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39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刘冰洁, 朱敏, 孙在宏, 吴长彬
    2023, 39(01): 1-7+61.
    三维地籍产权体包含空间产权信息和物理信息,但不同视点下表达的权籍信息量不同。因此,选定符合人眼视觉感知特征且能传递尽可能多信息量的视点,对三维地籍制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顾及人眼视觉感知特征的三维地籍产权体最优视点选择方法,将包围三维地籍产权体的正二十面体的12个顶点和每个三角形面的重心作为候选视点集合,选取三维界址点可见性、可见面积比和视点舒适性作为模型特征,利用多层感知器进行训练,得到三维地籍产权体最优视点选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多层感知器可有效避免求解过程陷入局部最优解的情况,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输出的最优视点充分考虑了人眼视觉感知特征,且能包含较大权籍信息量,并传递三维宗地图、三维产权图的更大视觉信息,提升三维地籍制图可读性,可用于三维地籍系统社会化应用制图。
  • 陈国旭, 阮寅芝, 李蕊蕊, 刘盛东, 李忠城
    2023, 39(01): 8-14.
    煤层的形成及煤层气资源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聚煤盆地的沉积环境及其古地理特征,聚煤盆地古地理环境的三维空间恢复对于研究煤层气资源的赋存规律及勘探靶区优选至关重要。该文以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南区块为研究区,提出基于多维测井数据的聚煤盆地古地理沉积环境三维空间定量恢复方法。首先利用K-means空间聚类方法对研究区煤系地层主要岩性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进行聚类,由此定量识别单井岩性和划分岩层层序格架;进而结合各沉积单元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和岩性组合特点,综合确定沉积环境层序;最后依据研究区1 300余口钻井的沉积剖面序列实现聚煤盆地三维沉积相模型的精细构建。结果表明,研究区煤系地层山西组空间上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特征,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决口扇和泥炭沼泽5种沉积微相;泥炭沼泽沉积环境发育的3~#煤层平均厚度为6.25 m,其三维空间聚集与覆水深度呈现一定相关性,空间上表现为沿海退方向上煤层逐渐变薄并具有分带特征;局部上受沉积环境影响,东南地区煤层煤质较好且顶部的泥岩、砂质泥岩较厚,有利于煤层气封存,为煤层气资源开发的有利靶区。
  • 白娟, 张亦弛, 甘甫平, 郭艺, 闫柏琨, 杨胜天, 李和谋, 邢乃琛, 马燕妮, 刘琪
    2023, 39(01): 15-22.
    河流流量多通过水文观测站获取,但受复杂地形、恶劣气候等因素限制,许多地区缺少相关水文观测数据。多站水力几何(AMHG)法仅根据河流宽度的时空变化即可计算出流量,在本质上扩展了传统的单站水力几何(AHG)法。该文以典型水文资料缺失地区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在GEE平台上基于Landsat8和Sentinel-2影像提取河道掩膜,采用RivWidth_v04工具自动提取不同时相影像的河流宽度,分析AMHG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结果表明:1)应用RivWidth_v04提取河流宽度精度较高,使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降低河宽误差;2)2015-2021年玛曲、军功河段AMHG-Landsat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75和0.67,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55.66 m~3/s和225.15 m~3/s,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分别为34.04%和38.86%,模拟结果均较好;3)结合高分辨率Sentinel-2影像可以增加河流流量的估算频次,更好地反映研究河段的水文过程,提高AMHG方法在河流监测和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实用性;4)最小和最大流量限制对AMHG方法模拟结果有很大影响。
  • 董张玉, 许道礼, 张晋, 安森, 于金秋, 李金徽, 彭鹏, 汪燕
    2023, 39(01): 23-30.
