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0年, 18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杨富亿, 文波龙, 李晓宇, 杨艳丽, 万斯昂, 欧阳玲, 刘文虎, 王昭伟, 孟祥鹏, 李重祥, 阿拉木斯
    达里湖是达里诺尔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9年对达里湖水体中主要离子、含盐量和电导率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达里湖水体中的主要离子组成及其含量,揭示了水体含盐量、电导率和盐度之间的关系,并将研究结果与1975~1976年的达里湖相对应的调查资料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达里湖水体的水化学特点对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7月,达里湖水体的含盐量为8.89 g/L,1975~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增加1.06%;水体的电导率为11.50 m S/cm;水体中的K~+、Na~++K~+和Ca~(2+)质量浓度分别为204.2 mg/L、2 836.0 mg/L和4.8 mg/L,1975~2019年明水期,K~+、Na~++K~+和Ca~(2+)质量浓度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61%、0.88%和减少0.39%;水体中的c(1/2CO_3~(2-))+c(HCO_3~-)为68.34 mmol/L,1975~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增加1.01%;水体的[c(Na~+)+c(K~+)]/[c(1/2Mg~(2+))+c(1/2Ca~(2+))]、[c(1/2CO_3~(2-)+c(HCO_3~-)]/[c(1/2Mg~(2+))+c(1/2Ca~(2+))]和c(1/2Mg~(2+))/c(1/2Ca~(2+))值分别为45.84、26.58和9.88,1975~2019年明水期,其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43%、1.14%和0.86%;水体中的阳离子总量(122.26mmol/L)比阴离子总量(135.21 mmol/L)低9.58%;达里湖的湖水为碳酸盐类钠组I型水。1975年以来,达里湖水体中的阴、阳离子总量不平衡,关键离子浓度有明显变化,且其比值不合理,以CO_3~(2-)和HCO_3~-为主要成分的高含盐量和不平衡的离子比例组成,对达里湖中的原有鱼类多样性尚无负面影响,但是有可能限制普通淡水鱼类物种的移殖。
  • 鲁翠云, 霍堂斌, 王继隆, 那荣滨, 刘伟, 唐富江
    2016~2019年,采用CO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序列,对松花江下游水域卵和仔鱼进行了物种发育早期的分子鉴定,旨在了解松花江下游鱼类物种组成现状,为松花江下游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调查和鱼类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在对2 486个样本的分析中,共获得有效序列2 304条,其中,2 227条序列与已知种的相似度≥98.4%,鉴定到种,占96.66%;61条序列的相似度≥95%而<98.4%,鉴定到属,占2.65%;16条序列的相似度<95%,为未知种,占0.69%。根据鉴定到种的2 227条序列,最终确定的鱼类物种为36种,隶属于3目6科29属,其中,有鲤科20属24种,共1 981个样本,占88.96%;有鳅科4属5种,共223个样本,占10.01%;检测到的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的序列数量最多,潘氏鳅鮀(Gobiobotia pappenheim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突吻鮈(Rostrogobio amurensis)的序列数量也较多。
  • 李培伦, 王继隆, 鲁万桥, 刘伟, 唐富江
    以性腺为Ⅳ期~Ⅴ期的雌性大银鱼110尾为样品,采用常规方法,研究兴凯湖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个体繁殖力,以期为大银鱼移植增殖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兴凯湖大银鱼个体绝对繁殖力为1 517.16~39 787.79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15.98~221.17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455.54~1 351.49粒/g;个体绝对繁殖力、体长相对繁殖力分别与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卵巢质量、性成熟系数呈幂函数关系,与肥满度呈线性函数和二次函数关系,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分别与性成熟系数、卵巢质量呈线性函数、对数函数关系;个体绝对繁殖力、体长相对繁殖力、体质量相对繁殖力都分别与性成熟系数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利用性成熟系数、卵巢质量与个体绝对繁殖力之间的关系,预测兴凯湖大银鱼种群的繁殖能力;依据卵径数量分布推测,兴凯湖大银鱼为一次性产卵鱼类。
  • 鲁万桥, 王继隆, 李培伦, 尹增强, 唐富江
    为了了解小兴凯湖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其资源现状,根据2018~2019年小兴凯湖大银鱼的生物学资料,利用VBGF生长方程、Beverton-Holt模型和LBB(Length-based B ayesian Biomass)估算法等,研究小兴凯湖大银鱼种群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死亡率、开发率、存活率和资源量。研究结果表明,小兴凯湖大银鱼体长的生长方程为L_t=204.75×[1-e~(-2.4(t+0.063))](L_t为年龄为t的大银鱼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方程为W_t=42.51×[1-e~(-2.4(t+0.063))]~(3.1704)(W_t为年龄为t的大银鱼的体质量);体质量生长拐点年龄为0.418a;种群临界年龄为0.547 a;种群总瞬时死亡率为6.72/a;种群开发率为67.86%;种群存活率为0.12%;种群资源生物量约为5710余吨,个体数量约为7 190万尾。小兴凯湖大银鱼资源处在过度利用状态,在控制捕捞强度的前提下,将开捕规格定为143 mm、开捕时间定为9月较为适宜。
  • 李喆, 孟玲欣, 唐富江
