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方创琳, 廖霞, 孙彪
    经济地理. 2024, 44(9): 1-11.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9.001
    PDF全文 (10937) HTML (336)   可视化   收藏

    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指主要依靠市场和政策手段构建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公平共享、共同富裕的通用范式。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关系着中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成败的关键。文章在系统总结国际国内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地调研,结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的典型案例解析,提出了城乡产业融合的延链固链模式、城乡建设用地融合的同价同权模式、城乡基础设施融合的统建统配模式、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融合的同标同惠模式、城乡文旅体融合的村超共享模式、农村宅基地改革的三权分置模式6种典型实践模式,分析了这些实践模式推广应用后取得的显著成效。这些典型实践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式,但理论上不存在亘古不变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地区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只可借鉴、不可复制。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陆玉麒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15-3029. doi: 10.11821/dlxb202412006
    PDF全文 (6102) HTML (1705)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沿海轴线和沿江轴线交汇枢纽地域的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化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典型性特征,对其演化规律与理论模型的提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按照核心边缘结构理论,长江三角洲可分为以太湖流域为主体的核心区和其余的边缘区,但由于位居江海之交,故边缘区中发展出了门户区,从而形成了核心区与门户区构成的空间结构类型。其中,核心区在早期以苏州为中心城市,在古代就形成了非常完善的5级中心地结构;在不同时期,门户区一直在发生变化,分别形成了古代以扬州为核心的运河门户群、近代以上海为核心的近海门户群和当代以宁波为核心的远洋门户群,所对应的通航等级分别为500 t、10000 t和200000 t。由此,在现有中心地理论和海港空间结构理论之外,长江三角洲的空间结构演化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演化模式,即中心地与港口门户的融合演化模式:早期是核心区空间结构的内生型演化,符合克氏六边形结构规律;进入近代以后,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类型的演化就不再是中心地主导型,而是转换成为门户主导型,且k = 3市场原则走向了k = 4交通原则。这样,对于中心地学说的过程性检验、城市中心性与门户性的功能属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模式提炼,长江三角洲提供了全球最佳的实证检验与示范案例。

  • 理论探索
    李宇航, 徐志伟, 刘燕华, 张玉虎, 孙福宝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09-2424. doi: 10.11821/dlxb202410001
    PDF全文 (3835) HTML (4032)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地理科学领域,AI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深入,为地理大数据与时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广泛的创新与应用潜力。本文系统梳理了AI在地理科学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详细介绍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规划系统以及大模型等不同AI技术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AI在地理学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AI+地理科学”交叉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龙花楼, 陈坤秋
    经济地理. 2024, 44(9): 12-21.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9.002
    PDF全文 (3829) HTML (333)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城镇化引发乡村社会空间重组和居住形态变迁,并伴随农村社会分化与空间失衡等现实问题,理解乡村居住形态变迁的逻辑机理成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文章探索提出了乡村居住形态变迁的概念框架,刻画了乡村居住形态变迁的过程、特征与机理,及其与乡村空间转型的耦合关系与互馈机制,进一步探讨了乡村居住形态管控策略及空间治理转型方案。结果表明:①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引致乡村人口流动和迁移模式变迁,并进一步导致乡村社会空间快速重组与居住形态的剧烈变迁。②新型城镇化进程驱动乡村居住形态历经居住格局改变、住房低效利用、住房居住功能偏离和房屋闲置4个演化阶段,经济、社会文化和城乡政策分别具有直接驱动、间接影响和宏观引导作用。③乡村居住形态变迁推动乡村生活、生产、生态和文化空间转型,耦合联动的互馈机制使得各类空间也会对乡村居住形态施加影响。④精明发展导向下科学编制村庄空间规划,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乡村跨界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多元治理和健全乡村空间治理机制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治理转型趋势。
  • “性别视角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新趋势”专栏
    顾茉莉, 汤爽爽
    华南地理学报. 2024, 2(4): 1-13. doi: 10.20125/j.2097-2245.202404001
    PDF全文 (3401) HTML (164)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社会观念持续变迁的背景下,梳理性别视角下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研究对于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开展计量分析,系统梳理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热点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相关理论发展迅速,研究趋势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研究区域表现出显著的地方性特征。当前研究聚焦于多维特征、家庭福祉、社会问题以及群体差异等主题。同时,国内外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倾向,具体体现在研究主题、对象关注与分析视角等方面。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流动女性因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与特性,展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未来,学界应围绕主观幸福感的多维效应和作用机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地理学视角等主题,完善和丰富主观幸福感研究。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赵文武, 尹彩春, 张军泽, 傅伯杰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699-2720. doi: 10.11821/dlxb202411001
    PDF全文 (2954) HTML (2083)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地理学作为聚焦于人地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但当前尚缺少对两者关系的系统性梳理与评述。本文总结了地理学支撑SDGs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探讨了其未来重点研究领域,发现:① 地理学在开展人地系统综合研究、服务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和发展了社会—生态系统、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全程耦合、分类—统筹—协作等理论框架,这些研究框架包括人地系统的要素级联、动态演化、空间耦合和面向SDGs的系统调控等,构成了地理学支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亦可称为“可持续地理学理论框架”。② 地理学支撑SDGs研究在多源数据获取、指标体系本土化与多尺度进展评估、目标间关联机制分析、SDGs实现路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地理学为SDGs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撑;③ 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气候—生态危机应对、粮食—能源—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区域发展及规划、人类福祉与社会治理、SDGs评估指标与数据库建设等重点方向。④ 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创新发展可持续地理学分支学科,优化SDGs评估指标体系,发展SDGs评估和决策模型,加强人工智能地理学,深化人地系统耦合研究,在推动地理学科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 植被生态与粮食安全
    杨一单, 姚成胜, 刘伟芳
    地理学报. 2024, 79(9): 2372-2388. doi: 10.11821/dlxb202409014
    PDF全文 (2467) HTML (1111)   可视化   收藏

