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39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张启航 , 张黎明 , 李玉 , 王帅
    2023, 39(02): 1-7.
    矢量地理数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常经过多次分发,已有数字指纹算法多基于单次分发设计,仅能追踪单级分发下的数据泄露,难以追踪整个流通链条。该文提出一种面向多级分发的矢量地理数据数字指纹算法。首先,对矢量地理数据的顶点坐标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将归一化值的高位与分发级数建立哈希映射,将顶点划分为若干互不重叠的集合;最后,将各级指纹通过QIM方法分别嵌入划分所得的各个顶点集合中。其中,多级指纹编码采用级联码,外码为I码,内码为GD-PBIBD码。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对缩放、平移、增删点、裁剪等攻击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且可有效抵抗常见的线性指纹攻击,准确地追踪到叛逆用户。该算法可用于矢量地理数据多级分发中,为版权保护及盗版追踪提供有力支持。
  • 梁晓宇, 贲进, 周建彬, 王蕊, 梁启爽
    2023, 39(02): 8-16.
    全球离散格网系统是递归剖分整个地球空间形成的多分辨率离散地球参考模型,有助于建立以空间位置为主键的多源数据关联融合新模式。正二十面体的三角面不利于建立格网单元行列索引,且生成的球面格网单元存在较大形状差异,对此,该文采用面数更多、结构更优的菱形三十面体构建六边形全球离散格网系统。首先,在单个菱形面上建立离散斜坐标系描述多种孔径六边形剖分产生的多分辨率格网;其次,根据菱形三十面体的几何属性确定跨面单元归属,据此拼接各面上的多分辨率单元,构成封闭三十面体上的格网系统;最后,通过Snyder等积多面体投影将封闭菱形三十面体上的格网系统映射至球面。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二十面体的同类成果,菱形三十面体六边形全球离散格网系统的几何属性和应用潜力更好,有助于建立地球空间信息数据的高精度承载模型。
  • 吴国豪, 陈跃红, 史春伟, 许泽坤, 袁铭若
    2023, 39(02): 17-24.
    城市消防救援空间可达性评估是提高消防服务效率和优化消防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该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区,通过高德地图的路径规划API构建消防站等时圈,分析消防站等时圈的空间分布模式和辖区覆盖率以及在不考虑辖区限制下消防等时圈对南京市整体面积、人口和城市功能区的覆盖情况。结果显示:南京市各消防站时圈主要分为“四周型”和“狭长型”,在国家规定的5 min可达标准下,所有消防站均无法完全覆盖其辖区;南京市各消防站5 min、10 min和15 min等时圈的平均覆盖率分别为14.24%、55.09%和74.86%,其中火灾密集区比非密集区覆盖率分别高14.11%、47.61%和39.89%;在不考虑消防站辖区约束的情况下,南京市3种等时圈的覆盖率相比考虑消防站辖区约束情况下的覆盖率更高,3种等时圈城市功能区覆盖率分别达12.65%、70.17%和88.37%,人口覆盖率分别达10.65%、56.88%和75.98%;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各消防站可达性与路网相关性最高,人口次之,城市功能区最低。根据南京市消防站的等时圈分布和空间可达性结果,总结目前消防资源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并对消防站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 范佳鑫, 王春, 代文, 李敏, 姚家慧, 汤国安
    2023, 39(02): 25-31.
    针对现有滤波方法在低矮植被密集覆盖区域处理效果差的问题,该文根据不同尺度下无人机影像匹配点云数据所表达的地形地物特征不同,提出基于多尺度高程变异系数的影像匹配点云滤波方法。首先,通过不同尺度的虚拟规则网格构建不同分辨率的DSM,将任意两个不同分辨率的DSM进行差值计算,得到对应两个尺度下的地表特征差异(高程变异程度);然后,对差值DSM计算高程变异系数,根据地物边界区域高程变异系数远大于地形区域的特征进行阈值分割;最后,分析计算高程变异系数的最佳邻域,讨论最佳分割阈值的设定。与传统CSF、TIN和渐进式形态学滤波方法对低矮植被密集覆盖区域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在低矮植被密集覆盖区域能准确剔除植被点并保留地面点,其中Ⅰ类、Ⅱ类误差分别为9.20%、5.83%,平均总误差为7.68%,均优于CSF、TIN和渐进式形态学滤波方法,可为后期快速建立高精度DTM奠定基础。
  • 李康弘, 李永强, 李佳佳, 任京智, 郝道前, 王治尧
    2023, 39(02): 32-38.
