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15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吴健生, 张茜, 曹祺文
    利用深圳市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InVEST模型,构建适合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深圳市湿地生态安全。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市湿地破碎化严重;大鹏新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为0.88,表明该区的湿地安全;盐田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为0.62,表明该区的湿地较安全;坪山区、南山区、福田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48、0.44和0.43,表明该区的湿地处于低度预警状态;新宝安区、新龙岗区、罗湖区、光明新区、龙华区湿地的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39、0.36、0.33、0.28和0.21,表明该区的湿地处于中度预警状态。深圳市湿地的生态安全受人为胁迫严重,亟待加强对深圳市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 宫兆宁, 孙伟东, 甄姿
    消落带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对了解消落带的内部结构、功能变化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反映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为框架,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统计监测数据,筛选出19项代表性指标,构建官厅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兼顾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变性和模糊性等特征,结合模糊数学理论与突变理论的方法,提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兼顾的多层突变模糊评判方法。评价结果显示,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对应的突变级数依次为0.964、0.961和0.974。2005年和2010年官厅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一般",综合健康指数依次为3.110和2.969;2015年其健康等级为"良",综合健康指数最高,为3.520;3个时期中,2010年官厅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相对最差,压力主要来自"自然因素"与"人类生存"指标的突变,表现为水位降低、水面面积持续减少,同时水污染、人口密度增大等人为问题较为突出。总体上,官厅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向趋好发展。
  • 贾维馨, 姜琦刚, 李远华, 穆宏玉, 张艳红, 贾大成
    图们江下游发育珲春湿地、敬信湿地和防川湿地集中区,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湖泡、沼泽和人工湿地等。采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的条件,结果表明,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受地质和人为条件控制,其中地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提出控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包括沉积地层、沉积物组合和构造活动;从湿地形成条件角度,分析图们江下游湿地的成因,将该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2种成因类型,其中,河流湿地是古近纪以来新构造活动、特殊沉积物组合和河流改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工湿地是对原有湿地和河流人为改造的结果。
  • 李杰, 胡金明, 罗怀秀, 贾海锋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湿地造成空前的压力,在短期内以人类活动干扰为主要特征;强度各异、来源多样的干扰对以城市湿地为载体的候鸟生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影响着候鸟的越冬生境质量,进而影响了候鸟的种群变化。其中,量化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与其对候鸟生境格局的影响是生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帕海湿地(Ramsar湿地)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中部种群的主要越冬地,然而日趋严重的人类活动干扰已经影响了黑颈鹤种群的越冬生境质量,因而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区内,根据黑颈鹤的可利用景观,识别黑颈鹤的潜在生境,结合2010~2015年期间对人类活动干扰源的多次实地调查资料,将影响黑颈鹤生境的主要干扰源进行分类,确定其强度和干扰范围,从而确定2010~2015年期间黑颈鹤实际生境格局及复合干扰位置、强度和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鹤越冬种群稳定期和迁离期实际生境分别仅占两时期潜在生境的48.9%和38.3%,人类活动干扰是造成黑颈鹤实际生境和潜在生境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低复合强度干扰的影响面积在稳定期和迁离期都接近总干扰面积的90%,所以,低复合强度干扰是黑颈鹤生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控制低复合强度干扰,可以快速、有效地起到保护和恢复黑颈鹤生境的目的。
  • 高春, 胡杰龙, 颜葵, 辛琨
