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Viewe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1-7.
    现有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可逆水印算法大部分只能恢复单一精度数据,难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该文提出一种恢复数据精度可控的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可逆水印算法。首先,利用顶点法向量夹角均值具有全局稳定性的特点,对三维模型特征点与非特征点进行划分;其次,以每个特征点为中心,以其与非特征点距离的比值为索引进行分组;最后,将每组中的唯一特征点作为原点,构建球面坐标系,以坐标系的半径作为水印信息的载体,在不同位置嵌入水印信息。实验表明,该算法在提取水印时,可实现恢复数据的精度可控,且对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常规攻击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8-13.
    科学、客观地评估三维场景中的通视效果在城市建筑规划、人文景观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鉴于传统通视研究缺乏定量评估方法,该文提出一种三维空间下的通视性定量分析方法,即以经典二维通视分析中的PickFromRay算法为基础,对视线进行水平旋转的同时增加竖直方向上的旋转,补充观察者视场中的俯仰角信息,从而实现对PickFromRay算法的三维拓展,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三维场景内体素的数量和总体积定量评估通视效果。最后以校园三维场景为例,对通视分析方法结果进行量化评估,揭示观测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视场角参数和建筑物分布对可视区域的影响。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29-36.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高温热浪频发,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该文综合GIS、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电路理论和图论法等理论与技术,基于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s)与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s)联合情景框架的未来气候数据,定量识别2021—2100年低辐射强迫情景(SSP1-RCP2.6)、中等辐射强迫情景(SSP2-RCP4.5)和高辐射强迫情景(SSP5-RCP8.5)下京津冀城市群夏季热岛斑块时空格局并评估热环境空间网络时空演变过程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2021—2100年京津冀城市群夏季热岛斑块类型以核心型和边缘型为主导,热环境源地数量、面积以及廊道数量、总长度和电流密度随时间和情景强迫性提升呈增加趋势,其中源地和廊道集中增长区域由南向北迁移,而廊道高密度区域始终位于城市群东南部;(2)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空间网络的电流密度之和、夹点稳定性、网络闭合度、节点连接率和网络连接度与情景强迫性呈正相关,城市群发展的时空不均衡性是影响城市群热环境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变化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情景城市群热环境空间网络分析提供技术范式,也可为城市群空间协同发展主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37-43.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也是调节全球碳循环的主要因子。该文基于NPP、气象、高程、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2000—202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NPP的时空变化趋势、持续形式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NPP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具有从东南向西北数值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空间差异显著;持续性特征显示,反向变化趋势远大于同向变化趋势。NPP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地域差异,但均以正相关为主,且与降水的相关性更强;NPP随海拔、坡度的递增分别呈现“高—低—高—低”和“高—低—高”的变化态势,主要受温差和人类活动程度的影响;耕地是NPP增长的主要贡献地类,城乡建设用地对NPP增长动力不足。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14-20.
    为有效促进地理空间数据邻近关系的快速构建与语义表达,基于结构、数量、空间、性能等多重视角,提出结合图结构分析、度频率分析、可视分析、推理性能分析的空间邻近图评价方法,并利用Delaunay三角网和缓冲区两种方法进行上海市交通服务设施POI点要素空间邻近图构建与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相比缓冲区方法,基于Delaunay三角网构建的空间邻近图具有如下优势:(1)在结构方面,规模小、图上节点聚集程度低、冗余邻近关系少;(2)在数量方面,邻近关系数量少且集中、局部邻近关系冗余度低;(3)在空间方面,邻近关系数量与POI空间分布情况相关性强;(4)在性能方面,推理效率稳定。该方法能对空间邻近图进行全面评价,可为地理空间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邻近关系建立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62-70+87.
    从收入均衡度、保障普惠度、生产丰富度、生活幸福度四方面构建县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ESDA、Dagum基尼系数分析2013—2021年福建省县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障碍度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福建省县域共同富裕水平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整体差距有所缩小,但闽东南地区内部差距存在逐渐扩大态势;(2)耦合协调等级从以轻度失调为主向轻度协调转变,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与共同富裕水平类似的空间分布格局;(3)从准则层看,共同富裕水平的主要阻碍来自生产丰富度,从指标层看,主要障碍因子为期末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粮食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21-28.
