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4年, 4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王艺, 张红, 邓雯
    2024, 40(01): 1-10.
    城市人口与就业分布的空间耦合与互动机制研究的瓶颈问题之一在于城市空间的多情景模拟。工作流技术能在异构环境中处理复杂事务,同时具有易分享、可执行、任务自动化等特征,是实现可重复、可拓展执行地理分析功能的有效途径。该文将工作流技术引入城市人口与就业分布多情景模拟,基于KNIME平台开发Garin-Lowry模型工作流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查询与输入输出、模型计算和结果分析3个模块;根据Garin-Lowry模型的核心变量设置多种基础就业及交通网络情景,比较同心圆、矩形网格和蜂窝状3种理想城市形态下,不同基础就业中心格局下城市人口与就业的空间结构特征,同时模拟路网局部与整体提速的城市人口与就业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城市形态对城市职住格局影响微弱,但就业中心格局和路网条件对城市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影响显著,就业中心越分散、距离摩擦系数越小,人口的空间扩散效应越显著,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科学中提出的“甜甜圈效应”“丝带假说”,也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政策模拟工具。
  • 戴千一 , 吴柏燕
    2024, 40(01): 11-17+25.
    传统差值扩展技术受数据相关性限制,直接应用于矢量数据可逆水印方案易导致较低的水印容量和较大的数据失真,对顶点相关性低的矢量地图,水印效果更差。为实现更高的水印容量并控制数据失真,该文针对传统差值扩展技术提出改进:(1)在顶点坐标之间插入虚拟坐标,以虚拟坐标为参考点计算坐标差值;(2)将计算得到的坐标差值直方图向左平移,使直方图峰值点与原点重合;(3)水印以差值扩展的方式嵌入平移后的坐标差值中。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水印容量为2 bit/点,至少是传统差值扩展水印容量的6倍;与传统差值扩展方法相比,数据失真更小,原始地图坐标与水印地图坐标的RMSE和地图坐标最大改变量Max-R均大幅降低,算法严格可逆且对顶点相关性低的矢量地图水印效果仍然很好。
  • 陈美雯, 高悦尔, 程璟
    2024, 40(01): 18-25.
    为充分考虑游客的实际出行需求并提高旅游风景道路网布局的合理性,该文基于网络用户评价数据和旅游服务质量等级数据,提出一种旅游风景道路网布局方法,即通过K-means++和随机森林算法对旅游节点各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计算节点重要度及节点间的路线重要度,并结合现状路网条件,制定区域性“快进+慢游”的旅游风景道路网布局方案。以G228福建段沿线区域为例,对旅游风景道路网布局方法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划分旅游节点层次并优化区域性旅游风景道路网布局方案,最终构建出G228福建段沿线区域“两级四类”的区域性旅游风景道路网布局方案。研究结果对区域性旅游风景道路网的构建及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 李启源, 王海军, 曾浩然, 彭小桃, 孙端, 陈睿
    2024, 40(01): 26-36.
    城市扩展模拟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制定合理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元胞自动机为城市扩展模拟提供了方法支撑,但综合表达城市扩展时空复杂性的耦合模型仍较少。该文提出一种耦合多期扩展规律和空间异质性的元胞自动机模型(Multi-Temporal and Spatial Cellular Automata, MTS-CA),首先从多方面刻画城市扩展特征并计算各时期与模拟目标期的特征相似性,由此为不同时期的城市扩展规律分配权重;然后利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对城市空间进行分区,挖掘不同空间特征下的扩展规则,表达空间异质性;最后将各时期的局部空间转换规则加权融合得到耦合模型的转换规则。以上海市为研究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发现:(1)城市扩展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马尔可夫过程,顾及多期扩展规律的模型能更充分表达城市扩展机制,且扩展特征的相似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扩展规律的一致性;(2)挖掘城市扩展规律时,使用地理分区策略可顾及空间异质性,使局部区域概率分布的匹配效果更佳,进而提升模拟精度;(3)MTS-CA可以顾及城市扩展的时空复杂性,实现更准确、合理的城市扩展模拟。
  • 薄立明, 尹力, 魏伟, 赵浪, 夏俊楠
    2024, 40(01): 37-46.