    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中的天然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群落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每月6~11日,在6块采样地,分别采集气样和土样,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测量和估算了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在研究中,对采样点的土壤进行了4种处理,分别为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去除土壤中的凋落物、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凋落物、保持土壤原状,对比了4种处理下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分析影响天然海莲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海莲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的平均CO_2排放通量为(420.0±26.1)mg/(m~2·h),平均CH_4平均排放通量为(29.9±1.4)mg/(m~2·h),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显著大于天然海莲群落区;植物群落类型,尤其是植物根系,能明显影响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土壤表面凋落物覆盖、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气温和降水量都能影响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
  • 田润炜, 李光明, 蔡新斌, 买尔燕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江晓珩, 刘丽燕, 林宣龙, 布早拉木·吐尔逊
    利用2001年和2011年相同的347块湿地斑块的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数据,采用3S技术和景观动态定量化研究方法,对新疆南疆和北疆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疆湿地面积大于北疆;北疆湿地的分布结构呈较均衡分布;南疆湿地的分布结构呈非均衡分布,北疆的湿地破碎化程度小于南疆;在北疆,在所有湿地类型中,季节性淡水湖的分布面积最大,季节性咸水湖的分布面积最小;在南疆,也是季节性淡水湖的分布面积最大,森林沼泽的分布面积最小。与2001年相比,2011年,在北疆,季节性淡水湖面积减幅最大,在南疆,永久性淡水湖面积减幅最大;全新疆的湿地面积减少了7.47%,其中,北疆的湿地面积增加了2.31%;南疆的湿地面积减少了12.40%。
  • 刘玉斌, 韩美, 潘彬, 刘延荣
    以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为研究区,选择Landsat-8遥感影像与实测植物生物量和土壤含盐量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反演新生湿地植物生物量和土壤含盐量,探讨植物生物量与土壤含盐量分布规律。建立的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物生物量最优反演模型中,以1波段~5波段的反射率、比值植被指数(ration vegetation index,RVI)、土壤湿度指数(soil moisture index,SM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NDVI)、绿度土壤植被指数(green vegetation index,GVSB)、裸土植被指数(greenness above bare soil,GRABS)、大气阻抗植被指数(atmospherically resistant vegetation index,ARVI)和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为自变量,模型最优;在土壤含盐量反演模型中,以1波段~6波段的反射率、比值植被指数、土壤湿度指数、绿度土壤植被指数、裸土植被指数、大气阻抗植被指数和增强植被指数为自变量,建立的模型最优。整体上,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含盐量由海向陆递减,由黄河河道向两侧递增;植物生物量由海向陆递增,由黄河河道向两侧递减。在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盐分"低"等级区,植物生物量"高"等级区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在土壤盐分"中"等级区,植物生物量"中"等级区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在土壤盐分"高"等级区,植物生物量"低"等级区面积所占比例最大。随着土壤含盐量增大,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物生物量在减小。河水、地下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造成黄河三角洲湿地含盐量的空间分异,水、盐条件决定了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异规律。
  • 李扎西姐, 曾晴, 何玉邦, 朵海瑞, 文力, 雷光春
    作为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独特自然地理单元,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栖息于该区域的鸟类,如在青海湖繁殖的斑头雁(Anser indicus),也可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本研究观测和记录了2007~2016年青海湖蛋岛斑头雁产卵和出壳日期,利用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等数据,分析斑头雁产卵和孵化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在青海湖蛋岛,观察到(4 976±790)只的斑头雁繁殖种群,接近全球斑头雁种群的10%;4月的月平均最低气温越低、3月的月平均最高气温越高和4月的≥5℃以上积温越高,斑头雁产首枚卵的日期越早;4月的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越大、5月的月平均气温越高,首个斑头雁出壳的日期越早,最佳拟合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68和0.70。
  • 金宝石, 闫鸿远, 章文龙, 曾从盛
    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为生长在闽江河口的本土植物,以短叶茳芏沼泽为对照,研究了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0~4 a、入侵4~8 a和入侵8~12 a的0~50 cm深度互花米草沼泽土壤中的各形态氮含量和密度,同时测定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互花米草入侵后,互花米草沼泽0~20 cm土壤全氮和总有机氮含量与短叶茳芏沼泽相比有所增大,并随着互花米草入侵时间延长而增大。在互花米草入侵初期,互花米草沼泽30~50 cm深度土壤全氮和总有机氮含量比短叶茳芏沼泽小,入侵4 a后超过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0~50 cm深度持续增大。0~10 cm、10~20 cm和20~30 cm深度土壤全氮和总有机氮密度分别在互花米草入侵8 a、入侵4 a和入侵初期开始增大;30~40 cm和40~50 cm深度土壤全氮和总有机氮密度在互花米草入侵初期比短叶茳芏沼泽小,分别在入侵4 a和入侵8 a开始增大;0~50 cm深度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密度都持续增大。土壤各形态氮含量和氮密度主要受含水量、盐度、容重和土壤粒径等环境因子影响。
