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39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杨梦勤 , 王艳慧 , 罗霄月 , 蔡鑫雨 , 刘佳皓
    2023, 39(06): 1-8+17.
    当前研究多基于单一数据源模拟单一出行模式的交通网络,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居民真实出行特征。该文以深圳市为例,提出基于交通小区划分和站点路径匹配的多模式交通网络建模方法和居民出行特征分析的多特征融合算法。首先,顾及交通网络时空分异性,设计多尺度交通小区划分算法简化复杂网络;然后,利用站点路径属性与交通小区匹配连接,构建多模式集成的复杂交通网络模型;最后,综合利用移动轨迹挖掘和特征融合技术,设计多模式出行特征融合算法,系统刻画多模式融合下的居民出行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仅使用单一数据源,多模式集成方法能有效消除数据偏差,更准确地揭示区域间的交通紧密程度,更全面地反映居民的出行行为和偏好,可以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和交通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徐学闯, 张恒兵, 符韶华, 刘升传, 王徐磊, 郭甲腾, 敦力民
    2023, 39(06): 9-17.
    三维地质模型对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但基于大规模钻孔数据的城市三维地质建模及地层预测仍缺乏有效手段。该文针对大范围第四系冲积平原地貌的浅层三维地质建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钻孔数据伪标签的半监督深度学习自动建模方法。首先将升采样的钻孔数据输入人工神经网络,然后对待预测网格点添加高置信度伪标签数据,最后结合地貌单元约束预测网格的地层属性。依据沈阳市三环范围内1.2万条岩土工程勘察钻孔数据,应用该方法在阶地、漫滩等地貌单元约束下建立了城市整体三维地层模型,与隐式曲面建模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有效揭示了56个标准地层的覆盖关系,建模结果整体与沈阳市地质情况相符,局部与钻孔数据保持一致,预测能力较强,可为基于大规模、多地层、分布不均匀钻孔数据的高精度深度学习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提供借鉴。
  • 闫倩, 郝春沣, 潘世兵, 仇亚琴
    2023, 39(06): 18-22.
    如何提升城市整体的污水处理能力、改善河流水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该文利用MIKE 11软件构建典型河流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拟模型,对贵阳市南明河干流氨氮浓度的沿程分布规律和水质污染状况及污染原因进行分析;针对重点污染河段构建基于成本—水质的污水处理厂多目标优化模型,设置污水处理厂总投资最小化和河流沿程水质最优化2个优化目标,然后采用快速非支配遗传算法(NSGA-Ⅱ)定量研究污水处理厂总投资与氨氮浓度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污水处理厂多目标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研究区存在3个氨氮浓度超标河段,总长达5.23 km,主要由污水处理厂Plant 2和Plant 13尾水排放和贯城河汇入水质较差导致;(2)由污水处理厂多目标优化模型得到污水处理厂总投资合理区间为6.28亿元~8.50亿元、河流最大氨氮浓度值在1.39~1.50 mg/L之间,河流氨氮浓度每降低0.01 mg/L,新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需增加0.20亿元;(3)针对已建污水处理厂Plant 2和Plant 13进行提升改造,将设计出水水质从一级A标准提升至准Ⅳ类标准,针对新建污水处理厂提出4种推荐优化方案,以满足不同需求下污水处理厂多目标优化方案设置。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内污水处理厂优化升级和水质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 王陈哲, 陈宇佳, 陶诗量, 李明, 胡博, 贾军辉, 陈浩男
    2023, 39(06): 23-27.
    传统室内定位技术多需提前铺设硬件设备,成本较高且对受控环境有一定要求,为此,该文提出一种融合深度学习和特征点识别的室内定位方法。首先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获得实时视频流,通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标志物识别器对视频流中的每帧图像进行标志物识别,从而获得其粗略位置,完成概略定位;其次,对视频流中每帧图像进行特征点识别,并与构建的环境特征信息库中带有位置信息的特征点进行匹配,计算其精确位置,完成精细定位。该方法完全基于图像识别,无须依赖硬件设备,对受控环境普适性较高,在Andriod移动设备终端的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 伍丽君, 胡最
    2023, 39(06): 28-35+64.