    针对车载LiDAR点云分割存在人工干预多、分割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车载LiDAR点云的路边地上物多阶段聚类分割算法。首先使用三维格网和广度优先搜索算法进行点云粗聚类,然后对相连地物进行欧氏聚类,生成若干边界完整的粗聚类点云,最后使用多段式近邻搜索逐步得到聚类结果,根据聚类主体和结果的体积比值评估聚合速度,以此自适应调整聚类阈值或输出结果,实现对道路场景中各类路边地上物的聚类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行道树的正确提取率为87.0%,对路灯、指示牌的正确提取率为91.9%,且过分割/欠分割现象较少,相连地物的聚类结果仍保有完整的边缘轮廓,可保证后续点云处理的有效性。
  • 季建万, 姜琳琳, 刘文亮, 王丽涛, 张委伟
    2023, 39(02): 39-45.
    定量分析区域地质灾害潜在因子的影响程度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地理探测器对京津冀城市群地质灾害因子影响程度进行因子、风险、生态和交互四方面探测。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地质灾害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唐山、秦皇岛及承德三市交界处、北京市西南部及邢台市西部,低值区主要分布于冀东南平原区;(2)高程和坡度因子影响程度较高,距主要河流距离、NDVI、距主要道路距离及坡向影响程度较低;(3)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包括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其中高程与年降水量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高(48.89%)。
  • 鲍进剑, 梁娟珠, 周玉科, 贾红霞
    2023, 39(02): 46-54+143.
    从复杂网络和个体出行行为角度挖掘多中心城市网络空间组织模式,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该文基于长江经济带多元交通流数据,采用TCD(Transportation Cluster Detection)社区发现算法融合百度地图API获取的城市内外部实时时间成本数据,构建多元交通流网络社区结构探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模式进行特征提取和规则挖掘。结果表明:(1)公路网络在省域尺度表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铁路网络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航空网络分布态势与铁路网络相反,西部城市航空网络的枢纽效应强于中部、东部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总体呈现“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航空为补”的共振状态。(2)利用TCD算法合并节点过程中,社区数量与城市节点的邻近指数符合幂律分布,共识别出24个社区,其中包括贵州、云南、安徽、川渝、鄂湘赣和江浙沪六大“城市经济社区”。(3)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包括以贵州、昆明、合肥为核心的“单核心”模式、成都—重庆构建的“双核心”模式以及长沙—武汉—南昌和上海—南京—杭州构建的“多核心”模式,该城市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对于揭示地级市网络空间关联格局具有指示意义。
  • 赖建波, 朱军, 郭煜坤, 游继钢, 谢亚坤, 付林, 王萍
    2023, 39(02): 55-63.
    针对都市圈建设发展较快与超设防事件频发现象,评估和分析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水平对区域一体化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文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2017年“腾讯迁徙”数据构建城市网络人口流动矩阵,分析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规模与特征,并从层级性、中断场景下传输性以及脆弱性对城市网络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时段中原城市群人口流动具有规律性,节假日期间郑州与多数城市的人口流动状况具有动态平衡性;(2)不同时段高层级人口流动网络主要呈现为以郑州为核心的发散式结构;(3)中原城市群网络层级性显著,整体表现为单核心网络,介数策略对网络的破坏性最大,拥有高介数的节点在网络中承担核心作用;(4)郑州、洛阳、周口等核心城市节点对整体网络效率影响更大,中原城市群韧性水平整体良好,具有“十”字形空间特征,但部分规划核心城市的协同发展仍有待提高,未来需完善不同等级、规模、职能的城市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城市网络韧性水平整体提升。
  • 陈涛, 刘润, 吴姣, 高慧慧, 余意峰, 钟晟
    2023, 39(02): 64-71.
