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1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苏喜友, 刘丽芳, 唐小平
    对管理成效的定量评价是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评价结果可以有效指导调整的尺度和方向,推动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考虑到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特征,选择辽宁双台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再基于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耦合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双台河口湿地综合适应度为0.421 7,处于较强水平,适应性管理成效较好。其中,压力子系统适应度为0.313 8,状态子系统适应度为0.467,响应子系统适应度为0.422,三者的适应度等级都为较强。影响因素主要为降水量年际间不均衡、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长和低效的处理率、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湿地水资源质量、数量不过关以及社区共管建设较差,因此,仍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较大调整。
  • 徐宁泽, 赵光影, 臧淑英, 郭殿繁, 王丽岩
    为了了解小兴安岭沼泽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在天然沼泽——臌囊薹草(Carex lehmanii)沼泽、毛赤杨(Alnus sibirica)沼泽、落叶松(Larix gmelinii)—臌囊薹草沼泽和排水的沼泽——落叶松沼泽中,研究表层土壤(0~40 cm深度)中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它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内,沼泽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有明显季节变化,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在7月达到最大,随着土层的加深,其变化幅度减小;臌囊薹草沼泽表层土壤(0~10 cm深度)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最大,为224.17~1 496.43 mg/kg。沼泽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天然沼泽土壤5~9月各采样日平均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为348.90~633.98 mg/kg,表现为由土壤表层向下逐渐降低;排水的落叶松沼泽为203.58~264.58 mg/kg,表现为底层土壤(20~40 cm深度)最高,中层土壤(10~20 cm深度)最低。总体上,经人工排水的落叶松沼泽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天然沼泽。
  • 张虹, 周德民, 胡珊珊, 李小娟, 张玥
    北京市城市水资源极度匮乏。同时,近年来北京多次受城市洪水侵袭,其中,房山区因2012年7月21日暴雨事件备受关注。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方法,从1991年6月17日和2014年9月4日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房山区水景观湿地信息;以2012年7月21日暴雨事件中死亡人员遇难地点和各种实证数据,推算潜在北京市城市雨洪资源分布特征,利用区域地貌—水文—湿地空间耦合分析方法,提出面向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与城市水景观湿地恢复重建的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4年期间,房山区水景观湿地面积约减少了1/3;房山区潜在可利用雨洪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前河网密集地区;结合现实问题,提出了良乡和靠近燕房2个关键区域水景观湿地恢复重建的科学策略。研究雨洪资源利用于水景观湿地恢复,对于维护城市水生态安全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杨英, 耿玉清, 黄桂林, 赵恒毅, 周红娟
    为了探讨与高寒区沼泽化草甸及由其退化的草甸、沙地土壤中的有机碳、氮和磷转化相关的酶活性的变化机制,在青海湖流域小泊湖区的沼泽化草甸、草甸和沙地中,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和20~3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比较不同采样地土壤的理化性质、7种水解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差异,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沼泽化草甸相比,草甸土壤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酶、几丁质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甘氨酸氨基肽酶的酶活性分别下降了44.6%、47.1%、35.7%、66.9%和82.5%;相应的沙地土壤酶活性则分别下降了91.3%、79.4%、76.2%、79.1%和94.7%;草甸土壤酚氧化酶活性很高;各采样地土壤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酶、几丁质酶活性与水溶性有机碳、氮含量显著相关,土壤含水量和水溶性有机碳、氮含量能够解释不同采样地土壤肽酶活性的差异,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能够解释不同采样地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差异;土壤含水量、p H和水溶性有机碳对酚氧化酶活性影响显著。与沼泽化草甸土壤相比,草甸和沙地土壤中与碳、氮转化相关的水解酶的活性明显降低。
  • 高灯州, 章文龙, 曾从盛, 刘晴晴, 王志萍, 陈依婷
    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区,于2013年5月20日、8月20日和11月20日,沿高潮滩到中潮滩,设置9个不同水淹频率采样地,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 H、电导率、容重、总有机碳含量和总无机碳含量,以及5月20日和8月20日的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同时,测定5月20日和11月20日采样地A、采样地E和采样地I的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8月20日采样地A和采样地I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了土壤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与水淹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初期,采样地A短叶茳芏地上生物量显著小于采样地E和采样地I(n=3,p<0.05),但生长末期,采样地A短叶茳芏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采样地I(n=3,p<0.05),采样地A短叶茳芏地下生物量都大于采样地I;从采样地A到采样地I,微生物丰度和微生物环状支链的磷脂酸(Cy)及其前体(Pre)之间的比值(Cy/Pre)逐渐降低,微生物丰度约降低28%,Cy/Pre比值由0.99下降到0.19,说明水淹频率增加,微生物受氧气和酸的胁迫作用减弱;表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总有机碳含量随着水淹频率增加也逐渐降低,从采样地A到采样地I,氧化还原电位由82.5 m V下降到-71 m V,表明氧化还原环境从弱氧化向还原过渡,总有机碳质量比由35.09 g/kg下降到12.3 g/kg;土壤总无机碳含量和p H从采样地A到采样地I逐渐增大,总无机碳质量比由0.95 g/kg上升到1.64 g/kg,p H由5.37上升到7.52,土壤从酸性向中性过渡;土壤电导率差异较大,11月20日土壤电导率最大(3.61 m S/cm),其次是8月20日(2.69 m S/cm),5月20日电导率最小(1.53 m S/cm)。