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39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王海起, 王琼, 李留珂, 刘峰, 李发东, 徐建波, 王志海, 闫峰, 周啸宇, 单宇飞
    2023, 39(04): 1-9.
    目前中国的减贫战略转型为制定复合贫困整体解决方案,其中扶贫分析涉及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数据间潜在的相似性和相关性难以被直接挖掘和利用。该文结合扶贫数据,经本体设计、知识抽取、实体对齐、实体融合和知识推理构建扶贫地理知识图谱。首先依据扶贫数据设计本体模型,然后搭建ALBERT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模型用于知识抽取,以及基于地名的多特征行政区划实体对齐模型用于地名消歧,再经实体融合及知识推理后形成扶贫地理知识图谱。基于图谱进行社区划分,从物资关系、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分析扶贫项目的社区划分结果,发现社区中扶贫项目实施的特点及潜在联系,为后续制定扶贫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 杨云佳, 史兴民
    2023, 39(04): 10-16.
    2020—2021年“一路象北”(一群云南大象集体向北迁移并返回)事件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该文对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一路象北”事件微博数据进行时空分析与情感分析,结果表明:(1)该事件属于大众媒体导入性事件,微博评论与微博博文热度趋势大致同步,但最高值的出现时间不同;(2)全国尺度上,东、中、西部的关注热度空间格局各有特点,云南、河南、四川的热度较高,云南省内微博热度集中于大象行经地点,整体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3)微博博文与评论的文本相似度较低,情感的侧重点略有偏差,利用社会语义网络分析得到的中心、次中心有差异,整体呈现正向情感。该研究可为中长时间尺度的网络事件舆情分析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 兰泽多, 芮小平
    2023, 39(04): 17-22.
    为提高山区道路行驶的安全性,该文将增加不安全区域道路阻抗、减少阻抗较大(即安全性较低)道路的通过率作为基本思路,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随机森林的山区道路安全路径规划算法。该算法在采集典型路段的道路等级、坡度、可视域及道路起伏度等安全影响因素的特征值和安全行驶速度的基础上,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安全行驶影响因子与安全行驶速度之间的映射模型,结合模糊推理方法估算未采样路段的安全行驶速度,获得全路网的安全行驶速度进而构建路网阻抗,据此制定山区道路安全路径规划路线。以山西某山区巡检路径规划为例,对山区道路安全路径规划算法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所规划的巡检路径方案能有效规避陡坡和视域差的路段,得到较合理、安全的线路,可为巡检员山区道路安全出行提供保障。
  • 丁凯孟, 徐楠, 吕东, 徐琴, 马冀
    2023, 39(04): 23-28.
    作为一种新的完整性认证技术,主题敏感哈希能实现高分影像的主题偏向性认证,克服了现有认证技术的不足,但现有主题敏感哈希算法在鲁棒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该文在简述主题敏感哈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高分影像完整性认证的主题敏感哈希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特定主题构建训练样本集,并基于该样本集训练Swin-Unet;然后采用Swin-Unet提取高分影像的主题敏感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提取特征进行压缩编码,进而生成影像的主题敏感哈希序列。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鲁棒性相对现有算法有较大提高,算法的篡改敏感性和安全性与现有算法相近,且对主题相关篡改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 周涛, 黄波
    2023, 39(04): 29-36.
    通过卫星遥感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数据存在显著的覆盖缺失问题,而现有的插补方法对AOD的地理时空异质性考虑不足,严重影响了插补关系的时空建模可靠性。该文在集成学习模型的非线性关系拟合基础上,针对遥感AOD的地理时空异质性特点,从地理时空位置特征构建与插补关系建模两方面入手,提出一种考虑地理时空异质性的AOD插补方法。该方法结合了地理时空位置编码策略和极端梯度提升树模型,有效解决了地理时空位置特征变化不均匀和非线性关系建模的问题,并在2019年中国区域日均1 km的AOD数据插补实验中取得了88.67%的拟合精度,与地面实测数据的相关性达0.842,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插补精度及可靠性,可为空气污染的科学防治提供数据与方法支持。
  • 徐鹤, 张玉新, 侯西勇, 樊超, 郭玉
    2023, 39(04): 37-43.
    分形维数是描述海岸线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手工绘制量规圆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在准确性和便捷性上已不适用于当前信息时代大空间尺度的海岸线研究。该文基于开源PyQGIS开发自动化量规法计算软件,实现了中国大陆及不同海区、不同沿海省域海岸线量规维的高效计算,并与网格法计算的盒计维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传统手工量规法相比,自动化量规法能在延长计算标度的同时保证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得到的量规维总体上高于网格法得到的盒计维;(2)经自动化量规法计算得到的2020年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分形维数为1.194 8,杭州湾以北和以南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170 4和1.217 5,说明杭州湾以南海岸线更复杂;(3)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海区层面上,南海海区分形维数最大(1.209 1),南黄海海区最小(1.156 3),省域层面上,天津的分形维数最大(1.290 4),上海最小(1.087 5)。自动化量规法计算软件可为海岸线分形研究提供便捷有力的计算工具,同时可为海岸线资源调查和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张伟丽, 张时雨
    2023, 39(04): 44-53.
