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9年, 1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王国栋, 吕宪国, 刘兴土, 何兴元, 姜明
    海平面上升对全球滨海湿地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滨海湿地的地面高程能否与不断上涨的海平面发生对应的同步变化,是滨海湿地能否成功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关键。阐述了滨海湿地地面高程变化的影响因素,认为滨海湿地地面高程的变化受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双重影响;介绍了滨海湿地地面高程变化主要监测技术,分析了基于地面高程监测系统—水平标志层(surface elevation table-marker horizon,SET-MH)技术的滨海湿地地面高程变化研究现状;揭示了植物对滨海湿地地面高程变化的作用机制,认为植物主要通过地上枯落物的累积与分解、地上部分对外来泥沙沉积的影响、地下根系累积3方面影响滨海湿地地面高程的变化。
  • 李婧贤, 王钧, 杜依杭, 蔡爱玲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和产业活动集聚,引发了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导致滨海湿地大面积减少,滨海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利用1980年的Landsat MSS影像和199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影像,获取4个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信息,结合珠三角沿海城市开发政策,分析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预测该地区未来城市发展对滨海湿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滨海湿地变化最为剧烈的珠江口区,东、西两岸区域的开发模式和开发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东岸区域的开发始于1980年,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以围垦养殖和工程建设为主;西岸区域开发始于1995年,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以围垦养殖为主。围垦养殖、交通建设、产业发展、保护政策等人为因素是导致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自贸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建设等新一轮城市和区域开发活动,可能会导致珠江口西岸区域大面积滨海湿地和东岸区域部分滨海湿地丧失。
  • 李丽凤, 刘文爱, 蔡双娇, 范航清
    通过调研,探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海堤现状和红树林景观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海堤与堤前红树林的景观结构关系,探索生态海堤的建设模式。在该湿地公园中的近海区域,选择了研究样地。该研究样地的海堤可以分为斜坡海堤、陡墙式海堤、自然岸线、台阶式海堤、斜坡海堤+自然岸线混合式5种类型;其中,陡墙式海堤长度占海堤总长度的比例最大,为55.74%,主要为养殖虾塘的堤岸,目前陡墙式海堤已经面临倒塌的问题。海堤阻断了生物的生态廊道,限制了原有红树林的向陆向扩展。在该研究样地中,高效护岸红树林面积所占比例为47.9%,44.13%的自然海堤和36.13%的养殖海堤是裸岸,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在裸岸上进行人工造林。对该研究样地的海岸线按功能进行了改造,形成"柔性岸线"、"游憩亲水岸线"、"海堤—半红树林地—红树林滩涂"3种海岸线模式。对于斜坡海堤,应该增设监测项目,如地面沉降、斜度和孔隙水压力测量等;利用厚藤(Ipomoea pes-caprae),对坡面进行绿化处理,形成生态堤岸。
  • 潘艺雯, 应智霞, 李海辉, 刘成林, 张欢, 管毕财, 刘以珍, 何亮, 葛刚
    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以1993年、1997年、2002年、2006年和2013年枯水期相似水位下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解译、提取出5个时期枯水期的鄱阳湖湿地信息,结合水位数据,从景观面积和景观指数两方面,研究5个时期枯水期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以2000年、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丰水期的Landsat TM5影像为数据源,解译、提取出4个时期的采(运)砂船信息,结合1992~2013年星子水文站的逐日水位数据,分析水文过程和采砂活动对鄱阳湖湿地景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1993年、1997年、2002年、2006年和2013年枯水期鄱阳湖水域面积总体在减少,草洲面积总体在增加,且主要表现为稀疏草洲向非植被区扩张;水域和泥沙滩地面积之和分别与年最大水位、年水位振幅显著正相关,稀疏草洲面积分别与水域和泥沙滩地面积之和、年最大水位显著负相关,表明低水位会导致非植被景观面积缩减,促进稀疏草洲的扩张;随着时间的推移,4个时期鄱阳湖采砂活动范围由北向南扩张,而采砂导致的湖底地形变化可能导致了枯水期鄱阳湖极浅水域面积的减少和深水域面积的增加;除1997年1月10日的数据受1996年较高水位的影响比较特殊外,其它4个时期研究区枯水期的景观格局的变化表现为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降低,景观形状从复杂向简单转化,但是景观异质性并没有明显变化。
