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1年, 19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焦友军, 潘晓东, 曾洁, 任坤, 彭聪, 梁嘉鹏
    会仙喀斯特湿地分布于漓江流域和柳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该湿地仅由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水位对维持该湿地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19年,在会仙湿地具有代表性的6个水位观测点(4个地下水水位观测点,2个地表水水位观测点),利用压力传导型水位计,自动记录了一个水文年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位。研究结果表明,雨季与枯季会仙湿地的地下水水位存在明显差异,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2.5 m;核心区的地下水分水岭具有可移动性,在雨季降水量增加时,其向东移动,在雨季降水量减小和枯季水位下降时,其向西移动;暴雨过后,地下水和地表水水位都迅速回落至暴雨前的水平,地表水体和会仙湿地地下水系统都没有起到储蓄洪水的作用;枯水期地下水水位继续下降,并且低于149 m,导致枯水期会仙湿地严重萎缩;在枯水期,通过外部输水补给,保持会仙湿地的地下水水位不低于149 m,是减缓该湿地退化的关键措施。
  • 褚润, 陈年来, 韩国君, 李良
    为了探究3种UV-B(ultraviolet-B,波长为280~315 nm的紫外光)辐射强度对香蒲(Typha orientalis)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于2017年5月19日至7月17日,在甘肃农业大学室外实验基地,构建模拟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在其中栽种香蒲幼苗;在3种UV-B辐射强度[168μw/cm~2(自然光照下)、210μw/cm~2和252μw/cm~2]下,测定香蒲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特性指标,并观察其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显著减小了香蒲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且随着辐射强度增大,光合色素含量减小量增大;UV-B辐射增强显著减小了香蒲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大了胞间CO_2浓度,UV-B辐射强度增强的条件下香蒲叶片光合速率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香蒲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遭到破坏,表现为叶绿体数目减少,叶绿体结构变形,体积膨大,形态臃肿,叶绿体中出现淀粉颗粒,破坏作用随辐射强度增大而加剧。
  • 杨富亿, 文波龙,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欧阳玲, 刘文虎, 王昭伟, 孟祥鹏, 李重祥, 阿拉木斯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年对达里湖水体中污染物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达里湖水体中的金属污染物、非金属污染物和类金属污染物的特征,并将研究结果与以往达里湖的相对应的调查资料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达里湖水体的污染物特点和污染物对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达里湖水体中的氟化物质量浓度为2.61 mg/L,1975~2020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增加0.61%;水体中的挥发性酚、氰化物和硫化物质量浓度分别为71.25μg/L、4.52μg/L和1.08μg/L;水体中的砷质量浓度为154.99μg/L,1975~2020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增加1.18%;水体中的汞、镉、铬、铅、铜、锌和镍质量浓度分别为0.014μg/L、0.013μg/L、1.47μg/L、2.19μg/L、2.11μg/L、4.14μg/L和1.64μg/L。2000年以来,达里湖水体中的污染物种类和含量呈现增加趋势,挥发性酚、氟化物和砷含量超标,水体污染严重,挥发性酚和化学需氧量为其主要污染指标,达里湖水体中的污染物对湖中的原有鱼类多样性尚无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有氟化物和挥发性酚对鱼类的毒性增强、鱼类栖息与繁殖生境适宜性水平降低、鱼体肌肉中氟含量增加的潜在影响。
  • 李海萍, 王娜萍, 代宇庭
    拉市海湿地处于中亚、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线位置,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已经记录鸟类12目43科229种。利用拉市海土地利用分布、旅游活动和生态学调查及观测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密度分析、格网化、叠加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强度人类活动下拉市海湿地的鸟类密度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研究区的绝大多数鸟类都聚集在湖中心区域,2014年11月末至12月中旬,在所有观测样线观察到的鸟类数量都在增加,2015年3月,因候鸟北迁停歇,鸟类数量大幅增加,4月后,鸟类数量逐渐减少;距离拉市海岸边800~900 m处的鸟类密度最大;环湖和浅滩区域人类活动强度较大,但是人类给鸟类投食的行为减小了鸟类捕食压力,对鸟类密度的负面干扰较小;实施鸟类取食补贴政策,对促进鸟类密度增加有正向作用。
  • 郭子良, 张曼胤, 刘魏魏, 刘振杰, 张余广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斑块密度、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等景观指数和景观开发强度指数、景观压力指数,分析了2004年、2010年和2016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保护成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2010年和2016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都是西部主要为耕地和东部主要为自然湿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地、草地和道路的面积在明显增大,尤以草地的面积增幅最大;虽然该保护区的保护性景观面积所占比例增大,但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该保护区的景观破碎化;该保护区的景观开发强度有所减弱,总体景观保护成效较好,但是自然湿地周边局部的景观开发强度增大;耕地、林地、草地、鱼塘和公园绿地面积的变化决定了2004年、2010年和2016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的变化;耕地面积减小和林地面积增大使该保护区的景观压力减轻,自然湿地萎缩及其周边鱼塘和公园绿地面积的增大导致该保护区景观压力增大,影响了其保护湿地的成效。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周边人类活动的管理和控制,充分考虑野生动植物的生境需求,禁止不必要的设施建设和园林绿化等;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作。
  • 周文莹, 张入匀, 李艳朋, 张剑坛, 黄依依, 练琚愉, 叶万辉