  • 梁丽娥, 李畅游, 史小红, 孙标, 王静洁, 周杰
    以内蒙古呼伦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湖水、河水和井水样品中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地下水中的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与氘盈余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呼伦湖湖水的来源。结果表明,呼伦湖流域的蒸发趋势线方程为δD=5.53δ18O-27.39(n=31,R2=0.98),蒸发线明显偏离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表明呼伦湖流域干旱的气候特征。湖水中的氘盈余值偏负程度最大,表明湖水的蒸发最强烈。除采样点W9和W15外,其它各采样点地下水中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与氘盈余值负相关,说明呼伦湖流域的地下水也存在蒸发作用。在蒸发强烈的夏季,呼伦湖的湖水来源为大气降水、河流水和地下水。
  • 杨萌尧, 吕铭志, 何春光, 王雪, 盛连喜
    为了探讨基质类型和基质粒径对潜流人工湿地堵塞的作用,选取了两种具有不同内部结构的基质,并将其按照不同粒径类别,填充入垂直潜流湿地实验模拟系统中。系统运行过程中,定期对各个系统填充基质的孔隙度和渗透系数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基质的初始孔隙度由填充基质间孔隙和基质内部孔隙决定,粒径越大,基质间孔隙越大,内部多孔结构的基质孔隙度要高于相同粒径的内部非多孔结构的基质。基质的初始渗透系数主要取决于基质间的孔隙,受基质内部的微孔隙影响很小。湿地系统稳定运行下,基质孔隙度随着运行时间而减小,二者的线性拟合结果较好(R~2为0.69~0.97),内部多孔结构基质的孔隙度减小速率高于相同粒径的内部非多孔结构基质。基质的渗透系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取决于基质粒径,与基质内部是否为多孔结构无关。基质粒径大于5 mm的人工湿地模拟系统,基质渗透系数随着时间先增大,在第25天附近达到峰值,然后急剧减小;基质粒径小于5 mm的人工湿地模拟系统,渗透系数缓慢减小。
  • 夏凌云, 于洪贤
    建立湿地公园可以兼顾湿地保护和旅游休闲,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湿地保护模式。近10年来我国湿地公园快速发展,但如何保持游客满意,提高湿地公园的运营效益,走上"以游养保"的途径,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本研究构筑了基于湿地公园属性满意、总体满意、游客忠诚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哈尔滨市5个湿地公园的736名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实证研究表明:(1)总体满意是游客忠诚的强烈驱动因素;(2)游客的属性满意可划分为资源设施满意和服务满意两个维度,属性满意正向影响游客的总体满意;(3)属性满意两个维度中,游客对湿地公园的资源设施满意对游客忠诚具有直接、正向影响,游客对湿地公园的服务满意对游客忠诚不具有直接、正向影响;(4)总体满意在游客资源设施满意与游客忠诚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游客服务满意与游客忠诚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旨在为湿地公园的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
  • 孙宝娣, 崔丽娟, 李伟, 康晓明, 于菁菁, 梁钊瑞
    以辽宁省鸭绿江口湿地为研究对象,应用双分界二分式(double-bounded dichotomous)条件价值方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对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进行定量评价。采用面访调查为主、网上调查为辅的方式,进行支付意愿问卷调查;利用支付意愿函数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了双分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数据分析模型,建立以受访者社会、经济属性(性别、年龄、收入、教育背景和职业)为变量的支付意愿函数。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鸭绿江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为46.45×108元/a,人均愿意支付金额为133.35元/a;随着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受访者愿意为维持鸭绿江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支付金额在增加;女性的愿意支付金额略高于男性;学生、军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离退休人员的愿意支付率相对较高,而农、林、牧、渔生产人员的愿意支付率最低。
  • 李兵, 朱自学
    2015年7~9月,在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植物调查,研究了该公园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分类和组成、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在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共记录植物280种,隶属于59科175属;调查的36个样方被划分为8种植物群落,分别为垂柳+女贞群落(Comm.Salix babylonica+Ligustrum lucidum)、狗牙根+马唐+一年蓬群落(Comm.Cynodon dactylon+Digitaria sanguinalis+Erigeron annuus)、喜旱莲子草+藨草群落(Comm.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Scirpus triqueter)、芦苇群落(Comm.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群落(Comm.Typha orientalis)、浮萍+睡莲+满江红群落(Comm.Lemna minor+Nymphaea tetragona+Azolla imbricate)、莲群落(Comm.Nelumbo nucifera)、菹草+眼子菜+狐尾藻群落(Comm.Potamogeton crispus+Potamogeton distinctus+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垂柳+女贞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各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各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
