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反事实框架的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成效评估——以宁波市为例

展开
  • 宁波大学法学院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6-25

基金资助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2023QN0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01329,42171254);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23D010004); 浙江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JWY2022006)

摘要

研究目的:检验生态保护红线是否具有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政策成效。研究方法:建立基于反事实框架的政策评估逻辑,集成InVEST模型、分组回归和断点回归,评估宁波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成效。研究结果:(1)在空间反事实维度上,无论是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服务在红线保护区保持稳定,由红线保护区向红线保护区外出现明显的下降“跳跃”效应。(2)在时间反事实维度上,政策实施前,红线保护区生境质量和水源涵养均值比红线保护区外分别高0.060和56.71;政策实施将两者差距分别提升至0.062和62.09,而水土保持在红线保护区内外的差距缩小。(3)基于空间—时间双维反事实逻辑的政策评估部分地证实了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积极成效。(4)宁波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成效得益于其特殊的“以山为基”红线格局和对红线管制的时空衔接。研究结论: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一定成效,但受区域地表环境和政策管控方式制约,需因地制宜制定管控策略和推进红线保护区内外的管理衔接。

本文引用格式

陈阳, 夏皓轩, 徐忠国, 李冠, 卓跃飞, 王雪琪 . 基于反事实框架的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成效评估——以宁波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23 , 37(11) : 128 -140 . DOI: 10.11994/zgtdkx.20231110.165114

Options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