    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判读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是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协调国土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该文以“主体功能”为标尺,运用空间转换矩阵、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山东省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生态空间稳步增加,农业空间大规模缩减,各主体功能区内国土空间格局不断向其主体功能定位演变;(2)农业空间转城镇、生态空间是山东省主导交叉转换类型,邻近中心城市的农产品主产区中城镇空间大规模退化为农业空间,沿湖沿海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填湖造田”“围海造地”导致“由水转地”演变现象显著;(3)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受社会经济政策、自然地理交通因素的综合驱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政府财政投入、重大土地工程和第一、二产业发展诉求等因素尤其关键,不同因素对不同类型空间转换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 邓晓辉, 王琳, 欧彩虹, 王文佳
    2024, 40(01): 47-54+98.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结合PLUS模型科学预测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长株潭都市圈的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低和中等生态风险区域总面积占比大于60%,生态风险加剧区域面积不到生态风险降低区域面积的1%,整体表现出高等级生态风险区向低等级生态风险区转移的特征;(2)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宁乡市、望城区、渌口区、雨花区和长沙县,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边界;(3)相比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用地减少速率变缓,有助于缓解研究区生态风险,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态安全格局。
  • 石建中, 范齐
    2024, 40(01): 55-63.
    融入国际旅游经济网络是中国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举措。以RCEP 15个成员国为研究对象,从国际旅游经济的规模、增长、结构与效率4个维度构建国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国际旅游经济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0—2018年RCEP成员国国际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化及中国角色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RCEP成员国国际旅游经济整体网络结构变动剧烈,呈现紧密度增强、通达度提升、等级度下降趋势,网络结构趋于稳定;网络中单个节点发展差异明显,对中国、新加坡、泰国等少数核心节点依赖性强。(2)RCEP成员国国际旅游经济网络可划分为4个凝聚子群,节点间国际旅游经济联系主要在子群内建立,“小群体”现象显著;中国的网络角色演变经历了从一般的旅游贡献者逐步发展为网络“领头羊”和重要“中间人”,现已成为RCEP成员国国际旅游经济网络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 袁超君, 乔艺波
    2024, 40(01): 64-72.
    基于2001—2019年LandScan全球人口地理栅格数据库,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识别城市市域和主城区,综合考虑次中心人口、面积、距主中心的距离以及城市的尺度效应,从市域和主城区两个层面探讨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集聚程度与多中心程度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9年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总体呈现市域、主城区及主城区中心之间三重集聚而市域中心之间分散的演化特征,但不同规模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大部分人口在100万以内的规模较小城市仍处于市域、主城区和主城区中心人口三重集聚阶段,而人口在100万以上的规模较大城市已出现人口空间分布分散化趋势;研究期内中国约2/3城市表现为从较低集聚程度或多中心程度向较高集聚程度和多中心程度演化,尤其是人口规模发生显著跃迁的城市具有强烈的该类型演化倾向;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应尊重不同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与分散规律,规模较小城市资源配置应更集中高效,而规模较大城市应考虑多中心化的资源配置模式。
  • 孙勇, 张思慧, 王天, 张佩
    2024, 40(01): 73-80.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信息服务业是数字经济的关键部门。该文基于城市信息服务业企业工商注册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2000—2019年我国信息服务业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我国信息服务业新创企业数呈“增加—减少—增加趋势”,主要集聚于城市群与省会城市,中心外围差异显著,且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格局;(2)长三角城市群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规模最大,珠三角城市群活力领先,京津冀城市群的规模和活力均呈下滑趋势,信息服务业整体呈向西南移动趋势;(3)创新水平、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信息基础设施、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对信息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多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空间异质性,在东部地区作用最显著,而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对其影响并不稳健。研究结论能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信息服务业政策制定提供启示。
  • 毕硕本, 王璐烨, 刘少丽, 张丽丽, 袁聪
    2024, 40(01): 81-88.