    晚冬和早春是北方水体冰冻和融化交替时期,也是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孵化、摄食和早期资源补充的重要时期。冻融期的天然饵料资源是影响大银鱼资源补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讨连环湖大银鱼可持续稳产机制,于2018年3~5月,对连环湖大银鱼稳产水域(阿木塔泡和牙门喜泡)的浮游生物群落开展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阿木塔泡和牙门喜泡,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2种(含未定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物种为主;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13.56×104ind./L和0.854 mg/L,绿藻门物种的密度较大,硅藻门和绿藻门物种的生物量较大;共检出浮游动物4类33种(含未定种),轮虫和原生动物的物种较多,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19.01 ind./L和2.541 mg/L,原生动物的密度最大,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较大;冰融后,小型浮游动物的优势度有所增大,中型浮游动物的优势度逐月下降,大型浮游动物的优势度迅速增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银鱼选择性摄食中型浮游动物所致。浮游动物资源量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大银鱼产量,因此,优化大银鱼鱼产潜力评估系数和可持续利用冻融期浮游动物资源,是实现大银鱼可持续稳产的基础。
  • 许维, 梁舒汀, 黄艳凤, 孔凡青
    为了了解大清河水系生态健康状况,在该水系的河流、湖泊和水库布设了20个采样点,分别于2018年5月和9月,在各采样点,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采用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B-IBI)方法,对大清河水系水体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通过分布范围分析、箱线图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确定大清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包括总分类单元数、优势类群数量所占百分比、摇蚊科(Chironomidae)数量所占百分比和敏感类群生物量;根据比值法,以参考点的25%分位数值,确定大清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6种,包括扁形动物门1种,环节动物门3种,软体动物门6种和节肢动物门36种(其中有水生昆虫30种);耐污值≤3的敏感类群数量占全部类群数量的16.8%,耐污值≥7的耐污类群数量占42.9%;出现频率最高的3种物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华摇蚊(Chironomus sinicus)和德永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tokunagai),其出现频率分别为45%、35%和30%,3种物种的耐污值都较高;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系数评价体系结果显示,在大清河水系的河流、湖泊和水库的20个采样点中,唐河上游和西大洋水库入库处的采样点水体的健康状况为健康,拒马河西上游、白沟河、漕河、沙河和团泊洼的采样点水体的健康状况为亚健康,大石河、拒马河下游、中易水、南拒马河、界河、白洋淀和大清河的采样点水体的健康状况为一般,瀑河、潴龙河、府河和独流减河的采样点水体的健康状况为差,孝义河和北大港水库的采样点水体的健康状况为很差。
  • 雷金睿, 陈宗铸, 陈毅青, 陈小花, 李苑菱, 吴庭天, 申益春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开展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海南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实地调查和采样以及查阅统计年鉴、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数据,对海南省8处典型湿地的健康状况开展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海南省的8处湿地中,东寨港湿地和五源河湿地为健康湿地,美舍河湿地、南丽湖湿地、三十六曲溪湿地和铁炉溪湿地为临界健康湿地,而潭丰洋湿地和响水河湿地为不健康湿地;人口增长、区域经济开发和建设、规模养殖扩张等因素是湿地生态系统压力的主要来源。
  • 刘瑞婷, 郑惠, 李媛辉
    对中国的27部省级湿地保护法规中设定的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清单式梳理,发现其呈现违法类型形式多样和承担方式以罚款为主的特征;在27部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有关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中,存在违法行为分布不均衡、部分违法内涵不清晰、罚款数额地区差异大、法律规范竞合现象多等突出问题;对国家湿地保护立法选择、规定法律责任条款等方面提出了科学设定违法行为、规范界定违法边界、统筹确定罚款数额和合理设置引致条款的建议。
  • 史传奇, 王立峰, 于少鹏, 胡宝忠, 丁俊男, 丛东来
    2018年5~10月和2019年8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调查法,在黑龙江省平阳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实地调查,研究种子植物多样性及其区系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保护区内,共记录种子植物84科300属549种(包括2亚种和13变种);其中,有菊科(Compositae)种子植物69种,有禾本科(Gramineae)种子植物41种,有毛茛科(Ranunculaceae)种子植物38种,有蔷薇科(Ros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种子植物各31种;有薹草属(Carex)种子植物19种,有蓼属(Polygonum)种子植物13种,有蒿属(Artemisia)种子植物10种,有野豌豆属(Vicia)种子植物9种;该保护区中分布着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草甸和草本沼泽等植被型,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榛(Corylus heterophylla)、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等形成主要植物群系;该保护区内种子植物区系具有典型的温带属性,特有程度较低,种水平上主要区系成分为温带分布类型,与世界分布类型有普遍联系,同时有亚寒带-寒带和热带分布类型物种渗入。
  • 周亚军, 刘廷玺, 段利民, 王怡璇, 李霞, 黎明扬
    掌握锡林河上游流域河流湿地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对实现草畜平衡,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分辨率Planet卫星数据和同期野外实测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干质量)数据,分析9种植被指数与实测植物地上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发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x_1)、绿光叶绿素指数(x_2)、比值植被指数(x_3)、差值植被指数(x_4)、改进比值指数(x_5)和归一化绿度植被指数(x_6)适合用于估算植物地上生物量;以6种植被指数为自变量,建立一元和多元逐步回归植物地上生物量(y)经验估算公式,经过验证,得到精度相对最高的5~8月植物地上生物量经验估算公式,其方程式为y=672.416x_1+353.464x_2+79.43x_3-0.114x_4+79.43x_5,其均方根误差和预测吻合度分别为74.62 g/m~2和6.23%;2018年5月20日、6月20日、7月20日和8月20日,锡林河上游流域河流湿地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干质量)总量分别为1.18×10~7kg、1.67×10~7kg、3.11×10~7kg和3.95×10~7kg。
