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实验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从叶片尺度、冠层尺度到区域尺度,研究植物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关系。(1)提出了对著名的气孔导度模型(Ball-Berry模型)的改进及光合作用的光抑制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引起光合“午睡”的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的作用;(2)在华北平原典型农田站点采用涡度相关方法对瞬时农田水热和CO2通量进行了长期和连续的测定,分析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水热、CO2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季节变化规律,揭示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3)提出了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孔导度耦合模型,作为植物响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模块,得到美国农业部系列模型(RZWQM,SHAW等)和澳大利亚陆面过程模型(CABLE)的采纳;(4)通过实验与模型相结合,系统研究了华北平原气候波动/变化对作物产量和耗水量的影响,以及太阳辐射组分的变化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5)通过整合叶水势的动态模型与SPAC水热传输模型,建立了田间尺度的土壤水热传输、作物CO2同化与蒸散的耦合模型(ChinaAgrosys)。并利用GIS技术将模型从站点尺度推广到了区域尺度(GIS-ChinaAgrosys),使得该系统即能在站点也可在区域尺度,对农业气象和作物产量进行分析预测,为区域尺度农作物生产潜力分析、区域水分利用提供了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