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39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潘炳煌 , 滕玉浩 , 钱凌欣 , 罗文 , 俞肇元
    2023, 39(05): 1-7.
    热释电红外(Passive Infrared, PIR)传感器人体行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特征建模与识别,对轨迹重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易忽略传感器布设环境的影响,导致重构结果不确定性较大。为提高重构轨迹的完备性,该文将传感器与环境的连通性作为PIR传感器网络轨迹重构中的约束条件,从空间相邻、时间连续、传感器外连通三方面对轨迹重构过程进行优化。以PIR传感器系统模拟场景中对象随机移动为例,对传感器的响应数据进行轨迹重构,得到对象的连续行为轨迹,结果与场景模拟轨迹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文方法的有效性。
  • 张波, 潘佩佩, 王新云, 温佳昱, 任佳璇, 刘苗苗
    2023, 39(05): 8-16.
    该文利用GMOP-PLUS耦合模型预测2030年京津冀地区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土地利用功能测度探究不同模拟情景下“三生”空间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基础性作用,其中坡度、DEM、温度和降水贡献度均超过6%;除未利用地外,人口因素贡献度均超过11%,是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交通线对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的扩张具有重要影响,贡献度均超过4.5%。(2)预测结果总体呈耕地和草地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扩张能力最强,耕地较多被占用,但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类型增减幅度不同。(3)4种情景下京津冀土地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存在权衡关系,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具有协同关系,但不同情景下权衡/协同关系有明显的县域差异。生态涵养情景下耦合协调度最高(0.908 9),其次是经济发展情景和耕地保护情景,而惯性发展情景下耦合协调度最低。未来发展应充分考虑生态涵养情景,作为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策略。
  • 王宇璇, 闫浩文, 张黎明, 王小龙
    2023, 39(05): 17-21+38.
    为平衡保密与共享的矛盾,现主要采用脱密技术实现矢量地理数据在安全保护前提下的共享,其中,常利用非线性变换方法进行几何精度脱密,而在地理空间数据中嵌入数字指纹,可达到版权保护的目的,但会对空间数据造成一定误差。该文提出一种可溯源的矢量地理数据脱密算法,利用可控误差的数字指纹嵌入,实现对矢量地理数据进行几何精度脱密和版权保护的双重目的,脱密后数据能保持较好的图形形态及空间关系,且可用性较强,实现了脱密数据在使用时的版权保护,可为“合理保密,充分使用”的矢量地理数据共享需求提供支撑。
  • 李旭, 王志慧, 李春意, 刘杨, 马力
    2023, 39(05): 22-29.
    复杂地形严重影响光学卫星遥感在山区的定量化应用精度,基于开源DEM的半经验地形校正模型是消除遥感观测地形效应的常用方法,然而对不同开源DEM和不同校正模型的最佳组合方式仍缺乏研究。该文以黄土丘陵区为例,基于Landsat8 OLI影像,使用3种开源DEM(AW3D、SRTM、GDEM)和4种地形校正模型(C模型、SCS+C模型、SE模型、MIN模型)开展地形校正试验,并通过构建地形校正效果评价指标,对由太阳局地入射角引起的光谱异常、坡向引起的光谱异常和同地类光谱变异性的校正效果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基于不同开源DEM产品的综合地形校正效果排序为AW3D>SRTM>GDEM,基于AW3D产品的地形校正能最精细刻画遥感影像地表反射率对局地太阳入射角变化的响应规律;所有开源DEM和校正模型组合试验中,AW3D产品和SE校正模型组合的地形校正效果最佳,对太阳局地入射角引起的光谱异常、坡向引起的光谱异常和同地类光谱异常的减少幅度分别为98.2%、38.8%和97.4%。研究成果可为黄土丘陵区遥感影像地形校正提供参考。
  • 吴巧丽 , 张鑫阳 , 蒋捷
    2023, 39(05): 30-38.
