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15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林石狮, 田穗兴, 王英永, 昝启杰
    2007~2011年,在深圳湾共记录鸟类13目40科141种。物种数排名前四的科是鹬科(28种)、鸭科(11种)、鹭科(11种)和鸻科(9种),其物种数之和占总物种数的41.8%。水鸟是深圳湾鸟类的主要生态类群,共有79种,占56.0%。冬候鸟和过境鸟为主要居留型,有91种,占64.5%;有留鸟41种,占29.1%;有夏候鸟8种,占5.7%。在141种鸟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包括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鹗(Pandion haliaetus)、黑耳鸢(Milvus lineatus)、白腹海雕(Haliaeetus leucogaster)、普通鵟(Buteo buteo)、白肩雕(Aquila heliaca)、白腹鹞(Circus spilonotus)、日本松雀鹰(Accipiter gularis)、游隼(Falco peregrin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和雕鸮(Bubo bubo);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濒危和易危等级鸟类各1种;有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易危等级鸟类各1种,近危等级鸟类2种;有1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附录Ⅱ。2007~2011年期间,累计记录鸟类320 962只,其中有水鸟314 743只(98.1%);深圳湾鸟类数量、种类总体上在增加,2007~2010年期间,鸟类物种数在95~99种之间窄幅波动,2011年,物种数显著增加,达110种。水鸟种类组成较稳定,林鸟的种数增加是鸟种数增加的主要因素。部分种类在数量方面占据明显优势,19种优势度指数≥0.01的鸟类的5 a累计数量之和占累计总数量的90.4%,其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琵嘴鸭(Anas clypeata)、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泽鹬(Tringa stagnatilis)、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红脚鹬(Tringa tetanus)、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赤颈鸭(Anas penelope)、红颈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大白鹭(Casmerodius albus)、林鹬(Tringa glareola)、黑腹滨鹬(Calidris lpine)、鹤鹬(Tringa erythropus)和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少见的水鸟有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斑背潜鸭(Aythya marila)、草鹭(Ardea purpurea)、栗苇鳽(Ixobrychus cinnamomeus)、灰尾漂鹬(Heteroscelus brevipes)、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和鸥嘴噪鸥(Gelochelidon nilotica)等。不同鸟类的年度变化趋势有较大区别,有稳定状态、增长状态、明显的"大小年"波动状态、逐渐减少状态和突然增长的波浪状态。2008年的寒潮可能同该年鸟类显著增高有关,尤其琵嘴鸭、黑脸琵鹭、黑耳鸢等种群。随着深圳湾整体负面环境压力的增大,以及未来生态工程措施的推进,更长期的,结合香港米埔湿地的监测和科研工作亟待开展。
  • 马驰
    利用2013年10月7日和14日的landsat 8 ETM+遥感影像数据和松嫩平原实测的31个采样点的水体中的叶绿素a和悬浮物含量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松嫩平原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物含量的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将各波段反射率进行必要的数学变换和波段组合后,可以显著提高其与水体中叶绿素a和悬浮物含量的相关水平;以R4/(R2+R3)为自变量,建立的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反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以(R5+R4)/R3为自变量,建立的水体中悬浮物含量反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 陈琳, 任春颖, 王灿, 姚云长, 宋开山
    以1976年8月、1985年11月、1990年10月、2000年10月、2010年10月和2015年10月的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信息;利用动态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方法,分析6个时期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变化速度、转移类型和景观格局等特征,结合其它辅助资料,分析滨海湿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1976年相比,2015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共减少了1 627 km~2,而人工湿地面积由1976年的163 km~2增加到2015年的3 054 km~2,在逐时期不断增加;减少的天然湿地主要转化为旱地、养殖池和盐田;到2015年,研究区天然湿地破碎化程度增强、斑块形状复杂度增加,而人工湿地则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增加;在潮水作用、淤积增长速率减慢和黄河断流等自然因素影响下,黄河三角洲滩涂面积明显减小;围海养殖、油田开发、农业开垦等人类活动则是导致黄河三角洲滨海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增加的主要因素。
  • 赵艳云, 刘京涛, 陆兆华
