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文
    罗仁福, 李小建, 覃成林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 73-80. doi: 10.11820/dlkxjz.2002.01.009 cstr: 32072.14.dlkxjz.2002.01.009
    Baidu(335) CSCD(16)
    本文参照 Coulombe的趋同模型 ,并根据中国的实际作出调整 ,以此分析了我国 1 978~ 1 999年各省区经济的趋同问题。研究结果如下 :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条件趋同 ,趋同的速度大约为 4.5 % ;在趋同的过程中 ,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都已达到或接近其稳定状态 ,而西部地区则大多在稳定状态值附近波动 ;本文还给出了我国各省相对人均 GDP的稳定状态值 ;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指出东部先行优势对长期稳定状态值有巨大影响 ,这说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外资的引进 ,先进的技术 ,区位优势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 气象与水文过程
    俞烜, 杨贵羽, 周祖昊, 王建华, 秦大庸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5): 43-48. doi: 10.11820/dlkxjz.2008.05.006 cstr: 32072.14.dlkxjz.2008.05.006
    Baidu(92) CSCD(10)

    利用1956~2005 年天津25 个雨量站的月降水数据, 借助累积距平、相关分析、Mann- Kendall 秩次相关检验 法等, 分析了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 结合ARCGIS 空间分析功能, 研究了天津雨岛效应的时空特 征。结果表明: 25 个站点的年降水量70%以上集中在夏季, 夏季降水倾向率均为负, 60%的站点通过了显著水平检 验。从加权平均得到的全市夏季降水序列得出1956~2005 年倾向率为- 24.7mm/10a, 其中1956~1988 年倾向率为 7.6mm/10a, 1989~2005 年倾向率达- 28.6mm/10a, 由此可见天津夏季降水减少主要发生在近17 年。又比较其不同 历史时段的空间演变规律发现, 夏季降水减少趋势北部山区大于南部平原, 南部平原的市区大于市郊, 呈现城市雨 岛效应, 特别是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期之后雨岛效应更加明显, 且受降水的丰枯影响较大, 丰水年雨岛现象明显, 枯水年雨岛消失。

  • 人文—经济地理学科近年发展报告专栏
    樊杰, 刘卫东, 金凤君, 刘彦随, 张文忠, 刘慧, 王成金, 王岱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 1548-1554. doi: 10.11820/dlkxjz.2011.12.012 cstr: 32072.14.dlkxjz.2011.12.012
    为跟踪世界科技的最新进展,解决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性和突出性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如科技支撑计划等.气候变化、地表过程、土地利用、自然灾害是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参与最广、研究最深的领域,在地表过程的人文驱动机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为政府编制规划、开展环境外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上述研究计划的基本概貌,以及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从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人文地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土地利用重点问题咨询与决策、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方面总结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其中做出的主要贡献和社会影响.
  • 论文
    卢金发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3): 215-221. doi: 10.11820/dlkxjz.1999.03.004 cstr: 32072.14.dlkxjz.1999.03.004
    Baidu(154)
    中国南方典型研究区50 年代和80 年代土地退化的对比分析表明, 近几十年来, 不同人类活动地区土地退化变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土地退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既不是人口密度较小和经济较落后的基岩山区,也不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和土地开垦程度高的低丘岗地区, 而是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经济不够发达的低山丘陵地区。
  • 遥感技术与模型应用
    邓群,夏军,杨军,孙杨波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3): 141-151. doi: 10.11820/dlkxjz.2008.03.020 cstr: 32072.14.dlkxjz.2008.03.020
    Baidu(83) CSCD(7)

    水资源经济政策的研究对于解决突出的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2 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和有关 的水资源公报等数据,通过单列水行业和废污水行业建立了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水资源经济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和相应的42×53 多部门水资源投入产出表,利用GEMPACK 软件包,对北京市水资源经济 政策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模拟显示,当水价增加10%时,行业产出和销售量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和变动趋势;当水 量增加10%时,造成行业产出的变化和销售量的变动也值得深虑。该成果可为制定和实施水资源政策提供决策参 考及模拟平台。

