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0年, 1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刘世好, 易巾豪, 李有志, 牛艳东, 曹虹, 刘丽晖
    利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野生动物资源数据,探讨了31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湿地中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类学特征和数量特征。在31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湿地中,共有32科44属60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8科123属18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分别占全国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物种数的54.05%和55.76%。31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湿地中的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哺乳类物种数分别与河流湿地面积、湖泊湿地面积显著正相关,鸟类物种数与人工湿地面积显著正相关,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野生动物资源,在加强对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天然湿地保护的同时,应该关注库塘、输水河等人工湿地的建设。
  • 刘威, 胡超超, 伊剑锋, 韩犇, 于丹丹, 徐海根
    极危物种青头潜鸭(Aythya baeri)曾经广泛分布,但是由于其栖息地萎缩或消失等原因,青头潜鸭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通过全国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文献查询和咨询专家等方式,共获得2011~2018年期间的318条青头潜鸭分布信息;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青头潜鸭繁殖季和越冬季的潜在适宜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至今,在中国繁殖和越冬的青头潜鸭的种群数量不超过700只,分布在京津冀湖泊湿地、长江中下游流域和环绕黄海、渤海的湿地的青头潜鸭繁殖地和越冬地数量较多,青头潜鸭在其它地区零散分布;利用最大熵模型预测的青头潜鸭繁殖种群和越冬种群潜在适宜生境的AUC(area under the receiving operator curve)值分别为0.982和0.974,表明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青头潜鸭高度依赖低海拔的湿地生境,合适的最湿月的降水量(150~250 mm)、最湿季度的降水量(300~700 mm)和最热季度的降水量(300~600 mm)对青头潜鸭的分布具有主导影响作用;适宜青头潜鸭繁殖种群的生境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以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湿地;适宜青头潜鸭越冬种群的生境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 曹宏丽, 吴忠军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梯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以及社会经济调查、访谈与观察方法,利用生态功能状况指数、不透水地面面积所占比例、水质指标和景观敏感度等,从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方面,测算旅游开发后的大寨梯田的景观绩效;假设每个评价因子的影响效力是相同的,采用算数平均法,根据各个分指标的分数,计算得到大寨梯田景观绩效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得分和最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开发有助于大寨梯田的可持续发展;大寨梯田景观绩效的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分分别为4.838分、4.353分、4.037分和3.962分,依次减小,大寨梯田景观绩效的最终得分为4.283分;各维度较好地实现了和谐发展、共存共生,大寨梯田的文化、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内生推力、直接动力、基本保障和运转保障。
  • 罗磊, 刘博野, 杨亚桥, 伊剑锋, 高学斌, 石海红
    2016年至2018年每年的12月,在黄河合阳至大荔段湿地,对越冬水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河段共记录越冬水鸟45种,隶属于8目13科31属,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分别为黑鹳(Ciconia nigra)和大鸨(Otis tarda),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种,分别为大天鹅(Cygnus cygnus)、灰鹤(Grus grus)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在45种越冬水鸟中,雁形目鸭科(Anatidae)物种的数量最多,为17种;调查区水鸟群落的优势种为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绿翅鸭(Anas crecca)、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白骨顶(Fulica atra)和灰鹤;2016年12月与2017年12月的水鸟群落相似性指数最高;2017年12月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3.658)和Pielou均匀性指数(0.732)都相对最大,2018年12月水鸟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7.328)相对最大;人类活动对水鸟的干扰强度以弱干扰强度为主,黄河合阳至大荔段湿地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