    采用扩散系数、丛生指数、聚块指数和聚集强度,研究了渤海湾贝壳堤湿地两种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ca)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关联系数和χ~2检验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联接强度,利用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检测种对(芦苇和蒙古蒿)相伴随出现的机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尺度上,芦苇种群和蒙古蒿种群聚集分布尤为明显;向海侧区域、向陆侧区域采样地芦苇种群聚集分布尺度小于蒙古蒿种群;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蒙古蒿种群与芦苇种群的关联程度逐渐增加。χ~2检验表明,研究尺度的变化对向海侧区域和向陆侧区域采样地芦苇种群与蒙古蒿种群的种间关联程度的影响不大,在6.25 cm及以下栅格尺度,两者的种间联结系数都为-1,达到显著水平(p<0.05),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都为0,说明在此尺度以下蒙古蒿种群和芦苇种群几乎处于完全独立状态;而在滩脊地带,在较小的尺度(2.5 cm)上,芦苇种群和蒙古蒿种群即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贝壳堤湿地芦苇种群和蒙古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的尺度转换效应随生境而呈不同趋势,在未来需要加深不同生境下两种植物种间关系机制的研究,从而为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植物保护和恢复策略提供基础数据。
  • 张绪良, 王希明, 王守强, 张朝晖, 胡刚, 郗敏, 王永涛
    胶州湾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鸻鹬鸟类等水鸟在春、秋季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在调查2016年春季停歇在胶州湾滨海湿地的北迁鸻鹬鸟类及其生境基础上,对比了2004年春季与2016年春季在胶州湾滨海湿地停歇的北迁鸻鹬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分析了鸻鹬鸟类停歇地的生境特征及鸻鹬鸟类种类和数量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2004年春季相比,受湿地面积萎缩、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滩涂底质和水质污染、公路交通噪声干扰以及在滩涂采捕贝类等传统渔业生产活动影响,2016年春季,在胶州湾滨海湿地停歇的北迁鸻鹬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水鸟种类由3科10属20种变化至4科9属14种,数量由19 286只减少至9 407只,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由1.685减小至0.203,Pielou均匀度指数由0.562减小至0.077;提出了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植物和潮间带滩涂、控制污水向海排放、控制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入侵、引导当地社区居民参与鸻鹬鸟类保护、对鸻鹬鸟类保护进行生态补偿、采用工程和管理措施减轻公路交通噪声等保护胶州湾滨海湿地鸻鹬鸟类的对策。
  • 璩向宁, 曹园园, 刘文辉, 李晓宇
    利用2002~2014年宁夏沙湖水环境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分析沙湖主湖区水环境和水环境综合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4年间,沙湖的水位为1 099.01~1 099.15 m,水位波动主要受补水量和蒸发量的影响;沙湖主湖区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污染物,其中,总磷污染最为严重,主要污染物在丰水期的污染比平水期污染严重。2002年,沙湖旅游区湖心、养殖区和码头水环境健康状况中等,鸟岛的水环境健康状况较好,主航道水环境健康状况较差;2003年和2004年沙湖整体的综合水环境健康状况变差;2005年和2006年,沙湖旅游区湖心、养殖区和鸟岛的水环境健康状况较差;2007年和2008年,沙湖湖整体的综合水环境健康状况有改善;2009年和2011年沙湖整体水环境健康状况较差;2014年,沙湖多数监测点水环境综合健康指数比2011年高,沙湖码头区域的水环境综合健康指数仍很低。
  • 高静湉, 王晓云, 李卫平, 于玲红, 苗春琳, 樊爱萍
    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南海湿地生态系统,建立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集对分析方法,描述健康评价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并应用分段三角模糊数,刻画集对差异度系数,进而提出了利用集对分析和分段三角模糊数的南海湿地健康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湿地生态健康综合联系度为-0.287,相应的级别特征值为3.574,健康状态整体处于IV级,即一般病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其中,压力、状态和响应子系统的级别特征值分别为3.689、3.669和3.155,压力和状态子系统都处于IV级(一般病态),响应子系统健康状态处于III级(亚健康)。从各子系统级别特征值和指标权重可知,影响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密度、湿地周边人口素质、地表水质、水营养状态、水生植物覆盖率、湿地原生性和现有政策法规。
  • 赵风斌, 徐后涛, 刘艳红, 王丽卿, 肖琼
    为了恢复异龙湖的原生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在异龙湖0.5 m、1.0 m、1.5 m和2.0 m深度水中,开展苦草生长实验;监测苦草的株高、叶片数、鲜质量、根长、日相对生长率和叶片中的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在水中不同深度的苦草的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0.5 m和1.0 m深度水层的苦草生长良好,未出现代谢失衡,未出现明显的生长被抑制现象;受水中溶解氧含量低的影响,1.5 m深度水层的苦草出现了生物质膜氧化现象,生长受到抑制;2.0 m深度水层的苦草出现负增长,叶片中丙二醛积累过量,细胞质膜破坏严重。因此,在异龙湖水环境现状下,深度小于1.5 m的水层适合苦草生长,在深度小于1.0 m的水层内恢复苦草,可以取得较高的成活率。
  • 袁宇翔, 田雪, 姜明