  • 论文
    黄朝永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3): 14-19. doi: 10.11820/dlkxjz.1998.03.002 cstr: 32072.14.dlkxjz.1998.03.002
    本文提出发展投资地理学和建立以投资环境评价为核心的投资决策咨询信息服务产业的初步设想,这是学科建设和适应市场经济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需要。投资地理学可以通过地理学的外部边缘化联合发展产生,也可通过经济地理学的内部分化产生。投资环境评价产业化通过行业管理规范化、从业单位公司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化来实现。
  • 土地利用
    李景玉,张楠,王荣彬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2): 103-111. doi: 10.11820/dlkxjz.2006.02.012 cstr: 32072.14.dlkxjz.2006.02.012
    Baidu(67) CSCD(9)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是国土资源动态变化模拟、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措施的重要技术手段,对指导生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始终是土壤侵蚀和黄河泥沙研究的热门问题,近年来,结合“数字黄河”、“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广大地理学、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科技工作者,围绕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产沙问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配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以及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从经验模型到理论模型,不仅提出和开发了许多具有十分重要实用价值的土壤侵蚀产沙模型,而且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模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本文从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的自主开发和现有模型的应用两个方面、经验统计模型与物理模型两个领域简要回顾了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学者在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在该地区进行土壤侵蚀模型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作者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 论文
    张秀梅, 唐以剑, 章申
    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2): 62-69. doi: 10.11820/dlkxjz.1997.02.010 cstr: 32072.14.dlkxjz.1997.02.010
    研究长期利用城市污水浇灌的农田土壤--植物系统中污染物的含量及其行为与归宿,不仅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1],同时,还可以为合理发展污灌,实现污水资源化,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本文调查了华北白洋淀地区典型污灌农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分布和累积状况。结果表明,污灌区土壤中某些重金属含量有一定的累积趋势。目前,这些重金属对农田作物无明显危害,大部分累积在根部。加强科学管理和污灌指导,利用农田作为土地处理系统来消纳污水中耗氧有机物,是本地区近期可行的污水资源化途径之一。
  • 生态环境
    李静, 盛煌, 陈继, 吴吉春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9): 1100-1106. doi: 10.11820/dlkxjz.2010.09.012 cstr: 32072.14.dlkxjz.2010.09.012
    Baidu(12)

    以青海省柴达尔一木里铁路、热水一江仓公路沿线两侧约10 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域,以冻土钻孔实测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和评价了经度、纬度、高程、太阳辐射、坡度、坡向、地面曲率等地形一候因子对沿线区域多年冻土分布的影响,建立了以经度、高程、坡度为自变量、多年冻土发生概率为因变量的Logisti。模型。借助于GIS软件和DEM数据,完成了道路沿线区域多年冻土分布概率图的绘制和多年冻土分布概率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极可能多年冻土(概率值为0.75~1)的分布面积为1983 km2,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65 %;可能多年冻土(概率值为0.5-0.75;的分布区面积为192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6%;季节冻土(概率值<0.5)的分布区面积为894 km2,占沿线区域面积的29%。

  • 本刊特稿
    江用彬,季宏兵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1): 56-67. doi: 10.11820/dlkxjz.2007.01.006 cstr: 32072.14.dlkxjz.2007.01.006
    Baidu(200) CSCD(19)

    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利用藻类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 因 其有效、低廉和环保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介绍了藻类修复重 金属废水的应用概况, 总结了多年来在藻类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途径、耐受机理、生物吸附机制、 模型解释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当前在这些方面尚存的不足, 并就今后继续 筛选、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对重金属高耐受、高富集性藻类, 进一步探求修复机理以及野外应用方 面的研究。

  • 研究进展
    余建辉, 张文忠, 王岱, 谌丽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 699-705. doi: 10.11820/dlkxjz.2011.06.007 cstr: 32072.14.dlkxjz.2011.06.007
    Baidu(29) CSCD(3)
    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居住环境安全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居住环境安全研究脉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出国内外居住环境安全研究的各自特点。比较而言,国外研究相对来说更具系统性,随着研究焦点的时序转变可以分为3 个阶段:早期偏重空间结构的研究;发展期偏重物质环境影响的研究以及近期偏重居民社会属性影响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从时序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起步期从公共安全角度进行的探索和发展期逐步转向多元化的独立调查。
  • 论文
    于希贤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2): 99-100. doi: 10.11820/dlkxjz.1998.02.013 cstr: 32072.14.dlkxjz.1998.02.013
    复兴中国传统地理的硕果——评《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于希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最近荣获“第四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的刘沛林同志,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地理学思维与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喜人的成果.
  • 模型应用
    张晓平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6): 68-76. doi: 10.11820/dlkxjz.2007.06.007 cstr: 32072.14.dlkxjz.2007.06.007
    Baidu(40) CSCD(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要素和产业格局在空间上合理配置, 以形成高 效的空间组织形态。面对国内外竞争, 如何构建高效的空间结构, 使之形成富有活力的组织体系, 是“中部崛起战略”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结合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及 发展潜力, 指出在现有人口- 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构建多层次、高效运转的都市经济区空间组织体 系是增强中部地区竞争能力的关键。文章在城市中心性和交通运输联系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武汉 大都市经济区, 长沙、郑州中等都市区, 太原、合肥、南昌基本都市区的等级体系与划分方案。

