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14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蔡为民, 张磊, 刘沁萍, 刘虹吾, 于华, 董建玲
    以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针对目前存在的湿地生态补偿标准"一刀切"、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补偿标准等问题,以实现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性为目标,建立了基于空间级别范围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基准价核算模型,重点从补偿核算标准和补偿级别范围两个关键技术出发,进行方法设计和应用研究。通过充分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划分了生态补偿级别范围,建立了生态补偿基准价和指导价两套标准,限定了保护区土地占用补偿的准入门槛,提高了保护区管理的规范和公平性,为其它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顺利实施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
  • CUI Lijuan, SUN Baodi, LI Wei, PANG Bingliang, LEI Yinru, MA Muyuan, MA Qiongfang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is useful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wetlands. It would be better to integrat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into ecosystem service valuation. The general value of the Zoigê Wetland Nature Reserve in the southwest China by integrating a social welfare weight, which is determined by a three-leve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as calculat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functions, stakeholder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the Zoigê Wetland Nature Reserve, the six main services, including substance production, flood control, gas regulation, climate regulation, recrea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were selected; and a three-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e top(goal) level of the model refers to the total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of the Zoigê Wetland Nature Reserve, the middle level(stakeholder level) refers to stakeholders at different scales, and the bottom level(service level) refers to individual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Zoigê Wetland Nature Reserv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of the Zoigê Wetland Nature Reserve was 320.38×10~8yuan RMB in 2011. If including the social welfare, the value increased to 2258.68×10~8yuan RMB. The valu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which were 53% without the social welfare and 75% with it. And without the social welfare, flood control, gas regulation, climate regulation of the Zoigê Wetland Nature Reserve accounted for 26%, 11% and 8% of the total value, while the proportion that substance production and recreation values were of the total value were very small. Meanwhile, with the social weight,flood control, gas regulation, climate regulation, recreation of the Zoigê Wetland Nature Reserve accounted for 10%,13%, 1% and 1% of the total value, then the weight of substance production value was also the smallest.
  • 胡巍巍
    自改革开放以来,韩江河道采砂迅速发展,一开始主要在下游各分支河段采砂,采砂导致下游河段特别是西溪严重下切,水位下降,同时改变了东溪、西溪分流比。除了河道采砂外,导致下游河道严重下切的原因还有上游的水土保持减沙和水利工程拦沙的作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河道采砂。近年来,采砂活动转移到了中游河段。选取位于韩江中游的留隍水位站以及相邻的三河坝水位站和潮安水文站开展研究。通过比较采砂前、后两个时段多年平均水位发现,采砂后留隍站的平均水位下降了0.6 m;上游、下游相邻水文站水位的对比分析和3个站年径流量变化分析结果显示,采砂导致中游河道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并且平均水位下降;虽然目前中游河道采砂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影响不大,但从长期发展看,仍然有潜在的不确定性影响;另外,韩江河道采砂对航道通航安全、涉水建筑物以及对生态环境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李欢, 吴蔚, 罗芳丽, 黄文军, 张明祥
    在模拟的不同水体富营养化条件下,研究了分别由4种挺水植物[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泽泻(Alis maplantago-aquatica)和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4种沉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组成的群落以及由以上随机2种挺水植物+2种沉水植物组成的混合群落对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作用,旨在明确与单由挺水植物或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相比,由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混合组成的群落是否对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具有更强的去除能力,并探讨其去除总氮、总磷的增强作用是否受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影响。