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4年, 40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陈俊杰, 朱维, 王宪锴, 赵志刚
    2024, 40(02): 1-10.
    空间索引技术可提供高效的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方式,以支撑海量空间数据的挖掘与分析。针对当前空间索引存在的知识体系不明晰、选择难等问题,该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和CiteSpace工具,依据空间划分及映射方法将空间索引划分为基于树结构、格网、空间填充曲线和地址编码的空间索引四大类,并综述其原理、空间结构、适用范围及在GIS领域的应用,最后对空间索引在数据组织、高效计算、可视化、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结论如下:基于树结构的空间索引最具普适性且可以处理多维度及多层次的数据,查询性能依赖于树结构的平衡性及数据的分布;基于格网的空间索引可以均匀划分空间以便于高效范围查询,却不适用于非结构化或动态数据集;基于空间填充曲线的空间索引可以在实现维度压缩的同时保持局部邻近性,但插入或删除数据可能导致整个曲线的重构难以频繁更新;基于地址编码的空间索引将语义地址信息转化为编码信息,便于高效检索,然而语义地址匹配仍存在较大误差和不确定性。研究结果可为空间数据组织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 叶鹏, 张春菊, 刘欣, 何鹤鸣
    2024, 40(02): 11-18.
    台风灾害事件过程具有尺度效应,而高时效性社交媒体中蕴含的丰富台风灾害事件信息可为多尺度认知台风灾害事件过程提供支持。该文首先以对象为构成事件的基本单元,以状态划分作为多尺度度量过程的基础,构建多粒度台风灾害事件过程表达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社交媒体的台风灾害事件过程挖掘方法,通过多级语义约束的信息聚合方法,提取特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的对象状态特征;基于状态在时空上连接形成的状态序列分析不同对象的演变轨迹,从多维度表达事件过程的不同演变特征。最后,以2019年“利奇马”台风灾害事件为例,验证多粒度台风灾害事件过程模型的合理性与信息聚合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 姜博辉, 周为峰
    2024, 40(02): 19-28.
    地理格网编码是高效管理、分析和查询海量地理空间位置数据并提供信息服务中非常重要且基础的工作。GeoHash、Google S2和Uber H3是目前商业应用上3种较常用的地理格网编码方法,该文从地理编码的基本概念及其演变过程出发,介绍当前地理编码所涉及的地理格网剖分和编码运算方法,然后从算法概况、编码方式、编码层级及其对应空间范围等方面对3种方法进行阐释,最后从正多面体选择、剖分单元、填充曲线、编码层级、邻域查询与邻域距离类型和算法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入挖掘3种方法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可为基于地理位置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
  • 赵恒谦, 李美钰, 吴艳花, 高尉, 牟泓睿, 付含聪, 刘泽龙
    2024, 40(02): 29-36.
    为满足煤炭矿区植被叶绿素含量高精度动态监测需求,该文以陕北大柳塔矿区为研究区,首先分析PROSAIL模型对矿区典型植被欧李、野樱桃的适用性,然后根据PROSAIL辐射传输模型建立查找表,结合基于正则化的代价函数对欧李、野樱桃叶绿素含量进行反演,并利用SNAP软件反演结果与地面实测数据对PROSAIL模型反演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利用所构建模型反演得到2016—2019年大柳塔矿区植被叶绿素含量空间分布。结果表明:PROSAIL模型模拟光谱与地面实测光谱的绝对偏差平均值最大为0.016,该精度满足植被参数反演;PROSAIL模型反演得到的欧李、野樱桃叶绿素含量与地面实测数据的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79、1.926和4.625%,优于SNAP软件反演结果,反演得到的大柳塔矿区叶绿素含量时空变化与实际植被生态修复情况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矿区植被叶绿素反演和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提供技术参考。
  • 刘珂, 蔡海生, 张学玲
    2024, 40(02): 37-43.
