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1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张俪文, 赵亚杰, 王安东, 冯光海, 宋建彬, 谢宝华, 韩广轩, 吕卷章, 朱书玉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ora)自1990年被引种到黄河三角洲后,快速扩张,已经威胁了该地区潮间带的生态安全。研究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群体的遗传变异,拟从遗传进化角度了解其扩散机制,以期为防控和管理互花米草扩张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了13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黄河三角洲4个互花米草群体(群体1~群体4的位置分别在一千二、大汶流、五号桩、黄河口)中共16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每个位点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7.385±2.25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636±1.10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700±0.094),Shannon信息指数为(1.453±0.343),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群体1的Na、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都最小,而其它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似。但是,4个群体间存在中等的遗传分化(群体分化率Fst=0.121),群体间总的基因流也处于中等水平(Nm=1.825)。群体1、群体2和群体3之间的遗传一致度最高,而群体4和其它3个群体间的遗传一致度都比较低。已知群体3是黄河三角洲唯一被引种的互花米草群体,是扩散的源头,根据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本研究推测互花米草先从群体3扩散到群体4,再从群体3扩散到群体1和群体2,扩散顺序与地理距离不相关,说明互花米草的种子通过海水传播可以实现跳跃式长距离扩散。因此,研制和施用环境友好型药物,使互花米草种子败育,可能是控制互花米草入侵的一种途径。
  • 周文昌, 庞宏东, 杨国祥, 郑兰英, 朱兆泉
    2011年7月~10月,对湖北省湿地中的水鸟种群进行了调查,重点调查了82个湿地区的1 238个湿地斑块,所涉及的湿地总面积为552 810.46 hm2,共记录131种20 095只水鸟,隶属于9目21科64属。其中,以鸻形目的种类最多,有9科48种,占总种数的36.6%;有1科34种雁形目水鸟,占总种数的26.0%。另外,新记录4种水鸟,分别为冠鱼狗(Ceryle lugubrus)、斑鱼狗(Ceryle rudis)、蓝翡翠(Halcyon pileata)和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
  • 郗敏, 孙小琳, 孔范龙, 李悦
    于2014年1月10日、4月15日、7月15日和11月20日,在胶州湾滨海湿地选取光滩、盐地碱蓬(Suaeda glauca)盐沼、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分时间和层次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对胶州湾光滩和盐沼土壤磷元素的分布特征和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减小;在水平方向上,互花米草盐沼和光滩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较高,芦苇盐沼最低;11月20日、7月15日、4月15日和1月10日的土壤全磷含量依次减小,11月20日、1月10日、7月15日和4月15日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依次减小。与盐地碱蓬盐沼和芦苇盐沼土壤相比,光滩土壤全磷密度和有效磷密度都最大。在土壤深度和全磷和有效磷密度的影响下,光滩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储量明显高于芦苇盐沼和盐地碱蓬盐沼土壤,具有较大储磷潜能。胶州湾光滩和盐沼土壤有效磷容量和供应强度都较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磷元素有效性减小,这是土壤性质、环境因素和土壤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沈兴兴
    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从供给的体制机制、供给主体和供给要素的多元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政府供给模式下自然保护区治理的主要问题,认为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应该借鉴国际上自然保护区治理模式的发展经验,朝着更加公平、负责和透明的多方联合治理模式改革,提出了4种可能的多方共治类型,建立了多方共治模式选择的层次分析模型,认为中央与省政府联合管理的多方共治模式是目前最适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理的供给模式;最后,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对利益相关方的权力与责任的重新界定、成本与收益的重新分配,构建了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多方共治模式。
  • 张树苗, 白加德, 李夷平, 常江, 孟庆辉, 肖能文, 李俊生, 陈颀
    以1993年10月19日和2003年10月15日的landsat 5 ETM+遥感影像、2013年8月25日环境卫星1号A星影像作为数据源,研究城市化进程下3个时期北京市湿地面积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2003年和2013年的北京市湿地面积分别为519.289 km2、408.621 km2和393.896 km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扩张,北京市湿地面积主要在1993~2003年期间大幅减少了110.668 km2,北京市湿地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于湿地被开垦为耕地和被转变为建设用地所致。
  • 武海涛
    2018, 16(01): 32.