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测定了植物、底泥和水体中的总(全)氮和总(全)磷含量以及植物群落的总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群落中黑藻、金鱼藻、雨久花和黄花鸢尾的相对生长速率和累积生物量显著高于它们在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中的相对生长速率和累积生物量,相应地,混合群落中的黒藻、雨久花和黄花鸢尾的全氮和全磷积累率也显著高于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与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相比,混合群落具有较高的水体总磷去除率,且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大,然而其对水体总氮去除率与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差异不显著;在水体中、高富营养化水平下,混合群落底泥的全氮去除率和全磷积累率显著高于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在水体不同的富营养化水平下,在所构建的混合群落中,狐尾藻+黒藻+雨久花+黄花鸢尾群落、黑藻+金鱼藻+雨久花+野慈姑群落和黑藻+竹叶眼子菜+泽泻+野慈姑群落群落都表现出较高的水体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因此,与单由挺(沉)水植物植物组成的群落相比,混合群落生长和生态功能都具有一定的增强效应,且该效应受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显著影响。
  • 李林, 汪淑贞, 赵菲菲, 赵荣芳
    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为鄱阳湖湖滩草洲优势植物。基于植物化感抑藻原理,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灰化薹草不同浸泡时间的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用蒸馏水连续浸泡灰化薹草6 d、16 d和39 d,将灰化薹草浸提液过0.45μm滤膜滤液作为培养基,实验过程中测定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细胞直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各实验处理中灰化薹草浸提液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培养6 d后,灰化薹草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均超过88%;当灰化薹草浸泡16 d、浸提液中的灰化薹草质量浓度为48 g/L时,灰化薹草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最高;随着灰化薹草浸泡时间和浸提液中灰化薹草质量浓度的增加,其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增强;不同浸泡时间下不同质量浓度的灰化薹草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无显著差异;对照处理下的铜绿微囊藻细胞直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单位藻细胞内丙二醛含量都高于实验处理,灰化薹草化感物质使铜绿微囊藻细胞产生固缩,并破坏藻细胞膜脂,从而抑制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生长。
  • LIU Jing, WANG Yunbiao, SONG Lihong, SUN Xin, WU Donghui
    Collembola is well known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il meso-fauna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As terrestrial arthropods, some water-dependent Collembola live in or near water environment. However, hydrodynamic analysis of water-walking showed that Collembola individuals retain smooth end of claw which are barely high efficient for water walking. The high abundance of Collembola habiting in the wetlands implies an important water-adaptive way of water moving that exists in these animals. This study chose Lobella sokamensis as sample; it is uniquely distributed in and near standing water in the marshes in Northeast China. In order to test the function of water to habitat selecting, free choice behavior experiment was set at a water gradient arena and the effect of the plants in the marshes was analyzed through double choice test. The numbers of the animals stayed at dry, mediated, wet areas were recorded after 0.5 hour, 11 hours, 23 hours, and 32 hours in free choice behavior and analyzed the data with SPSS software. Analogue method and data analysis was applied at double choice test.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movement feature of Lobella sokamensis on the water, the activity on the water surface was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es had water-repellent and moss-attractive behavior. Tonic immobility gesture was observed when the animal floating on water surface and it was quite efficient for escaping from water when water level was fluctuating. The water flow increased Lobella sokamensis' s transferring in the wetlands. The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the moss in the wetlands was vital for distribution of Lobella sokamensis, but tonic immobility was basic for population diffusing for this inactive Collembola. The importance of close connection of moss and water was indicated in the paper, which should be concerned during Collembola biodiversity preserving in the Sanjiang Plain. This is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immobility behavior for water adaptation in Collembola from the wetlands.