    于2014年7月,在小兴凯湖布设12个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和水样,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测定的湖水理化指标;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揭示影响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7月在小兴凯湖中共记录浮游植物6门30属36种;主要为绿藻门,其占全部种类的47.2%;主要优势种为坚实微囊藻(Anabaena firma)、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和杆裂丝藻(Stichococcus bacillaris);浮游植物丰度为7.56×10~5~1.03×10~7ind./L,平均丰度为(3.27±0.95)×106ind./L;12个采样点可以被划分为3组,其对应的3个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小兴凯湖水体中平均总磷和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11 mg/L和0.76 mg/L,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连接北部湖区的灌渠是小兴凯湖水体外源营养盐输入的主要来源,北部湖区水体中的营养盐(总磷和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南部湖区(p<0.01);影响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体p H、总氮含量、水深和透明度。
  • 梁银秀, 周卿伟, 阎百兴, 刘兴土, 文波龙, 程宪伟, 叶励光, 祝惠
    以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养猪场废水为处理对象,选取10种植物,构建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于2014年12月10~16日、2015年1月4~10日和1月20~26日、2015年11月3~9日和11月20~26日,进行了5个周期的实验,比较了不同植物配置的人工湿地在冷季对养猪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深度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配置的人工湿地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所差异,2014年12月10~16日,栽种水龙(Ludwigia adscendens)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4.4%、63.7%、13.0%和46.8%;栽种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8.1%、96.3%、42.0%和26.3%。2015年1月4~10日,栽种水龙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59.1%、94.8%、81.9%和19.4%;栽种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53.8%、95.0%、60.4%和75.3%。在10种供试植物中,栽种水龙和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其可以作为深度处理养猪场废水的植物选择。2015年1月20~26日,受温度影响,栽种水龙和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受到明显抑制,但其对氨氮、总氮和总磷仍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 吴渊, 刘亚东, 孙万兵, 张海, 于海龙, 钱法文, 洪剑明
    2016年1~12月,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水鸟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水鸟52种,隶属6目12科,其中鸻形目和雁形目水鸟在种类数上占绝对优势,分别为46.16%和36.54%;6月,水鸟数量最多,主要原因是6月为遗鸥(Larus relictus)幼鸟出壳高峰期,遗鸥的数量明显增加;除遗鸥外,其它水鸟的数量在9月最多,但是其与8月和10月的数量无显著差异,而与其它月份的数量差异显著;除1~3月和12月该湿地公园无水鸟和11月冰封期只有极少数逗留的迁徙水鸟在此处停歇外,其它各月水鸟的种类为21~38种。2016年出现在非冰封期各月的水鸟种类和数量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低谷和高峰。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因遗鸥等濒危物种数量较大,已经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
  • 王山峰, 郭雪莲, 余磊朝, 刘双圆, 王雪, 唐寿岚, 田伟
    以滇西北碧塔海泥炭沼泽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测量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牦牛(Bos mutus)践踏和牦牛粪影响下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N_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牦牛践踏显著抑制了土壤N_2O的排放;牦牛粪的输入促进了土壤N_2O的排放,且牦牛粪分解前期是N_2O排放的高峰期。在0~30 cm深度土层内,牦牛放牧使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牦牛践踏和牦牛粪都促进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39.27%和12.19%;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粪斑样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小,践踏样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略有增加。牦牛放牧使土壤全氮含量增加,牦牛践踏和牦牛粪都促进了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50.56%和12.76%;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践踏样方和粪斑样方土壤全氮含量都在减小。
  • 王浩东, 高芳磊, 郭宏宇, 马成仓
    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湿地。2015年3月,在温室中,利用在天津市七里海湿地采集到的盐地碱蓬种子,在1 PSU和10 PSU盐度、0 cm和3 cm水淹深度以及小动物践踏(以用玻璃棒随机点触土壤表面来模拟)(干扰)或无干扰条件下,研究盐地碱蓬幼苗出土率和幼苗生长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盐度和水淹深度对盐地碱蓬种子萌发无显著作用,而践踏对盐地碱蓬种子萌发、幼苗出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对于较低盐度,10 PSU盐度对盐地碱蓬的幼苗高度和根长有促进作用;而水淹深度的增加对盐地碱蓬幼苗高度和根长有抑制作用;践踏使盐地碱蓬幼苗显著变矮和根长缩短。