    基于深度学习融合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多光谱(MS)图像的方法主要通过增加卷积层数量描述网络模型尺度,但未能提高算法对不同尺度空间细节特征的提取能力。该文设计双分支的多尺度残差融合嵌套连接网络架构(Double-branch Multiscale Residual-fusion Nested-connections Net, DMRN-Net),将融合任务划分为细节提升和光谱保持两部分:在细节提升分路中,将SAR和MS图像中的高频信息分别经过多深度特征提取层、多尺度残差融合网络层及嵌套连接解码器得到重建图像;在光谱保持分路中,通过融合上采样后的MS图像和细节提升分路结果,将光谱信息注入融合图像中,从而得出融合结果。通过DMRN-Net和传统算法以及普通双分支网络的对比实验表明,DMRN-Net在主观判断和客观评价上均取得较好的融合结果,能在保持光谱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图像的空间细节信息,验证了DMRN-Net在图像融合领域的重要价值。
  • 肖圣, 多玲花, 邹自力, 张晓平, 官炎俊
    2023, 39(01): 31-37.
    基于2000-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蓝色空间与典型经济要素(人口数量、GDP总量)数据,采用动态变化幅度、冷热点分析、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探究蓝色空间与典型经济要素的时空匹配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蓝色空间与人口数量、GDP总量呈增长趋势,且空间分布存在集聚特征,GDP总量热点、次热点与蓝色空间冷点分布范围大体一致。2)2000-2020年蓝色空间与人口数量的基尼系数较稳定,二者由相对匹配转向匹配较合理状态,蓝色空间与GDP总量的基尼系数先增后减,总体呈增长趋势,2020年回到匹配较合理状态;空间匹配差异程度与城市自身条件、发展格局密切相关,多核发展格局比单核发展格局匹配差异程度小。3)受城市经济发展布局的影响,局部视角下各县区蓝色空间与典型经济要素匹配演变趋势不一,全局视角下各要素的总体演变趋势大体一致,均呈现南北方向扩张、东西方向收缩的空间分布趋势,蓝色空间与典型经济要素匹配总体较均衡。
  • 瞿诗进, 李全峰, 胡守庚
    2023, 39(01): 38-46.
    定量识别城镇建设用地形态突变点可为认识其演变规律提供新视角。该文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理论,以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地均GDP产出分别作为显性与隐性形态表征指标,采用Mann-Kendall与最小生成树空间聚类方法,揭示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形态变化的突变时点,并据此划分转型阶段。结果表明:1)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土地管理政策等影响,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显性与隐性形态分别在2000年和2006年发生突变,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量的增幅达228.93%,地均GDP产出年均增量的增幅达207.31%,据此可将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过程划分为“面积中速扩张—地均GDP中速增长”的发展期、“面积快速扩张—地均GDP中速增长”的过渡期和“面积快速扩张—地均GDP快速增长”的融合期3个阶段;2)区位与自然条件差异是塑造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长江中游地区可分为大都市快速综合转型区、江汉平原显性转型主导区、洞庭湖—鄱阳湖平原隐性转型主导区和山地丘陵低速综合转型区。研究结果深化了城镇建设用地变化理论认识,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方法借鉴,可为新时代区域城镇建设用地管控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 杨家文, 林伊婷, 黄玖菊
    2023, 39(01): 47-54.
    基础教育均等化对于保障个人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着眼于机会均等,结合学区政策和可达性研究方法,提出基础教育资源可及性的研究新思路,以深圳市公办小学和初中为例,通过学校、土地利用、建筑普查、居住人口等空间大数据,依据住房类型划分社会群体,从入学机会可获得性(学位数量)、优质教育可获得性(学校质量)、空间可达性(就学距离)3个维度,分别采用供需比例法、教育质量赋分法和最短时间距离法,评价可及性的空间分布和社会群体差异。结果发现,当前深圳基础教育最核心的矛盾是学位供给总量短缺,其次是入学机会配置不均;3个可及性指标均呈现沿“中心—边缘”递减空间分布规律,各类住房教育资源可及性由高到低为“商品房>保障房>城中村”,可及性的空间制约和政策限制共同表现出对特定群体的倾斜或排斥;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处于不利地位,城中村的学位保障以及安居房和公租房周边的学校质量有待提升。研究可为促进基础教育均等化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拓展公共服务可及性测度理论提供方法支撑。
  • 樊文平, 张静, 王建华, 单宝艳
    2023, 39(01): 55-61.