从高潮滩到中潮滩,随着水淹频率增加,短叶茳芏生物量(尤其地下部分),微生物丰度、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p H和总无机碳含量升高;不同采样日的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一致,土壤容重无明显变化。
  • 陈飘雪, 王变, 孙庆业
    以焦岗湖及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中7种重金属(As、Cd、Cu、Ni、Pb、Zn和Hg)的含量,并结合多种方法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焦岗湖及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7种重金属含量都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湖泊沉积物重金属Cd、Hg、Cu、Ni、As、Pb和Zn地质累积评价污染等级的平均值分别为1.89、0.94、0.47、0.25、0、0和0,所有采样点中,Cd、Hg、Cu和Ni表现出一定的污染水平,其它元素为清洁等级;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Cd、Hg、Cu、Ni、As、Pb和Z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109.37、76.99、8.17、7.42、6.96、4.44和1.59,湖泊及入湖河流沉积物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都为Cd和Hg,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平均值(214.9)高于入湖河流沉积物的平均值(119.5)。焦岗湖及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分别为中等和低等。
  • 杜慧娜, 谢文霞, 赵全升, 叶思源, 马晓菲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2009年9月15日至2010年8月15日期间,对胶州湾大沽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和芦苇—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CH_4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对两种湿地CH_4的日排放通量、不同月份观测日排放通量和不同季节观测日排放通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湿地CH_4日排放通量变化规律相同,其在夏季变化最大,在春季和秋季的变化次之,在冬季变化最小。在春季和夏季观测日,芦苇盐沼CH_4排放通量白天高于夜间,在秋季和冬季采样日,夜间CH_4排放通量高于白天;芦苇—盐地碱蓬盐沼四季CH_4排放通量都为白天高于夜间,只有冬季夜间表现为微弱的吸收。芦苇盐沼和芦苇—盐地碱蓬盐沼CH_4排放通量的最小值出现在2月15日,分别为0.016[mg/(m~2·h)]和0.008[mg/(m~2·h)],最大值出现在7月15日,分别为5.736[mg/(m~2·h)]和1.880[mg/(m~2·h)],主要原因是温度和生物量的差异所致。两种湿地不同季节观测日排放通量都为夏季最高,冬季最小。芦苇盐沼在四季的CH4排放通量都大于芦苇—盐地碱蓬盐沼,主要原因是湿地的水文特征和植物种类不同所致。芦苇—盐地碱蓬盐沼CH_4排放通量与5 cm深度土壤温度、10 cm深度土壤温度、气温和箱温都显著相关(p<0.01),而芦苇盐沼的相应因子则不相关,主要原因是芦苇盐沼CH_4排放除受温度影响外,潮汐周期性波动导致的水位和盐度等环境因子也影响CH_4的排放。
  • 李益得, 易建新, 龚洵胜, 朱建平, 廖常乐, 彭旺良
    为进一步掌握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冬季鸟类资源及鸟类生境状况,保护该湿地公园的鸟类及其栖息地,于2014年1月对该湿地公园冬季鸟类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共记录鸟类47种,隶属于11目27科;其中,有留鸟28种,冬候鸟19种;东洋界18种,古北界19种,广布种10种。本次调查新记录绿头鸭、普通秧鸡、凤头麦鸡、灰头麦鸡、丝光椋鸟、白顶溪鸲、红胁蓝尾鸲7种鸟。在5种生境中,水域、树林和灌木丛中鸟类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较多(高),农田和村落中鸟类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较少(低);灌木丛中鸟类各物种的数量分布最均匀,而农田中鸟类各物种的数量分布最不均匀。
  • 邢磊, 罗西玲, 徐宾铎, 张美昭, 任一平
    为了研究不同模式下的河蟹养殖对辽河河口苇田环境的影响,2014年4~9月,对辽河河口4块河蟹养殖苇田的面积、河蟹养殖密度、蟹苗投放规格、饵料种类和数量等进行了6次调查,研究了河蟹养殖苇田的氮收支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块苇田的水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苇田氮输入结构基本一致,苇田注水的氮输入是氮的主要来源,占其氮输入总量的80%以上;各苇田的氮输出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其中2号~4号苇田尾水氮输出量占氮输出总量的比例较为相近,且远低于1号苇田,表明1号苇田对水体中的氮净化力低于其它苇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水体中的氨氮和总氮含量对水域环境影响较大,可以作为重点污染阻控对象。4块苇田中,以苇田面积较大、养殖密度中等的3号苇田的氮收支结构较优,水域环境质量较好。
  • 周望楠, 刘子刚
    湿地补偿率是湿地占用补偿制度实施的重要依据。回顾了国外湿地补偿率的确定依据和方法,为中国湿地补偿制度的建立和湿地补偿率的制定提供借鉴。湿地补偿率的确定,主要依据补偿措施、湿地类型、湿地功能和价值、地理位置、时间、湿地补偿的成功率或失败率等因素。湿地补偿率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King D M和Bohlen C B提出的湿地补偿率模型及King D M和Price E W提出的改进的湿地补偿率模型、选择实验法和失败率法。在中国,目前湿地补偿率的确定需要制度保障、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方法的支持。
  • 郑雪梅, 白泰萱