  • 黄健, 胡祎祥, 黄亮亮, 吴志强, 封文利, 尹超, 徐莉
    2014年7月、10月和2015年1月、4月,对会仙湿地的鱼类多样性各进行了一次调查和采样。在会仙湿地共鉴定到鱼类30种,隶属于5目11科26属;各季节的优势种明显不同,2015年4月的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和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2014年7月的优势种为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和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2014年10月的优势种为鲫,2015年1月的优势种为鲫和短须鱊(Acheilognathus barbatulus);2014年7月与2014年10月的物种数差异显著(p<0.05);2014年7月,湖泊与河流中鱼类的物种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p<0.05);鱼类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7月的鱼类群落与其它季节明显不同(p<0.05);2014年7月,湖泊中鱼类的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量都比河流中的少,而2015年1月,这些指标都是河流中的较大,可以推测,会仙湿地鱼类在7月多在河流中生活,1月则多在湖泊中生活。
  • 王璨, 钱新, 高海龙, 李慧明
    通过调查2014年太湖地区太湖贡湖生态修复区的基本情况,运用等效替代、生产函数和意愿调查等方法,对修复区的渔业资源、气候调节、净化水质和旅游休闲等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估算出2014年贡湖生态修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 065.3×10~4~1 381.8×10~4元,其中,旅游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分别为297.5×10~4~451.8×10~4元/a和588.0×10~4~743.0×10~4元/a,在总服务价值中分别占31%和54%。
  • 刘亚军, 吴娟, 邹锋, 韩丽丽, 吴兰
    以鄱阳湖湿地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洲滩表层土壤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水分控制实验方法,设置不做任何处理的自然裸露、含水量保持在30%、放置在水面下10 cm和100 cm处4种不同水分梯度处理,土样经过42 d处理后,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放置在水面下的土样的含水量、p H和总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含水量保持在30%的土样的微生物的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最高,自然裸露处理下的最低;放置在水面下的土样的基础呼吸强度、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磷酸酶活性、β-木糖苷酶活性、酚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显著大于其它处理,且淹水深度对微生物的生物活性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灰化薹草洲滩表层土壤性质及其微生物和酶特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
  • 平凡, 刘强, 于海阁, 牟夏, 梁菁
    选取拒马河为研究对象,采用SWAT模型和River2D模型,利用IPCC第五次报告中的BNU-ESM-RCP4.5模式的模拟数据,对2018~2060年紫荆关水文站附近3 km长的拒马河河段河道内径流量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栖息地面积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6~2015年期间,河道内年径流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径流量减少0.1×108m~3,2018~2060年期间,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径流量增加0.05×108m~3;河道内年生态需水量为4.11×108~7.42×108m~3,模拟的2018~2030年期间河道内年径流量难以满足其生态需水量的需求,而2031~2060年期间的年径流量基本能够满足生态需水量的需求;除秋季外,其它季节的径流量难以满足生态需水量的需求;2018~2060年期间,河道内的麦穗鱼最适物理栖息地面积呈增加趋势,且秋季其栖息地面积明显增加。
  • 魏佳明, 崔丽娟, 李伟, 雷茵茹, 平云梅, 朱利
    以北京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水处理厂的潜流湿地为例,选取2014~201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以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总量、氧化还原电位、p H、水温和总输入氮含量为输入层,比较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多处理单元潜流湿地出水中的总氮含量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优度R2可达到0.835,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12.89%,说明其对出水中的总氮含量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精度较差;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4.46%,精度较高。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潜流湿地出水中的总氮含量进行预测较适宜。
  • 王春玲, 郭晋平, 刘中华, 陈玉鹏, 张鑫, 赵红梅, 王国平