  • 景观与生态
    邹秀萍,齐清文,姜莉莉,李晋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5): 41-46. doi: 10.11820/dlkxjz.2006.05.009 cstr: 32072.14.dlkxjz.2006.05.009
    Baidu(39) CSCD(6)

    怒江流域地处中国云南的边境, 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保护的重要地域, 但由于人 口的增加, 粮食需求的扩大及城市的扩展, 流域林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强烈的人类干扰。文中使用 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 用Landset TM解译获取的怒江流域1985, 1995, 2000 年1∶10 万土地利 用/覆被数据, 在GIS 空间分析基础上, 通过建立动态度和变化转移概率矩阵, 系统地研究了怒江 流域林地与其他土地覆被类型之间以及不同林地类行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并对造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

  • 生态环境
    付刚, 沈振西, 张宪洲, 余桂荣, 何永涛, 武建双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1): 1391-1399. doi: 10.11820/dlkxjz.2010.11.030 cstr: 32072.14.dlkxjz.2010.11.030
    CSCD(9)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生态类型之一,其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草地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将直接影响全球碳平衡。相对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草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更为迅速。因此,在全球变化的趋势下,草地土壤呼吸将首先受到影响。本文综述了全球变化下CO2浓度上升、全球气温升高、全球降水增多、放牧、草地农垦以及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施肥、灌溉)的草地土壤呼吸响应。土壤呼吸对大气CO2浓度上升和全球气温升高的响应都存在增加、减少和无显著变化3 种情况,这与大气CO2浓度上升和全球气温升高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土壤N的可利用性等因素的改变与否有关。土壤呼吸Q10受到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降水、土壤深度、土壤有机碳、海拔高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时间尺度等因素的影响。降水增多一般可以促进土壤呼吸,但降水引起的温度以及土壤通透性的降低也会导致土壤呼吸的降低。因放牧强度、频度和方式的差异,放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出现增加、减少和无显著影响的不同结果;人工剪草对土壤呼吸及其各组分的影响也存在差异。草地农垦后,土壤呼吸增强,土壤碳损失约为20% ~ 50%。施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有增加、减少和无显著影响,因肥料种类和施用剂量等而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会促进草地土壤呼吸。但是,目前全球变化对草地土壤呼吸的综合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深入探讨草地土壤呼吸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等仍是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 论文
    李春晖, 杨勤业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3): 220-226. doi: 10.11820/dlkxjz.2000.03.004 cstr: 32072.14.dlkxjz.2000.03.004
    Baidu(132) CSCD(4)
    环境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之一。本文根据代际公平概念建立环境代际公平判断模型 ,定义了环境代际公平度和环境代际冲突度的概念。把该模型运用到晋陕蒙接壤区 ,判断该区域污染环境代际公平状况 ,结果表明从 1 980年以来 ,接壤区污染环境越来越差 ,1 990年与 1 980年的代际公平系数为 0 .2 89,冲突度为 0 .71 1 ;2 0 0 0年与 1 990年的代际公平系数为 0 .2 1 8,冲突度为 0 .782。它们都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环境不公平 ,而且代际冲突度越来越大。最后提出设立代际环境补偿基金是达到代际环境公平的一种基本思路 ,并针对接壤区提出一些达到代际环境公平措施和建议。
  • GIS理论方法
    周成虎, 朱欣焰, 王蒙, 施闯, 欧阳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1): 1331-1335. doi: 10.11820/dlkxjz.2011.11.001 cstr: 32072.14.dlkxjz.2011.11.001
    Baidu(65) CSCD(26)
    位置信息服务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位置为基础,将相关信息关联和分析,为潜在用户提供知识层次关于表达对象的全方位的信息,实现地理位置概念应用的飞跃。本文在地理位置与位置地图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语义位置、位置感知与位置计算的内涵,提出了全息位置地图的新概念,探讨了全息位置地图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
  • 区域经济
    唐宏, 杨德刚, 张新焕, 王国刚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463-469. doi: 10.11820/dlkxjz.2011.04.009 cstr: 32072.14.dlkxjz.2011.04.009
    Baidu(36) CSCD(4)
    基于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新疆三工河流域生态移民前后农户生产生活和土地利用等问题进行调查,以 了解生态移民政策的成效,并探讨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该区域及其他地区继续实施生态移民提供借 鉴。研究结果显示:① 2007 年前后搬迁农户的类型具有一定差异性,农户生态移民意愿与户主文化程度无关,与 户主年龄和家庭人口数有一定关系,家庭人口较少的农户趋于先搬迁,后迁农户则更趋于年轻化;② 搬迁后农户 主要经济来源有所变化,从事种植业与经商的农户数量变化不大,畜牧业农户略有减少,旅游业农户比重大幅下 降;③ 因耕地质量差异,农户耕种结构也有所变化,由种植玉米为主变为以小麦为主,搬迁后政府给予一定程度 的补助;④ 从事畜牧业农户数量有所下降,牲畜饲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放养率大幅下降,圈养时间显著延长,草 场超载情况明显改善。总体而言,生态移民后三工河谷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管理制度与政策落实不到 位,移民农户经济收入难以保障,其移民态度不够积极。政府应该做好相关稳民政策,提供扶持措施,以提高农户 移民的积极性。
  • 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风险
    张学霞, 武鹏飞, 刘奇勇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9): 1032-1040. doi: 10.11820/dlkxjz.2010.09.002 cstr: 32072.14.dlkxjz.2010.09.002
    Baidu(11) CSCD(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如何科学评价水资源供需矛盾引起的风险成为有效解决水资源失衡的有效途径。本文以1999-2006年的水量、水质和社会经济数据对松辽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由区域水资源总量等10个指标组成的水资源利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得到高需水量、高供水量和劣质水3个公因子,然后采用空间聚类方法对上述3个公因子进行评估,得到松辽流域水资源利用风险分布图。研究表明,松辽流域水资源利用风险呈现出嫩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偏高,其它流域偏低的总体格局;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为水资源利用高风险区;图们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水资源利用风险程度较低。