    现有遥感图像零水印算法多为特定类型的遥感图像设计,普适性较差,且对水印组合攻击的鲁棒性不强。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双混沌映射的遥感图像零水印算法。(1)对遥感图像进行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选取低频图像进行离散余弦变换;(2)对变换后的图像进行分块,并对各子块进行Schur分解,通过比较每个子块上三角矩阵中第一个元素值和均值的大小构建特征矩阵;(3)利用一维Logistic映射置乱遥感图像,与特征矩阵进行异或运算得到一个二值序列;(4)结合2D-LALM-Tent映射和Arnold置乱水印图像,对前述二值序列和置乱后水印的二值序列进行异或运算得到零水印。实验表明,该算法对不同类型遥感图像的适用性较好,且对水印组合攻击的鲁棒性较强,无精度损失,可用于多种类型遥感图像的版权保护,为遥感图像的共享提供安全保障。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113-121.
    综合应用村庄开发强度、景观格局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安徽省村庄开发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特点、空间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安徽省村庄开发强度呈现皖北>皖中>皖南,村庄景观格局破碎度呈现皖中>皖北>皖南,村庄开发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二者空间耦合关系上,皖北没有明显主导类型,皖中以低—高和低—低聚类为主,皖南以低—高聚类为主;村庄开发强度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异受自然地理、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多重因素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可为村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村庄规划编制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实践应用借鉴。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122-134.
    产业链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及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全面揭示旅游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旅游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实际意义。该文以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涵盖旅游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的旅游产业链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时序演变规律、空间差异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水平呈平稳提升态势,表现出由东部地区向中部、东北及西部地区递减的分布态势。(2)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且东部与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链发展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旅游产业链发展的区域内差异最大,西部、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3)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具有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供给、需求、创新、政策等层面因素是影响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人力资本、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推进本地区旅游产业链发展,旅游需求总量、旅游需求结构与对外开放水平能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地区旅游产业链发展。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52-61.
    解决中国银行业资源错配问题能改善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现状,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2011—2020年中国29个省域银行业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的时空异质性,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时空异质性的驱动机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银行业资本错配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劳动力错配水平略有下降,二者均具有明显的梯度效应,多极分化趋势显著,资本错配水平低于劳动力错配水平,劳动力错配情况更严重;(2)银行业资源错配空间分布差异均较显著,其中,资本错配空间分布呈总体分散、片状集聚的特点,劳动力错配以片状集聚分布为主;(3)资源错配的时空异质性是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城镇化水平、金融分权、人力资本发展、金融开放和产业结构是影响银行业资本错配时空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素,劳动力错配时空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素在上述5个因素基础上,增加了金融发展和劳动力流动,金融分权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同时降低银行业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水平。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96-103.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血脉与乡愁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北方传统村落皇城村为例,采用N级编码与分类原理,在创新性识别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基础上立体化呈现出不同景观基因间的关系序列结构,并明晰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从外在物质载体到内在文化意涵的逻辑表达机制。研究表明:回归文化视角的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包括物质景观基因、社会景观基因和精神景观基因三大类以及整体布局、土地利用、宗法礼制、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等10小类;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关系序列结构借由“精神—社会—物质”由内而外、从无形意涵到可视化载体的6条具象路径(“整体布局—宗法礼制—地方认同”“公共空间—宗法礼制—地方认同”“公共空间—民俗文化—地方认同”“土地利用—生计方式—地方认同”“土地利用—社会关系—地方认同”和“民居建筑—社会关系—地方认同”)进行表达。研究结论完善了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理论,对实践中传统村落文脉的延续和传承具有指导意义。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135-142+160.
    提升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在剖析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30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探析2011—2021年武陵山片区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经济韧性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二者空间异质性显著;乡村振兴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出“西北部>东南部>中部”的分异格局;经济韧性滞后是阻滞大部分地区“乡村振兴—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武陵山片区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俱乐部”趋同现象,且高(低)水平邻域会提高本地耦合协调度向上(下)转移的概率。研究成果可为提升武陵山片区居民福祉、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143-150.
    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协同共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也是乡村空间人地关系持续优化的保障。以贵州82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字乡村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空间错位指数、Lasso模型探究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特征、空间错位类型及引致因素。结果表明:(1)贵州数字乡村以较低与中等等级为主,贵阳周边及省域边缘区空间差异明显;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中等及以下等级为主,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贵阳周边、黔东南及黔北。(2)贵州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错位类型复杂,以低水平错位为主,整体差异较小。(3)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错位具有多因性,经济水平、社会支撑及文化条件是主要引致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明确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的现实关系及分布机理,可为贵州省释放数字红利、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71-79+121.
