Geobacter);溶解性有机物中官能团含量受培养时间、淹水条件和根际环境影响;对溶解性有机物中官能团特征造成主要影响的是发酵铁还原菌。
  • 付健梅, 周晶, 龚相澔, 李虹槿, 王金博, 李俊梅
    以滇池湖滨带上的6座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估算6座湿地公园旅游人数。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期间,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海东湿地公园、海埂湿地公园、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西华湿地公园和古滇精品湿地公园的游客总人数分别为227 886人、355 434人、677 728人、45 185人、34 811人和1 452 063人。
  • 王梅英, 吕宪国, 姜明, 邹元春, 刘波, 韩生根, 腾华军, 杨威
    毛水苏(Stachys baicalensis)是多年生沼生草本植物,也是一种优良的蜜源植物。于2020年5月20日至8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实验基地,开展毛水苏幼苗的培养实验。选择初始幼苗植株高度为4 cm、7 cm和10 cm的毛水苏幼苗,在水位埋深为5 cm、土壤表面未淹水、淹水深度为5 cm和10 cm的条件下,测定毛水苏幼苗的株高、叶片数、植株数和生物量,分析土壤水分条件对毛水苏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表面未淹水的条件下,毛水苏幼苗的新生植株数、叶片数和总生物量都相对最大;与土壤表面未淹水的条件下相比,在土壤淹水深度为10 cm的条件下,毛水苏幼苗的新生植株数量、叶片数、总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别减小了50%~86%、83%~89%、92%~97%和95%~97%;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初始幼苗植株高度为10 cm的毛水苏幼苗的新生植株数量、株高、叶片数和总生物量都最大。
  • 白淑艳, 覃东立, 汤施展, 陈中祥, 高磊, 吴松, 郝其睿, 杜宁宁, 王鹏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采集自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的28尾大麻哈鱼冰鲜样品肌肉中的27种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元素含量间的统计学特征,旨在为判别大麻哈鱼的地理种群提供科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麻哈鱼样品肌肉中有效检测出15种元素;在15种元素中,Na、Sr、Cs、Ti、Cd、Mn和Cu是不同地理种群大麻哈鱼的特征元素;利用元素Cs和Na含量,建立了判别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大麻哈鱼地理种群的经验公式,其总体判别正确率达到85.7%。
  • 仇志强, 毛德华, 相恒星, 杜保佳, 王宗明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经备受关注,掌握该流域湿地格局的动态,是保护和修复该流域湿地的基础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中国科学院湿地数据集(CAS Wetlands)中的黄河流域湿地空间分布数据,开展了整个黄河流域的湿地面积、湿地格局动态及其空间异质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黄河流域的湿地总面积为27 374.2 km~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占比为89.5%,天然湿地以草本沼泽为主,草本沼泽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区,人工湿地以水库/坑塘为主,水库/坑塘的面积占人工湿地总面积的比例为90.9%;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黄河流域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与1980年相比,2015年天然湿地丧失了7 402.2 km~2;5个时期黄河源区、黄河中上游区和黄河下游区不同类型湿地面积的变化具有空间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