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39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刘星雨, 盛业华, 秦佳睿, 刘青昊, 叶龙杰
    2023, 39(03): 1-6.
    时空轨迹数据关联的语义信息能更好地反映用户行为,对于POI密集分布的城市区域,轨迹的语义信息很难根据单一的距离或时间要素进行匹配,该文设计一种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的时空轨迹语义匹配方法。首先,利用时间阈值与距离阈值提取逗留点,并利用考虑时间的DBSCAN聚类方法对逗留点进行聚类,得到由抽象停留位置构成的轨迹;然后,结合POI数据获得停留位置的候选语义,再以停留位置序列为观测序列,以每个停留位置所关联的候选地点作为隐藏状态建立HMM,并用改进的加权距离的TF-IDF方法计算HMM的观测概率;最后,解算HMM得到最有可能的访问地点序列作为轨迹的语义匹配结果。该方法不依赖其他外部数据或训练数据,适用于POI密集分布的城市区域,基于真实时空轨迹数据集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时开鑫, 陈跃红, 张晓祥, 马强, 任立良
    2023, 39(03): 7-15.
    目前山洪灾害区划中常用的传统聚类方法大多仅考虑区划基础空间单元的属性特征,很少考虑基础空间单元的结构信息。该文同时考虑区划基础空间单元的属性和结构特征,提出基于图聚类神经网络的山洪灾害危险性区划方法,以江西省小流域为区划的基础空间单元,构建图聚类神经网络模型,根据聚类有效性指标确定最佳聚类数,并通过碎屑图斑合并获得16个山洪灾害危险性同质性区域,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和江西省历史山洪灾害点数据对区划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显示:基于图聚类神经网络模型的江西省山洪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与历史山洪灾害点的地理探测器q值达0.792,比传统的K-means和Ward聚类方法分别提高了0.386和0.104,能较好地刻画江西省山洪灾害危险性的空间分异格局。通过融合属性和结构特征有助于提升区划效果,可为江西省市县级政府部门制定因地制宜的山洪灾害防治管理措施提供辅助决策,同时也可为其他自然地理区划提供新的方法参考。
  • 郑雪姣, 杨雪, 余建华, 赵一凡, 杨鸿海, 唐炉亮
    2023, 39(03): 16-22.
    现有行人路网连通性研究主要从机动车路网角度出发,忽略了包含人行道、人行横道以及公共交通站点布设对行人路网连通性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顾及公共交通转换自由度的行人路网连通性评价模型,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区域内行人路网连通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中心城区行人路网连通性呈现圈层式变化格局,公共交通明显降低了路网连通性的两极分化,显著提升了三环内及沿线区域行人步行便利性;(2)武侯区和金牛区的行人路网连通性高于成华区、锦江区和青羊区,行人路网整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在考虑公共交通转换因素后,不同街区行人路网连通性差异缩小,需要进一步优化边缘地区行人路网与公共交通的空间布局。
  • 施泓羽, 唐炉亮, 郑枭于, 杜韵琦, 吴悦然
    2023, 39(03): 23-30.
    新冠疫情(COVID-19)对人口流动与城市网络产生了巨大影响,该文基于百度人口迁徙数据,利用多维度特征评价方法分析疫情暴发前后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关联特征变化,有助于重大卫生事件突发期间人口出行和迁徙模式认知以及疫情后的社会恢复。结果表明:(1)城市网络中重要性相对较高的城市面对疫情等突发状况冲击时的韧性比低位城市小,加权优势度最大起伏可达0.380,且城市位次恢复需要更多时间;(2)城市间形成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京津冀4个城市群为核心顶点的“筝型”城市网络结构,核心城市群中的大规模疫情暴发会明显抑制整个网络的人口流动规模和密度,并且其部分城市职能会暂时被周边核心城市分担;(3)城市集群结构韧性大,在长时间序列上保持稳定,间断性疫情暴发不会明显改变城市群结构,城市群内部的优势城市会发生明显变化;(4)疫情暴发会降低全国人口的出行意愿,但在疫情暴发前后,各城市与其主要人口流动城市间仍能保持健康的联系。
  • 储栋, 管小彬, 沈焕锋
    2023, 39(03): 31-39.
    NDVI数据受云覆盖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信息缺失和噪声污染问题。传统基于滤波或曲线拟合的方法对NDVI时间序列的先验特征考虑不足,难以有效解决时间连续缺失的难题。该文在变分框架下,通过正则化方式对NDVI时间序列的局部平滑性和非局部年际相似性进行刻画,提出一种考虑全时间序列信息的NDVI重建方法;选取Savitzky-Golay(SG)滤波、时间序列谐波分析(HANTS)和Whittaker滤波3种方法作为对比方法,在长江经济带两个区域的MODIS NDVI产品上进行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在随机缺失和时间连续缺失情况下的MAE、RMSE和CC均更优,且能有效滤除不平滑的原始NDVI时间序列曲线中的噪声,获得平滑曲线,在处理时间连续的云污染方面表现更好。
  • 张枭, 冯莉, 朱榴骏, 帅林茹
    2023, 39(03): 40-47.