    从中国观鸟记录平台的水鸟观测数据中,获取了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水鸟观测数据,共记录了水鸟9目21科146种;其中,4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89.73%的水鸟物种分布在自然湿地中,56.16%的水鸟物种分布在人工湿地中。采用物种稀疏曲线、Jaccard相似系数(Jaccard similarity coefficient)和CLAM方法(multinomial species classification method),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类型湿地的水鸟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117处越冬水鸟栖息地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研究区自然湿地中水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远大于人工湿地;在自然湿地中,近海与海岸带湿地中水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在人工湿地中,水库、城市人工景观和娱乐湖泊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不同类型湿地的评价因子存在显著差异,自然湿地中越冬水鸟栖息地的重要性值高于人工湿地。此外,随着政府部门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公众意识的提高,研究区水鸟群落物种数量有增大的趋势,但是,在湿地保护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并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湿地。
  • 王明阳, 胡泓, 陈刚, 马超群, 张可玟, 谢丹
    为了系统了解山东省潍坊市湿地公园维管植物资源现状,于2019年10月2~10日和2020年8月15~23日,对该市4座湿地公园中的维管植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结合相关历史资料,研究了维管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分布、生态型和生活型。研究结果表明,在4座湿地公园中,共记录维管植物51目108科352属533种;其中,有399种资源植物、9种保护植物、3种山东省稀有植物以及52种入侵和归化植物;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为优势科,单属(种)科和寡属(种)科占优势;在区系组成上,有15种类型、9变型,北温带分布属最多(占21.60%),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属(占16.48%)。总体上,4座湿地公园中的维管植物种类比较丰富,但是,各湿地公园中的乔木过多,人工种植植物的比例和数量较大,野生物种和水生维管植物相对匮乏,存在一定数量自然混入或人为引进的入侵和有害植物物种。
  • 肖欢, 杨悦, 王子东, 刘子牧, 刘宪斌
    作为华北地区典型的沼泽湿地,天津大黄堡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的关键区段。在2017~2019年每年的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水鸟迁徙期,在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采用调查路线和观测点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水鸟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共记录8目12科55种水鸟,合计39 019只;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南部的水鸟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大于北部;2019年调查期间,核心区南部与北部的水鸟群落最相似;利用2005年、2008年、2018年和2019年遥感影像,提取出4个时期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信息,结果显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中的天然湿地面积从2005年的20.03 km~2减少至2019年的3.28 km~2,水鸟群落多样性明显降低;天然湿地萎缩是水鸟群落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 何森华, 丘泓欣, 邓婉璐, 雷会雄, 赵建刚, 刘谞承
    于2019年7月22日、10月4日、12月20日和2020年3月21日,在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水体中,采集浮游植物样品,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变化特征,并根据浮游植物群落结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中水体的污染状况和水体营养型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水体中共检测到浮游植物107种(含变种),隶属于8门69属,其中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的物种数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42.06%、29.91%和10.28%;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丰度为3.84×10~5~196.99×10~5 ind./L,平均丰度为45.39×10~5 ind./L;2019年10月4日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丰度最大,其次为2019年7月22日,2019年12月20日和2020年3月21日浮游植物丰度较小;入库口处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丰度最大,平均丰度为72.21×10~5 ind./L,而入库溪流处丰度最低;不同季节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差异明显,2019年7月22日和10月4日以绿藻门的六臂角星鼓藻(Staurastrum senarium)和珍珠角星鼓藻(Staurastrum margaritaceum)以及蓝藻门的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和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kiborskii)为优势种,2019年12月20日和2020年3月21日以隐藻门的卵形隐藻(Cryptomons ovata)和金藻门的圆筒形锥囊藻(Dinobryon cylindricum)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在2020年3月21日最大,2019年10月4日最小;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中水体的水质总体上为中污染,水体营养型为贫—中营养型。
  • 谢旭, 李晓文, 白军红, 智烈慧
    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中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ora)、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地上生物量随高程的变化,利用2020年8月的野外实地调查、高程测量和植物样品地上生物量测定数据,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中4种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地表高程间的一元二次拟合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占据了地表高程最低的近海区域,在垂直河道的自潮滩向河流的方向,依次自然分布着盐地碱蓬群落、柽柳群落、芦苇群落;在采样带上,互花米草、盐地碱蓬、柽柳和芦苇生长区域的高程范围分别为-0.38~0.40 m、0.36~0.74 m、0.15~1.15 m和0.14~3.72 m;当互花米草、盐地碱蓬、柽柳和芦苇生长区域的地表高程分别为0.00 m、0.55 m、0.65 m和1.92 m时,其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值。