    在多重外部因素冲击导致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加高产、更富营养、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粮食安全系统,以推进农食系统转型,对于稳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三重视角,将粮食安全系统划分为资源与环境、生产与供给及分配与消费3个层面,采用“压力—状态—响应”三维框架,构建了粮食安全系统转型的评估指标体系,利用2000—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定量揭示了中国粮食安全系统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采用动态面板模型量化分析了粮食安全系统转型的各相关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2000—2021年粮食安全系统转型综合指数呈现2000—2012年缓慢上升和2013—2021年快速上升两阶段变化特征,整体提高了97.90%,资源与环境和生产与供给子系统转型指数与粮食安全系统转型综合指数的演化基本一致,也呈现两阶段上升的趋势,分配与消费子系统转型指数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② 2000—2021年省域粮食安全系统转型综合指数不断增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由2000年均衡分布于东、中、西三大区域逐渐演化为2021年集聚于粮食主产区。③ 粮食安全系统转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城镇化率、财政支农力度、人口出生率和膳食多样性指数可以显著促进粮食安全系统转型;工业化、农业生产相对收益、GDP增长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会明显阻碍粮食安全系统转型。

  • 三农、土地与生态
    陈永泰, 单炳霖
    经济地理. 2025, 45(3): 171-180.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3.017
    PDF全文 (2293) HTML (252)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政府审计对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边界及其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①政府审计不仅降低了本地碳排放量,还对相邻城市的碳减排起到促进作用,且这种溢出效应存在地理和经济边界,在400km地理距离处,溢出效应达到峰值,同时存在最优经济距离溢出区间。②异质性分析显示,低水平政府干预和高能源消耗会使政府审计的地理距离溢出边界更显著。③政府审计能够增强本地及相邻地区的公众环境关注度,发挥协同降碳的作用。最后,提出政府可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协调、缩减城市特征差异、增加公众参与监督、加强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研发推广等措施,推动政府审计发展与碳减排双重目标的实现。