  • 宋国香, 郑京晶, 刘康, 于淑玲, 崔保山
    水体污染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水体修复成为目前相关研究领域的焦点。为了客观地掌握国内外水体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的研究前沿与热点技术,在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中,选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1900~2012年期间有关水体修复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修复研究始于19世纪60年代对生态塘的研究,水体修复技术由单一的物理化学技术向复杂的生态组合工艺发展;在近十多年发表的水体修复技术研究论文中,美国的论文发布量占绝对优势,中国紧随其后,但每篇平均被引次数不及美国的1/3;与国际上相比,中国水体修复技术的研究与进展整体落后约13 a;国际上,在该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德国,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美国农业部等,在中国,中国科学院在水体修复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在众多水体修复技术中,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生态组合工艺是水体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和重点。
  • 张淼, 陈芳清, 王娅儆, 陈韶华, 吴阳
    三峡工程修建所引起的库区水位消涨幅度和节律的改变,导致了消落带植物和土壤种子库的退化,恢复消落带植物和土壤种子库成为消落带生态保护的关键问题。通过样方调查和种子库萌发实验,研究了三峡库区香溪河人工和自然植物恢复模式下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相似性以及它们对库区反季节水位消涨节律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恢复模式对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植物人工恢复采样地,土壤种子库含有44种物种的种子,以消落带上部的物种最丰富;在植物自然恢复采样地,土壤种子库含有50种物种的种子,以消落带中部的物种最丰富。在水位消涨的影响下,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都趋于简单,物种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物恢复模式和水位消涨还引起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空间分布格局、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相似性的变化。水位消涨增加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的相似性,并使得两种植物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种子库的最高种子密度都出现在消落带中部(海拔165 m处),但是人工恢复区土壤种子库的平均种子密度显著低于自然恢复区,其土壤种子库植物种子与地上植物的相似指数略高于自然恢复区。目前三峡库区所采用的消落带植物人工恢复技术在土壤种子库的恢复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应在物种的配置上作进一步的改进。
  • 张瑞杰, 张琼琼, 黄兴如, 郭逍宇
    为了探究湿地植物香蒲(Typha orientalis)根内生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组成多样性与生态学意义,以北京市密云段白河人工湿地香蒲根为研究对象,采用LB培养基、R2A培养基、YG培养基联合的分离培养方法,研究香蒲根内生可培养细菌群落及其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不同培养基细菌群落丰富度看,LB培养基(152株有效菌株,12个菌属,29个菌种)分离的香蒲根内生细菌效果相对较好,R2A培养基(68株菌株,9个菌属,23个菌种)和YG培养基(85株菌株,10个菌属,19个菌属)分离的内生细菌效果相差不大。从不同培养基优势类群组成结构看,从3种培养基中分离的内生细菌都属于g-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类群,并且在LB培养基、R2A培养基和YG培养基中最优势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7株)、拉恩氏菌属(Rahnella)(17株)和拉恩氏菌属(34株)。从不同培养基分离的菌株功能特征,在LB培养基中,参与除碳(3.95%)、重金属(15.13%)和有机污染物(8.55%)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R2A培养基中,参与除磷(10.29%)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YG培养基中,参与除氮(76.47%)的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同时,分别在YG培养基(10.59%)和R2A培养基(13.24%)中分离到较多的抑制病原菌的菌株和致病菌。
  • 张青, 王学雷, 张婷, 杨超, 吕晓蓉
    为了掌握洪湖水质未来的变化情况以及预防污染事件的发生,建立了一个BP神经网络水质指标预测模型。利用洪湖1990~2014年的水质指标实测数据作为学习样本,选取了pH、溶解氧(DO)、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氮(TN)、总磷(TP)6项指标作为预测参数,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洪湖水质指标进行了预测,同时引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与GM(1,1)灰色预测模型与该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水质指标的相关性系数都在0.998以上,平均相对误差都控制在2.5%以内,对单个指标的预测相对误差也都小于9%,明显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高,预测速度快,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大部分水质指标,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洪湖以及其它水域水质指标的预测和水质趋势的预警预报系统中。
  • 程龙, 李怀, 阎百兴, 祝惠, 周卿伟
    以炉渣、木块、砾石和木块、炉渣、砾石两组基质配置方式,构建无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2 d、3 d和5 d)条件下,比较两组湿地系统(HB1和HB2)对模拟生活污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分析优化的基质配置方式和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 d时,人工湿地系统的总氮去除率为71%~77%,当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到5 d时,其去除率为79%~80%,提高不明显;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d时,其总磷去除率达到最高值50%,继续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其去除率反而下降。因此,无植物水平折流式潜流人工湿地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3 d。在进水端的前1/3基质区,HB1炉渣区和HB2木块区的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3~17 mg/L和18~19 mg/L,硝态氮质量浓度为5.9~9.1 mg/L和0.4~2.8 mg/L。可见,炉渣能提高氨氮的去除率,木块有利于硝态氮的去除。HB1对氮污染物(尤其是氨氮)去除效果好于HB2,其基质配置方式为炉渣、木块和砾石;对磷的去除效果两种基质组合方式差别不大,木块、炉渣和砾石组合效果略好。