  • 陈佳萍, 王东, 吴彤, 赛青高娃, 杨欣, 连新明
    于2016~2018年每年的4~6月,在长江源区的班德湖,采用直接计数法,开展了鸟类群落多样性调查和研究,共记录鸟类9目16科36种。其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最多,为12种;鸻形目鸟类的物种数位居第二,为9种。在36种鸟类中,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鵟(Buteo hemilasi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云雀(Alauda arvensis)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还有8种鸟类为青海省省级保护鸟类。班德湖鸟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逐年增大。斑头雁(Anser indicus)是班德湖鸟类群落的优势物种,其个体数量占班德湖鸟类总个体数量的80%以上,2016年、2017年、2018年每年的4~6月的斑头雁成鸟的最大个体数量分别为3 095只、2 833只和3 197只。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对班德湖鸟类的监测。
  • 张怡, 杨羽佳, 杨朝辉
    根据最大熵原理,建立了最大熵模型,计算出9个环境因子对模型的贡献率,确定了对苏州市湿地生态敏感性影响较大的4个因子;利用该模型的输出结果,将环境因子对模型的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出生态敏感性指数,生成2017年苏州市生态敏感性指数分布图;对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8处典型湖泊,进行生态不敏感、低敏感、中敏感、高敏感和极高敏感区划分,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温度、景观开发强度指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道路密度是4个重要的生态敏感性因子;受人类活动影响,苏州市8处湖泊的生态敏感性存在差异;独墅湖位于城市中心,周边区域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频繁,整个湖泊只能划分为生态高敏感区和极高敏感区,而没有生态中、低和不敏感区,整体生态环境很差;漕湖、昆承湖、北麻漾和阳澄湖生态低敏感区所占比例较大;元荡、淀山湖和澄湖生态不敏感区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澄湖的生态不敏感区所占比例在8处湖泊中相对最大。
  • 娄艺涵, 张力小, 潘骁骏, 范津津, 陈燕, 胡潭高
    以浙江省杭州市主城区西部低山丘陵区向杭嘉湖平原过渡地带为研究区,采用面向对象分类和人工目视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利用1984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3年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出8个时期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信息;采用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8个时期研究区湿地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的8个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的河流、沼泽和耕地面积在逐时期减小,建筑用地和道路面积在逐时期增大;2000年以来,湖泊/水库/坑塘面积也在逐时期减小;2005年以来,林地面积也在逐时期减小;1984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7年,湖泊/水库/坑塘在研究区分布最广泛,其次为林地;2013年和2018年,建筑用地的面积最大,其次为林地,再次为湖泊/水库/坑塘;1984年和1995年,研究区的湿地格局相对稳定;2000年和2005年,研究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湿地明显萎缩、破碎化;2007年以后,在研究区中,除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被保护的较好外,其它湿地大幅萎缩,局部甚至消失。
  • 张立浩, 吴雨晴, 朱宗强, 李艳红, 宋晓红, 熊俊武, 黄适尔
    为了研究会仙喀斯特湿地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在会仙喀斯特湿地设置了4个采样点,于2018年12月10日,根据实际采样条件,在各采样点采集了不同深度的沉积物样品,测定沉积物岩芯中~(210)Pb的比活度值并分析其垂直分布规律;利用~(210)Pb计年常用模型中的恒定通量恒定沉积模型,计算得到会仙湿地沉积物的沉积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会仙湿地沉积物中的过剩~(210)Pb的比活度值为1.73~48.69 Bq/kg,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4个采样点沉积物岩芯中的过剩~(210)Pb比活度值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在减小;利用~(210)Pb计年的恒定通量恒定沉积模型,计算得到采样点3(木林沙)和采样点4(竹红江)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81 cm/a和0.67 cm/a。
  • 罗爽, 曾鸿鹄, 梁延鹏, 吴仲坚, 覃礼堂, 马诚佑
    为了研究潜流人工湿地对污水中六氯环己烷(HCHs)的异构体β-HCH的去除效果,构建了4种潜流人工湿地装置,分别为未添加基质且未种植菖蒲(Acorus calamus)、添加基质未种植菖蒲、添加基质且种植菖蒲并添加氨苄青霉素、添加基质且种植菖蒲的人工湿地,在各人工湿地中,加入配制的β-HCH模拟污水;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人工湿地进水和出水中的β-HCH含量,分析人工湿地对污水中β-HCH的去除效果,并研究β-HCH在各人工湿地中的降解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了基质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β-HCH的去除率明显大于未添加基质的人工湿地,表明基质对β-HCH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在添加基质的人工湿地中种植菖蒲,使其对β-HCH的去除率提高了14.46%~16.94%,表明植物能有效提高人工湿地对β-HCH的净化能力;与未添加氨苄青霉素的人工湿地相比,添加氨苄青霉素的人工湿地对β-HCH的去除率减小了2.48%,表明氨苄青霉素对β-HCH的降解有抑制作用;添加基质且种植菖蒲的人工湿地对β-HCH的去除率达到94.20%;β-HCH在4种配置的人工湿地中的降解过程都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未添加基质且未种植菖蒲的人工湿地中,β-HCH的降解率过低,无法计算β-HCH在此人工湿地中的半衰期,在其它3种人工湿地中,β-HCH的半衰期分别为12.48 h、15.36 h和13.68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