    民生问题是关乎居民生活最基础和最直接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该文基于城市留言板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索武汉市中心城区(以武昌区为例)民生问题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武昌区民生问题整体呈现多核心集聚特征,集聚核心沿长江和交通干线形成民生问题集聚带;(2)武昌区民生问题结构特征明显,其中居民生活问题最多,房屋土地和道路交通问题次之,城市环境问题较少;(3)各类民生问题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表现为居民生活、城市环境和社会服务问题呈热点集中、冷点分散的集聚特征,房屋土地问题集聚度东高西低,建设生产问题集聚度西高东低,道路交通问题主要分布在老旧社区和毗邻交通干线社区;(4)武昌区民生问题空间分异格局是人口、城市功能分区、城市规划建设和基层管理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周成, 周霖, 张旭红
    2023, 39(02): 72-80.
    运用核密度估计、平均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我国3 54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新增项目与扩展项目)进行多类别空间分异研究,并运用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工具探寻非遗项目的多类别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我国五大类别非遗项目具有分布广泛且省域分异显著的特征,数量占比排序为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艺类>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2)非遗项目总体与表演艺术类呈“双核多中心”,传统手工艺类呈“双核弱中心”,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以及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类呈“多核多中心”,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呈“单核多分散”空间分布态势;(3)我国非遗项目总体呈集聚分布状态,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艺类的空间集聚性显著强于其他三大类别,非遗项目总体与各类别项目具有鲜明的东—西向分布特点,且空间重心均处于中国几何中心东南部;(4)经济发展水平、非遗传承情况、旅游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条件、地貌形态、河流水文、气温热量、大气降水等均是非遗项目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但其解释力各有差异。
  • 张丽丽, 毕硕本, 刘少丽, 王璐烨, 袁聪
    2023, 39(02): 81-88.
    针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及养老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以北京市为例,结合交通数据、多级服务半径和距离衰减函数改进两步移动搜寻法,从乡镇街道尺度测度北京市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和供需关系。结果表明:(1)北京市养老机构规模差异较大,且机构等级越高,集聚程度越高;(2)改进的两步移动搜寻法综合考虑机构等级及时间成本对出行选择的影响,结果更精准客观;(3)北京市养老机构综合可达性水平空间分布不均,主城区可达性水平普遍较高,低值单元主要分布在怀柔区北部、房山区南部、大兴区东南部等地区,两种出行模式下养老机构可达性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公交—地铁换乘模式下的可达性水平整体优于出租车出行模式;(4)北京市养老机构供需关系空间分异明显,25.70%单元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主要集中在二环至六环地区,供过于求单元(16.09%)零散分布在城市远郊及近郊区,供需不匹配状态亟须改变。
  • 王振, 赵林, 于伟
    2023, 39(02): 89-97+133.
    该文采用最近邻指数、Ripley′s K(d)函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山东省校外培训机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MGWR回归模型探测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0年山东省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呈类“J”形趋势增长,区域差异缩小;(2)培训机构通常集聚于建成区,但区位选择范围逐渐扩大,其布局与社会经济活动强度、人口分布和行政等级相关,表现为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区带动发展,通过接触扩散与等级扩散,集聚地范围与机构密度逐渐增大,并形成梯度发展格局,宏观上由济青双核格局向以京沪线—胶济线为发展轴的弧形点轴格局演变,分布重心逐渐西移;(3)校外培训业发展水平在地市内呈“中心—外围”结构,宏观上中高水平县区由多核心点状格局转为半圆弧状轴带格局,东西差异转变为南北差异,空间正相关性减弱;(4)产业结构升级、入学门槛提高、经济水平提升和社会服务完善会促进校外培训业发展。
  • 王娟, 魏荣杰, 马红梅
    2023, 39(02): 98-106.