    为解决传统职住分离测度指标存在的异方差问题,该文采用对数调整就业—居住偏离度,基于成都市的普查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分析街道尺度下成都市主城区人口分布特征和职住空间匹配状况,并借助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社会经济要素与建成环境要素对成都市主城区职住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1)调整后的就业—居住偏离度能消除回归模型中的异方差问题,保障回归结果解释力的有效性;(2)成都市主城区的就业和居住人口密度整体呈现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就业人口趋向市中心集聚,职住分离是主城区的突出特征,二者空间不匹配程度较大;(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就业人口密度、居住人口密度、老年系数、性别比、公交/地铁站点密度、路网密度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密度是影响成都市主城区职住分离的主要因素;(4)就业主导区和居住主导区产生职住分离的内在动力机制存在差异,且影响就业主导区职住分离的因素更复杂。
  • 唐代红, 张晶, 韩志军, 常耀伟, 杜树坤
    2024, 40(01): 89-98.
    中美视东南亚为重要的地缘战略区,两国在东南亚地区具有重要地缘影响。该文以地缘影响力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地缘影响力评估模型,从政治、经济和军事3个领域视角定量刻画中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2010—2021年中国在东南亚的地缘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地缘经济影响力上升最快,且在政治、经济两个领域的影响力逐渐超越美国;美国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一直较平稳,地缘经济影响力增长缓慢,地缘军事影响力较中国优势明显,但差距在减小;中美两国在不同领域对各个国家的地缘影响存在较大差异。(2)国家实力是地缘影响力的作用基石,但国家实力并不与地缘影响力呈严格的正相关性;地缘关系互动是地缘影响力的核心变量,不同领域的互动事件是其具体外在表现,可以作为考量不同领域地缘影响力的要素之一;领域关系是评价地缘影响力不能忽略的重要变量;地理区位、交通条件、文化距离等对地缘影响力具有制约作用,距离较近、交通便捷、文化认同感强有利于增强地缘影响力。
  • 金淘, 芮旸, 林静怡, 王玲, 罗飞
    2024, 40(01): 99-105+113.
    该文以浙闽粤三省95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综合运用加权核密度估计、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在村级尺度多维刻画东南沿海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的空间格局,利用相关系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探测影响因子的作用,进而从地理资本视角分析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并构建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东南沿海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的地形分异和山区集聚格局显著,重心位于闽北山区,核心源区位于浙西南山区;(2)地形条件、人地关系、城村联系和经济收入是影响人口外流率村际差异的显著因子,人均耕地面积与其他因子的协同作用是主导驱动力;(3)传统村落人口外流是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等7个显著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是生态资本、区位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函数。
  • 李元芳, 乔伟峰, 杨春花, 陈园
    2024, 40(01): 106-113.
    村镇建设格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该文以地处苏南的常州市金坛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金坛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测度指标体系,诊断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存在的问题,评价村镇建设格局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点主要围绕主城区、城镇中心及交通主干道分布,整体呈现出“一个大中心、多个小中心”的放射状空间格局,不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可达性分异较大;(2)金坛区居民点分形特征较强,居民点分布呈现出多区域片状集聚的空间特征,基本沿主要交通线路扩张;(3)金坛区村镇建设存在村镇空间形态复杂、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村镇规模等级不合理的问题,据此提出提高村镇空间结构稳定性等村镇建设格局空间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苏南洼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及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罗润, 尤玮, 周年兴, 李在军
    2024, 40(01): 114-124+133.
    研究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对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分别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和“中间高、两翼低”的格局,二者呈显著空间正相关;(2)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具有显著的“倒U形”影响,但对生态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显著的非线性直接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3)数字使用鸿沟和数字能力鸿沟会增强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倒U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促进数字经济稳步增长、缩小“数字鸿沟”以及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赋能作用提供参考。
  • 王凯, 胡奕, 甘畅, 李智慧
    2024, 40(01): 125-133.