    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UGB)能合理引导城市发展方向,有效抑制无序蔓延。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结合多目标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与PLUS模型划定大南昌都市圈刚性UGB及自然增长、政策约束、协调发展3种情景下的弹性UGB。结果表明:(1)多目标土地利用适宜性呈现空间差异且存在重叠和交叉,协调发展最适宜区与农业生产最适宜区、生态保护最重要区重叠面积相比城镇建设最适宜区均有所下降;(2)刚性UGB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6.11%,保障大南昌都市圈城市扩张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3)PLUS模型模拟结果总体呈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减少以及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扩张最显著,但协调发展情景下城市扩张得到有效约束,且该情景下弹性UGB能有效减缓城市扩张占用农业或生态价值最高区域,更能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研究结果有利于引导和实现大南昌都市圈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可为其他城市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 韩帅兵, 苏成, 寇晓康, 王天亮, 李跃鹏, 杨仪, 程建蕊
    2024, 40(02): 44-50.
    随机森林决策树分裂易受数据集不平衡性及变异性的影响,导致权重分配和预测结果出现偏差。山区洪灾风险评估影响因素众多、数据差异性大,如何降低数据不平衡性以及变异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各因素重要性的科学排序以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该文依据流域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选取9个风险指标,构建山区铁路洪灾风险评估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基于Gini指数和Sigmoid函数两种分裂方式的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之后采用最优模型对朔黄铁路原平段沿线洪灾风险进行预测,并利用实地调研结果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地形要素(高程、坡度、坡向)与洪灾风险密切相关,孕灾环境作为产生暴雨洪灾风险的内因,在山区铁路洪灾风险评估中起决定性作用;基于Sigmoid函数分裂方式的随机森林模型在分裂过程中可以降低信息不纯度和数据变异性对结果的影响,精度更优,预测结果与实际吻合度较高,方法适用性较强。研究成果可为山区铁路暴雨洪灾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参考。
  • 孟珂, 林育豪, 刘望保
    2024, 40(02): 51-58+66.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对中国城镇流动人口城市认同度与感知接受度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度和感知接受度空间格局相似,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但总体上流动人口的感知接受度低于其城市认同度。(2)城市认同度和感知接受度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城市认同度的影响因素较少,高学历人才占比、在婚比重、跨省流动比例具有全局显著影响,感知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更多,除主要流动因素(跨省流动比例、来源城市群比例)的影响具有全局性外,其他变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局部异质性。(3)城市认同度受“个体成长—来源城市—劳力水平”三重影响,而感知接受度受“个体内部特征—流动状态—外部经济产业”三重影响。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度与感知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政策。
  • 许吉黎, 黄冠, 叶玉瑶, 张虹鸥, 刘郑倩
    2024, 40(02): 59-66.
    近年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在国家战略层面密集部署,成为培育新兴产业和构筑新兴产业链的重要支撑。鉴于现有研究对城市空间尺度“新基建”影响新兴产业链不同环节发展效应的时空分异关注有限,该文分析2011—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新基建”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时空特征,揭示城市“新基建”影响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环节发展效应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发现:(1)2011年以来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取得快速发展,在国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核心城市形成空间集聚;(2)城市“新基建”综合发展水平有效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发展,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应用层、中游技术层和上游基础层,推动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强化;(3)城市“新基建”影响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效应在空间上主要凸显于东部沿海地区和核心城市群,影响程度在城市群发展梯队之间的空间异质性超过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的空间异质性,第一梯队城市群正成为城市“新基建”赋能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 江丽珍, 冯兴华, 傅钰, 李建新, 年柏翰
    2024, 40(02): 67-74.
    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已成为点亮城市夜间经济的重要载体,提升其消费体验是推动集聚区高质量发展、释放经济潜力的有效途径。该文基于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与携程旅行平台点评数据,结合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探究集聚区及其网络口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各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网络口碑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不同类型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具有空间差异性;(2)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网络口碑整体较好,呈“两极多核”分布态势,高值区基本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的“钻石菱形”区域,而核心区及次核心区多位于我国“T”形开发轴带区域;(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常住人口等社会经济因子对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网络口碑影响较大,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集聚区网络口碑的主导因子,并与百度搜索指数成为主导交互因子。为此,在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及开发过程中应合理培育和布局夜间经济增长极,提升消费满意度,推动形成高质量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 刁心薇, 林美茹, 孙丞
    2024, 40(02): 75-80.