    该文选取MODIS LULC产品(MCD12Q1)和精度较高的CLCD LULC产品分析2001—2019年黄土高原LUCC的时空变化格局,并进一步利用陆面生态过程模型(FGM)模拟分析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变化以及MCD12Q1时序产品分类误差对GPP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CD12Q1数据错误显示2001—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呈“耕地增加、草地减少”的LUCC格局,主要由MCD12Q1数据对耕地和草地分类混淆导致,而CLCD LULC数据则正确捕捉到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减少、草地和林地增加”的LUCC变化规律;基于CLCD LULC产品驱动的FGM模拟结果显示,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约为5 210.2 Tg C a~(-1),退耕还林还草实施20年来其植被碳吸收能力显著增强(变化趋势为6.4 Tg C a~(-2),P<0.001);若采用长时序MCD12Q1数据驱动FGM模型,会造成GPP年总量高估约9.6%、GPP年际变化趋势高估22.7%。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认识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策略制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 王雨嫣, 吴森森, 杜震洪
    2023, 39(05): 39-46+56.
    为在不违反隐私的情况下促进全球多源海洋数据集成与联合使用,该文引入群体学习(Swarm Leanring)和隐私保护树(Secure Boost)用于数据隐私整合和树形模型训练,以海洋盐度反演作为实践场景,提出SLSB-LightGBM模型,并在全球4片海域内进行测试。使用各区隐私数据分别构建SLSB-LightGBM全局模型和SLSB-LightGBM迁移模型,基于本地学习思想构建4个单区LightGBM模型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单区模型在复杂海域的盐度反演效果较差,且适用区域局限性明显;SLSB-LightGBM模型在1 PSU和0.8 PSU条件下精度分别高于84%和76%,均方误差(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均小于0.58,同时泛化性明显高于本地学习,在盐度分布复杂和数据量小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模型准确度,而且SLSB-LightGBM模型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完全保证了隐私性,在海洋领域的初次尝试表现卓越,可为探索复杂场景的海洋数据隐私联合使用提供新的方法。
  • 郭垠宏, 宋涛, 葛岳静
    2023, 39(05): 47-56.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欧携手加强科技与经贸合作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该文以中国和欧洲国家为研究对象,以国际科技贸易竞争的核心领域——电气工程领域为例,利用WOS核心集合论文合作数据和EPS平台世界贸易数据,构建中国和欧洲各国科技合作和经贸合作矩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借助共同演化指数探究中国与欧洲国家在科技与经贸两个网络中空间结构、等级结构的共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电气工程领域的科技、经贸网络分别经历了“西强东弱”到“东西突出、中间凹陷”及“中间突出、四周凹陷”到“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变化;等级结构上,科技、经贸网络均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且近年来核心国家数量明显减少,核心、边缘国家间差异增大。(2)科技和经贸网络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关系,两个网络凝聚子群匹配的国家从2003年的中欧、南欧少数小国扩展到2018年的中国及大部分西欧、中东欧国家,整体上呈现出东拓、西延、南下、北上的空间态势,共同演化指数逐年增长,共同演化特征显著。
  • 王文刚, 崔承润, 李汝资
    2023, 39(05): 57-65.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05—2020年中国500强民营企业统计数据,探究中国头部民营企业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发现:(1)2005—2020年中国头部民营企业呈现东、中、西非均衡分布的空间特征,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空间分布结构由“单核、多点”转变为“一带、双核、多点”;(2)中国头部民营企业的主营行业结构集中度较高,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民营企业的行业部门结构总体与我国经济结构演化相一致;(3)省域视角下,经济发达省域头部民营企业的空间集中度与行业集中度均呈下降趋势,经济欠发达省域头部民营企业数量较少,集中度较高;(4)中国头部民营企业的空间分布受经济、政策、市场和地区驱动力等多因素影响,经济、政策和地区驱动力的影响呈增强趋势,市场驱动力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 吴思琪, 李君轶
    2023, 39(05): 66-7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游客情感体验,夜间旅游也逐渐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但对于日/夜景观对游客情感体验的影响差异却鲜有研究。该文以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为案例地,基于自下而上的视觉注意机制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运用眼动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日/夜景观对游客情感体验与行为意向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旅游街区日/夜景观差异能明显引起游客视觉注意,且眼动特征存在差异;(2)日/夜景观差异对情感体验有显著影响,夜间景观对情感体验的影响更积极;(3)吸引程度评价在情感体验(愉悦度、唤醒度)和行为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该研究丰富了游客情感体验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可为旅游街区的管理与发展提供参考。
  • 刘可文, 余琪琪
    2023, 39(05): 74-81.