    该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法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2003—2019年中国328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传导机制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1)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呈上升趋势,高质量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中等和中高水平城市数量逐年增多。(2)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密度较高,中心性较高的城市多分布在中部地区;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8个板块,包括3个双向溢出板块、1个净溢出板块、2个经纪人板块和2个主受益板块,溢出类板块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受益类板块多位于西部地区,板块之间存在多条传导路径,经纪人板块在其中扮演桥梁角色。(3)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主要由于城市间在经济增长、政府干预及地理距离等方面存在差异。
  • 廖洋一, 苏维词
    2023, 39(04): 54-62.
    该文从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3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2011—2020年重庆三峡库区15个区县共同富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重庆三峡库区整体及各区县共同富裕水平不断上升,区县间差距依然存在,但呈“良性追赶”态势,从各维度看,发展性维度共同富裕水平最高,共享性维度共同富裕水平增长最显著,可持续性维度共同富裕水平最低;(2)重庆三峡库区共同富裕水平等级由中等及以下水平提升至中等及以上水平,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地域差异显著;(3)库区共同富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主要有高—高和低—低2种空间集聚类型;(4)经济发展、金融支撑、市场化水平和城镇化率为共同富裕水平的主导影响因子,区位因子、政府调控、地形条件与产业结构为重要影响因子,各影响因子交互作用类型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 张莉杰 , 董俊武 , 王艳慧
    2023, 39(04): 63-71.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空间公平性是评价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该文基于全局与精细格网相结合的视角,运用空间公平(SE)指数和区位熵评估了武汉市主城区公共交通资源配置的空间公平性,进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揭示了建成环境因子对空间公平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武汉市主城区的三环线内呈现出6个公共交通供给高密度集聚中心和1个集聚带,交通资源供给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江汉区的公共交通空间公平性最高,青山区最差,整体呈现江南优于江北、城乡结合部外优于城乡结合部内的特点,其中53%的分析单元低于研究区平均水平;(3)常规公交邻近度、居住密度、主要道路密度和道路交叉口密度对公共交通空间公平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可为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 王鹏, 吴建民, 广新菊
    2023, 39(04): 72-76+120.
    该文以河北省5个国家级高新区为案例地,采用扩展PMC指数模型将单一政策扩展到政策群,并将计算结果与具体政策内容结合分析,开展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研究。研究发现河北省5个国家级高新区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上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均衡和主题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石家庄高新区科技创新政策力度明显较高,尤其是针对平台、人才、高技术企业等重要创新资源的政策制定力度远高于其他高新区;在政策主题方面,5个高新区在创新成果产出和开放创新方面的政策相对较弱。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河北省国家级高新区应重视创新成果产出和开放创新方面的政策制定,唐山、保定、承德、燕郊高新区还应同时重视平台、人才、高技术企业等方面的政策制定。
  • 王培家, 章锦河, 徐冬, 马小宾, 周乐莹
    2023, 39(04): 77-85.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是链接人类福祉和自然环境的纽带。该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国外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其演化趋势和研究热点并探讨对国内研究的启示。国外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经历了萌芽(1997—2005年)、增长(2006—2014年)、爆发(2015—2021年)3个阶段,主要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权衡与协同、空间流动以及集成与优化4个角度展开。目前,国内研究亟须建立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决策系统框架、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动态评估体系和模型、加强基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人与自然系统耦合研究、强化多尺度关联研究等。
  • 鄢继尧, 赵媛, 郭宇, 朱星雨
    2023, 39(04): 86-95.
    以全国3 61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非遗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异特征,采用空间关系模型分析全国及各城市非遗与A级旅游景区、传统村落、博物馆等有形空间载体的空间关系,并运用K-means聚类法划分出具有相似优势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类型区。研究发现:(1)类型结构上,传统技艺、民俗类非遗数量较多,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传统医药等非遗占比有所提升,更加融入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2)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东西部多、中部少”及连片状分布特征,拥有2个高密度区、3个次高密度区。近年来,拥有非遗的城市数量逐渐增多,但仍主要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口岸和少数民族集聚地。非遗与A级旅游景区、传统村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与旅游融合发展潜力分别为中等、较低、较高。(3)全国可分为四大类型区,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优势区包括北京、上海、重庆等10个城市,主要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传统村落优势区包括黔东南、晋城、黄山等20个城市,主要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少数民族集聚地;次级优势区包括嘉兴、潍坊、济宁等51个城市,山东、浙江、江苏数量较多;低优势区遍布全国。最后,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针对性对策。
  • 贺飞, 吕晓
    2023, 39(04): 96-102.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减施与增效之间的矛盾是粮食主产区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以山东省16个地市为研究单元,探讨2000—2020年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的时空耦合格局及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的区域差异波动上升,化肥施用量总体表现为“大幅增加—小幅增加—大幅减少”的递减趋势,空间上表现为“鲁东地区<鲁中地区<鲁西地区”,粮食产量增幅东西分异显著;(2)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空间耦合较显著,鲁西地区“高—高”耦合程度最高,鲁中和鲁东地区“低—低”耦合程度较高,2020年较上一年耦合程度减少;(3)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粮肥耦合关系由“粮肥同增型”向“粮肥同减型”“减施增效型”转变为主。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具有区域差异性的化肥管制政策建议。
  • 刘晓倩, 黄波
    2023, 39(04): 103-111.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该文基于多源数据,运用多种生态、最小累计阻力(MCR)、断裂点、场强等方法和模型,分析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并提取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和流转量。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缘于建成区土地迅速扩张,201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缓慢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生态问题仍突出;(2)2010—2018年深圳市西部沿海地区的高盈余面积逐渐减少,龙岗北区和龙华片区的高赤字区域明显增加;(3)深圳市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部,西丽水库和铁岭水库的生态价值主要流向南山片区,生态源地与生态需求地距离越近且生态源地斑块面积越大,生态系统服务流转强度越大。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生态空间管理和生态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 苏建军, 李丹
    2023, 39(04): 112-120.