  • 唐廷元, 付波霖, 李颖, 娄佩卿, 何宏昌, 刘曼, 马瑞雪, 范冬林, 高二涛
    以广西桂林会仙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为研究区,结合SegNet和低空无人机影像,构建会仙岩溶湿地地物信息提取模型,探讨多分类SegNet模型与融合单分类和双分类SegNet模型分类结果的差别,分析epoch参数设置对模型分类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分类SegNet模型对会仙岩溶湿地地物的分类结果的Kappa系数和F1分数分别为0.59和0.67,融合单分类和双分类SegNet模型分类结果的Kappa系数和F1分数分别为0.68和0.79;与多分类SegNet模型分类结果精度相比,融合多个单分类和双分类SegNet模型分类结果的F1分数明显增大。因此,融合多个单分类和双分类的SegNet模型更适用于提取会仙岩溶湿地地物信息;构建更优的会仙岩溶湿地地物提取SegNet模型,设置epoch值为10相对更合适。
  • 刘玉斌, 王晓利, 侯西勇, 宋百媛, 李晓炜, 王超
    利用黄河三角洲多时相土地利用解译数据,模拟未来3种情景下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采用效益转移法,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黄河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都为耕地,耕地面积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42%~43%;4个时期,距离海岸线20 km范围内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明显,建设用地、盐田和水产养殖用地高速扩张,滨海湿地急剧萎缩;4个时期,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减小,从2000年的788.877×10~8元减少至2015年的651.602×10~8元,共减少了137.275×10~8元,减少幅度为17.40%,导致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盐田和水产养殖用地占用了滩涂、河口三角洲、耕地、林地和草地;4个时期,在研究区的陆域范围内,随着与海岸线距离的增加,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在不断减少;与2015年相比,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和趋势延续情景下的研究区生态服务总价值明显减少,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的生态服务总价值明显增加,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3种情景下,202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价值相对最大,其次为供给服务的价值,再次是文化服务的价值,而支持服务的价值相对最小。
  • 范韦莹, 王学雷, 姜刘志, 杨超, 陈亮, 刘昔, 吕晓蓉
    以神农架大九湖湿地为研究区,利用2005年、2010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统计和分析了研究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变化;阐述了2005年与2010年之间和2010年与2017年之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特征;利用斑块密度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景观平均分维度、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景观破碎度,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分析;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研究大九湖湿地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和2010年,大九湖湿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2017年其土地利用类型以草甸为主,而且草甸的增加面积主要由菜地和旱地转变而来;2005年,大九湖湿地中无湖泊,2010年和2017年,大九湖湿地中出现了湖泊,而且湖泊面积不断增大,从2010年的61.66 hm~2增加到2017年的94.57 hm~2,3个时期,沼泽面积波动增加,草甸面积持续增加;3个时期,大九湖湿地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不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不断减小,景观的破碎程度在加大,湖泊、草甸、林地、沼泽和旱地的斑块数量总体上在逐渐增大,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斑块数量在逐渐减小;3个时期,大九湖湿地核心区斑块数量减少但面积大幅增加,为当地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廊道功能的边缘区和环岛面积也在小幅度增加,有助于湿地内部的物质迁移与能量流动,也有益于核心区湿地的生态过程和自然演替。
  • 王晓玉, 黄雁琳, 白贝贝, 陈明林