  • 刘凯, 李希来, 金立群, 孙华方
    对三江源区高山湿地、山前湿地、河漫滩、河谷、河流、湖泊和阶地湿地的植物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湿地的面积,在各类型湿地中,选取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26块采样地,在每块采样地中,随机设置3个1 m×1 m的样方。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样方中,共出现了22科46属83种植物;在4个植物特征指标、24个植物重要值指标、2个地形指标、3个水分指标、12个土壤营养成分指标和3个pH指标共48个指标中,剔除了共线性指标,根据各指标的显著性,筛选出对湿地分类有显著影响的9个指标;验证了三江源区湿地可以被划分为7种湿地类型的定性分类结果;确定了藏嵩草重要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10 cm深度土壤全氮含量和20~30 cm深度土壤pH是影响三江源区高寒湿地分类的关键因子。
  • 徐伟义, 王志强, 张桐菓
    2013年8月4~15日,在淮河流域河南段布设144个采样点,对其水环境进行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从水体和底泥环境两方面,对研究区水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河南段水体的氨氮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和可溶性磷酸盐含量以及底泥的氨氮含量和全氮含量是影响该河流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水体污染和底泥污染都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污染较严重的河流多位于淮河干流以北,而位于淮河干流以南的河流受到的污染相对较少;该流域河流水体受无机盐氮和磷的污染比较严重;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同样表明,淮河流域河南段水环境空间异质性明显,淮河干流以南的水环境质量优于淮河以北。
  • 张燕, 孙勇, 鲁长虎, 张亚兰, 吕士成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沿海湿地后,会与本地植物进行竞争,从而形成本土植物与入侵植物群落共存的景观。对不同生境中鸟类群落格局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评估植物入侵对鸟类群落的影响。2014年11月中旬至2015年2月下旬,对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中心路南侧3种植物生境中越冬鸟类的种类、数量、鸟类觅食行为与基底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生境中共记录39种鸟类。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生境越冬期鸟类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最大,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生境、互花米草群落生境的3种指数依次减小。Jaccard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群落生境与互花米草群落—芦苇群落交错带的鸟类群落极其相似;芦苇群落生境与碱蓬群落生境、互花米草群落生境的鸟类群落分别属中等不相似;碱蓬群落生境与互花米草群落生境的鸟类群落极不相似。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等8种鸟可以分别作为3种不同生境的指示种。在剩余信息40%的水平上,冬季鸟类群落可以聚为6个取食集团,除趋势对应分析排序结果表明,鸟类群落在轴1上可以分为3个类群。不同生境内的鸟类群落组成各异,且在不同生境有明显的指示种,鸟类群落的取食结构与生境内空间资源存在联系。在很多珍稀鸟类越冬过程中,本地物种碱蓬群落生境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受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的双重竞争,其面积在逐渐减少,亟需加强保护与恢复。
  • 张丽芳, 李婉丽, 孙倩, 周蕾, 韩雪, 陈明林
    于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花津河种植水生植物之前)和2016年的6月、7月(在花津河种植水生植物之后),在安徽师范大学新校区内的花津河内设置了14个采样点,采集了浮游植物样品,研究了花津河浮游植物的种类、生物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并根据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分析了花津河水体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物种7门27科48属128种,浮游植物类群主要由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物种组成;浮游植物生物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蓝藻门物种为优势种,春季、秋季和冬季,优势种都为硅藻门物种;浮游植物丰度为52×10~4~1 095×10~4ind./L,最小值和最大值都出现在2月;生物量为1.0~23.5 mg/L,最小值和最大值也都出现在2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12~1.89,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76~2.92,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48~0.71,三者都在10月最大,在2月最小。根据花津河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以判断花津河水体为富营养化水体;根据多样性指数值,可以判断花津河水体为中度污染水体。在花津河中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有利于污染水体的修复。
  • 张艳, 谢文霞, 崔玉倩, 范全城