    <正>湿地科学家学会(The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SWS)成立于1980年,旨在推进湿地科学研究、湿地保育、湿地修复、湿地科学管理及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际湿地学术组织。1981年,作为年会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期会刊《Wetlands》,目前已经发展为唯一的SCI检索的湿地刊物。SWS拥有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会员,遍布学界、政界、商界和非政府组织。2017年4月,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为主体,中国的湿地学者联名向SWS执行委
  • 徐海婷, 张曼胤, 崔丽娟, 王贺年, 魏圆云, 杨思, 郭子良, 马牧源
    在有湿地的城市公园中营建水鸟栖息地,对维持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营建适宜的水鸟栖息地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然而,北京市公园建设过程中,在鸟类栖息地恢复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通过分析北京市公园中湿地的特点和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北京市常见的涉禽、游禽的生态习性及其对栖息地的需求,从水域形态和水位控制等水域设计、植物种类选择和群落配置等植物景观设计、驳岸形态和驳岸材料等驳岸设计三方面,探讨了兼顾水鸟栖息地恢复的城市公园中的湿地景观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 陈展彦, 管强, 武海涛, 芦康乐, 吕宪国, 王云彪
    螺类作为淡水沼泽中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类群,是淡水沼泽食物网的重要环节。为了确定三江平原毛薹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螺类的营养级特征和食物来源结构,测定了毛薹草沼泽中的6种植物、水体中颗粒有机物(particle organic matter,POM)和18种螺的δ~(13)C和δ~(15)N特征。结果表明,毛薹草沼泽水体中颗粒有机物的δ~(13)C值范围为-30.9‰~-28.5‰,δ~(15)N值范围为-0.60‰~2.86‰;6种植物的δ~(13)C值范围为-28.5‰~-25.22‰,δ~(15)N值范围为-0.60‰~0.44‰;螺类的δ~(13)C值范围为-32.93‰~-25.73‰,δ~(15)N值范围为-0.46‰~2.99‰;18种螺的δ~(13)C值的变化幅度为7.2‰,表现出其食物来源的差异。同位素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颗粒有机物是大部分螺的食物基础,一部分螺的食物直接来源于沼泽中的植物;不同属的螺的食物来源存在显著差异。沼泽中18种螺的营养级为1.02~2.04,除了梯旋萝卜螺(Radix plicatula)外,其它都为初级消费者。螺的碳、氮同位素特征能够反映出螺的食性和营养级水平。
  • 刘曦, 赵亚芳, 张小玲, 孔海南, 林燕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的影响,选择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为维持人工湿地和护岸的稳定运行提供有效的参考。2012年10~11月,以云南省洱海地区邓北桥人工湿地和永安江生态护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和样带法,计算了植物的重要值,分析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揭示两种生态系统内的植物多样性特征,为维持邓北桥人工湿地和永安江生态护岸的稳定运行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邓北桥人工湿地和永安江生态护岸的植物群落组成都是以草本植物为主;邓北桥人工湿地中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为荷花(Nelumbo nucifer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二级表面流湿地中植物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氧化塘的最小,一级表面流湿地与氧化塘植物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0.33)最大;永安江生态护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为芦竹(Arundo donax)、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永安江生态护岸与邓北桥人工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相近,二者的相似性系数为0.17。
  • 马桥, 刘康, 高艳, 李影, 范亚宁, 古超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是泾渭生态湿地体系和西安市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西安市城市化建设的加速,该湿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日益商业化,直接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的发挥。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social values for ecosystem services,Sol VES)模型中的社会价值模块和价值制图模块,利用2016年10~12月的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公园的道路、水体、其它类型湿地空间数据,对该公园的美学、生物多样性、生命可持续和未来价值进行了量化,分析了各种价值的价值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这4种社会价值的价值指数与道路、水体、其它类型湿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地公园的社会价值点集中分布在观鸟塔、科普馆、渚洲环碧、蒹葭南湖和蒹葭北湖区域;美学、生物多样性、生命可持续和未来价值的价值指数依次减小;随着与道路、水体、其它类型湿地距离的增加,美学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价值指数有减小的趋势,随着与道路距离的增大,生命可持续价值和未来价值的价值指数略有增大趋势,随着与湿地距离的增大,生命可持续价值的价值指数有减小趋势,随着与水体距离的增加,未来价值的价值指数有减小趋势,随着与其它类型湿地距离的增加,未来价值的价值指数有增大趋势;游客对于易接近和易观察区域有更深刻的游憩体验;游憩动机对公园游览点的选择起决定作用,观鸟组的游客关注点多为视野广阔的鸟类栖息区域,而湿地游览组的游客则更青睐于园区动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区域。维护该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均衡配置游憩资源,对于该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社会价值的发挥具有促进意义。
  • 陈莹, 陈永华, 宋胡, 柳俊, 彭蕾, 陈冬冬