  • 旅游经济与管理
    胡赛强, 杨迪, 刘淑虎
    经济地理. 2024, 44(9): 211-220.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9.022
    PDF全文 (2172) HTML (608)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福建省1177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历史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福建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福建山海格局、水系流域、民居文化区划高度吻合,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较少分布在东部沿海。在闽东、闽南地区形成4个高密度区。②从空间演变进程来看,福建省传统村落不同时期空间分布聚集程度、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步增长,明清时期数量最多、最密集,总体呈现内陆—沿海—内陆的扩张趋势,与福建移民开发进程高度耦合。研究从历史地理学视角,通过福建移民开发进程揭示福建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历史演变规律,为乡村地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及人居环境营造提供依据。
  • 文化地理
    彭熔, 刘超
    热带地理. 2024, 44(11): 1962-1977.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033
    PDF全文 (2132) HTML (498)   可视化   收藏

    音乐有着再现地方和唤醒地方感的力量。以地名命名的歌曲及其评论对地方有着意象化的表达,也是创作者和听众符号化的情感映射。文章搜集与成都有关的歌曲,以歌词及其评论为文本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从音乐叙事视角分析成都地方意象的维度、建构过程以及意象特征。结果表明:1)音乐叙事里的成都地方意象由符号呈现意象、意义赋予意象和综合表达意象3个层面共同构成。2)音乐叙事分为歌曲的叙事,以及叙事传输影响下听众有感而发的评论叙事,叙事文本从叙事要素、结构和基调3方面起元素认知、情感共鸣、基调渲染的作用,从而构建地方意象。3)音乐叙事下的成都地方意象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自然性与人文性交互、浪漫感与“家的感觉”同在的三重特征。4)音乐叙事构建了“理想家园”“故事酒馆”“烟火人间”的地方意象,这些意象成为城市魅力所在。文章丰富了音乐与地方关系的解读,将城市意象的表达从空间结构、符号感知进化到地方意义层面,赋予空间以温度、让空间活起来,为魅力城市的打造、地方意象的建构和形象宣传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陈华帅, 谢可琴, 张祺晟
    经济地理. 2025, 45(3): 129-138.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3.013
    PDF全文 (2029) HTML (577)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22年12月—2023年6月中国地级市ChatGPT百度搜索指数,运用ArcGIS软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探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关注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公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关注随时间呈“倒V”型演化趋势;②生成式人工智能关注度具有区域集聚特征,初期表现为以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巨型团块状,后期则缩减为分散型小板块聚集形态;③科技发展、企业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数字基础设施和政府支持度均会对当地生成式人工智能关注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除数字基础设施因素外,其余影响因素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是造成生成式人工智能关注度区域聚集的主要原因。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应加大对高新技术型城市的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高精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相关法规和伦理标准,以推动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 城乡与区域发展
    徐少杰, 王开泳, 王甫园, 赵彪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511-2528. doi: 10.11821/dlxb202410007
    PDF全文 (1920) HTML (1174)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行政中心迁移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中国城市行政中心迁移的时空格局、驱动机理和发展趋势既是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行政中心迁移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中心迁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81起行政中心迁移案例,2003—2007年是迁移高峰期,并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迁移多是短距离迁移,并以推动城市新区建设为主要目的,呈现出与地理中心相分离的特点。② 城市行政中心迁移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国家政策、政府引导、权力分配、资源重组以及规划调整等因素的多维博弈,国家政策的调控和城市政府的引导是其中的关键。③ 在国家严控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下,城市行政中心迁移将继续强化传统驱动因素,同时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呈现生态治理、交通驱动及创新产业发展等新导向。应在保持行政中心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审慎考虑迁移的必要性,做好行政中心迁移的顶层设计,规范审批程序和分析论证环节,以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本文能为科学认识城市行政中心迁移的规律和内在机制提供参考。

  • 理论与方法
    靖常峰, 李佳宁, 吴森森, 冯云龙, 曹一冰, 陈奕君, 蒋捷, 周成虎
    地理学报. 2024, 79(9): 2230-2245. doi: 10.11821/dlxb202409005
    PDF全文 (1897) HTML (1346)   可视化   收藏