  • 张洺也, 张冬杰, 佟守正, 齐清, 刘波, 安雨, 王雪宏, 赵春子
    在吉林省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湖湿地,布设了调查样方,于2019年5~10月,对该湿地样方内的植物群落进行了野外调查,测量了地表积水深度,研究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探讨了其与积水深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样方内,共记录植物18种,隶属于12科15属,以莎草科(Cyper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由湖滩向湖泊水域方向,从地表无积水到地表积水深度达到42 cm处,依次分布着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扁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群落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扁秆藨草群落的α多样性水平最高,扁秆藨草群落与芦苇群落的物种组成较相似,碱蓬群落与扁秆藨草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
  • 孔祥伦, 李云龙, 韩美, 田立鑫, 牛学锐, 朱继前, 王敏, 黄淑萍
    以1990年、2004年和2018年的Landsat TM/OLI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信息;采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网格单元法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的时空分布动态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1990年相比,2018年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了517.0 km~2。其中,河流面积减少了20.4 km~2,滩涂面积减少了355.1 km~2,沼泽化草甸面积减少了296.1 km~2,近海海域面积增加了154.6 km~2;被开发利用的天然湿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东北部和东部沿海区域,其分布范围比新增加的天然湿地更靠近海岸线;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被开发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为自然区位(天然湿地与海岸线的距离和与黄河的距离)、经济水平(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区位(天然湿地与乡镇中心的距离)和自然环境因素(土壤类型)。
  • 童晓雨, 孙志高, 陈冰冰, 毛立, 李亚瑾, 张鹏飞, 武慧慧
    为了研究冬季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分布区土壤的有机硫矿化特征,于2018年12月18日,分别在互花米草(已经入侵1 a和3 a)分布区和光滩设置采样地,采集0~10 cm和1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在实验室内,采用开放培养系统法,布设了厌氧环境(土壤表面积水深度为2 cm)和非厌氧环境(土壤处于无积水的自然状态)淋滤管各18个,在11.5℃(冬季平均气温)条件下,将土样恒温培养126 d,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35天、第56天、第84天和第126天,测定淋滤管中土壤的有机硫矿化量、矿化速率和矿化潜势。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中,入侵3 a和1 a的互花米草分布区以及光滩采样地0~1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硫矿化量都在实验的第7天达到峰值,其值分别为(34.81±1.39) mg/kg、(38.99±8.04) mg/kg和(44.83±7.74) mg/kg,3处采样地10~20 cm深度土壤有机硫矿化量较接近,也都在实验的第7天达到峰值;在非厌氧环境中,3处采样地0~10 cm深度土壤有机硫矿化量也在实验的第7天达到峰值,其值分别为(42.21±28.17) mg/kg、(50.84±1.83) mg/kg和(39.56±0.95) mg/kg,入侵3 a的互花米草分布区和光滩采样地10~2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硫矿化量都在第7天最大,其值分别为(34.54±1.73) mg/kg和(41.21±7.26) mg/kg,而入侵1 a的互花米草分布区采样地的土壤有机硫矿化量在第21天最大,其值为(107.51±10.29) mg/kg;在非厌氧环境中,入侵3 a和1 a的互花米草分布区采样地0~20 cm深度土壤的有机硫累积矿化量大于厌氧环境中的土壤有机硫累积矿化量,非厌氧环境中的土壤具有更大的供硫潜力;互花米草由陆向海扩张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壤有机硫矿化过程的进行,从而提高了土壤的潜在供硫能力。
  • 李小艳, 董艳珍, 刘小龙, 亓东明, 杨红
    为了了解邛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现状,于2018年4月22~29日,在邛海浅水区(水深小于3 m)和深水区(水深大于3 m),分别布设了16个和5个采样点,开展了浮游动物群落调查;采用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法和修正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湖水水质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邛海浅水区,共记录浮游动物152种,浮游动物密度为518~24 808 ind./L;在深水区,共记录浮游动物33种,浮游动物密度为80~203 ind./L;浅水区浮游动物物种数和密度都高于深水区,但是都以小型浮游动物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深水区浮游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59,水体的污染程度为β-中度污染,修正营养状态指数平均值为44,水体营养状态为中营养;浅水区浮游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5,水体的污染程度为β-中度污染,但是部分采样点水体总磷和叶绿素a含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