    运用改进熵值法和Bootstrap-DEA模型对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及旅游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考察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效率的空间集聚特征,最后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探究科技创新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全国及四大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增长势头强劲,增速形成“中部>东部>西部>东北”的空间格局,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差异较大;30个省域旅游经济效率明显改善,增速呈现“东北>中部>西部>东部”的分布特征。(2)科技创新和旅游经济效率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性明显,并且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的空间集聚模式;科技创新对本地旅游经济效率改善作用明显,但会通过“虹吸效应”和“屏蔽效应”抑制邻近省域旅游经济效率提升。(3)在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外开放等要素是推动旅游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经济效率正向外溢效应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的负向空间效应明显。
  • 陈勤昌, 王兆峰
    2024, 40(01): 134-141.
    科学测度康养旅游发展潜力及其阻碍因素,是客观研判康养旅游产业继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该文基于康复性景观理论核心内涵,从物候益养环境、旅游发展水平、康养服务能力和社会经济基础4个维度系统构建康养旅游发展潜力评估框架,综合采用权重线性组合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揭示中国康养旅游潜力空间异质性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中国康养旅游发展潜力空间分异明显,高潜力区呈片状分布于以东南丘陵地区为主体的南方地区,低潜力区集聚于青藏高原地区及天山山脉两翼;(2)中国康养旅游发展潜力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与云南、贵州两大空间组团呈H-H集聚,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4省区呈L-L集聚,陕西和吉林呈L-H集聚,江西呈H-L集聚;(3)旅游资源丰度、旅游总收入、年平均气温、交通便利程度、优产度为影响康养旅游发展潜力的前5项因子,整体上旅游发展水平影响力最大。
  • 谷义江, 孙根年
    2024, 40(01): 142-148.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域国庆/春节黄金周旅游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黄金周旅游倍增效应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发现:(1)研究期间中国省际黄金周旅游倍增效应呈现整体增强趋势,但区域差异逐渐扩大,冷热点分化明显;(2)国庆假期旅游倍增效应“东高西低”且变化较大,春节假期旅游倍增效应形成东北、西南、粤琼3个稳定高值区,呈三足鼎立态势;(3)31个省域黄金周旅游存在明显的空间依存性,倍增系数高(低)省域的周边省域倍增系数亦高(低);(4)人均GDP、公路里程对国庆假期旅游倍增效应存在负向影响,高A级旅游景区、铁路里程对国庆假期旅游倍增效应存在正向影响,冬季气候舒适度、冰雪旅游指数和高A级旅游景区对春节假期旅游倍增效应存在正向影响。
  • 穆学青, 张超凡, 丁正山, 郭向阳
    2024, 40(01): 149-159.
    旅游生态效率表征旅游业绿色集约发展水平,能直接反映旅游与生态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该文以黄河流域73个市域为研究单元,综合采用Super-SBM模型、线性趋势分析、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8—2017年黄河流域市域尺度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8—2017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均值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态势,且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特征;核密度曲线趋向“双峰”形态发育,右尾延长度增加显著,效率提升效果明显。(2)旅游生态效率等级表现为低效率城市为主体,高效率城市不断扩充,且有向中下游集聚趋势;轻度下降、基本不变市域与轻度提升、显著提升市域数量相当;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局域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空间依赖性特征,区域间存在一定空间整合性,且协作强于竞争;局部空间转移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在短期内难以扭转旅游生态效率依附关系惯性。(3)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格局特征是诸多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城镇化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长期主导因子,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综合交通通达性、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的交互作用对旅游生态效率的正向边际效应明显。
  • 甘畅
    2024, 40(01): 160-160.
    <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生态智慧与地方性生态知识,这些智慧和知识承载了民族记忆,展示了中华文化精髓,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推进西南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此,探析西南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