    信息智能化与时空大数据时代拓展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边界,给地理场景的描述与表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现有的时空数据组织与空间认知模型主要以自下而上思维为主,存在对象抽象表达认知度低、实体对象分区组织割裂等局限性。特别是大数据背景下,地理场景表达中对象与知识的集成度较低、模型与数据的协同计算能力不足等问题更为突出。本文以莱布尼兹(Leibniz)相对时空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对象空间的地理场景组织与管理方法。文章分析了地理场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剖析了地理场景特点,提出了对象空间概念以及对象空间对地理场景的表达方式,建立了层次化对象组织模型、网络化的知识表达技术、按功能分类的模型组织方法,从而构建了“数据—知识—模型”高度集成与协同的地理场景建模理论与技术。结合山东高标准农田土壤含水量监测案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为深化地理数据组织模型的理论研究和拓展示范应用场景提供了技术支撑。

  • 旅游经济与管理
    闫明月, 闫明涛, 张野, 赵建吉
    经济地理. 2024, 44(12): 206-217.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12.021
    PDF全文 (1872) HTML (117)   可视化   收藏

    动态把握旅游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对推动旅游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基于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从旅游产品服务、旅游绿色发展、旅游经济活力和旅游共享发展4个维度,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博弈论组合赋权TOPSIS法测度2011—2020年中国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空间马尔可夫链、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其格局演化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呈“多核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热点区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冷点区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均衡熵结果表明50.4%的城市未来旅游发展潜力较大,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重庆、安徽等地。②相邻地区对于本地旅游高质量发展起重要作用,旅游高质量发展等级变化呈现出稳定的路径依赖和俱乐部趋同效应,且难以实现跨越式提高。③城镇化水平、数字经济和对外开放对旅游高质量发展起主导作用,且主要因素的影响具有时空分异特征。④从地理学本性来看,旅游高质量发展受地理学三大本性综合作用的影响。其中以自然要素为代表的地理学第一本性起基础性作用,以传统经济发展要素为代表的地理学第二本性起支撑性作用,以新经济要素为代表的地理学第三本性起引领性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地理学本性理论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关系研究,还为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 研究论文
    高燕, 凌威, 盛春玲, 邓毅, 李湘梅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10): 2294-2309. doi: 10.31497/zrzyxb.20241003
    PDF全文 (1802) HTML (1209)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公园的全面落地对生态补偿资金需求提出巨大挑战,财政补偿不仅杯水车薪,更难以破解补偿不足和补偿错位的僵化困局。以碳交易为解决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问题的工具,梳理了将生态碳汇开发成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到碳市场上获益的国际、国内和第三方独立自愿减排机制等三条通道,分析国家公园生态碳汇通过CCER市场获得充分且精准的补偿还存在市场供给受限、难以有效交易和收益分配模式不明确等三个关键问题。在基于碳交易的生态碳汇补偿机制设计中,提出了在方法学障碍清除后,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原则下保障生态碳汇项目最大盈利可能的筛选机制,通过抵销比例、异地抵销、政府保护设置促成交易并区分政府和市场补偿边界的有效交易机制;以及为规避经营风险,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碳汇开发企业的PPP模式进行生态碳汇开发,并根据碳汇相关供给主体的贡献进行收益分配的精准补偿机制,为主管国家公园的林草部门和主管碳市场的生态环境部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将为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所有自然保护地及其他生态空间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梁璐, 焦瑛, 李九全, 甘雅婷, 杨晚月
    经济地理. 2024, 44(10): 205-213.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10.021
    PDF全文 (1705) HTML (413)   可视化   收藏

    媒介地理学通过探讨“人—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互动规律为分析媒介情境中的城市空间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智媒时代下,媒介成为建构和传播城市空间形象的关键角色,媒介的空间实践开辟了人们感知空间的新方式,促使形成新的时空关系和社会关系。文章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为例分析消费者的空间感知,探究媒介在城市网红消费空间表征与建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①消费者对街区的空间感知主要集中在实体空间、唐风文化、空间主体、个人体验和网络媒介5个维度。②不同空间主体的共同参与完成了街区的空间建构,媒介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③媒介在增强空间“可见性”的同时弱化了“真实性”,消费者过度模仿的空间实践可能会将空间异化为拍照的背景板,使部分空间失去原有的价值。