  • 杨永峰, 袁军, 朱耀军, 朱新胜
    在回顾和总结中国湿地保护管理历程和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湿地保护中存在的以下问题:水体污染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湿地经济缺乏支柱产业及品牌、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未能较好地耦合;现有湿地保护形式难以下延,无法实现湿地资源全面保护的目标,湿地保护科学技术含量偏低且缺乏有效转化平台等。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生态旅游、研学教育和特色小镇建设等机遇,提出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呈现失衡发展态势和实现湿地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相融合为目标,以生态学和资源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建设由保护与恢复湿地和构建生态环境基底的湿地公园、解决面源污染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湿地农业、打造生态宜居空间和促进乡村活力回归的湿地小镇组成的湿地生态经济区为抓手,实现在新形势下湿地综合价值的提升,促进一产、二产、三产"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并对其建设理念、主要内容和未来要研究的重点进行了阐述。旨在通过实施湿地生态经济区建设,让健康的生态环境转变成为强劲的生态经济竞争力,实现生态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产业发展相融合的升级。
  • 吴太平, 赵子蛟, 罗雷, 张遵策, 党兴阳, 谭祥, 郑远见, 卢楚雄
    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研究了冬季云南大山包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的组成、数量和多样性,共记录水鸟6目11科41种,占大山包湿地水鸟物种总数的85.42%;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二级保护鸟类1种,其余38种水鸟被列入国家"三有名录";记录到黑鹳(Ciconia nigra)、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白骨顶(Fulica atra)、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鹤鹬(Tringa erythropus)、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和渔鸥(Larus ichthyaetus)7个新记录种,鹳科(Ciconiidae)和秧鸡科(Rallidae)为新记录科;水鸟群落的物种组成以雁形目水鸟最多(16种,占记录到的水鸟总物种数的39.02%),其次是鸻形目(13种,占31.71%),最少的是鹈形目(1种,占2.44%);居留型以冬候鸟占绝对优势(28种,占68.29%),其次是旅鸟(9种,占21.95%),种类最少的是留鸟(4种,9.76%);区系组成以古北种为主(34种,占82.93%),其次是广布种(5种,占12.19%),东洋种最少(2种,占4.88%);该保护区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2。
  • 赵志江, 朱利, 李伟, 张勇, 闫飞, 董雪, 崔丽娟
    2017年11月15~17日,在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蔡家河流入的主进水口区、核心区中央区和蔡家河流出的出水口区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中,布设了9个样方,采集芦苇样品,测定芦苇叶片、叶鞘、穗和茎的生物量和全碳、全氮、全磷含量,研究芦苇生长季末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对其的固持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芦苇地上部分的各器官中,芦苇茎中的全碳质量比相对最高,为(452.00±1.77) mg/g,穗、叶鞘和叶片中的全碳含量依次减小;芦苇穗中的全氮和全磷质量比都相对最高,分别为(22.06±1.24) mg/g和(7.24±0.38) mg/g,叶片、叶鞘和茎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依次减小;芦苇茎的碳氮比和碳磷比高于其它器官,叶片的氮磷比高于其它器官;芦苇茎的固碳和固磷能力分别为2 705.58 g/(m~2·a)和19.11 g/(m~2·a),高于其它器官;穗的固氮能力为19.54 g/(m~2·a),高于其它器官;蔡家河流入的主进水口区芦苇地上部分各器官对碳、氮、磷元素的固持能力高于其它区域;芦苇地上部分各器官总固碳、总固氮和总固磷能力分别为3 939.57g/(m~2·a)、56.42 g/(m~2·a)和33.10 g/(m~2·a)。
  • 周文昌, 史玉虎, 潘磊, 付甜, 郑兰英
    以武汉市东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淡水产品、淡水资源、调蓄洪水、水质净化、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气候调节、休闲娱乐和科研教育共9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指标,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科研投入法,初步评价了2017年武汉市东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最终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武汉市东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最终服务价值为7.24×109元;在9项服务价值中,气候调节服务价值相对最大,为5.81×109元,其次为休闲娱乐服务价值(1.12×109元)和调蓄洪水服务价值(2.88×108元);这3种服务价值占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服务价值的99.7%。