    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能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该文构建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域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并对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30个省域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尚未达到良性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但呈现上升趋势,增幅呈现“西高东低”特征;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发展不均衡,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水平耦合协调区域逐渐从东部沿海向内陆扩张;依据协调等级和特征将各省域划分为创新主动型、技术进步型、环境约束型、传统被动型和创新滞后型,并提出环境规制应结合地区创新能力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等建议。
  • 苏伟锋, 王华
    2024, 40(02): 81-88+96.
    地理学界在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道德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该文从具身认知的理论视角,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3 703份大样本数据,探究区域环境污染对居民社会道德失范评价的影响效应,并运用倾向值匹配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环境污染会对居民的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失范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传媒道德失范无显著影响;区域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社会道德失范评价实质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地理环境影响人类认知的一种具体表现。研究结果可为环境污染对社会道德的不良影响效应研究提供经验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我国当前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战略意义。
  • 李嘉琪, 石忆邵, 曹向阳
    2024, 40(02): 89-96.
    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相关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与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低碳乡村的研究区域时空分布格局,识别低碳乡村研究演进和热点趋势,结论如下:(1)全球范围内乡村碳排放研究时间连续、跨度大,发达国家起步先于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以中美为两极的地理分异特征;(2)乡村碳排放围绕环境生态科学与农学等多学科交叉,呈现主题拓展与量化模型精度提升并进趋势;(3)乡村碳排放的五大研究主题为耕作方式、生物燃料与土地利用变化、农业—食物—环境系统、可持续饮食和乡村温室气体的测算与产业管理;(4)中国存在重乡村旅游、轻饮食结构及温室气体测算中内涵界定范围局限且精细度低等问题。基于上述结论,结合我国“一带一路”、乡村转型和乡村振兴等政策,从乡村碳排放跨区域协调、碳税与环境税的试点实践、乡村产业智能化管理体系构建、国民饮食结构调整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低碳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 秦晓楠, 杜雪婷, 王悦
    2024, 40(02): 97-105.
    空间资源是农户赖以存续与发展以及参与产业利益分配的基础,在面向乡村旅游空间资本化过程中,重新界定乡村生计空间的内涵与范畴是确立农户权力与价值的资本依据。该文以旅游产业嵌入乡村生计空间为背景,以空间“基因图谱”的研究范式对乡村生计空间进行解析与整合,建立了包含地理物质空间、经济价值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3个维度的乡村生计空间基因系统。以山东省马套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对生计空间基因系统进行具象与实践,建立乡村生计空间基因库,并将各类基因元投影于乡村地理空间,归纳3类生计空间基因元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马套村生计空间呈现出经济价值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相对独立、村域空间级差地租效应加剧、文化空间社会属性缺失、居民空间权能较弱等空间失配问题,提出在旅游产业驱动下村域生计空间优化的策略和建议。
  • 崔倩, 杨晨, 朱江玲
    2024, 40(02): 106-115.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和智利4个拉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我国处于相似阶段,分析其碳排放特征、评估其碳中和政策的成效,对我国碳中和实现路径的探索具有借鉴意义。该文利用拉美4国的化石燃料碳排放、陆地碳收支等数据,分析其1990—2016年碳排放及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特征及驱动因素;系统梳理拉美4国长期减排目标相关政策规划,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评估各国2017—2050年的减排成效和碳中和状况。研究表明:(1)经济增长和人口膨胀是驱动拉美4国碳排放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但墨西哥、阿根廷和智利的能源强度变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排放量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主要受毁林活动强度和森林碳汇功能影响,巴西、阿根廷因毁林活动较强远离碳中和目标,但墨西哥和智利的陆地生态系统能吸收部分化石燃料碳排放,其中智利大致接近碳中和状态。(2)情景预测结果显示,现有政策规划可实现巴西2025年和2030年阶段性目标、阿根廷2030年阶段性目标以及智利2050年碳中和目标,可使巴西基本接近2050年碳中和目标,但在实现阿根廷2050年碳中和目标以及墨西哥各阶段性目标上存在困难。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我国在碳中和实现路径和方案探索中,应注重推动能源结构整体优化、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掘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等建议。
  • 吴小妮, 管卫华, 张惠, 吴连霞
    2024, 40(02): 116-125.