    该文利用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度等方法分析2010年和2019年长江三角洲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空间演化特征及其与创新资源集聚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主要结论为:(1)长三角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空间总体布局从单核的中心外围结构向多核的中心外围结构转变,在由沪宁、沪杭甬沿线城市构成的中心区呈成片布局,并有向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科创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在外围地区单个创新孤岛与落后成片的洼地共存。(2)不同类型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空间布局存在差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分析型产业主要集聚在核心区和科创中心城市,互联网、先进智能制造等综合型产业逐渐向核心区、中心城市集聚,文化创意等符号型产业布局集聚程度略有降低,新能源产业偏向聚集在创新资源与政策条件均较好区域。(3)长三角创新创业空间发展水平和创新资源集聚水平耦合协调较好的区域为沪宁合和沪杭甬沿线城市,城市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
  • 罗含敏, 陆颖, 杨燕平, 袁旭
    2023, 39(05): 82-89.
    为探究1978—2021年国际河流的研究脉络和特征,该文以Web of Science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可视化工具对国际河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国际河流研究由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转变,多学科、跨领域特征日益明显,在环境科学、水文学等学科主导下,主要关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国际河流径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跨区域合作管理等;(2)机构间的合作多以地理位置为纽带开展,影响地缘合作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利益、文化需求和内部政治需求;(3)大多国际河流流域缺乏有效、多边、综合的合作机制,部分国际河流流域研究由域外国主导,域内国参与度较低,导致流域国难以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4)国际河流的研究视野由体制完善的发达国家(莱茵河、多瑙河等流域国家)转移至新兴经济体国家(湄公河、恒河、尼罗河等流域国家),研究方向涉及国际河流自然研究、社会治理研究和国际地缘政治研究,模型、遥感等交叉方法备受关注;(5)未来国际河流研究可从多学科融合下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国际河流理化环境的影响探究、生态系统风险评估、跨境区域合作与管理三方面开展。
  • 常洁, 何鹏, 林正雨
    2023, 39(05): 90-97.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学识别乡村地域发展的不同类型并探寻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振兴路径,是推动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从乡村生计系统“风险性—抵御力”二维视角构建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20年四川省乡村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四川省乡村生计环境风险性指数先升后降,自然环境风险是决定生计环境风险的主要因素,各地区风险等级变化不大,川西高原地区最高,川西平原和盆中丘区较低;(2)生计资本抵御力指数呈持续上升态势,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逐步成为决定乡村地区抵御生计风险的关键因素,低水平区域主要集中在川东丘区、甘孜州大部及凉山州乌蒙山区;(3)生计环境风险性与生计资本抵御力耦合协调水平逐步从“轻度失调、濒临失调”水平转向“初级协调、中级协调”水平。基于四川省乡村地区生计系统风险和抵御力的类型和变化特征,提出推动乡村耦合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分区优化策略。
  • 徐磊, 张盼盼, 张贵军, 杨静园, 胡丰, 马立军
    2023, 39(05): 98-106+130.
    科学认识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是乡村空间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也是应对乡村地域空间发展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的基础。该文基于系统论与认识论,从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出发,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水平,分析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逐年上升,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态势,且负向集聚程度逐步增强,邻近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的差异增大;(2)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水平也呈现逐年升高的特征,中等韧性水平以上的区域范围逐渐扩大,且正向集聚程度逐渐增强,邻近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水平的差异减小;(3)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之间耦合协调水平总体上逐年提高,从拮抗阶段逐步过渡到磨合阶段为主,耦合协调度也不断向更高的稳态转变。
  • 王韶华, 徐静蕾, 张伟, 何美璇
    2023, 39(05): 107-113+144.