    针对目前利用无人机可见光影像进行城市居民区植被分类存在精度不高、效率较低的问题,该文构建一种改进的DeepLabV3+模型,选取南京市江宁A、B两处居民区无人机正射影像进行对比实验和模型迁移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1)基于改进DeepLabV3+模型的植被总体分类准确度、精确度、召回率、F1得分、平均交并比在验证集上达到95.27%、94.03%、93.55%、93.79%、84.94%,较原模型分别提高了2.36%、1.01%、2.09%、1.56%、8.71%,且参数量降低92.7%,训练用时减少25.7%;(2)在迁移性能测试中,乔木、灌木、草本分类精确度分别提高了2.88%、6.54%、2.29%。改进DeepLabV3+模型可提高城市居民区植被分类精度与效率,分类结果可为城市微尺度热环境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金丹, 戴林琳
    2023, 39(03): 48-57.
    为加深对京津冀交界地区建设用地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该文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数据,综合运用建设用地扩张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和圈层分析法,探究京津冀交界地区43个县域单元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代表性扩张格局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京津冀交界地区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扩张速度和扩张强度有所提升,各省域内变化差异显著;(2)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呈现出圈层扩张和贴边扩张两种类型,其中贴边扩张是交界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代表性格局,新增建设用地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特征,在环绕北京市城六区、天津市主城区以及京津冀交界地区(如通州区、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武清区等)存在高值集聚区;(3)京津冀交界地区贴边式扩张用地主要发生在低海拔、低坡度、人口分布相对疏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并呈现出明显的河流指向、道路指向和贴近省界扩张的特点。
  • 葛恒军, 陈跃红, 葛咏
    2023, 39(03): 58-67.
    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简称“贫困片区”)是我国人口流动剧烈区域之一,目前关于揭示贫困片区人口流动规律的研究尚不多见。该文利用2019年春节前后实时动态腾讯定位大数据与社会经济指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进行耦合分析,揭示14个贫困片区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总体上贫困片区人口流出明显,呈现出东、中部片区人口流出活跃,西部片区人口流入一般活跃的格局,且东、中部片区的净流出量明显高于西部片区的净流入量。(2)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三次产业发展以及贫困人口数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大,其中,二、三产业发展是吸引人口流入的主要因素,而教育资源供给矛盾、贫困人口多、第一产业附加值低是人口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3)东、中部片区人口流出主要缘于贫困人口基数大、教育资源不足,西部片区人口流入主要受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多的影响。最后提出贫困片区在乡村振兴阶段的发展建议。
  • 高楠, 李锦敬, 张新成, 周瑛, 乔伟桐
    2023, 39(03): 68-76.
    研学旅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研学旅行发展水平的客观映射。该文构建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季节性集中度、变差系数、莫兰指数刻画2011—2020年中国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异特征,运用PVAR模型探究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整体呈“V”形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区网络关注度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递减格局,变差系数则呈现“Λ”形,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2)各省域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极化现象,呈现出非平衡发展格局;(3)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影响因素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研学群体、信息发展水平、研学旅行资源影响力、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水平。
  • 王韶华, 王菲, 张伟
    2023, 39(03): 77-85.
    该文基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新发展理念和三大系统维度构建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双维测度指标体系,对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及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两个维度的测度结果具有一致性,且能如实、有效反映各单维测度结果的信息。(2)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研究期间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且逐渐进入加速上升阶段,不同省域和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且区域不平衡存在扩大迹象。(3)对四大地区内部而言,东部和东北地区部分省域发挥领跑作用,内部发展差异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体较均衡,但西部地区存在发展动力不足问题。
  • 谢琼瑜, 郑伯铭, 祁新华
    2023, 39(03): 86-93.
