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3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严金明, 黄宇金, 夏方舟
    研究目的: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五大基本特征,剖析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大特征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前提、基本要求、基本原则、基本伦理和基本追求;(2)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能够以“人地耦合”的基础逻辑、“规律纠偏”的功能逻辑、“文化精神”的引导逻辑、“生态文明”的支撑逻辑和“全球治理”的参与逻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3)基于“需求—功能”的匹配思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战略任务是打造人地协调、融合均等、文明有序、优美和谐和安全共治的国土空间新格局。研究结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基本遵循,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则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有效手段。未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应当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道路,不断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 杜茎深
    研究目的:对已有研究文献涉及土地产权三维界定的技术路线进行结构性把握,梳理研究脉络与趋势,以期为土地产权三维界定在研究方法和范式上的改进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从理论基础、界定起点和界定方案看,国内外学界对土地产权三维界定大致存在三条技术路线:基于空间分离原理的技术路线、基于空间区分原理的技术路线和基于三维地籍原理的技术路线,分别反映了法学和地籍学对土地产权形态和产权客体进行三维界定的技术方案。研究结论:未来应将土地产权形态与产权客体三维界定统一起来,厘清其内在逻辑与生成路径,深化三维土地产权客体特定化实现机制、国家公权力植入三维土地产权实现机制和三维土地产权排他性支配机制研究,加快构建三维土地产权范式。
  • 孙璐伟
    研究目的:探究在我国土地增值税改进过程中,应对和解决税制复杂、税负过重、征管困难问题的可行路径。研究方法:价值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原理证成和演绎法。研究结果:现行的法规、规范性文件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法(征求意见稿)》远无法完全解决我国土地增值税在顶层设计和具体制度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我国土地制度革新、房地产税制改革的背景下,土地增值税改进不仅迎来立法良机,更成为推动土地税制与土地制度改革相衔接、完善税法体系与具体税制、逐步实现税收法治现代化之锁钥。研究结论:需要从定性、定位、定向和定则四个维度推动土地增值税改进:在定性方面,明确土地增值税是一种财产税;在定位方面,要强调土地增值税的税收本质,同时突出其在“中央税—地方税”“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三组纵向、横向和斜向关系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在定向方面,须遵循“发展导向型”税收立法理念;在定则方面,土地增值税改进应落实纳税人中心主义,并服膺税收法定、量能课税、稽征经济等原则。
  • 李学文, 石战强, 郜钏贝
    研究目的:探索优化现行“消薄飞地”合作的收益分配方案,为提高“消薄飞地”合作公平性和稳定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Shapley值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作为“消薄飞地”合作实践中的典型代表,平湖—青田“消薄飞地”合作存在合作主体的收益与其边际贡献不匹配的现象;(2)根据合作主体的边际贡献,平湖—青田“消薄飞地”合作中飞出地政府、飞入地政府和村集体应当获得的收益分成约为48.8%、38.5%、12.7%;(3)可从直接性经济收益和间接性经济收益两方面优化收益分配方案。研究结论:现行“消薄飞地”合作的收益分配缺乏公平性和有效性,应依据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的分配理念,适当降低飞入地政府收益分成,提高飞出地政府收益比重。
  • 朱乾隆, 石晓平, 马贤磊, 邹旭
    研究目的:以中国实施的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推动工业用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创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SuperSBM-Undesirable模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内,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2)企业技术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在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3)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中,在中西部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显著为正,在东部地区和资源型城市不显著。研究结论: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企业技术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地推进数字经济政策创新,促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 边志强, 钟顺昌
    研究目的:系统考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和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绿色转型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2006—2020年,我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这一结论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撑。(2)试点政策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积极影响存在短期滞后性,总体呈现出波动特征。在试点范围扩大过程中,该影响具有明显的推广效应。(3)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提升城市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4)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城市区位、规模以及类型的异质性,表现为该效应在中西部、大规模以及资源型城市中发挥更为明显。研究结论:扎实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持续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实施方案,赋能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稳步提升。
  • 李文博, 闫卓冉, 张英男, 祝元丽, 刘蜀涵, 李冬梅
    研究目的:探索食物系统韧性视角下的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路径,旨在为国家农产品稳产保供战略与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城市区域食物系统韧性涉及短期抗冲击能力和长期可持续性,关键在于权衡全球供应和本地自给的关系、适当缩减食物系统耦合距离。(2)国外主要通过增量控制与内部挖潜的方式盘活城市及其周边耕地资源,以规划约束为主、政策激励为辅;国内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主要受转型动力不足、规划设计缺位以及弹性优化受限等因素制约。(3)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涵括三个层面:市区遵循节地原则预留、复垦、创造农业空间;城郊耕地利用由刚性约束转向结构和功能性调控;区域乡村腹地以去中心化和产需均衡为目标优化生产基地布局。研究结论:城市区域耕地利用再地化转型应突破城乡二元土地结构冲突的惯性思维、重构都市—农业关系,统筹兼顾粮食安全底线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耕地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