  • 王倩, 崔圆, 王晨, 郭雨桐, 修玉娇, 肖蓉, 张明祥
    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黄河三角洲水文连通受到严重影响,湿地功能逐渐弱化,生物多样性水平日益下降。2017年7月,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潮汐区、恢复区和黄河中的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特征;量化了各区域的水文连通度和各水文节点所在水体斑块的斑块重要值。根据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和水文连通的斑块重要值两类定量化指标,在黄河三角洲典型湿地区[包括大汶流潮汐区(DT)、大汶流恢复区(DR)、黄河口潮汐区(HT)、黄河口恢复区(HR)和黄河(YR)],筛选出需要优先恢复的14个水文节点,包括6个Ⅰ级优先恢复节点(DT2、DT6、DR1、DR4、DR6和DR10)和8个Ⅱ级优先恢复节点(HT1、HR1、HR3、HR4、YR1、YR2、YR5和YR6);同时,对各优先恢复节点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措施,例如,对于恢复区内的6个优先恢复节点(DR4、DR6、DR10、HR1、HR3和HR4),可以利用多种植物组合构建人工浮岛;对于黄河内的4个优先恢复节点(YR1、YR2、YR5和YR6),可以在其周围或岸边种植香蒲(Typha oriental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等挺水植物,以去除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氮和磷,从而提高黄河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水平;通过提高潮沟系统的水文连通度或改变潮沟内水流流速,提高潮汐区3个优先恢复节点(HT1、DT2和DT6)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水平等。
  • 柏叶辉, 李洪忠, 李向新, 孙毓蔓, 韩宇, 陈劲松
    海岸线及海岸带景观格局的演变,既是海岸带环境演变的直观体现,也是对各种动力作用的响应。人类的开发活动能影响海岸带的生态环境。通过计算和分析海岸线与海岸带的一些度量指标,如海岸线长度、海岸线分形维数、海岸线开发利用强度、景观格局指数和人为干扰强度等,能反映出海岸线和海岸带景观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状态。利用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提取了深圳市1990年以来的4个时期的海岸线和海岸带景观要素信息,计算出海岸线和海岸带景观格局的度量指标,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深圳市海岸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西部海岸变化大于东部海岸,与1990年相比,2015年深圳市的海岸线长度增加了46.61 km;人类的开发活动会造成海岸线长度、形态、类型等方面的变化,海岸线长度分别与海岸线分形维数、海岸线开发利用强度和人为干扰强度显著正相关;随着时间推移,4个时期的深圳市海岸带景观格面积和蔓延度指数一直在增加,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在减小,平均分形维数小幅增大;人类开发活动造成了深圳市海岸带景观异质性降低,景观格局向规则化、结构简单化和边缘化程度降低方向发展;1990年以来,深圳市海岸带的人为干扰强度在逐渐增强,中高、高干扰强度的人类活动由中西部逐渐向四周扩散。
  • 朱锦, 朱卫红, 金日, 张达, 于瑶
    利用中国图们江流域已有的资料和实地监测数据,建立了以生态特征、服务功能和社会政治环境为项目层包括22个指标的湿地健康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菲尔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韦伯—费希纳定律,分别评价中国图们江上游、中游、下游流域和全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图们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健康指数分别为0.237 3、0.181 6和0.188 3,其健康状况分别为亚健康、轻度退化和轻度退化;整个中国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指数为0.190 1,其健康状况为轻度退化。
  • 刘士龙, 秦旭东, 王广军, 蒋爱伍