    为了了解江苏省海安市河流和水渠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8年7月30日、2019年1月8日和2019年4月28日,对其9条河流和6条水渠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并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3属61种及变种,其中,硅藻门的浮游植物种类最多(22种及变种),其次为绿藻门(17种)和蓝藻门(11种),金藻门的浮游植物种类最少,有1种;在3个采样日中,2018年7月30日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都相对最大,2019年4月28日和2019年1月8日的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依次减小;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在2018年7月30日最大,在2019年1月8日最小;在9条河流中,东丁堡河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中凌河的较少;在6条水渠中,沿海无名水渠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多,雅周无名水渠和沙岗无名水渠的较少。
  • 邹璐璐, 刘新科, 贾小容
    为了选择用于退化河岸带生态修复的适宜植物物种,开展了水淹胁迫下广州市河岸带常见的4种本地草本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金钮扣(Spilanthes paniculata)和少花龙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的光合响应特征研究。将在广州市车陂涌中游典型内涝点附近的河岸带采集到的紫苏、酸模叶蓼、金钮扣和少花龙葵幼苗作为实验材料,经过缓苗后,设置地表无积水、地表积水深度为2 cm和地表积水深度为植株地上部分自地面向上2/3处共3种处理,将4种植物的幼苗种植在塑料箱中,30 d后,测定4种植物叶片的SPAD值、全氮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F_v/F_0和PI_(ABS))。研究结果表明,与地表无积水条件下相比,水淹条件下紫苏叶片的SPAD值和全氮含量都明显增大,地表积水深度为2 cm条件下金纽扣叶片的SPAD值和全氮含量都明显增大,地表积水深度为植株地上部分自地面向上2/3处条件下金纽扣叶片的SPAD值和全氮含量都明显减小,水淹条件下酸模叶蓼叶片、少花龙葵叶片的SPAD值和全氮含量都明显减小;随着积水深度的增加,4种植物的F_v/F_m、F_v/F_0和PI_(ABS)值显著减小,且少花龙葵叶片、紫苏叶片、金钮扣叶片、酸模叶蓼叶片的3种参数的降幅依次减小;酸模叶蓼、金钮扣、紫苏、少花龙葵的耐淹能力依次减弱,酸模叶蓼可以作为遭受水淹的河岸带生态修复的首选植物物种;对于地表刚被水没过的地带,可以选择金钮扣和紫苏开展生态修复。
  • 林金兰, 刘昕明, 蓝文陆, 黄中坚
    全球海草床生态系统不断衰退,海草生境的保护和修复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的海草保护区,该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海草床退化严重,因此,分析该保护区对海草生境的保护成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海草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资料和常年监测数据,以该保护区海草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面积的变化率为评价指标,评价了该保护区及其邻近海域的海草生境保护成效;采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评价法和富营养指数法,分析了该保护区所在海域的水环境质量。研究结果表明,1987~2017年期间,该保护区及其周边海草分布面积总体在减少;2005~2016年期间,该保护区内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不断扩大;1991~2016年期间,该保护区海域水体有机污染程度为3级和4级,水体营养水平从中营养降低为贫营养水平;该保护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其基础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建议该保护区加强管理能力建设,结合宣传教育和社区共管,提升公众保护意识,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并积极探索海草恢复的有效方法。
  • 瞿畏, 龚丽玲, 邓征宇, 余关龙, 杨利平, 杨楠, 陈宏, 李峰
    为了了解清淤对水渠中沉积物与其上覆水界面氮扩散通量的作用,在洞庭湖区南汉垸的玉成电排渠、汉新排渠、永兴排渠和下新码头排渠中,分别设置采样点,于2017年11月15日(清淤前)和12月20日(清淤后),采集沉积物及其上覆水样品,测定水样的各项指标,并测定沉积物的含水量和孔隙率,计算沉积物间隙水与其上覆水中的氨氮和硝态氮浓度梯度;采用Fick定律,估算沉积物与上覆水界面的氮扩散通量,比较了清淤前后沉积物与上覆水界面氮扩散通量。研究结果表明,清淤后,玉成电排渠、汉新排渠、永兴排渠和下新码头排渠水体中的总氮质量浓度分别减小了2.05 mg/L、0.70 mg/L、0.72 mg/L和2.90 mg/L,氨氮质量浓度分别减小了1.41 mg/L、0.27 mg/L、0.69 mg/L和2.05 mg/L,总磷质量浓度分别减小了0.34 mg/L、0.13 mg/L、0.24 mg/L和0.22 mg/L,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a含量也都减小,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都增大,清淤明显改善了水渠水体的水质;清淤前后水渠中沉积物与其上覆水界面的氨氮扩散通量平均值分别为(5.09±3.01) mg/(m~2·d)和(-1.81±0.88) mg/(m~2·d),硝态氮扩散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14±0.88) mg/(m~2·d)和(-0.35±0.67) mg/(m~2·d);清淤前,沉积物是其上覆水中氨氮和硝态氮的源,清淤后其则是氨氮和硝态氮的汇;通过清淤可以明显减少南汉垸水渠沉积物中的内源氮的释放量。
  • 崔乔, 何彤慧, 全晓塞, 冯艳琼, 陈向全, 何玉实