    现有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WESV)研究较少关注城市建成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该文借鉴降水量时空调节因子修正当量因子表的方法,引入产水量时空调节因子,估算2017年、2019年和2021年衡阳市中心城区建成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2021年衡阳市中心城区建成区未修正的WESV比2017年减少16.95亿元,而基于降水量修正的WESV比2017年增加10.79亿元,基于产水量修正的WESV比2017年增加12.77亿元。(2)相比基于降水量修正的WESV,基于产水量修正的WESV 2017年减少6.28亿元,2019年减少5.05亿元,2021年减少4.3亿元,表明产水量调节因子能反映降水量、植被覆盖和土层类型等自然特征,有效降低自然气候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的不利影响,进而提高WESV估算的准确性。
  • 高雅雅, 焦利民, 王卫林
    2023, 39(06): 36-44.
    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未来城市空间格局及扩张特征可为优化城市空间、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统筹推进各国城市优先建设领域的互连互通提供数据支撑。该文基于土地与社会经济面板数据,利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回归法预测共享社会经济情景(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s)下“一带一路”沿线62个国家及地区2020—2060年城市用地增量,利用FLUS(Future Land-Use Simulation)模型模拟城市空间格局,从人口密度与城市扩张关系视角分析SSPs情景下研究区城市空间扩张特征。结果表明:(1)2020—206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城市空间呈现明显扩张趋势,SSP1(经济全球化)与SSP5(常规发展)情景下城市空间扩张程度较激烈,SSP3(局部发展)情景下相对较弱。(2)城市用地空间分布在不同情景下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当国家城市化发展较快、国民经济水平较高时,扩张以城市斑块集聚外延为主;当国家城市化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扩张则以城市斑块相对均匀分散为主。(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中超过83%的超大城市呈现松散增长的空间扩张模式,54%的中小城市呈高人口密度—紧凑增长的扩张特征,其中,东亚地区多数城市和欧洲西部城市呈低人口密度—松散增长的扩张特征,中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小城市以高人口密度—紧凑增长的扩张特征为主。
  • 张明斗, 张蕊
    2023, 39(06): 45-54.
    以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样本,首先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熵值法对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整体结构、个体结构、凝聚子群特征,最后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探讨其网络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城镇化包容性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但空间关联性较低,整体网络结构相对稳定,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溢出与受益关系具有明显的东、中、西不平衡特征,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溢出与受益最多的地区仍以东部和中部地区为主,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达度高的地区在整个关联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3)地理邻近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结构升级差异、技术创新水平差异等因素对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
  • 张筱娟, 陈雯, 段诚, 张雨萱, 张蓝心
    2023, 39(06): 55-64.
    该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专利联合申请数据,基于不同尺度视角分别构建黄河流域内部城际创新网络和黄河流域—全国城际创新网络,并探究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最后结合QAP回归分析识别多维距离对黄河流域创新联系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内部视角下,黄河流域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本地蜂鸣程度显著提升;创新联系东南密集、西北稀疏,呈“金字塔型”等级结构;流域内省会城市创新辐射效应显著,在创新网络中的中心性和支配能力显著提升;创新联系具有地理邻近效应和等级效应,呈现接触式连接、等级式连接以及二者相混合的联系模式。(2)全国视角下,黄河流域跨区域创新合作通道多元化,以长江沿江与东部沿海城市构成的“T”形创新轴带为代表;对外创新联系的等级效应逐步强化,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并不断开辟新的创新联系通道。(3)黄河流域创新联系受地理距离、经济距离、科技支出距离和制度距离等多维距离的影响,且不同样本下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存在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提升黄河流域区域整体创新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董瑶嘉, 王甫园, 王开泳
    2023, 39(06): 65-74.