    大型底栖动物作为迁徙鸟类重要的食物来源,维持着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许多重要的生态过程。为了揭示夏季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于2017年6月,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冯家江入海口红树林潮间带,从冯家江入海口向东依次布设了5个断面,在调查断面中采集泥样或砂样,经筛选和鉴定,共得到大型底栖动物31种,隶属于4门7纲11目21科,其中,软体动物门的物种数最多,节肢动物门的物种数次之,软体动物对总生物量做出的贡献最大,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 zonalis)和突畸心蛤(Cryptonema producta)为调查区域的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245.12 g/m3,平均密度为172.54 ind./m3;5个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介于2.01~3.01之间,表明水体被轻度污染,河口处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最高,垃圾堆放场附近断面的多样性水平最低,5个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以纵带滩栖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e)和沙蚕(Nereis succinea)等耐污种为主。与北部湾其它地区相比,研究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总物种数明显偏少。近年来,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受到垃圾堆放场和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较大,冯家江入海口附近水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导致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 康思宇, 周林飞
    为了研究石佛寺水库不同水深处香蒲的生长状况,于2018年6月30日、7月30日、8月29日和9月28日,采集石佛寺水库10 cm、20 cm、30 cm、40 cm、50 cm、60 cm和70 cm水深处的香蒲样品和各处5 cm深度的水样,计算香蒲种群密度,测量香蒲植株高度、基部直径、叶长、叶宽和计数分蘖数,称量香蒲鲜质量和干质量,测定香蒲叶片的SPAD值,并对各处水样的水质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水深和水质指标对香蒲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深处,香蒲各生长指标差异显著;在水深为50 cm处,香蒲的生长状况最优(8月29日香蒲种群密度为45 ind./m2,香蒲第4片叶片的叶宽为19.84 mm,香蒲基部直径为39.91 mm;6月30日、7月30日和8月29日香蒲分蘖数为每株分蘖出11株,7月30日香蒲叶片的SPAD值为58.99),香蒲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7月为香蒲生长最快的时期;4个采样日石佛寺水库5 cm深度水体pH为6.89~7.98,呈弱碱性;随着水深的加深,5 cm深度水样中的溶解氧、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小,总氮和氨氮含量增大,总磷含量小幅度波动变化;水中的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硝态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和水深是影响香蒲生长的主要因素。
  • 李子琴, 赵成章, 苟芳珍, 任杰, 马俊逸
    采用市场价值法、成本替代法和影子工程法等,从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3方面,估算了2013年和2017年甘肃酒泉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酒泉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13年的1.906×108元增加至2017年的1.121×109元;与2013年相比,2017年湿地的供给服务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增加80.38%、504.62%和798.59%;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大到小排序由2013年的保土固沙、调节气候、调洪蓄水、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质转变为2017年的保土固沙、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旅游休憩和调洪蓄水。
  • 梁晨, 刘吉平, 殷书柏
    于2014年3月20日,分别在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内碟形洼地的漂筏薹草(Carex pseudocurai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毛薹草(Carex lasiocarpa)群落、乌拉薹草(Carex meyeriana)群落和沼柳(Salix brachypoda)+小叶章(Calamagrostics angustifolia)群落区中,采集了0~5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样的全铁含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0~50 cm深度土壤中的全铁质量比为16 398.06~36 152.33 mg/kg;在水平方向上,由碟形洼地中心到边缘方向,0~50 cm深度土壤中全铁含量的平均值逐渐增大,漂筏薹草+芦苇群落区土壤中的全铁含量平均值最小,为21 318.37 mg/kg,沼柳+小叶章群落区土壤中的全铁含量的平均值最大,为25 375.56 mg/kg;在垂直方向上,各植物群落区土壤中的全铁含量最大值都出现在30~40 cm深度,最小值都出现在0~10 cm深度;在20~40 cm深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中的全铁含量逐渐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研究区土壤全铁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