    跨国企业投资带动各生产要素全球性自由流动和交换,中国旅游企业海外投资逐渐呈现多线程、复杂网络结构形态。基于连锁网络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该文考察了目的地区位选择视角下2004—2019年中国旅游企业海外投资网络的整体结构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企业海外投资网络整体密度较低,具有显著的距离衰减和零散分布特征;2014—2019年北美和东亚海外投资累计数量较多,其次为西欧、大洋洲和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数量最少。(2)旅游企业海外投资空间分布双核主导优势明显,“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形成以中国香港、日本为核心的亚洲东部及东南部区域和以美国、荷兰为核心的欧美区域两大板块。(3)旅游企业海外投资网络度数中心度分层明显,具有跳跃式特征,呈现“富人俱乐部”态势;中间中心度和结构洞水平整体数值偏小,目的地枢纽作用差距较大且不显著,海外投资“马太效应”明显。最后从旅游企业的海外投资动机、目的地需求异质性、节点辐射效应发挥等方面提出优化中国旅游企业海外投资网络的对策建议。
  • 石培华, 王莉琴
    2023, 39(02): 107-116.
    该文在概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缘起与内涵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主题—方法”对比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和凝练黄河文化旅游与国际河流文化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互鉴探究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的薄弱环节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偏重宏观战略管理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等,而国外河流文化旅游侧重中、微观尺度的文化线路与文化节点案例研究等。黄河文化旅游应注重旅游市场供需平衡,创新旅游开发与居民福祉的协同技术路径,实现“人河关系”的文化情感、时空行为与旅游响应等管理转型研究。最后,基于当前研究不足提出黄河文化旅游系统理论框架,试图破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旅游“幸福河”创建等核心议题,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国际河流旅游合作提供理论支撑与中国智慧方案。
  • 谢佳亮, 王兆峰
    2023, 39(02): 117-125.
    环境规制手段与环境规制水平的动态调整是引领旅游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采用熵值法和非径向SBM模型解读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自愿型3种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综合运用普通面板回归和面板门限回归辨析3种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命令控制型表现为“U”形演变轨迹并呈“西部高值集聚、东部与中部低值集聚”的空间格局,市场激励型由东至西呈梯度递减特征,且随时间推移愈发显著,公众自愿型则先震荡下跌后缓慢提升。(2)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效率均值距离最佳生产前沿面仍有29.6%的改善空间;纯技术效率均值高于规模效率,是促进旅游生态效率改善的重要因素。(3)命令控制型与旅游生态效率呈正线性关系;市场激励型与公众自愿型分别产生单门限与双门限的非线性影响,随环境规制水平提升均呈“负向效应逐渐减弱、正向效应开始显化”特征,并存在“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差异。
  • 梁晓敏, 魏璐瑶, 陆玉麒
    2023, 39(02): 126-133.
    探讨珠三角地区白色家电制造业产业链空间演变规律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内产业链与都市区的协调发展。该文基于企业层面微观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全局空间聚类检验测度2004—2018年珠三角地区白色家电制造业产业链集聚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并进一步利用OLS回归模型剖析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效应。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白色家电制造业整体由零星状向多核心布局演变,珠江东岸零部件制造区段集群明显;(2)零部件制造区段形成低值区域聚类明显、集聚程度不断加强的双核心结构,整机制造区段则趋向于高值区域聚类分布;(3)珠三角地区白色家电制造业产业链两区段空间关联性尚不明显,自2008年起产业链区段间空间关联性显著提升;(4)经济规模和产业集聚效应是珠三角地区白色家电制造业的关键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引导力、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在不同时段的作用各异。
  • 王悦, 赵美风
    2023, 39(02): 134-143.
    夜间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空间分布对于夜间经济集聚区优化布局、激发国内消费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业态数据,运用信息熵、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夜间经济业态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夜间经济业态整体呈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态势,表现为多中心分级发展模式,业态发育相对均衡,均衡度从中心向外围显著下降;(2)7类业态多以点状集聚分布,以和平区为核心呈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模式,空间集聚程度不同,层级结构明显;(3)不同营业时间节点网点数量差异明显,可划分为夜间延伸型、夜间专项型和全天营业型3种营业时间模式;(4)人口集聚度、交通通达度、经济社会活跃度、政策支持度等因素均影响夜间经济业态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 曹诗图
    2023, 39(02): 144-144.
    <正>2023年2月2日下午4时,接郭文教授信息,惊悉我国人文地理学界一代宗师王恩涌先生于2月2日6时23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不胜悲痛!王恩涌先生1927年11月6日出生于安徽凤阳县临淮关镇。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1952年因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53年毕业后留系工作。他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地理系领导,并从事人文地理教学与研究,曾经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地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