  • 陈藜藜, 邹朝晖, 刘晔
    研究目的:探求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耕地撂荒的影响机制,以期为耕地撂荒破解之道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条件过程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劳动力外出务工确会减少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促进耕地撂荒;(2)纯务工劳动力既会直接影响耕地撂荒,也会通过影响留守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进而影响耕地撂荒,而兼业劳动力只有间接影响;(3)农户非农收入削弱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兼业劳动力)对留守农业劳动力的负向影响进而减少耕地撂荒;(4)农业机械化提高是把“双刃剑”,既增强劳动力外出务工与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的负相关关系,也减弱留守农业劳动力投入与耕地撂荒之间的负相关关系;(5)当且仅当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度高时,无论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高低,劳动力外流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将不再显著。研究结论:应着力增强留守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激发留守农业劳动力农耕的内生动力;同时,对于不同非农收入和机械化水平的农村地区,应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推行制度创新,并配套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减少耕地撂荒。
  • 应苏辰, 金晓斌, 罗秀丽, 祁曌, 梁坤宇, 周寅康
    研究目的:从乡村功能演化视角,探索全域整治助力乡村空心化治理机制,以期为空心化治理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解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研究结果:(1)乡村功能演化是生产功能主导向多功能协调的转型过程,具有城镇去中心化、空间减量化、数字智慧化、绿色生态化等特征;(2)全域整治具有对象全面、目标多元、手段复合、主体多样、机制灵活等优势,更适合解决日益复杂的空心化问题;(3)全域整治协同利益主体,以多元机制支持项目建设,实现用地结构重构、质量重塑、布局重组,促进产业升级、融合与增值,结合设施完善和生态改善,实现“地—业—钱—人”空心化治理和三生功能提升;(4)实证研究表明,全域整治以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产业升级与融合,推动了多渠道资金投入和产出,吸引了人口回流,实现了多维空心化治理。研究结论:从乡村功能演化视角明确了全域整治助力乡村空心化治理机制,未来应从理论内涵、治理路径、政策优化等层面深化研究。
  • 吴诗嫚, 丁如, 匡兵, 程鹏, 祝浩, 李卓凡
    研究目的:基于系统论的“要素—结构—功能”逻辑,揭示农户视角下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探索新时代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新路径。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农户类型和地貌类型差异,适度规模农户显著优于小规模农户,平原地区显著优于丘陵地区。研究结论:土地综合整治应在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战略指导下,遵循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的治理逻辑,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对小规模农户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走好差异化、特色化、生态化农业发展道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耕”基。
  • 许进龙, 卢新海, 臧俊梅, 肖德恒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整合行动网络的构建过程及关键变量,探索其运行绩效及内在逻辑,为推广农地整合、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农地整合是实现乡村多元主体多样化利益诉求的有效通行点,村民理事会作为核心行动者,通过问题呈现与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异议等转译环节,将其他行动者吸纳入农地整合行动网络中,乡村社会分散的土地、资金、人力等生产要素随之得以集聚,化散为整;(2)利益诉求、乡村精英、村庄凝聚力作为农地整合行动网络的三大关键变量,强烈影响着网络构建及其运行的方向性、效率性、公平性和稳定性;(3)农地整合行动网络对外采取市场化运行模式,对内实施多元主体分享经营控制权和村集体主导收益分配权的权利设置,实现了效率与公平、集体与个体的多重兼顾,形成其运行绩效内在逻辑;(4)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逻辑起点、以乡村自治力量为实施主体的农地整合,兼具“经济”与“治理”双重属性,能够系统构建产业、组织、人才等多重系统的耦合格局,从而全面助推乡村振兴。研究结论:农地整合具有较强现实需求及较大推广价值,应坚持并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以农地整合为主要抓手,整合乡村生产要素,形成乡村发展合力。
  • 陈倩茹, 陈彬, 谢花林, 吴曼玉, 宋国伟
    研究目的:从社会再生产视角探讨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和典型路径。研究方法:演绎推理。研究结果:在梳理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逻辑、价值逻辑、技术逻辑和现实逻辑基础上,提出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内涵与路径。在生产阶段,强化生态产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数据的高效供给;在分配阶段,推进生态产品权益数字化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在交换阶段,构建生态产品数字化交易平台,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在消费阶段,构建生态产品数字化消费场景,改善用户消费体验。研究结论: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逻辑可行性,有助于打破生态产品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行业壁垒和时空限制,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并盘活各类生产要素。
  • 陈阳, 夏皓轩, 徐忠国, 李冠, 卓跃飞, 王雪琪
    研究目的:检验生态保护红线是否具有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政策成效。研究方法:建立基于反事实框架的政策评估逻辑,集成InVEST模型、分组回归和断点回归,评估宁波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成效。研究结果:(1)在空间反事实维度上,无论是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服务在红线保护区保持稳定,由红线保护区向红线保护区外出现明显的下降“跳跃”效应。(2)在时间反事实维度上,政策实施前,红线保护区生境质量和水源涵养均值比红线保护区外分别高0.060和56.71;政策实施将两者差距分别提升至0.062和62.09,而水土保持在红线保护区内外的差距缩小。(3)基于空间—时间双维反事实逻辑的政策评估部分地证实了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积极成效。(4)宁波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成效得益于其特殊的“以山为基”红线格局和对红线管制的时空衔接。研究结论: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具有一定成效,但受区域地表环境和政策管控方式制约,需因地制宜制定管控策略和推进红线保护区内外的管理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