    为了解胶州湾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潮滩和光滩土壤有效硫含量垂直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于2015年4月28日、7月15日、9月6日和12月5日,分别采集了胶州湾互花米草潮滩和光滩的土壤,对土壤有效硫含量、有机质含量、p H、含水量、盐度和容重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潮滩土壤有效硫质量比为625.82~680.06 mg/kg,光滩区土壤有效硫质量比为564.02~705.43 mg/kg,并在垂直方向基本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互花米草潮滩区土壤有效硫含量在不同采样日波动变化,4月28日为625.82 mg/kg,7月15日为680.06 mg/kg,9月6日为672.90 mg/kg,12月5日为642.69 mg/kg;光滩区土壤有效硫含量4月28日为705.43 mg/kg,7月15日为680.30 mg/kg,9月6日为641.19 mg/kg,12月5日为564.02 mg/kg。光滩区土壤有效硫含量与有机质含量(p<0.05)和盐度(p<0.01)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显著负相关(p<0.01),互花米草潮滩土壤有效硫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和盐度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 H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两个区域土壤有效硫含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盐度和p H影响。
  • 许秀梅, 陈佳喜, 柴方营, 马成学, 于洪贤, 侯文久, 王慧博, 陈菲, 尹子龙, 孙旭, 任涛, 敖荣贵
    于2015年6月5日、8月5日和10月5日,在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河流水体中,采集了浮游植物样品和水样,进行测试和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水质理化因子关联度,对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水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水体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22科41属66种及变种,物种组成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主(59%),优势种(84.3%)、生物量(68%)和丰度(75%)都是硅藻占优势。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6~4.33和0.31~0.75,多布库尔大桥附近水体(5号采样点)、森林防火水库下游水体(6号采样点)和大金河急流区(12号采样点)水体属于β—中污染水体,其它采样点水体属于寡污—清洁型水体,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水体水质整体良好,浮游植物多样性丰富。
  • 秦培瑞, 郗敏, 李纪华, 孔范龙, 李悦, 王君鹏
    为提高沸石填料的除磷效果,用Fe Cl3沉积法,改性粒径为10~20目的天然沸石,研究沸石的最佳改性条件,以及反应时间、进水磷浓度和沸石投加量等对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Fe Cl3改性的沸石的除磷率是天然沸石的6.2~12.8倍,最佳改性摩尔质量浓度为3.5 mol/L;当进水磷质量浓度为10 mg/L时,改性沸石最佳投加浓度为0.1 g/m L,其除磷率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大,在8 h后趋于稳定;随着进水磷浓度的增大,改性后的沸石的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增大,其吸附速率符合班厄姆公式;改性沸石等温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988)和Langmuir方程(Qm=0.275 6 mg/g,R2>0.988)。
  • 杜伊, 胡玮璇, 王晓燕, 陈永娟, 刘洋
    于2013年3月18日、7月20日和10月26日,在北京市北运河上游河段干流和支流共设置19个采样点,利用NOVA400参数水质仪,测定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含量;采用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法,利用BM-Advance呼吸仪,进一步测定计算和划分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组分,并探讨其可生化性。研究结果表明,北运河水体中总化学需氧量含量较高,水质较差。各采样点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中,溶解性不可生物降解组分含量都最高,易生物降解组分含量最低,说明北运河水体的可生物降解性较差。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月18日(雨季前)北运河可生化性较差,溶解性不可生物降解组分对水体的影响最大,贡献率为34.33%;7月20日(雨季中)可生化性无明显变化,易生物降解组分和异养菌对水体的影响较大,累计贡献率为41.35%;10月26日(雨季后)异养菌对水体影响较大,贡献率为31.62%。空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类采样点集中在北运河上游和下游,该区域主要为郊区,水体中溶解性不可降解组分含量较高,可生化性较差;第二类采样点主要在闸坝附近,颗粒性不可生物降解组分含量较高;第三类采样点集中在北运河中游地区,慢速生物降解组分和溶解性不可降解组分的含量较高,可生化性提高。
  • 宋萍萍, 栾金花, 邹元春
    2014年10月15日,从三江平原洪河农场采集到带土的毛薹草(Carex lasiocarpa)样品,并将其现场移栽至实验桶中;2015年5月22日至10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温室中,参照水稻田的灌溉、排水规律,在设定的不同水位下,研究新发芽至成熟期的毛薹草的株高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其不同水位下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毛薹草生长初期,干旱(水位-20 cm)和淹水(水位10 cm)条件下的毛薹草株高都显著低于少量缺水(水位0 cm)条件下的株高;经过初期灌溉的毛薹草的株高显著高于未经过初期灌溉的毛薹草;灌溉周期短的毛薹草的株高和生物量显著高于灌溉周期长的毛薹草;7月之后,充足的水分供应促进毛薹草株高的增加;相对缺水的条件有利于毛薹草生物量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