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16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周文昌, 崔丽娟, 王义飞, 李伟, 康晓明
    以若尔盖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法,利用静态箱—快速温室气体分析仪,在2014年5~9月的植物生长季,测量CO_2和CH_4含量并计算其排放通量,同时测定环境因子和植物生物量,分析CO_2和CH_4的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7月22日,沼泽CO_2和CH_4排放通量最大,而在5月6日和9月21日,CO_2和CH_4排放通量较低。在沼泽中,草丘和洼地的CO_2排放通量最大值分别为902.07 mg/(m~2·h)和401.57 mg/(m~2·h),CH_4排放通量最大值分别为34.61 mg/(m~2·h)和17.43 mg/(m~2·h)。草丘CO_2排放通量平均值[530.31 mg/(m~2·h)]显著高于洼地[222.82 mg/(m~2·h)](n=10,p<0.05);而草丘CH_4排放通量平均值[14.81 mg/(m~2·h)]也显著高于洼地[7.04 mg/(m~2·h)](n=10,p<0.05)。草丘和洼地CO_2排放通量主要受5~1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影响,CH_4排放通量主要受5~3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影响。
  • 孙明阳, 邹元春, 于晓菲, 于寒, 姜明
    湿地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是,目前还罕有从美学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从景观生态美学视角出发,以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的审美感知分析,以生态美学审美观为指导,构建出属于湿地景观生态美学特有的生态价值体系和审美价值体系,对湿地中的非生物与生物环境进行生态美学评估,以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案例,进行了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景观生态美学研究是一种双目标定位研究,一方面是满足人对湿地生态指标的客观量化,另一方面是满足人对湿地审美指标的主观量化。这种感知与评估对湿地恢复或重建过程中景观生态美学规划与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评估了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美学现状,明确指出其未来提升优化的具体方向,对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价值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 周婷, 冼丽君, 徐颂军
    在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空间分析平台上,采用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研究珠江三角洲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湿地公园空间分析提供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湿地公园处于中期快速发展阶段,各市湿地公园发展不均衡;珠江三角洲湿地公园的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呈西北—东南走向,其标准差椭圆中心偏离珠江三角洲全部湿地椭圆中心,偏东北方向,湿地公园的整体分布表现为集聚分布,但是,集聚程度并不高;在市域尺度上,东莞市成为珠江三角洲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的高密度热点区,深圳市、珠海市和中山市则为中密度次热点区,其它市级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在空间上分布较均匀;珠江三角洲湿地公园空间分布是以自然资源为空间载体,以人口、经济与政策等为驱动因素。
  • 吴思佳, 林金煌, 陈文惠, 程瑞彤, 郑振灿, 李震宇
    以闽三角城市群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由2000年、2005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解译出的3个时期的土地覆盖数据和由2015年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数据得到的闽三角土地覆盖数据,提取出湿地信息;选取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比例和斑块密度、香浓多样性指数、香浓均匀度指数和聚合度指标,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4个时期的湿地格局及变化,剖析闽三角城市群湿地格局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15年,闽三角城市群湿地总面积明显减少,其中,滩涂面积增加,而河流/湖泊、盐沼、红树林潮滩、水田、水库/坑塘、养殖塘和围垦海域的面积减少;2000~2005年,闽三角城市群湿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减小,均匀度指数增加,聚合度降低,湿地格局趋于不稳定;2005~2015年,闽三角城市群湿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增加,均匀度指数减小,聚合度减小,景观异质性增加;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是闽三角城市群中的湿地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 尹炀, 李晟铭, 郑恺俊, 刘吉平