    2019年6月6~7日,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浩通音查干淖尔和苏贝淖尔湖滨盐沼区中,设置了7处采样地,并在附近裸地中,设置了1处采样地;在各采样地中,采集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50 cm深度的土样,测定了土样的pH、含水量、水溶性总盐含量和8种常规盐离子含量;对各采样地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8处采样地中,裸地的土壤pH和水溶性总盐含量都相对最大,寸草(Carex duriuscula)盐沼、马蔺(Iris lactea)盐沼、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马蔺盐沼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土壤pH和水溶性总盐含量依次减小;裸地土壤pH和水溶性总盐含量都显著大于其它采样地(n=15,p<0.05);0~10 cm深度的土壤水溶性总盐含量和各盐离子含量都相对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它土层的二者都逐渐减小;土壤中的盐离子以Na~+、Cl~-、SO_4~(2-)和HCO_3~-为主,土壤溶液中的营养盐主要为NaCl、Na_2SO_4和NaHCO_3;随着土壤盐分含量的减小,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提高,植物更适宜生长在土壤盐分较低的生境。
  • 尹晓雪, 徐圣君, 郑效旭, 白志辉, 张焕祯, 马路宁
    人工湿地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但是,在低温条件下,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限制了其在中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应用与推广。研究表明,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溶解氧和碳源含量减小是人工湿地微生物低温脱氮的主要挑战;在低温条件下,人工湿地微生物脱氮的主要强化措施包括保温、调控人工湿地内溶解氧水平及分布、人工增加电子供体、优化进水碳氮比和筛选耐低温微生物等。
  • 董晓玉, 梁德飞, 李长慧
    在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中,在灌丛草甸、草甸和草本沼泽中,布设了8个调查点,在每个调查点都设置了6个植物样方,于2018年8月和2019年8月(植物生长旺季),进行了野外植物样方调查,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48个样方中,共记录了101种植物,隶属于19目27科;其中,禾本科(Gramineae)、菊科(Aster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和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较多;在阳坡的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中,都记录了53种植物,阳坡草甸植物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相对最大(0.955),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相对最大(3.265);只有阳坡与阴坡的草甸的植物群落中等相似,二者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515,其它调查点的植物群落之间都不相似,尤其是草本沼泽植物群落与其它调查点的植物群落都极不相似。
  • 刘伯, 王红娜, 樊素贞, 李玉静
    黑鹳(Ciconia nigra)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在中国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掌握河北涉县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中黑鹳种群数量、分布区域和活动规律,2018年3月~2020年2月,采用样带和样点相结合的方法,沿布设的固定观察样线和在观察样点,对黑鹳进行了观察和记录,研究河北省涉县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内黑鹳的活动情况、个体数量和分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黑鹳具有明显的日活动节律和季节活动规律,5月、8月和10月其个体数量较多,6~7月其个体数量较少,在各观察样点平均只记录了2.88只,尤其以清漳河赤岸段和茨村段的黑鹳个体数量变化最为明显,说明涉县清漳河湿地已经成为黑鹳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在黑鹳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李兴丽, 王铭, 王升忠, 段磊磊, 温理想, 赵婧
    以地处长白山区的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东明林场臌囊薹草(Carex schmidtii)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15日,采集臌囊薹草草丘、丘下和丘间0~10 cm、10~20 cm和20~3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采用室内培养法,培养土壤样品,在连续培养的24 d中,从培养土壤样品的培养瓶中抽取气体样品,测定土壤甲烷的产生速率和氧化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的第24天,臌囊薹草草丘0~30 cm深度土壤的甲烷产生速率最大,为(156.55±83.37)μg/(g·d),在实验的第6小时,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最大,为(1.38±0.11)μg/(g·d),二者显著高于丘下和丘间土壤,丘下和丘间土壤甲烷产生速率和氧化速率无显著差异;在垂直方向上,在实验的第24天,草丘10~20 cm深度土壤甲烷产生速率最大;在实验的第16天,丘间10~20 cm深度土壤甲烷产生速率最大;在实验的第12天,丘下0~10 cm深度土壤甲烷产生速率最大;草丘对土壤甲烷的氧化作用在甲烷释放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有效减少甲烷的排放量,对沼泽碳输出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