    大伙房饮用水水源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供水范围涉及7座城市、2 400多万人。因此,评估其水源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确立生态补偿标准,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的借鉴价值。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也称意愿调查评估法)问卷调查基础上,应用SPSS16.0软件,对大伙房水源受水城市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633份有效开放式问卷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有68.2%的居民个人对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存在正支付意愿,平均支付意愿为每人每年93.81~137.55元;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支付意愿与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性别、年龄、学历、生态重要性认知对支付意愿的影响不显著,生态补偿认可度、收入、职业与支付意愿显著相关,其中,生态补偿认可度对支付意愿影响最大,其次是收入水平,职业对支付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小。
  • 夏凌云, 于洪贤, 王洪成, 鞠永富
    开展生态教育是湿地公园适应生态旅游业发展,坚持资源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重要环节。但是,生态教育效果如何以及生态教育能否有效影响游客环境行为倾向的相关研究却相对薄弱。以湿地环境知识为湿地生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哈尔滨市5个湿地公园736名游客的湿地环境知识、湿地环境态度、湿地景观感知、湿地旅游环境行为倾向进行问卷调查,并以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对游客环境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教育以两条路径影响游客环境行为倾向:1以湿地环境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教育能积极影响游客对湿地环境的态度,并进而积极影响游客环境行为倾向;2以湿地环境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教育能积极影响游客景观感知,并进而积极影响游客环境行为倾向;3选取的控制变量为教育程度、年龄和居住地,教育程度对游客湿地环境知识具有正向影响,对游客景观感知、环境行为倾向具有负向影响;年龄对游客环境行为倾向具有正向影响,游客居住地对游客环境行为倾向具有负向影响。研究旨在为开展湿地生态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 何佳宝, 高传宇, 吕宪国, 王国平
    黑碳是生物质或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物质。湿地,特别是泥炭地,是忠实记录和反映古环境信息的理想地质档案之一,研究湿地中的黑碳,对探讨湿地中稳定性碳的储量、长时间尺度的火活动及其与气候和植物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湿地中黑碳的来源及其适用的测量方法;与其它沉积环境相比,湿地环境中黑碳含量特征及其与有机质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湿地中黑碳的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其与火活动、气候和植物变化的关系;结合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湿地中黑碳研究的方向。
  • 孙博, 谢屹, 温亚利
    开展湿地生态补偿研究,对于平衡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湿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其次,从湿地生态补偿主客体、补偿意愿、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补偿资金来源5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湿地生态补偿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最后,提出了中国湿地生态补偿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湿地生态补偿和人类福祉关系研究。
  • 张雪, 董文婧, 申仕康, 吴富勤, 和树庄, 王跃华
    湖滨带是连接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过渡区,湖滨带生态恢复和重建已经成为生态学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土壤种子库是湖滨带植物群落演替的物质基础,在湖滨带植物群落的恢复与重建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阐述湖滨带土壤种子库形成与功能的基础上,从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密度和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与地表植物的关系、动态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湖滨带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湖滨带土壤种子库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加强湖滨带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长期监测与研究、入侵植物对湖滨带土壤种子库的影响、湖滨带土壤种子库的遗传特征以及土壤病原菌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加强土壤种子库与其它生态恢复技术相结合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以期为土壤种子库在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张慧, 李智, 刘光, 祝炜平
    城市湿地是现代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生态功能。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行为,导致大量湿地被破坏,导致湿地退化甚至消失。健康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保障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成为当前湿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从城市湿地时空变化状况、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城市湿地生态价值评估、城市湿地规划管理和城市湿地的恢复与保护等方面入手,评述目前中国城市湿地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中国城市湿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 徐卫红, 葛德祥, 李娜, 张双虎, 彭辉