    基于2000—2017年旅游产业投资与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回归模型揭示中国31省域旅游产业投资及其驱动力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投资呈显著性增长,年际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但相对差异显现出收敛性;(2)空间尺度上,旅游产业投资增长不具同步性,区域内旅游产业投资极化现象较突出,东部地区居绝对优势地位,旅游产业投资区域内外差异均有不同程度回升,但缩小趋势未变;(3)区域内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最高,主要源于区域内旅游产业投资非均衡性增长,旅游产业投资驱动力具有区域异质性,东、中部产业结构驱动作用最强,而西部经济增长驱动作用最强;(4)不同时期全国旅游产业投资驱动力作用迥然不同,产业结构是首要驱动力,社会财富规模与旅游市场规模次之,经济增长驱动效应有待加强,旅游消费需求驱动作用最弱。最后,提出差别化区域旅游产业投资建议。
  • 王兆峰, 张先甜
    2023, 39(04): 121-128.
    探究雾霾污染对入境旅游流的影响是稳定入境旅游市场、导控入境旅游流空间的重要议题。该文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2002—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流的空间演化特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剖析雾霾污染对入境旅游流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和非均衡性,二者在空间形态上的演化具有显著的“东南—西北”反向耦合特征;(2)长三角城市群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流整体表现为空间负相关关系,研究期内二者负向空间依赖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从局部空间看,主要以“高—低”“低—高”“高—高”3种空间集聚形态为主,“高—低”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安徽省西南部、江苏省东北部,舟山表现为稳定的“低—高”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城市主要为苏州、嘉兴和南通;(3)雾霾污染对本地区入境旅游流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通过空间关联对邻近地区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交通便利程度等对邻近地区入境旅游流具有空间溢出影响。最后,提出强化区域防霾治霾的联动作用、统筹协调各旅游要素等相关建议,以稳定入境旅游市场、提高国际旅游竞争力,实现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
  • 唐玉婷, 阮文奇
    2023, 39(04): 129-137.
    旅游开发已成为民族地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地区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催化剂,然而民族旅游呈现同质化、商业化、庸俗化开发,其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日益突出,给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因此亟须探讨游客对民族旅游地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该文基于旅游仪式理论构建民族旅游地文化认同形成的理论路径,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型检验。研究发现:(1)民族旅游仪式是游客形成地方文化认同的核心要素;(2)旅游真实性、新颖性与旅游体验是民族旅游仪式影响游客文化认同的中间桥梁,发挥链式中介作用;(3)旅游涉入度显著强化了民族旅游仪式对旅游真实性、新颖性与旅游体验的正向影响,发挥着重要的情景作用。该研究进一步厘清了游客民族文化认同形成的过程机理,凸显了旅游真实性与新颖性感知的协同作用,拓展了民族旅游文化认同研究的内容框架和理论体系,可为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交流与认同提供理论指导。
  • 戴其文, 代嫣红, 陈泽宇, 姚莉, 韦柳君, 徐伟
    2023, 39(04): 138-14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民宿旅游者“感知价值—满意度—忠诚度”的理论模型,选取阳朔的民宿旅游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验证民宿旅游者的感知价值、满意度和个人因素对忠诚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民宿旅游者的感知价值、满意度和忠诚度之间的理论关系模型基本得到证实。民宿旅游者的感知价值可直接提升忠诚度,也可通过低满意度间接削弱忠诚度。总体上,民宿旅游者的感知价值提升了忠诚度。(2)因为民宿旅游者的实际体验未达到预期,其感知价值抑制了满意度,而民宿旅游者较低的满意度并不显著影响忠诚度。(3)民宿旅游者的个人因素不影响忠诚度,也不能通过感知价值和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也未能通过感知价值影响满意度。最后,从民宿经营者、政府和管理机构3个层面提出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