    保护区有效性评价可以为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选取能够反映湿地格局变化的指标,构建保护区湿地保护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周边地区为参照背景,利用信息熵模型,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对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7年4个时期的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湿地保护有效性总体有所提升,比同期周边地区的湿地保护效果好;4个时期中,2005年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的相对效果最好,1995年的相对效果最差。从自然保护区的各功能区来看,核心区湿地保护的效果最好,其它依次为实验区、缓冲区。
  • 孟仁丹, 才理直, 石红艳, 杨韧, 李佐宾, 蒲璜羽, 陈伟, 刘昊
    2016年10月~2017年4月,采用固定样线法,对四川绵阳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水鸟群落进行了调查和观测,共记录水鸟7目11科55种,其占全国水鸟总数的20.30%;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水鸟群落以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和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为优势种。在该湿地公园内,各月记录的水鸟数量和种类有较大差异,12月的水鸟数量最多,共记录水鸟7 496只;4月的水鸟数量最少,为245只;3月和11月的水鸟种类数相同,且达到最大值,为41种;4月的水鸟种类最少,为18种。水鸟主要分布在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中脊岛、桃花岛、涪江一号桥至三江大坝和大坝下游等处。
  • 黄子强, 关爽, 金麟雨, 张树岩, 车纯广, 朱书玉, 李东来
    2016年1~12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所辖区域的水鸟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水鸟8目15科77种。其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名录》极危物种1种,濒危物种2种,易危物种7种,近危物种4种。黄河口地区水鸟组成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和秋季水鸟种类较多,其优势物种有豆雁(Anser fabalis)、鸿雁(Anser cygnoides)、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和灰鹤(Grus grus),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夏季水鸟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优势物种为黑嘴鸥(Chroicocephalus saundersi)、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和大白鹭(Ardea alba)等;冬季,水鸟种类较少,但是数量较多,多为雁鸭类等越冬水鸟。研究区湿地资源和水鸟多样性丰富,是迁徙期水鸟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水鸟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
  • 余哲修, 张超, 黄田, 张一, 罗恒春, 牛晓花
    2017年7月27日,在云南省剑湖湿地中,利用ASD Filed Spec 3光谱仪和CCM-200 Plus叶绿素仪,分别测量了菰(Zizania caduciflora)的反射光谱和叶绿素含量指数(chlorophyll content index,CCI);利用原始光谱反射率以及经一阶微分和连续小波变换的反射率数据,对菰的反射光谱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原始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的反射率、"三边"参数、经Mexican Hat小波变换的反射率的小波系数与叶绿素含量指数之间的关系,筛选出显著相关的变量,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叶绿素含量指数的估算模型,并检验估算模型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菰与健康绿色植物的原始反射光谱特征相同,利用经一阶微分和连续小波变换的反射率数据,可以更好地提取菰反射率信息和分析菰的反射光谱特征;菰的所有波段的原始反射率都与叶绿素含量指数不相关,但是经过一阶微分和小波变换后的反射率,其在一些波长范围内与叶绿素含量指数显著相关;在同一环境下生长的菰叶绿素含量差异明显;在建立的3个叶绿素含量指数估算模型中,利用小波系数建立的回归模型的估算精度相对较高,其决定系数为0.310,均方根误差为6.725。
  • 王晓, 任丽丽, 夏江宝, 赵自国
    为了研究不同潜水埋深下,黄河三角洲柽柳(Tamarix chinensis)的光合作用参数变化规律,选择已生长3 a的柽柳幼苗,在盐水矿化度为20 g/L条件下,模拟设置0 m、0.3 m、0.6 m、0.9 m、1.2 m、1.5 m和1.8 m的潜水埋深,种植选择的柽柳幼苗;利用光合作用仪和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测算分析了柽柳幼苗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研究结果表明,在盐水矿化度为20 g/L下,随着潜水埋深的增加,柽柳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光系统II的电子传递量子效率都呈单峰型变化,当潜水埋深为0.9 m时,其都达到最大值,柽柳光合效率最高;当潜水埋深≤0.3 m时,柽柳叶片净光合速率减小主要以气孔限制为主,而在其它潜水埋深下,主要以非气孔限制为主;当潜水埋深为0 m和0.3 m时,柽柳叶片光系统II开放的反应中心比例减小是导致其实际光化学效率减小的主要原因;当潜水埋深为1.8 m时,柽柳激发能捕获传递效率显著降低,导致其实际光化学效率减小;与潜水埋深为0.9 m相比,当潜水埋深为1.2 m、1.5 m和1.8 m时,柽柳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远大于电子传递量子效率的下降幅度,即在盐水矿化度为20 g/L下,中、高潜水埋深导致了柽柳光合暗反应功能降低。
  • 孙标, 赵胜男, 王利明, 张生, 张汉蒙, 杜蕾