    新冠疫情影响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和城市群城际出行网络,而现有研究较少探究疫情背景下城市群出行网络的时空变化。该文以国内7个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百度迁徙数据对疫情前后(2019年、2021年)国庆假期城市群城际出行流的层级结构、规模体量以及动态格局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疫情改变了城市群城际出行流规模与时间分布,2021年国庆期间城际出行流总量比2019年下降64%,出行态势演变至“C”形和随日期递减至平稳两种类型;(2)城市群外部与内部出行网络存在多核发散、双核驱动和单核辐射3种模式,疫情后出行流更趋低值化、省域化,行政边界对城市群居民出行的约束增强;(3)城市群对外首位联系数量占比高于对内首位联系,联系强度反之,表明疫情后城市群内外首位联系格局的“近邻效应”愈发增强,对外首位联系格局大幅度向省内或邻省收缩;(4)人均GDP与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对出行网络的时空变化具有显著影响,表明疫情后城市群核心城市经济韧性较高,出行流规模较大,受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行政等级和旅游资源丰度对城市的流入规模影响不显著,高铁和公路客运量对城市的流入规模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主要由疫情防控期间短、中距离出行的选择偏好所致。
  • 朱嘉豪, 许章华, 李诗涵, 陈秋霞, 林中原, 凌金瑶, 王琳, 刘智才
    2023, 39(06): 75-83.
    深入探究都市圈尺度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理解区域协同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该文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统计资料估算2000—2020年福州都市圈碳排放量,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剖析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究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福州都市圈碳排放总量从346.4万t增至2 912.5万t,增加约7.4倍;(2)福州都市圈整体碳排放网络关联度升高,碳排放网络结构愈加复杂,但个体中心性差异显著,福州中心城区的个体中心性最高,对整体碳排放网络具有重要控制作用;(3)土地利用程度对碳排放空间分异的作用增强,城镇化率、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资本和社会服务的影响作用减弱,以社会资本为主导的因子交互作用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突出。未来福州都市圈应持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地区间的低碳交流,深化区域碳排放污染的联防联控联治。
  • 田野, 付晨玉, 蒋亮, 董莹, 李嘉伟
    2023, 39(06): 84-90+114.
    该文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航空影响系数模型评价其交通通达性,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交通通达性总体较好,整体呈现出由东至西长三角(高)—徽赣(低)—鄂湘(高)—川渝云贵(低)的分布格局;(2)航空交通造成地区交通通达性的强烈空间扰动,使城市对外交通联系能力增强,突破了地理衰减规律限制,呈现出超平面特征;(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长三角与省会城市引领的特征,与交通通达性存在显著的同频耦合能力,但耦合度表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4)交通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总体表现出由东至西下降趋势,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网络发育的重要空间载体。
  • 李奕淇, 蒋卫国, 邓雅文
    2023, 39(06): 91-97.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体现了“三生”空间协调、人地和谐共融的城市发展理念。该文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人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多空间尺度定量分析2010—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动态变化,并探究人地系统耦合与“三生空间”演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2010—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生产空间面积占比由75%降至71%,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占比分别由11%和14%提升至13%和16%;“人”系统得分整体提升,“地”系统得分稍有下降,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且与“三生空间”配置演化趋势具有较强对应关系;新区北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优,南部属于生态敏感区,开发程度低,耦合协调度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河北雄安新区国土空间格局规划及相关政策实施提供决策支持。
  • 程林, 刘西汉, 田海兰, 高翔, 武爱彬, 王艳霞
    2023, 39(06): 98-105.