  • 水文地理与环境研究
    翁嘉泽, 杨依欣, 穆振侠, 杨龙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768-2779. doi: 10.11821/dlxb202411005
    PDF全文 (1649) HTML (1786)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水文气候条件导致了复杂多变的流域洪水形成机制。在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影响下,该地区流域洪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仍不明确,制约了重点区域防洪减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本文基于中国西北干旱区58个流域1961—2017年实测年最大洪峰量级系列,借助统计检验和机器学习聚类方法,分析并揭示了该地区过去近60年流域洪水的形成机制、空间格局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西北干旱区流域极端洪水频次和年最大洪峰量级均呈增加趋势,极端洪水频次最大增幅约0.84次/10a,年最大洪峰量级相较于多年平均值最大增幅约29%/10a,增幅较大流域主要位于天山东部和祁连山地区。西北地区流域洪水成因主要可分为暴雨型、融雪型和混合型3种,其中暴雨型和混合型洪水频次呈增加趋势,融雪型洪水频次呈减少趋势。洪水成因转换对年最大洪峰量级增加贡献最高可达38%,显著高于由单一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对洪峰量级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强调从成因机制转变角度开展地理环境复杂地区流域洪水预测及变化归因的重要性。变化环境下的工程水文设计需要考虑洪水成因导致的洪水样本非一致特征对洪水频率分析的影响,从而为流域洪水风险管理及应对提供科学支撑。

  • 城市地理
    秦书茜, 张楠, 朱佩娟, 张勇, 张趁
    热带地理. 2025, 45(1): 113-127.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095
    PDF全文 (1639) HTML (932)   可视化   收藏

    在执行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面临现实挑战的背景下,研究制定针对各项目标的本土化评估指标体系,对不同尺度可持续发展现状监测、问题诊断、对策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环境”三维理论框架,解构可持续发展目标11(SDG11)在社区尺度的内涵,构建包含7项目标、13项指标的城市社区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并以长沙市建成区602个样本社区为例,利用多源大数据,开展社区可持续性综合评估及社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估。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沙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度处于“比较接近”区间,并由高到低呈“核心―边缘”空间分布特征;2)7项目标中,住房保障、防灾减灾和环境治理目标进展顺利,公共交通和遗产保护目标提升显著,公共空间目标缓慢提升,规划管理目标不够理想;3)结合社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估结果,将样本社区划分为协调发展、过渡发展和失调衰退3种类型,叠加核心区、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分区结果,提出差异化治理路径;4)评估指标体系效度较高,后续需借助大量实证案例进一步完善。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冯兴华, 高紫媛, 徐美海, 傅钰, 李建新, 文玉钊
    经济地理. 2024, 44(10): 66-75.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10.007

    文章选取中国19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单元,基于专利转移数据,通过刻画2010—2020年各城市群之间及内部的创新网络特征,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创新结构的演化过程并归纳其网络组织模式。研究发现:①中国城市群间的创新网络快速发展,网络规模与密度、节点数量与联系强度不断提升,城市节点等级分化,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②中国各城市群的地理开放度与区域协同度均得到持续提升,不同发育水平下的城市群创新网络虽得到快速拓展,但其空间组织结构存在显著差异;③创新网络组织具有空间尺度内的嵌套特征,城市群内部创新技术的循环累积和外部协同创新体系的逐步形成共同驱动着中国城市群创新网络组织模式的优化重组;④强化中心城市创新溢出效应、培育区域创新增长极、构建跨区域合作机制、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是完善中国城市群创新网络体系的重要路径。