    利用sDNA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工具从多尺度分析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的公路交通网络格局,结果表明:1)全局尺度上,路网接近度呈现“一轴多核心”的分布特征,穿行度呈“网状廊道”分布特征;局部尺度上,路网接近度以济南和临沂为高值核心,以潍坊、青岛及淄博为次核心,穿行度高值呈网状分布。2)全省路网的全局接近度和穿行度的集聚状态比局部尺度下更显著,高中心性路网的空间集聚能力更强;鲁南和胶东经济圈路网局部穿行度的集聚特征不显著,菏泽、威海等边缘城市路网接近度在全局上形成“L-L”集聚,局部尺度无明显低值集聚。3)三大经济圈整体协同度较低,仅省会经济圈相对较好,内部路网需进一步整合。最后,对山东省路网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三大经济圈高质量协同发展。
  • 李凤娇, 姜丽丽, 刘家明, 张新, 刘航
    2023, 39(01): 62-68+79.
    工业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布局的重点领域之一,基于微观视角解析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促进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该文基于天眼查企业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格局,结合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模块探究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格局整体呈“西北—东南”小幅扩散态势,高集聚片区包括嘉定区中北部片区、嘉定区与宝山区交界片区、闵行区西南部和奉贤区西北部片区、金山区东北部和东南部片区、浦东新区东南部小片区,整体呈“片状为主,点状为辅”的集聚特征,微观区位呈产业园区内或邻近产业园区布局,具有道路指向性;2)基于企业区位选择视角形成的产业空间格局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水平为内、外部主要原动力,成本因素和劳动力资源为内部核心要素,对外开放和交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空间集聚是重要内部推动力,政策规划可为产业区位选择提供宏观指导。
  • 张明斗, 张震
    2023, 39(01): 69-79.
    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法测度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各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显示:1)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经济韧性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差异显著且呈现出非均衡分布状态,高度韧性区主要集中在省会及周边城市,中度韧性区主要集中在苏南和浙北地区,低度韧性与较低韧性区主要集聚在安徽以及苏北和浙南区域;2)城市经济韧性关联网络密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各城市在经济韧性网络中的联系愈发密切,整体网络结构愈发稳定,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核心—边缘”分布格局,上海、南京等经济韧性较高的核心城市在整体网络中承担“中介”和“桥梁”角色,台州、安庆、池州等经济韧性较低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扮演“边缘行动者”角色;3)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空间网络可划分为“双向溢出”“主受益”“经纪人”和“主溢出”4个板块,板块间的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等级梯度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持续深化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高质量建设及引导城市经济韧性网络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 陈跃红, 张若婧, 张晓祥, 任立良
    2023, 39(01): 80-90+119.
    区划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研究区域单元的分异组合和划分合并,以得到地表现象的同质性空间单元,揭示现象或要素在区域内的相似性与区域间的差异性,可为国土规划、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提供参考。该文梳理了国内外自然区划研究进展和各时期特点,根据中国自然区划的理论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区划的目标、类别、基本原则、整体思路等内容,并归纳近年来我国综合区划、部门区划的方法体系,以及综合区划、生态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灾害区划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自然区划方案。最后,总结了我国现有自然区划研究的特征,并结合当前国家需求分析了区划研究潜在的发展趋势。
  • 张晓瑞, 刘淑珍, 董洁云, 闫旭, 王振波
    2023, 39(01): 91-96.
    通过分析乡村发展潜力的内涵特点,构建乡村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模型,提出基于投影寻踪模型和遗传算法的评价方法,以安徽省来安县为例,应用评价模型和方法计算来安县乡村发展潜力指数,将全县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类乡村发展潜力分区,进而将来安县乡村分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与搬迁撤并4类,并提出针对性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乡村规划分类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实践应用借鉴。
  • 赵彪, 王开泳, 匡贞胜
    2023, 39(01): 97-104.