    研究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出行时空间偏好对提升居民游憩体验和优化城市休闲娱乐业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西安市居民1周的手机信令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约束谱聚类方法,从时空角度和居民出行偏好角度分析居民休闲娱乐的出行偏好与城市居住—休闲功能空间联系格局。结果表明:(1)西安市居民休闲娱乐出行行为具有时间规律性和差异性,工作日与周末的休闲娱乐出行量高峰时间节点存在差异,空间上呈现“多中心集聚,中心区高、边缘区低”特征;(2)各类居民休闲娱乐出行偏好节点等级从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逐渐降低,高等级偏好节点呈“偏南”分布特点,居民对于短距离和较短距离的休闲娱乐出行节点有较高偏好;(3)受城市物质空间和交通条件等约束的影响,西安城区内居民休闲娱乐活动存在明显的区域组团现象,总体呈现出“川”字形格局,核心组团具有“范围大、街道数量多、跨越圈层多”的特点,而城市东西两侧区域与核心内城区的居住—休闲功能联系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休闲娱乐业的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80-87.
    以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港口城市群生态位评价体系,测算2003—2020年各港口城市的生态位态势、生态位重叠度、生态位适宜度及进化动量,揭示环渤海港口城市群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港口城市群生态位格局仍以天津、青岛和大连为核心,但大连的发展态势趋弱,中等生态位水平的港口城市逐渐增强;山东省港口城市呈现出更强的发展动能,而辽宁省港口城市则趋于弱势。(2)环渤海港口城市群内部竞争较大,但有所缓和,多数中等生态位的港口城市由于发展同质化而导致生态位重叠度较高。(3)环渤海港口城市群整体生态位适宜度呈下降趋势,进化动量仍较高,说明整个港口城市群的共生进程仍有较大潜能。最后针对不同港口城市制定基于生态位的共生策略,包括生态位扩张、生态位错位和生态位协调,为环渤海港口城市群的演化和共生提供可行路径。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44-51.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分析创新网络研究的基本特征、热点演化和研究主题。研究发现:(1)经过30余年的探索,创新网络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特征,研究者全球合作网络已经成型,且节点日益多样化,美国、英国和中国成为网络的重要节点;(2)研究热点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从缓慢波动增长阶段的视角单一、热点分化到稳定增长阶段的多核分散、热点密集,再到剧烈增长阶段的融合发展、热点集中;(3)理论研究表现出四方面的转变,从概念解析到多学科关联的研究主题转变、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理念转变、从系统理论到网络理论的认识论转变、从区域到地方—区域—国家—全球多尺度嵌套耦合的尺度转变。创新网络的本质并非是形成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体系,而是营建不断提高人类福祉的创新链接关系和创新环境。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104-112.
    基于降碳减污视角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Super-EBM模型、核密度估计、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面板Tobit模型分析2001—2021年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W”形演变轨迹,规模效率平稳上升,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由规模驱动转为由规模、技术共同驱动;(2)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格局由低水平交错分布向高水平均衡分布演变,纯技术效率的高水平均衡分布特征趋于显著,规模效率仍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形成“东西高、中部低”的带状空间格局;(3)山东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缓慢上升,缘于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提高,其中以后者贡献为主,而规模效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4)居民富裕程度、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对农业绿色发展规模效率具有负向作用。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88-95.
    县域数字乡村是赋能城乡融合和全面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但县域数字乡村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方向并不明晰。该文利用泰尔指数、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20年长江经济带县域数字乡村水平差异性、协调性等分异特征,基于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数字乡村协调水平的组合分析构建分区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与分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县域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协调水平具有明显的东高西低分布格局,县域单元间的差异是区域不平衡性的主因;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协调水平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城乡收入差距均具有主导作用,居民生活、金融发展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则具有显著区域差异;通过识别数字乡村水平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构建分区格局,明确不同类型区域的建设重点,有助于县域单元数字乡村的均衡发展。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40(03): 151-160.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品牌化已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旅游者对塑造成功品牌具有关键驱动作用,如何提升旅游者品牌评价值得深入探讨。该文以非遗景区品牌建设为背景,基于571份游客有效问卷数据,探索游客个人怀旧倾向、非遗旅游体验质量与景区品牌评价之间的关系,并纳入地方性感知探讨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旅游者的非遗旅游体验质量与个人怀旧倾向均对景区品牌评价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地方性感知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旅游者个人怀旧倾向对非遗旅游体验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遗旅游体验质量在个人怀旧倾向与地方性感知、景区品牌评价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围绕非遗产品对景区品牌的增值作用,形成对“非遗进景区”的产品选择、文化塑造及体验提升等方面的相关启示与建议,将是促进非遗景区品牌长远发展的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