  • 李佳民, 吕连宽, 于鹏, 刘茂奇, 魏升海, 柴方营, 于婷, 柴青宇, 鞠永富, 于洪贤
    利用穆棱河2010~2014年的水质指标数据,选择水体的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含量、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氟化物含量、砷含量、石油类含量和pH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穆棱河水体质量。结果表明,穆棱河上游的水质总体好于中、下游,其水质基本属于Ⅱ~Ⅲ类水;中、下游的水质指标变化较小,但水质较差,基本属于IV类水。穆棱河水质季节变化较大,春季的水质优于夏季和秋季;在夏季,水质恶化明显,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增加。2010~2014年期间,在各监测站水质指标中,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是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
  • 潘鸿, 唐宇宏
    在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7个采样点,于2004年1月10日、4月11日、7月11日、10月3日和2005年1月9日,在各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在实验室鉴定浮游植物样品的种类,计算浮游植物污染生物指数。结果表明,草海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共105种(含变种),分属7门10纲17目28科53属,以绿藻种数最多,其次为硅藻和蓝藻;常见污染指示种有33种,其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微小隐球藻(Aphanocapsa delicatissma)、点形裂面藻(Merismopedia punctat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和小球藻(Chlorells vulgaris)等在群落中形成优势。计算得到的浮游植物污染生物指数平均值为2.50~2.69,表明草海水质被重度污染。
  • 徐文茜, 汤茜, 丁圣彦
    以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分析了1990年、2000年和2014年该保护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大幅增加,农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以上;2斑块密度增加,而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斑块面积显著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严重;3景观多样性不断降低,景观格局向均衡化、单一化方向发展;4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河径流量、降水量、气温、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 李鹏, 李宇奇, 闫丽丽, 彭培好, 王娟, 刘贤安, 顾海军
    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的方法,对四川省39处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以四川省交通图和土地利用图为基础数据,采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分析湿地公园的空间可接近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接近性、公园服务范围和人口数量。结果表明,四川省湿地公园空间格局属于聚集型,分布不均衡;湿地公园平均可接近时间为238.76 min,60%的湿地公园可接近性在4 h以内,可接近性好的湿地公园多集中在海拔600~2 000 m之间,交通和地形成为制约湿地公园可接近性的主要因素;湿地公园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数量不一致,人均服务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川西地区、川南地区、川北地区、川东地区和川中地区。人均服务面积最小的川中地区,湿地公园面临的人与湿地环境之间的压力最大。
  • 宋德彬, 于君宝, 王光美, 韩广轩, 管博, 栗云召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插值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距平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方法,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区1961~2010年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0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区年平均气温累计上升1.85℃,倾向率为0.037℃/a;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研究区进入显著升温期;研究区年降水量累计下降121.42 mm,占同期年降水量的19.9%,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强降水日数和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显著减少,但极端降水频率与强度总体上保持稳定。1961~2010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湿地区气候以年平均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下垫面变化是其重要的驱动因素;暖干化气候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 邢波建, 陈辉, 崔守斌, 张翼翔, 刘晓望, 刘鹏
    于2013年6月4~10日,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照相设备,连续7 d对3对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进行了早期育雏行为的全天定点观测。结果表明,红嘴鸥夜间坐巢时间比白天长;白天,红嘴鸥平均梳羽次数为0.96次/h,夜间,其为0.25次/h;红嘴鸥夜间护巢时间比白天短;白天离巢时间与夜晚相近;红嘴鸥多在白天鸣叫,而夜间几乎不鸣叫;白天成鸟同时在巢时间比夜间稍长;白天,红嘴鸥平均哺育和喂食次数为0.5次/h,夜间为0.2次/h,并且随着雏鸟出壳时间的增长,成鸟在巢内的时间会缩短,一周后大约平均每小时会缩短10 min。红嘴鸥的育雏行为,虽然不同个体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都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波动,红嘴鸥雌、雄成鸟轮流育雏,共同承担育雏任务。