    综合老年人贫困与脆弱性的现有研究成果较少,该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以中国28个省(市、区)为研究区域,从暴露风险、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维度构建中国老年人贫困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时空跃迁等方法分析2011—2018年中国老年人贫困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18年老年人贫困脆弱性得到实质性改善,区域间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逐年递减;(2)老年人贫困脆弱性在空间上整体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增特征,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并受周边区域影响较大;(3)影响老年人贫困暴露风险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为慢性病、房屋结构和居住方式,妇女人口、农村人口和经济支持是影响老年人贫困敏感性的主要因素,制约老年人应对贫困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为住房资产、土地资产和社交活动。
  • 张晨霞, 陈方正, 黄明霞, 李林超, 肖登攀, 冯璞玉, 刘德立, 胡克林
    2023, 39(03): 94-103.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农业水热资源分布,预估未来农业水热资源的时空变化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基于CMIP6中的27个气候模式和东北三省85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采用泰勒图法评估新一代全球气候模式对东北三省气候变化的模拟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SSP245和SSP585情景下东北三省农业水热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CMIP6中能较好模拟东北三省气候变化的模式为MRIE、ACC2和GFD2,且经过较优模式等权重集合修订后,模拟性能得到提升;(2)未来农业热量资源显著增加,SSP585情景下的增温速率(0.69℃/(10 a))明显高于SSP245情景(0.26℃/(10 a)),东北三省北部的增温幅度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陆,增幅高值区位于大兴安岭;(3)未来农业降水资源有所增加,但波动较大,到21世纪末期,SSP245和SSP585情景下降水量较基准期分别增加27.8%和22.1%,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东部降水变率普遍高于西部,辽宁东南部将成为降水增加最显著地区。
  • 刘峻峰
    2023, 39(03): 104-111.
    现有融资约束研究较多关注企业层面,而对区域层面的考察较匮乏,该文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区域层面的融资约束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将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质”和“量”的区分,探讨了融资约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20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融资约束整体呈波动降低趋势,受制度和政策的影响,中部地区融资约束的缓解进程快于东、西部地区;(2)融资约束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质”和“量”,对二者的影响具有一致性;(3)融资约束通过抑制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要素集聚进而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要素集聚是中介变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应从区域融资约束的构成出发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要素集聚,进而实现经济在“质”和“量”上的共同发展。
  • 王兆峰, 张先甜
    2023, 39(03): 112-121.
    探析旅游经济系统韧性状态对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科学参考价值。该文以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核密度估计、变差函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揭示2005—2019年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韧性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韧性水平整体偏低,时序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阶段性特征,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块状分布格局。(2)旅游经济系统韧性空间变异幅度不断缩小,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不断增强;韧性水平的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局部微观尺度,东—西方向空间差异最大,南—北方向空间差异最小。(3)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韧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自给水平、市场规模、旅游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对黄河上、中、下游韧性的提升具有直接促进作用,信息化水平、市场规模对韧性水平的提高存在正向溢出效应。
  • 崔彤彤, 姜洪涛
    2023, 39(03): 122-129.
    虚拟旅游对于丰富旅游活动形式和促进实地旅游行为转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游客虚拟旅游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待拓展,虚拟旅游形式下的游客体验维度形成机制也需探讨。该文以敦煌莫高窟为案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虚拟旅游体验、真实性和满意度对实地旅游意向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满意度对实地旅游意向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虚拟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和实地旅游意向均有直接正向影响,但无法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实地旅游意向,真实性对虚拟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均有直接正向影响,且无法直接影响实地旅游意向,但可以通过满意度间接正向影响实地旅游意向。
  • 张广海, 刘二恋, 董跃蕾
    2023, 39(03): 130-136.
    基于2010年、2019年我国285个城市“三生空间”与旅游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旅游效应模型、地理探测器解析“三生空间”与旅游发展水平的演变特征,定量分析我国城市旅游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与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工业生产空间、居民生活空间、建设生活空间与其他生态空间4种类型呈增加趋势;我国城市旅游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各城市“三生空间”演变对旅游发展水平产生较强的旅游效应,根据旅游发展水平及旅游效应划分为双优型、偏发展型、偏效应型、双低型;居民生活空间、建设生活空间、其他生态空间、旅游总收入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密度对于旅游效应的影响较大,且交互作用较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应充分考虑旅游效应及其主导影响因素,提升“三生空间”的旅游功能,促进新时期国土空间开发优化和新型城镇化。
  • 朱鹤, 余文婷
    2023, 39(03): 137-144.
    地方文化的塑造是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重点,而游客、居民、经营者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其认知和态度则是历史街区开发的基础,对历史街区文化旅游的转型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该文以北京前门历史街区为例,借助内容分析法和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从游客、居民和经营者的综合感知视角,探查地方文化的重塑效果。结果表明:(1)前门地区地方文化构成要素分为物质层、非物质层两大类,包括特色建筑、街道肌理、景观符号、特色商品、地方品牌、文化活动、传统习俗、名人轶事、文学曲艺、生活方式10个子类;(2)不同利益主体对于地方文化的感知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对其文化内容和要素的反应相似;(3)游客、居民、经营者对前门地方文化表达的情感反馈均较积极,但居民反馈相对较低,是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重点;(4)各文化要素在不同利益主体中的期望和表现效果具有一定差异,其中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是未来提升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