    通过构建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与经济韧性指数分析1991—2020年中国29个省域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耦合度和Tobit面板模型揭示二者的耦合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省域经济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经济韧性指数在2008年出现极低值,其余年份在0值上下小幅波动,二者的空间格局变化显著,中高值区均为先扩大后缩小,二者的协同发展状态有所减弱;经济效率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度始终处于拮抗时期且呈小幅下降趋势,表现为东部地区>全国>中、西部地区,东西差异特征逐渐明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水平、经济结构、信息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劳动技能水平对经济效率和经济韧性的耦合度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效应,各因素作用方向和结果与地区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有关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 郑倩倩, 唐承财, 张瑛
    2024, 40(02): 126-133.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通过梳理中英文期刊乡村文旅融合的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把握其研究态势,能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该文对乡村文旅融合的研究历程、研究者与发文机构、研究方法与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表明:(1)相较于英文文献,中文文献热度高、增长趋势明显、政策导向显著,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成长、快速发展3个较稳定的发展阶段;(2)国内初现领军人物,但国内外尚未形成较强的核心团队和广泛的学术合作网络;(3)研究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但呈现出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趋势;(4)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文旅融合资源、乡村旅游与文化关系、乡村文旅融合影响、乡村文旅融合路径四方面。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构建理论体系与建立科研合作网络。
  • 石建中, 张玉辉
    2024, 40(02): 134-141.
    旅游业转型升级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该文基于旅游行业间的比例关系、劳动生产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等指标构建以合理化、高级化与高效化表征的旅游业转型升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域旅游业转型升级水平进行评价,从多角度动态反映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水平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以旅游消费需求、旅游技术进步以及政府旅游调控等为核心的动力源空间效应,进一步明晰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水平与动力源空间效应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水平逐年提升,且各区域特征差异明显,呈“东部>西部>东北>中部”的格局,总区域差异呈波动性发展且不断增大,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2)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水平沿东北—西南方向不断集聚,重心轨迹总体向东偏移,空间关联呈现出正相关发展态势,且关联类型的地域性特征明显。(3)旅游技术进步、政府旅游调控对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旅游消费需求能促进邻近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水平提高,但可能受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对本地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负向作用。
  • 王兆峰, 汤桂林
    2024, 40(02): 142-150.
    正确把握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错位关系,对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综合考察2011—2020年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均呈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旅游竞争力重心呈集聚分布态势,旅游网络关注度重心则随时间波动变化,大致位于旅游竞争力重心的西南方向;(2)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格局由东至西呈现出正向错位向负向错位逐渐过渡的分布特征,正向高错位区由东部沿海省域向中部省域延伸,负向高错位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特色旅游地与热门网红城市;(3)旅游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政策导向、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促成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格局。
  • 王国权, 任连萍, 邱汉琴, 姚延波
    2024, 40(02): 151-159.
    关于目的地环境恢复性感知与旅游者幸福感之间影响关系的研究目前多采用线性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等传统定量方法,对其复杂性缺乏深入探讨。该文立足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以青岛市为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构建旅游者幸福感(享乐幸福感和实现幸福感)的因果模型,并纳入“拥挤感知”变量,以进一步探析旅游者幸福感的前因组态条件。研究表明:(1)在拥挤感知、兼容、程度、心理逃离、物理逃离和迷恋6个前因要素中,“迷恋”的一致性最高,对旅游者高幸福感的生成具有重要解释力,但所有单要素均不能构成两类幸福感的充要条件;(2)共析出9种能促进高旅游者幸福感的复杂组合路径,其核心条件均涉及“心理逃离”,表明该要素是旅游者高幸福感生成的重要基础;(3)旅游者高享乐幸福感和实现幸福感的组态条件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享乐幸福感,实现幸福感前因组态的核心条件稍显复杂;(4)在具有最高一致性的路径组合中,两类幸福感均“一定不包含”高拥挤感知。研究结果可深化对旅游者幸福感生成机制的理解,并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和管理提供实践启示。
  • 曹诗图
    2024, 40(02): 160-160.
    <正>惊悉恩师邓先瑞教授于2024年1月24日上午10时19分在武汉病逝,不胜悲痛!邓先瑞教授1938年1月出生,湖南省耒阳人。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并留校任教;1960—1963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进修,师从黄秉维院士;1984—1996年任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1988年4月晋升为教授。邓教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教学委员会委员,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