    2014年10月10日~20日,在哈素海布设20个采样点,采集表层(0~10 cm深度)的沉积物样品,测定其重金属Cu、Zn、Pb、Cr、Cd、Hg和As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生态风险预警指数,分别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哈素海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Zn、Pb、Cr、Cd、Hg和As平均质量比分别为32.29 mg/kg、128.10 mg/kg、28.25 mg/kg、77.14 mg/kg、0.05 mg/kg、0.04 mg/kg和13.76 mg/kg。在湖泊西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特别是在湖泊入水量最大的民生渠入水口处;在湖泊东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中等或偏低。以生态危害临界值(TEL)标准为参考值,哈素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r、Hg和As含量都超标,Cr和As含量超标较严重,Cu、Zn、Cr、As、Pb、Hg和Cd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地累积指数依次减小。在20个采样点中,位于湖泊中北部和南部的采样点S6、S18和S20表层沉积物处于中等生态风险,其它17个采样点处于轻微生态风险。生态风险预警指数平均值为5.38,湖泊北部和东部的采样点S2和S11属于轻度重金属生态风险警告,位于湖泊中南部的采样点S14、S15、S17和S19属于中度重金属生态风险警告,其它14个采样点都属于重度重金属生态风险警告,说明哈素海存在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虽然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Hg含量并未超标,但由于其生态毒性非常大,不能忽视其污染。因此,应该对哈素海的重金属污染予以重视,特别是As、Cr和Hg污染。
  • 唐圣囡, 李京梅
    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施湿地补偿银行制度,借助市场力量进行受损湿地异地补偿,有效保护了湿地,完成了湿地"零净损失"管理目标。通过梳理美国湿地补偿银行制度的总体框架,分别从湿地补偿银行的建立、银行客户与信贷内容,湿地补偿率的确定和湿地补偿的监管4方面,分析湿地补偿银行制度运转关键点,重点介绍湿地信贷的交易、湿地补偿率等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建立湿地补偿银行交易制度的政策建议,为推进湿地生态损害补偿市场化运转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与参考。
  • 宋鑫, 李微, 刘洪洋, 贾越平, 陈官滨, 陶韦, 刘长发
    利用2015年9月和2016年9月采样日的双台子河口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数据,分析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原因,研究其异速生长关系,选择幂函数构建盐地碱蓬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盐地碱蓬地上生物量远大于地下生物量,平均地上生物量与平均地下生物量的比值为0.17,盐地碱蓬在高盐的恶劣条件下,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资源,使其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地上部分;异速生长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13,经对数转换后的异速生长线性方程斜率不等于1,即盐地碱蓬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p<0.001);在两年采样日数据的独立模型检验下,2015年和2016年验证采样点的盐地碱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数据都基本分布在1∶1线附近,两者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28和0.89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2.307和7.550,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168和0.213,表明所建立的异速生长模型具有较高的估算精度和稳定性,可以用于估算盐地碱蓬地下生物量。
  • 彭恋, 罗春艳, 卢云黎, 钱宝, 邹振华
    为了探讨洞庭湖底泥中不同形态氮的赋存特征,于2017年8月18~19日,采集底泥样品;采用改进的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湖泊底泥中交换态氮、酸解态氮和残渣态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底泥和水体中氮的赋存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底泥中全氮质量比为271.1~1 736.4 mg/kg,平均值为810.2 mg/kg,其中酸解态氮含量最高,占全氮含量的61.52%,其次为交换态氮含量,占23.96%,残渣态氮含量最低,占14.52%。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分布都是外围支流采样点高于内湖采样点,洞庭湖区采样点高于长江采样点。在底泥中的各形态氮中,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所占的比例不同;在交换态氮中,铵态氮所占比例最高;在酸解态氮中,硝态氮所占比例最高。
  • 程段莹, 梁美娜, 王敦球, 张立浩, 陈旭, 李欢欢
    为了研究睦洞湖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于2017年7月25日和9月23日,在睦洞湖9个采样点,采集0~5 cm和5~20 cm深度的沉积物样品;采用七步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进行分级提取,分析沉积物样品中全磷含量和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月25日采集的睦洞湖沉积物的全磷质量比为217.15~1 511.84 mg/kg,9月23日采集的沉积物的全磷质量比为353.64~1 650.26 mg/kg。在不同的磷赋存形态中,自生钙结合态磷占全磷含量的质量分数最高,有机磷和铁结合态磷次之,其分别为25.95%、17.71%和11.46%;9月23日采集的沉积物的全磷含量和活性磷含量(可交换态磷、铝结合态磷和铁结合态磷)偏大,7月25日采集的沉积物的惰性磷含量(闭蓄态磷、自生钙结合态磷、碎屑态磷和有机磷)偏大,说明沉积物惰性磷有向活性磷转化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0~5 cm深度沉积物中的全磷含量及可交换态磷、铁结合态磷和碎屑态磷占全磷的质量分数高于5~20 cm深度的沉积物;沉积物中的全磷含量与铁结合态磷质量分数显著相关,说明睦洞湖沉积物中全磷含量的增大主要来自于铁结合态磷。