    县级政区是国家治理的空间基础,该文基于行政区划视角,通过县级行政区划的属性分析,发现县级行政区划规模偏小是制约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出问题,县级政区过多、过小阻碍中小城市的正常发育,中小城市发展迟缓加剧了城镇体系的不协调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主要原因有:辖区面积偏小造成县(市)资源配置能力较弱,管理幅度较大增加了组织管理的复杂程度,行政边界较多抬高了生产要素的流通成本。据此提出政策建议:合理确定县级政区规模,推进小县合并,缓解县(市)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问题;适时推进建制转换,积极培育中心城市,缓解中等城市发展能级不足问题;有序开展体制改革,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缓解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问题。
  • 刘伟, 于倩倩
    2023, 39(01): 105-110.
    探究易地搬迁对陕南农户生计弹性的影响,可为易地搬迁政策评估及农户生计弹性研究提供参考。该文基于陕南安康459户搬迁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弹性理论框架和可持续生计方法,从人力、自然、物质、金融、社会五大资本构建农户生计弹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进而计算农户生计弹性指数,并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易地搬迁对陕南农户生计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安置方式、搬迁类型对农户生计弹性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影响程度略有差别;不同生计弹性水平搬迁农户之间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人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占比、信贷资本、公职人员数量、集体事务参与程度、住房结构、居住便利性、社会影响力和是否为低保户等指标均是影响农户生计弹性的重要因素。针对影响搬迁农户生计弹性的因素进行精准施策并开展帮扶,以满足搬迁农户的不同需求,不断提升其生计弹性,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
  • 吴儒练
    2023, 39(01): 111-119.
    旅游业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是当前旅游管理学和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文运用Super-SBM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域旅游效率与乡村振兴水平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效率与乡村振兴空间特征较相似,表现为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状特征;2)研究期内,旅游效率与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等级以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为主,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均衡”的空间格局;3)旅游效率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效应,高值集聚区主要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西藏和西北地区,耦合协调度冷热点分布形成以长三角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特征,据此提出了促进旅游效率与乡村振兴良性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杨秀平, 王睿, 秦雨露, 轩晚月
    2023, 39(01): 120-128.
    在全球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双重压力下,探究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有助于旅游复苏,实现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该文在界定旅游绿色发展内涵机理的基础上,从社会协调效益、经济发展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角度构建旅游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TOPSIS法测度中国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采用ArcGIS软件分析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运用莫兰指数探讨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并分析各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和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极差和标准差随时间变化而减小,说明中国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呈缩小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绝大多数年份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级明显,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级别高,西藏、新疆等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较低;Moran′s I值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特征且具有空间离散性倾向,省域收敛值变化趋势逐步缩小且呈σ收敛性;各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具有差异性。围绕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特征,提出中国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相关对策,以期丰富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的相关理论,为中国省域旅游绿色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 曹瑾, 唐承财
    2023, 39(01): 129-135.
    系统梳理旅游减贫相关研究脉络并预测其研究趋势,能为巩固拓展旅游脱贫成果、推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旅游减贫研究的文献特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研究阶段及发展趋势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虽然呈逐步增长趋势,但研究力量较薄弱,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效率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等是旅游减贫领域中热度性强的重要议题,具体可划分为开发式旅游减贫早期探讨阶段、综合式旅游减贫缓慢增长阶段和旅游精准减贫成熟完善阶段。新时代旅游减贫阻贫长效机制构建、多主体参与旅游减贫模式、旅游减贫绩效、旅游减贫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旅游减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逻辑与路径等重要命题有望成为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 贺一雄, 郝丽莎, 李瑞
    2023, 39(01): 136-144.
    文旅融合测度是当前旅游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该文提出从旅游景观的“意—形—感”三维融合测度视角衡量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理论假设,并以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古迹文化旅游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旅游景观的三维融合测度是剖析和衡量文旅融合的可行方法,江苏省古迹文化旅游整体上已呈现文旅融合发展特征,但由于有形景观对社会底蕴承载不足,制约了游客总体感知的形成及文旅融合发展水平;2)江苏省各地市的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仍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这既受各地市历史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底蕴的根本影响,又与各地市有形景观的保护和开发水平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组织水平密切相关;3)可从提升有形景观品质、深挖并彰显景观的文化内涵、组织深度体验活动等方面促进旅游景观的三维融合,进而实现古迹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