  • 植被生态与粮食安全
    郝帅, 孙才志, 翟小清
    地理学报. 2024, 79(9): 2389-2406. doi: 10.11821/dlxb202409015
    PDF全文 (1608) HTML (923)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网络SBM-DEA模型和Meta-frontier模型对1997—2021年中国省际水资源—能源—粮食(WEF)系统效率进行测度,采用改进后的GTWR模型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不同前沿下WEF系统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技术落差比率则呈现东、中、西部依次降低的态势;② 动态空间坐标弥补了以往GTWR模型中存在较多的重合的空间坐标而导致模型最终评价结果接近于以时间维度进行研究的线性回归结果的不足,并验证了该模型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③ 在时间变化上,能源生产量、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清洁能源生产占比、R&D经费投入强度的拟合系数呈现先增加并逐渐趋于平稳的态势;单位GDP能耗拟合系数则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工业能源消耗强度拟合系数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其余影响因素的拟合系数则呈现波动变化后趋于平稳的态势;④ 在空间变化上,人均水资源量、单位农业GDP耗水、灰水足迹载荷系数的影响程度均表现为北方地区大于南方地区;西南地区受能源生产量和清洁能源生产占比影响程度较大;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以及R&D经费投入强度的影响程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单位GDP能耗的影响程度自动向西逐渐减小;交通密度的影响程度则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

  • 理论与方法
    夏军, 张世彦, 张永勇, 佘敦先, 杨军, 吴胜军
    地理学报. 2024, 79(9): 2163-2175. doi: 10.11821/dlxb202409001
    PDF全文 (1586) HTML (1562)   可视化   收藏

    内涝、水污染与水体黑臭、河湖生态系统退化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水问题,已成为限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之一。深入认识城市发展过程中水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阐明城市水问题的形成机制,构建城市水系统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是解决城市复杂水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针对上述水问题,从水循环系统多过程耦合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城市水系统的概念和特征,提出了城市水问题系统治理关键技术体系,并以2016—2022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治理案例为例开展应用。研究表明:泵站抽排和海绵措施可有效减少武汉市发生极端降水时的严重内涝面积和消除成渝城市群内涝点;微生物—植物—水动力一体化协同调控组合工艺可以显著强化武汉市典型黑臭水体的氮磷去除效果;源头控制—路径耗散—末端治理的城市河湖生态综合修复体系使重庆市两河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水平明显下降;实施上述治理技术体系后,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指数平均提升4.8%。本文可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重大战略提供城市水系统理论和技术支持。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贺灿飞, 盛涵天, 戴晓冕
    地理学报. 2024, 79(12): 2972-2990. doi: 10.11821/dlxb202412003
    PDF全文 (1568) HTML (871)   可视化   收藏

    “点—轴系统”理论提出40年来,科学内涵不断丰富,深刻影响了多学科、多领域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对中国国土空间开发、城市体系规划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区域重大战略等作出了战略性贡献。进入新时代,“点—轴系统”理论持续赋能新时代中国区域重大战略,然而区域重大战略的实践过程仍需克服城市群内部、城市群之间联系松散等堵点。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多维邻近性框架进一步关注到认知邻近、技术邻近、关系邻近、社会邻近性等维度联系,能够为区域重大战略实践提供新思路。因此,在“双循环”等战略背景下,中国区域重大战略可以在多层嵌套价值链体系支撑下,充分搭建区域间多维邻近关联,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韧性的区域间产业协作与价值流动网络,全面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赵建吉, 王艳华, 苗长虹
    经济地理. 2025, 45(2): 1-11.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2.001
    PDF全文 (1535) HTML (299)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发展是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而对于全球生产网络中领先企业策略合作伙伴主导的地方企业网络的研究更应引起重视。文章基于郑州富士康的典型案例,通过构建“权力关系—制度安排—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研究了领先企业策略合作伙伴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富士康落地郑州后,发挥权力关系吸引了其原有部分供应商转移到郑州。地方政府依托富士康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惠政策及塑造的产业发展生态,吸引了大批非苹果手机企业在郑州集聚。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智能终端(手机)形成了三重企业网络,分别为富士康权力关系主导的企业网络、富士康跨界企业网络、地方政府引导形成的非苹果手机企业网络。③苹果手机最大生产基地和全球智能终端(手机)制造基地的形成,加快推动了承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④全球生产网络中领先企业的权力关系和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深刻影响了智能终端(手机)企业集聚和企业网络的形成。研究结果刻画了全球生产网络中领先企业策略合作伙伴在后发地区的地方企业网络特征,拓展了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权力关系研究视角。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杨剩富, 吴美伊, 张轶, 俞泽欣, 张家豪, 李梦婷
    经济地理. 2024, 44(10): 214-223.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10.022
    PDF全文 (1531) HTML (179)   可视化   收藏
    大都市郊区是城乡要素流动的活跃区,民宿作为乡村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正成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文章以中部超大城市武汉市郊区为例,基于2000—2022年的微观民宿数据,采用圈层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大都市郊区民宿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武汉市郊区民宿数量不断增加并逐渐由近程民宿圈外延至远程民宿圈,民宿分布热点集聚增加。②从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社会政策以及地域特色4个维度来看,各变量空间作用尺度存在分异,其中人口密度、户均宅基地面积、文保单位和A级旅游景区数量等7项影响因子对民宿空间分布影响范围较大,植被覆盖度等3项影响因子的作用范围较小。③各影响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口密度呈负相关,户均宅基地面积和政策支持力度呈正相关,表明当前郊区空心村民宿发展潜力较大,且武汉市的民宿支持政策将进一步促进郊区民宿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
  • 地表过程
    刘锐, 臧淑英, 赵林, 吴晓东, 刘立新, 吴少强, 李天瑞, 张紫豪, 何俭翔, 李彪, 张博雄, 程小峰
    地理学报. 2024, 79(9): 2280-2296. doi: 10.11821/dlxb202409008
    PDF全文 (1526) HTML (1215)   可视化   收藏