    洞庭湖流域的降水变化将改变洞庭湖的水源补给,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以位于洞庭湖流域及附近的26个气象站的1960~2011年逐月的月降水量为基础数据,分析了降水量的年际及年内变化特征;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法,分析了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利用协同克吕金插值法,对26个气象站的降水量进行了空间插值,分析了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1年期间,洞庭湖流域的年降水量在减少,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在减少,但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在增加,年降水量和季节降水量都没有显著变化趋势。洞庭湖流域西部、南部和东北部山区的年降水量多于中部和北部的平原地区,北部、东南部以及南部的局部的年降水量在增加,其它地区的年降水量多在减少;春季,除流域东南部降水量在增加外,其它地区的降水量都在减少,夏季,流域内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在增加,秋季,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在减少,冬季,流域内各气象站的降水量都在增加。
  • 袁中强, 曹春香, 鲍达明, 陈伟, 田蓉, 俄尕, 李华
    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对植物和动物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测量湿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对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光谱分辨率的优势,高光谱遥感可以获取地物的连续光谱信息,可应用于土壤研究。以四川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为研究区,在研究区中采集土样,测定土样的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方法,分析了环境一号卫星上搭载的超光谱成像仪(hyperspectral imaging radiometer,HSI)的地表反射率数据与实测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关系;利用原始地表反射率及原始地表反射率曲线的一阶微分值和倒数的对数值,分别建立了预测土壤中5种重金属含量的3个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土壤锌含量的平均值(62.83 mg/kg)最高,镉含量的平均值(0.18 mg/kg)最小;土壤锌含量与铅、铬含量显著相关,土壤铬含量与铜、铅含量显著相关;在3个回归模型中,利用一阶微分值所建立的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土壤5种重金属含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都显著相关,其次是利用原始反射率所建立的模型,而利用倒数的对数值所建立的模型的预测结果相对最差,尽管如此,除了镉和铅含量外,其它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也都显著相关。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反演土壤某些重金属元素含量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实时掌握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 严岩, 文波龙, 徐惠风, 宋红丽, 张彦, 杨艳丽
    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大型灌区的内陆盐碱化沼泽在农田退水的水资源利用与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农田退水中残留的除草剂对盐碱化沼泽的影响尚不明晰。2014年7~9月,在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沼泽集中分布区,通过大田模拟实验,研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对稻田退水中除草剂苄嘧磺隆的生态响应特征,比较不同苄嘧磺隆浓度下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苄嘧磺隆添加量(0.009 9 g/m2、0.019 9 g/m2和0.039 8 g/m2)处理下,7~9月芦苇株高和茎粗都未受显著抑制,且与对照处理相比,株高分别增高15.37%、13.13%和11.48%,茎粗分别增加7.7%、0.7%和11.2%;芦苇干质量波动变化;但芦苇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光合特性方面,随着苄嘧磺隆含量的增加,芦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都未显著减小,仅胞间CO2浓度在高添加量苄嘧磺隆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而苄嘧磺隆对土壤各种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未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产生显著抑制,且在高添加量苄嘧磺隆处理下还激活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淹水深度为15 cm的实验条件下,在苄嘧磺隆添加量≤0.039 8 g/m2的处理下,盐碱沼泽中的芦苇和土壤酶活性未表现出显著的毒理风险。
  • 王万宾, 胡飞, 孔令瑜, 孔辉, 周涛, 葛顺然, 孙乔磊, 崔文娟, 顾开林
    在以往人工湿地基质脱氮除磷的吸附实验数据、实验条件和吸附基质的物理化学特性数据的基础上,对吸附性能较好的基质及影响其吸附能力的因子进行判定。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对总磷吸附性能较好的基质为粉煤灰和工业废弃矿渣,对氨氮吸附性能较好的基质为沸石。偏相关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粉煤灰吸附总磷能力的主要因子为SiO_2含量与Al_2O_3含量比及Fe_2O_3、CaO和MgO含量和;影响工业废弃矿渣对总磷吸附能力的主要因子为pH及Fe_2O_3、CaO和MgO含量和;影响沸石对氨氮吸附能力的主要因子为SiO_2含量与Al_2O_3含量比及粒径。因此,在粉煤灰和工业废弃矿渣对总磷的吸附过程中,化学吸附起重要作用;在沸石对氨氮的吸附过程中,以物理吸附为主。
  • 张艳艳, 孔范龙, 郗敏, 李悦, 訾园园
    应用"3S"技术对青岛市湿地资源现状进行了解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湿地资源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生态重要性综合指数,划定了青岛市湿地保护红线体系,即红线区和蓝线区。结果表明,青岛市各湿地类型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并且近年来退化最为显著;湿地资源中,红线区占湿地总面积的59.14%,集中分布在河网密集的胶莱河、大沽河流域、胶州湾和东南沿海一带浅海水域;蓝线区占湿地总面积的40.86%,主要分布在重要湿地资源周边及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水产养殖区和农耕格局密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