    采用表面流—潜流—潜流串联人工湿地模式,对排入长沙市青竹湖星月水库的污水进行处理。分别在2015年7月和11月,研究该人工湿地的水质和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研究结果表明,在7月采样日,该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1.9%、97.1%、96.0%和99.8%;在11月采样日,其去除率分别为85.7%、97.8%、96.4%和98.5%。在7月和11月采样日,各污染物含量大致上随着实验进程逐渐减小,在AII单元和AIII单元,污染物含量升高,原因是这两个单元兼顾溢洪的功能。在7月采样日,人工湿地对氨氮的去除率大于11月采样日,而在11月采样日,人工湿地对总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的去除率大于7月采样日。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数量沿程递减,且在11月采样日各单元的微生物数量明显大于7月采样日。在人工湿地系统的两个潜流单元中,前端的潜流单元有利于去除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后端的潜流单元有利于去除污水中的总氮。
  • 徐文义, 常越亚, 黄民生
    论述了水环境中砷的赋存形态和水生植物对砷的富集作用。水生植物富集砷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水体p H、氧化还原电位、磷酸盐含量和铁含量等)、植物自身因素(植物种类、植株的不同部位等)和培养时间与季节等。未来水体砷污染植物修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砷超富集水生植物的筛选、砷富集功能基因的识别与克隆、富集砷的植物的处置与利用以及水体中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效果的评价等。
  • 张乖乖, 简敏菲, 余厚平, 韩乃鹏
    为了筛选用于洪水淹没带和植物退化河岸带的生态恢复优先物种,选择乐安河典型河岸带优势物种空心莲子草(Alternathera philoxeroides)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模拟野外浸润、半淹和全淹下的环境条件,与对照处理(自然状态)相比,研究浸润、半淹和全淹处理下移植了14 d后的空心莲子草的光合和荧光变化特性、生理和生态适应性特征。结果表明,在浸润处理和半淹处理下,空心莲子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变化不显著,但是,在全淹处理下,空心莲子草的最大量子产率、光化学猝灭系数、非光化学猝灭系数、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显著减小,与对照处理相比,分别减小了50.0%、57.1%、46.0%、68.9%、78.9%和92.6%;而有效量子产率和胞间CO2浓度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随着水淹强度的加剧,空心莲子草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都显著增强,而过氧化氢酶活性波动变化且在全淹处理下其活性最弱。水淹胁迫抑制空心莲子草的生长主要表现在抑制茎的生长,且在全淹处理下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量和比茎重为对照处理的40.5%和57.3%。空心莲子草具有较强的耐淹性,可以作为洪水淹没后植物退化河岸带的生态恢复优势种。
  • 曲文静, 乔娅楠, 王灵艳, 唐占辉
    认知湿地植物对水位的响应机制对于保护湿地植物和湿地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川泥炭沼泽中一种常见的植物——燕子花(Iris laevigata)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控制实验,在15 cm、8 cm、0 cm、-8 cm和-15 cm水位下,研究了其形态、生理和繁殖对水位变化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0 cm(地表)、8 cm、15 cm、-8 cm和-15 cm水位下,燕子花的株高和地上生物量依次降低,0 cm水位下株高最高和地上生物量最大,且都显著大于其它水位下的株高和地上生物量;8 cm水位下的叶片数量最多,显著大于其它水位下的叶片数量;在0 cm水位下,叶片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最大、丙二醛含量最小,而在-15 cm水位下则反之;燕子花的根系活力随着水位降低而减弱。在-8 cm和-15 cm水位下,燕子花不开花;在0 cm(地表)、8 cm和15 cm水位下,燕子花的开花日期和花部综合特征存在差异,但是,燕子花的开花持续时间、花粉数、胚珠数、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都无显著差异。较适宜燕子花生长和繁殖的水位范围为0~8 cm,水位变化会对金川泥炭沼泽中的燕子花种群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湿地管理中,应该适当控制水位,以利于燕子花种群的稳定生长。
  • 张景雯, 田如男
    于2016年7月15日~8月14日,以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箭叶梭鱼草(Pontederia lanceolata)、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和路易斯安娜鸢尾(Iris hybrids‘Louisiana’)作为供试材料,进行植物净化模拟城市污水的实验,分析各种植物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植物净化污水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净化处理的长短对植物的修复效果存在一定影响,在实验的第12天至第18天,植物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最佳。4种植物都具有较强的净化污水效果,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平均抑制率都大于47.10%,对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大于77.47%、80.34%和21.94%。4种植物对不同污染程度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有一定差异,箭叶梭鱼草对各种污染物的平均去除效率最高。4种植物中,箭叶梭鱼草适用于不同浓度污水的净化,黄菖蒲适用于重度污染污水的净化,路易斯安娜鸢尾净化能力稍差,但优势是常绿,可以四季使用,梭鱼草适合短期净化污水。
  • 杨迪, 臧淑英, 杨旭, 罗盼, 王继富
    采用垂直流人工湿地—超滤膜复合工艺,处理含油污水,测定复合工艺系统对含油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为1.5 m3/d、聚偏氟乙烯超滤膜工作压力为0.2 MPa的条件下,复合工艺系统对含油污水具有较好的去污效果。复合工艺系统对污水中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化学需氧量、总氮和石油类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42%、49.29%、68.81%、54.96%和55.36%。另外,夏季复合工艺系统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优于秋季,对其它污染物的去除率没有明显季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