    泥炭地植物残体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用于恢复古植被、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的重要生物代用指标。主要概述了泥炭地植物残体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古植物、古环境、测年及泥炭沼泽管理和恢复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国内外植物残体研究现状,提出目前泥炭地植物残体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残体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张洋意, 任良锁, 陈光, 洪剑明
    从刈割对湿地植物自身的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刈割对水中营养盐的去除、刈割对水体二次污染控制等方面,论述了湿地植物刈割的意义,综述了湿地植物刈割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
  • 许巧玲, 崔理华
    构建了种植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和无植物的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于2014年10月15日~2015年2月7日期间,研究此人工湿地对投加质量比为10 mg/kg的有机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实验初期,无植物人工湿地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去除率最大,其次为种植皇竹草的人工湿地,种植象草的人工湿地的去除率最小。这些垂直流人工湿地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去除率都大于80%,说明垂直流人工湿地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去除效果较好。实验结束时,这些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中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酶活性都显著高于实验前,人工湿地基质对水中的有机质、氮和磷污染物仍然有很好的截留、吸附作用,尤其对磷和有机质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好,基质中酶活性的增强说明这些人工湿地有长期去除水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潜力。
  • 高宇, 章龙珍, 张婷婷, 刘鉴毅, 宋超, 庄平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保护区湿地管理和湿地管理机构建设等方面,概述了长江口湿地保护与管理现状,分析了长江口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局部滩涂的过度围垦、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水环境严重污染和湿地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长江口湿地存在的问题,从生态修复角度,提出"飘浮人工湿地"的技术方法;从流域管理角度,制定流域共管的政策,以恢复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推动湿地公园发展,对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形成有效补充;从法制管理角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长江口湿地存在的问题。
  • 陈桂香, 高灯州, 王志萍, 曾从盛
    于2014年11月11日,采集鳝鱼滩湿地围垦3 a和15 a养殖塘的0~20 cm深度沉积物,测定其理化性质及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比较不同围垦年限养殖塘的沉积物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并进行污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0~10 cm深度,围垦3 a和15 a养殖塘沉积物的p H、电导率、容重、含水量和Fe2+含量/Fe3+含量都无显著差异;在10~20 cm深度,围垦15 a养殖塘沉积物的p H和含水量都显著大于围垦3 a养殖塘,而围垦3 a养殖塘沉积物的电导率和容重都显著大于围垦15 a养殖塘。总体上围垦15 a养殖塘沉积物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都高于围垦3 a养殖塘。养殖塘沉积物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受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物深度共同影响,同时也受沉积物容重、含水量和Fe2+含量/Fe3+含量等间接影响。围垦3 a和15 a养殖塘沉积物有机碳单因子污染指数为(1.75±0.11)和(2.06±0.29),都为轻度污染;围垦3 a和15 a养殖塘沉积物全氮单因子污染指数为(4.49±0.41)和(6.22±1.07),都属于重度污染;围垦3 a和15 a养殖塘沉积物全磷单因子污染指数为(1.46±0.16)和(3.35±0.66),分别属于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
  • 侯萌萌, 苏芳莉, 孙权, 李海福, 高世缘
    为了研究造纸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含量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秆纤维形态的影响,于2015年4月28日~10月28日,以辽宁省双台河口湿地灌溉造纸废水的芦苇秆为实验材料,在芦苇的不同生长期,灌溉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为300 mg/L、175 mg/L和50 mg/L的造纸废水,芦苇成熟后,测定芦苇秆纤维的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研究结果表明,成熟芦苇秆的纤维长度、宽度和长宽比随着水中化学需氧量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芦苇的快速生长期灌溉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300 mg/L的废水,成熟芦苇秆的纤维长度、宽度和长宽比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9 mm、10.35μm和143.96。造纸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x)与成熟芦苇秆纤维长度(y_1)(r=0.414)、宽度(y_2)(r=0.340)和长宽比(y_3)(r=0.715)都线性正相关,其关系式分别为y_1=0.001x+0.845,y_2=0.006x+7.057和y_3=0.039x+11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