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资源国情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与资源国情信息,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服务管理的重要保障 [57] ,对科学把握中国面临的诸多复杂局面和发展机遇,更好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迎接各种挑战,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为一门“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学科 [58] ,地理科学是关于国情研究最主要的学科之一 [59] ,是地理与资源国情最主要的研究与反映渠道。长期以来,地理科学在生态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中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国家决策层、管理层与普通公众,都可以通过地理科学了解中国在生态环境、城市、土地、旅游、区域发展、地缘政治、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最新地理国情,通过参考和借鉴地理与资源国情的最新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与持续发展。凝练与加工骨干期刊已刊并精选出来的优秀论文,立足原文,又高于原文,力争从浩瀚的文献资源中,提炼出符合当前现实、有针对性、有政策启示的重要见解和观点。为此,创刊了《中国地理与资源国情快报·政策版》(图6),力争实现为地理学家开言路,为国家决策献计谋。创刊了《中国地理与资源国情快报·科普版》,力争实现为广大公众讲科普,为公众了解中国的地理与资源国情提供途径。
图6 《中国地理与资源国情快报》政策版与科普版封面
Fig. 6 The covers of 《China Geographical and Resources State Express》 policy science and popular science edition
创刊号是从中国地理与资源类10种骨干期刊2014-2015年刊发的2000多篇稿件中,由专家工作委员票选推荐,精选选出23篇入选《中国地理与资源国情快报·政策版》(表2),即应用中的地理;15篇入选《中国地理与资源国情快报·科普版》(表3),即生活中的地理。这改变了科研成果大量只用于课题申请与结题、职称评定等个人需求状况,有效地延伸中国地理与资源科研成果的价值链,拓展中国地理与资源学术研究的综合应用价值,更好地对接地理与资源学术研究与社会应用。
表2 《中国地理与资源国情快报·政策版》创刊号入选文章
Tab. 2 Papers collected by 《China Geographical and Resources State Express》 policy science edition
序号 | 第一作者 | 文章题目 | 文献来源 |
---|---|---|---|
1 | 方创琳 | 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调整与城市规模新格局 | [60] |
2 | 甄峰 |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问题与政策建议 | [61] |
3 | 陈雯 | 长江三角洲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与态势判断 | [62] |
4 | 石忆邵 | 我国“城市病”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 [63] |
5 | 杜德斌 | 依托五大战略枢轴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 | [64] |
6 | 毛汉英 | 我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及其应对之策 | [65] |
7 | 陆俊元 | 我国需加强战略研究与筹划应对北极环境变化 | [66] |
8 | 张耀光 | 我国海南省三沙市行政建制特点及其海洋资源开发 | [67] |
9 | 黄震方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 | [68] |
10 | 保继刚 | 我国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的发展及其控制对策 | [69] |
11 | 刘艳华 | 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 | [70] |
12 | 丁建军 | 我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综合贫困比较 | [71] |
13 | 刘纪远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 [72] |
14 | 张君珏 | 南海周边海岸带开发利用需注意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 [73] |
15 | 龙花楼 |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实现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空间衔接的建议 | [74] |
16 | 孙斌栋 |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75] |
17 | 李裕瑞 | 我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政策启示 | [76] |
18 | 孟广文 | 对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 [77] |
19 | 沈镭 | 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的情景预测 | [78] |
20 | 王腊芳 | 我国制造业节能降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79] |
21 | 史培军 | 我国社会—生态系统综合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式 | [80] |
22 | 刘春腊 | 我国生态补偿的省域差异 | [81] |
23 | 龚胜生 | 加快“癌症村”综合治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82] |
表3 《中国地理与资源国情快报·科普版》创刊号入选文章
Tab. 3 Papers collected by 《China Geographical and Resources State Express》 popular science edition序号 | 第一作者 | 文章题目 | 文献来源 |
---|---|---|---|
1 | 秦大河 | 气候变化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 [83] |
2 | 毛汉英 |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格局和对策 | [65] |
3 | 封志明 | 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 | [84] |
4 | 杜德斌 | 依托五大战略枢轴,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64] |
5 | 李同昇 | 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 | [85] |
6 | 刘云刚 | 1990年代以来在华跨国移民动态特征 | [86] |
7 | 潘竟虎 | 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 | [87] |
8 | 何深静 | 中国大城市贫困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 [88] |
9 | 刘春腊 | 中国生态补偿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 [81] |
10 | 吴吉东 | 1949-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灾情变化趋势 | [89] |
11 | 王露 | 基于分县尺度的2020-2030年中国未来人口分布 | [90] |
12 | 马颖忆 | 泛亚高铁建设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与中南半岛空间联系的影响 | [91] |
13 | 蒋金亮 | 中国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 | [92] |
14 | 戚伟 |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格局变化 | [93] |
15 | 杨宇 |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分布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 | [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