  • 王刚, 张秋平, 管东生
    在收集相关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纬度对红树林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格局(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物量和树高都与纬度相关,红树林植物高度随着纬度的增加变矮,其植物生物量也随着纬度增加而减小;植物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红树林植物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都与树高呈幂函数关系,生物量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当研究过程中加入代表内在控制因素树高时,生物量与纬度之间具有的线性相关系数更高,说明以纬度为代表的外在环境条件和以树高为代表的红树林内在控制因素能够真实地反映综合因素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同树种间的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差异较大,但都大于陆地森林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红树林优势树种的差异也是影响红树林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重要因素。
  • 于淑玲, 李秀军, 陈国双, 张继涛, 杨艳丽, 严岩, 鲁新蕊, 张朝越
    于2013年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在小兴凯湖内布设13个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水样的氮、磷含量;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小兴凯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沼泽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38~3.12 mg/L、0.40~2.05mg/L和0.38~1.14 mg/L,分布在北岸河流入湖口采样点水体总氮含量较高。8月23日,水体中的总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采样日;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0.05~0.11 mg/L、0.06~0.12 mg/L和0.09~0.18 mg/L;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水体中的氮磷比分别为7.76~63.57、7.05~25.56和3.42~12.29,表明该湖属于磷营养限制性湖泊。各采样点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2.52~66.57,表明小兴凯湖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沼泽化综合指标为0.143~4.000,表明小兴凯湖大部分区域已处于重度沼泽化状态。
  • 方中祥, 李国庆, 冯龙, 郑平, 王蒙蒙, 杨慧, 张文
    基于1985年、1995年、2000年、2009年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胶州湾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4年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先增加后减少,1985~1995年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由792 km~2增加至896 km~2,之后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804 km~2;研究区湿地平均斑块面积由1985年的2.968 km~2下降至2014年的0.305 km~2,而边缘密度指数则由1985年的21.70增加至2014年的30.56,表明研究区湿地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剧;受水库修建、滩涂养殖和晒盐活动、填海造陆、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各类型湿地质心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以养殖池的变化最为明显,其质心在1985~2000年间向西偏移了9.8 km,在2000~2014年间又向东北方偏移了12.7 km;城市化、政策等人为因素对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史思雪, 张稳, 王平
    土壤活性有机碳既是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源,又是土壤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力。2013年5~10月中旬,在吉林省辉南县孤山屯泥炭沼泽中,对瘤囊薹草(Carex schmidtii)—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群落、薹草(Carex spp.)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群落泥炭沼泽0~40 cm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 cm深度土层中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92.40~478.96 g/m~3范围内变化,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泥炭沼泽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20~40 cm深度土层中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48.45~348.88 g/m~3范围内变化,在20~40 cm深度土层,各采样日都是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土壤的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相对最大,其它依次为薹草群落、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 cm和20~40 cm深度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99~53.69 mg/L和22.20~66.71 mg/L;6个采样日,薹草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0~20 cm深度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明显大于20~40 cm深度土层,而薹草群落泥炭沼泽20~40 cm深度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高于上层;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对数与可溶性碳含量的对数为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氮磷比、硝态氮含量和水位,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和0 cm土壤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