    多年冻土对全球变化非常敏感,利用植被演替揭示多年冻土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兴安岭漠河盆地多年冻土岩芯孢粉学为证据,通过AMS14C构建了年代学框架,重建多年冻土区更新世晚期以来植被演替与气候历史,分析了植被演替对多年冻土区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孢粉组合较好地反映漠河盆地和外围山地植被组成格局,依据区域关键植被对气候指示关系,漠河盆地30 ka BP以来植被演替指示气候发生了5次显著变化过程:30.0—27.1 ka BP形成草甸湿地景观,指示气候寒冷湿润;27.1—20.5 ka BP形成针叶林草原景观,指示气候相对寒冷干旱;20.5—11.3 ka BP由针叶林湿地向针阔混交林湿地景观转变,指示气温开始转暖,但气候仍寒冷湿润;11.3—1.9 ka BP形成针阔混交林湿地景观,指示气候温暖湿润;1.9 ka BP至今形成针叶林湿地景观,指示气候冷凉湿润。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影响植被演替的因素不仅包括纬度和海陆位置上的气候差异,还有多年冻土本身引起的区域环境效应,植被演替对冰期、间冰期多年冻土变化具有不同响应机制。在末次冰盛期,由于多年冻土冻结和扩张,导致多年冻土环境更能适应耐寒耐旱、根系较浅的蒿属、藜属等陆生草本繁殖,干旱草原扩张;在全新世大暖期,多年冻土的融化和退缩不仅为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境,还有利于湿地的潜育化和面积扩大,促进水生植被、蕨类苔藓和乔木的大量繁殖,形成森林湿地景观。因此,由于多年冻土的存在,放大了气候的水热特性,植被对多年冻土区环境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 其他研究论文
    徐邵文, 张蕙杰, 钱静斐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39(9): 2206-2223. doi: 10.31497/zrzyxb.20240912
    PDF全文 (1506) HTML (1254)   可视化   收藏