    基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HP、改进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2018年京津冀13市工业绿色发展的时空分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拓展的STIRPA模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空间计量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揭示人口、财富、技术、结构对京津冀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京津冀工业绿色发展上升趋势明显,但始终处于“较差”级别,级别较高市域大多位于京津附近的“心房”区域,级别较低市域大多位于“心底”区域。(2)人口存在“U”形影响且会抑制技术的正向促进作用、减缓结构的消极影响,技术的直接促进作用明显,但会强化政府干预下结构的消极影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财富的消极影响。(3)人口对北京、石家庄、邯郸、保定、沧州的工业绿色发展影响较显著,技术对邢台、张家口、承德、廊坊、衡水、天津的影响较显著,结构对唐山、秦皇岛、天津等的影响较显著,财富对北京的影响较显著。
  • 张新林, 仇方道, 谭俊涛, 王长建, 杨振
    2023, 39(05): 114-121.
    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规律,探讨地方政府在产业生态化转型方面的策略性互动形态,有助于制定更加精确的对策建议,促进产业生态化协同转型。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间产业生态化水平的差异不断增加,具有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现象;(2)产业生态化转型力度整体呈先降后升趋势,由空间不相关向空间显著集聚转变,局部区域表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现象,与产业生态化水平的空间错位程度不断增加;(3)2010—2014年空间策略性互动形态表现为无策略,2014—2019年空间策略性互动形态表现为模仿策略。最后,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 麻学锋, 谭佳欣
    2023, 39(05): 122-130.
    该文以欠发达地区湘西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空间自相关分析2012—2020年湘西地区旅游休闲业态集聚格局以及区域大交通模式和小交通模式下的交通网络通达性,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交通网络对旅游休闲业态集聚格局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湘西地区大交通网络通达性不断提升,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均值由2012年的4.369 h降至2020年的1.941 h,降幅达55.564%;旅游休闲业态呈现以武陵源、凤凰和鹤城为集聚核心的分布格局;大交通网络通达性与旅游休闲业态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特征。(2)小交通网络模式下,旅游休闲业态的驾车通达性高于公交和步行通达性,且随着时间阈值的递增,差距逐渐增大,各区县时间成本呈现差异性。(3)经济发展、政府支持、交通通达性、旅游需求和资源禀赋对旅游休闲业态集聚的解释力依次递减,其中,交通通达性和政府支持的交互作用对旅游休闲业态集聚影响最强。
  • 纪颖超, 郑向敏, 殷杰
    2023, 39(05): 131-137.
    侨乡文化是鼓浪屿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游客侨乡文化体验质量是促进鼓浪屿侨乡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该文从游客体验视角识别游客感知的鼓浪屿侨乡文化元素,运用IPA分析法评估游客对侨乡文化的体验质量,识别侨乡文化的优势巩固元素与重点改进元素,并借助最优尺度法揭示侨乡文化优势巩固元素与重点改进元素的客群特征。研究发现:(1)游客感知的鼓浪屿侨乡文化包括建筑、音乐、饮食及精神四大文化类目,涵盖建筑风格、工艺装饰、音乐氛围等15个要素;(2)IPA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文化属于优势巩固元素,饮食文化则为重点改进元素,具体而言,游客对建筑风格要素评价最好,对饮食价格要素感知最差;(3)鼓浪屿侨乡文化的优势巩固元素与重点改进元素具有明显的客群特征,对优势巩固元素表示非常满意的人群年龄主要为19~30岁,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以教师、企业员工为主,收入在6 001元及以上,前往次数在2次及以上,且对侨乡文化有一定了解,对重点改进要素表示非常不满意的人群年龄主要为19~30岁,以教师、企业员工与自由职业者为主,收入在3 001元及以上,前往次数在2次及以上,对鼓浪屿了解程度一般。
  • 方叶林, 王秋月, 吴燕妮, 余润哲
    2023, 39(05): 138-144.
    该文基于网络游记中沪昆高铁沿线25个城市旅游线路数据构建旅游流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比分析高铁开通前后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沪昆高铁沿线旅游流网络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和规模—位序特征;各凝聚子群内部联系不紧密,但部分子群间联系较紧密;旅游流网络核心—边缘特征显著,核心区对边缘区产生一定的“涓滴效应”;上海、杭州、长沙、南昌、昆明等城市具有明显的结构洞优势。对比高铁开通前后各项指标发现,高铁开通后各城市间旅游互动有所提升,多数省会城市在旅游流网络中的优势地位增强,但旅游流网络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研究结果对于探究沪昆高铁沿线城市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以及深入了解高铁沿线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和优化城市旅游空间布局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