  • 赵宗权, 曹玉平, 焦树林, 袁热林, 邓飞艳, 张倩
    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岩溶水库水体化学特征和CO_2源/汇机制,于2016年7月16日和2017年1月7日,在龙滩水库采集了水样,测定水样的理化指标,计算水体CO_2分压和CO_2扩散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2016年7月16日(丰水期),表层(0~20 cm深度)水体CO_2分压为64.50~294.22 Pa,平均值为171.48 Pa;在2017年1月7日(枯水期),表层水体CO_2分压为339.72~575.05 Pa,平均值为466.77 Pa。在7月16日,水体CO_2分压分别与电导率和总溶解固体物含量显著正相关,在1月7日,其与碱度显著正相关;在两个采样日,水体CO_2分压都分别与pH、氧化还原电位显著负相关。丰、枯水期的水体CO_2分压都处于过饱和状态,水体CO_2向大气中迁移,即此时水体为大气CO_2的源。在7月16日,水库中水体CO_2扩散通量为2.73~28.95 mmol/(m~2·d),平均通量为14.94mmol/(m~2·d);在1月7日,其为34.16~61.61 mmol/(m~2·d),平均通量为49.07 mmol/(m~2·d)。
  • 孟庆吉, 臧淑英, 宋开山, 刘阁, 房冲
    以洞里萨湖湿地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人机交互的遥感解译方法,对洞里萨湖湿地进行了遥感分类;运用遥感技术,对比1990年与2016年洞里萨湖湿地状况,研究年内干、湿季和年际湿地变化,揭示促使湿地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2月、4月、9月和12月的洞里萨湖湿地总面积分别为8 420.1 km~2、7 875.8 km~2、12 122.4 km~2和8 996.5 km~2,湿季的湿地总面积明显增加,该湿地以天然湿地为主;2016年,与4月相比,9月,除草本沼泽外,其它各类型湿地面积都明显增加,在4月(干季),各类型湿地总体上在萎缩或被开垦为农田;在9月(湿季),农田和草本沼泽转变为湖泊和天然泡沼的面积较大。研究区天然湿地的年内变化主要是由降水量变化引起的,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以围湖造田为主的人类活动。
  • 邓洪, 刘惠见, 包立, 黄维恒, 杨浩瑜, 张乃明, 张仕颖, 董新星
    通过设置3种浓度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污染的模拟实验,研究滇池草海表层(0~20 cm深度)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低、中和高浓度铜绿微囊藻污染下,表层沉积物中的平均全磷质量比分别为1 245.61 mg/kg、1 241.04 mg/kg和1 230.80 mg/kg;在中浓度铜绿微囊藻污染下,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磷和钙结合态磷质量比分别由实验开始时的560.05 mg/kg和558.39 mg/kg降至实验结束时的420.96mg/kg和510.98 mg/kg,铁结合态磷和铝结合态磷质量比分别由实验开始时的66.07 mg/kg和175.24 mg/kg增至实验结束时的86.21 mg/kg和188.06 mg/kg,说明铜绿微囊藻浓度增大会促进表层沉积物中内源磷的释放。在中、高浓度铜绿微囊藻污染下,表层沉积物中的全磷含量分别与钙结合态磷含量和有机磷含量显著正相关,钙结合态磷和有机磷是表层沉积物中全磷内源负荷的主要磷形态。在高浓度铜绿微囊藻污染下,叶绿素a含量与铝结合态磷含量显著相关,铝结合态磷是对叶绿素a含量增加贡献最大的磷形态。控制表层沉积物内源磷中钙结合态磷和有机磷的释放,降低铜绿微囊藻对沉积物铝结合态磷的吸收,是减少蓝藻暴发的有效途径。
  • 郗厚叶, 王森, 李悦, 李园园, 孔范龙
    选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凤眼蓝(Eichhornia crassipes),分别设置不同浓度(10μmol/L、20μmol/L、50μmol/L和100μmol/L、150μmol/L、200μmol/L)的外源3-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于2018年1月26日~2月3日,进行室内水培实验,研究其对Cu(NO_3)_2胁迫下菹草和凤眼蓝抗氧化酶活性和Cu~(2+)含量的影响,分析了IAA产生作用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Cu(NO_3)_2胁迫下,施加外源IAA能显著提高菹草和凤眼蓝的根长和叶绿素含量,菹草的根长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为10.24 cm和8.96 mg/L,凤眼蓝的分别为7.65 cm和12.27 mg/L,但是降低了其丙二醛含量(n=6,p<0.05)。在Cu(NO_3)_2胁迫下,添加IAA使凤眼蓝和菹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强(n=6,p<0.05),在施加高浓度IAA条件下,菹草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却受到抑制,为14.45 U/mg。施加IAA后,凤眼蓝各部位和菹草根中的Cu~(2+)含量显著增加(n=4,p<0.05),但是菹草茎叶中的Cu~(2+)含量显著减少(n=4,p<0.05),且其在Cu(NO_3)_2胁迫+施加高浓度IAA条件下最低。在Cu(NO_3)_2胁迫+IAA条件下,施加中浓度IAA,使凤眼蓝和菹草的转运系数最小,分别为0.30和1.21。外源IAA通过提高两种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和降低膜脂过氧化物含量,缓解了Cu(NO_3)_2胁迫对两种植物的毒害,增强了植物对Cu(NO_3)_2的耐受能力,凤眼蓝比菹草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