    该文以17个已形成“港—产—城”空间结构的临港新城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临港新城的空间扩张特征、空间结构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空间优化建议。结果显示:(1)改革开放以来临港新城空间扩张呈现集聚—分散—集聚趋势,其中1980年代组及1990年代组临港新城以边缘式扩张为主且空间紧凑度较高,21世纪初组临港新城以飞地式扩张为主,空间快速扩张但发展相对分散;(2)1980年代组临港新城已形成稳定的“港—产—城”空间结构(20%∶45%∶35%)且与中心城区空间联系不断增强,1990年代组临港新城工业用地占比升高且靠近中心城市发展趋势减弱,21世纪初组临港新城工业用地占比过高(65%以上)、城市用地占比过小,新城与中心城市空间关联度极低;(3)临港新城的空间扩张和空间结构特征受港口发展水平、新城与中心城市空间距离、建港时长、新城人口增量等多因素影响。最后对不同年代建设的临港新城提出发展建议。
  • 古恒宇, 揭阳扬
    2023, 39(06): 106-114.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在人文经济地理、公共财政、国际贸易、环境经济等领域应用广泛,且影响力持续增加。该文对西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沿革、关键技术和方法、应用研究进行归纳,发现未来西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在理论方面是矩阵指数空间模型、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和贝叶斯方法,在应用方面,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异质性、区域内经济收敛的空间外部性、时空动态模型中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结构模型和非参数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推进。未来中国空间计量经济学应在理论空间计量上提升国际影响力,更准确地利用空间数据和空间计量方法展开实证研究,并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和政策,讲好经济现象地理空间效应的中国故事。
  • 杜钟婧, 丁正山, 穆学青, 郭向阳
    2023, 39(06): 115-124+133.
    韧性思想为实现城市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途径。该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LISA时空跃迁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200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的时空跃迁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基本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整体呈现为“一极独大、东部趋增、西部低平”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异格局,空间集聚性显著。(2)LISA时间路径表明,系统韧性整体空间结构与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具有较强稳定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表现为“以竞争为主导,协同共存”的态势,空间整合性不强;LISA时空跃迁表明,系统韧性具有较强转移惰性和空间锁定特性。(3)劳动力供给度、技术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系统韧性影响较强,解释力总体呈上升态势,政府支持力度和气候环境质量对系统韧性影响较弱,解释力总体呈下降态势,因子间交互作用对系统韧性具有显著增强效应。
  • 何志浩, 张学波, 卢冰坤, 吴江楠, 付文硕
    2023, 39(06): 125-133.
    提升城市群经济韧性对增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抵御恢复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3个维度构建城市群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09—2019年中国11个城市群的经济韧性,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城市群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各城市群经济韧性水平和增幅存在差异,且城市群之间经济韧性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2)中国城市群经济韧性空间分异特征较显著,沿海城市群经济韧性总体高于内陆城市群;城市群经济韧性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格局分布,重心移动轨迹呈现沿西北—西南阶段性迁移特征,整体移动方向为由东北向西南,表现出东北—西南方向暂不稳定、西北—东南方向扩散发展趋势。(3)城市群经济韧性主要受抵御恢复能力和适应调整能力的影响,由道路面积和公交运输车辆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由年末人均储蓄余额和人均GDP代表的金融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是制约城市群经济韧性提升的关键障碍因子。
  • 陆保一, 明庆忠, 史鹏飞, 刘安乐, 郭向阳
    2023, 39(06): 134-142.
    该文基于跨时期的DPSIR-SBM理论框架遴选评价指标,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探查2007—2019年云南省旅游生态安全系统的时空动态特征,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剖析关键因素的复杂交互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云南省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呈波动上升发展态势,各市州发展差距逐渐缩小,极化发展的“马太效应”有所减弱;(2)各市州旅游生态安全等级的跃升态势明显,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经历了极化布局至均衡化布局的演变过程,并在期末总体表现为“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3)影响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的原因具有非对称性及多重并发性,实现高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的影响路径包括多元要素聚合型、政府投入弥补型,导致非高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的影响路径包括产业基础薄弱型、核心要素抑制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