    RCEP的签署与实施为中国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农产品贸易网络特征,采用拓展引力模型分析RCEP区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空间凝聚力持续增强,连通性显著提高,贸易规模不断扩展,呈现“中心—边缘”结构;(2)RCEP成员国进口格局多样化趋势明显,出口稳步增长,农产品贸易伙伴不断增加,贸易地位出现分化态势,逐渐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单核结构;(3)经济制度质量提升和签订自贸协定有利于改善贸易环境,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农产品贸易。据此,提出中国应充分利用RCEP实施契机,发挥在区域内的核心影响力,推动高质量规则落地,形成区域高互补性农产品市场,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 理论探索
    杨永春, 菅煜婷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25-2441. doi: 10.11821/dlxb202410002
    PDF全文 (1500) HTML (1728)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AI)引发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已成为全球各国抢抓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引发城市地理学的革新。本文回溯了人工智能发展历程,提出了面向人工智能的城市人地系统概念模型,从数据表达、场景应用、空间变革、城市发展等4个方面梳理与总结了人工智能介入的城市地理研究,并提出了学科智能化转型面临的困境、情境、探索路径与未来展望。研究发现:① 面向人工智能的城市人地系统要素交互更加复杂。② 人工智能成为城市地理研究主要手段的趋势逐渐明显,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学习能力强的数据处理优势,对空间感知与智慧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引发了空间变革,不仅打造了复杂的虚拟空间,同时重构了社会空间;人工智能助力建设智慧城市并打造城市前沿应用平台。③ 智能化转型下的城市地理研究面临数据与技术困境以及全球与地方变革、科技伦理与人文价值发展等情境,未来可在突破技术壁垒、关注城市空间建设与治理、注重多元智能转向效应研究等3方面探索发展路径,学科亟待全面转型升级。

  • 城乡与区域发展
    卢昱嘉, 陈秧分, 吴振磊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651-2669. doi: 10.11821/dlxb202410015
    PDF全文 (1498) HTML (1571)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不确定性事件频发背景下,研究全球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结构及其韧性水平,不仅可为中国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保障农产品进口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也可发展典型产品跨越地理空间的风险韧性治理理论与方法,拓展资源地理研究。本文构建了包括供应、采购、运输、需求4个阶段和出口商、物流与运输部门、进口商3个环节的全球供应链分析框架,采用两阶段DEA和CoDEA模型方法,对中国典型进口依赖型农产品大豆的全球供应链风险和韧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① 2000—2020年大豆进口供应链整体风险不断上升,风险主要来自需求和采购阶段,供应和运输阶段风险较小但有明显增长,与出口国的贸易关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影响大豆进口供应链安全的长期风险因子。② 中国自巴西进口大豆供应链整体韧性相比美国和阿根廷较强,显示了与巴西探索优化供应链协作的充分潜力。③ 大豆全球供应链风险韧性治理需区分短期和长期风险,短期视角下着重提升对区域减产、海运阻塞、贸易制裁等风险的应对能力,长期视角下着力探索战略层面的布局优化和系统构建,提升供应链话语权和掌控力。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仇方道, 徐新, 刘继斌, 张新林
    经济地理. 2025, 45(1): 134-144.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1.014
    文章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分析了2010—2020年淮海经济区工业碳排放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机制。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工业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普遍联系,空间邻近性特征显著,空间网络的吸收作用大于辐射作用。②网络层级性下降,呈现以徐州为核心的金字塔状网络层级结构演化趋势;网络类型为异配型网络,关键节点联系加强,呈现“富人俱乐部”现象;网络集聚性下降,节点县域间的抱团效应下降,整体网络较为分散。③空间邻接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碳排放强度、技术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工业碳排放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优化空间网络结构、制定差异化工业减排方案、建立区域协同减排机制是推动淮海经济区工业低碳绿色协同发展的主要路径。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贺灵, 苏玲
    经济地理. 2024, 44(9): 56-66.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9.007
    PDF全文 (1470) HTML (171)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域的相关数据,从大数据政用、商用、民用和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分别构建省域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测度和考察了两者的发展水平和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数据市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本地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①在空间分布上,中国各省域数据市场水平呈东高西低空间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明显空间相关性。②中国各省域间数据市场水平随时间推移呈收敛趋势,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俱乐部成员逐渐增加,低水平俱乐部成员不断减少。③数据市场水平提升既能促进本地协调发展,又能通过区际示范和业务关联作用于外地协调发展水平即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且本地效应大于溢出效应、长期效应超过短期效应。④数据市场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阶段异质性,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更明显,且2017年后空间效应显著增强。研究结论为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以及助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