  • 气态变化与生态安全
    万利,陈佑启,谭靖,张洁瑕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2): 238-244. doi: 10.11820/dlkxjz.2009.02.011 cstr: 32072.14.dlkxjz.2009.02.011
    Baidu(88) CSCD(21)

    以京郊三个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县)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在GIS 和RS 技术支持下从景观 格局角度进行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首先,根据遥感数据解译出1996 和2005 两期土地利用 图;然后计算景观干扰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它们合成景观稳定性指数,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指数(ESI);最 后,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安全指数进行空间化,并对生态安全指数的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 值分析。结果表明:(1)1996-2005 年研究区的各景观类型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主要的景观变化特征为建设用地景 观持续增加、耕地景观大量减少,尤其以建设用地景观变化最快;(2)研究区的斑块数量、破碎度、多样性指数和分形 维数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3)生态安全指数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局部区域的景观类型从1996 年的零散分布发展 至2005 年的连片分布,整体生态安全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增强;(4)生态安全指数值从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 区)到远郊城市发展新区(顺义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密云县),呈现出由低而高的变化趋势,其低值区域随着城市化 进程的加快而逐渐扩大。表明生态安全指数能够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其演变方向。

  • 水文与气象过程
    宋璐璐, 尹云鹤, 吴绍洪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9): 1186-1195. doi: 10.11820/dlkxjz.2012.09.010 cstr: 32072.14.dlkxjz.2012.09.010
    Baidu(31) CSCD(18)
    蒸散发过程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 也是全球能量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了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热传输过程, 对其进行定量估算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水源涵养能力、区域耗水及土壤水分运移的基础, 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蒸散发测定思路和方法的不同, 将蒸散发测定按照实测法和模型法两类方法进行总结, 系统回顾了实测法和模型法的不同算法, 评述不同方法的原理和优劣, 并总结和分析了目前蒸散发测定工作中应重点研究的内容, 指出未来蒸散发估算的发展方向, 以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 农业与农村发展
    高翔|鱼腾飞|程慧波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44-750. doi: 10.11820/dlkxjz.2009.05.012 cstr: 32072.14.dlkxjz.2009.05.012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市化格局及演化的基本框架。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利用甘肃段41个县及以上城镇统计资料,结合相关分析模型、分形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与城市化的定量关系入手,探讨了城镇体系结构基本特征以及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机制,得到以下结论:①甘肃段城镇体系结构以2002年为转折点,进入第二阶段的倾斜发展,其特征表现为:等级规模不服从位序-规模法则,属典型首位分布;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单核心增长格局发生分异;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呈点轴空间分布格局。②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呈对数关系),还取决于等级规模结构的均衡性(其对数与不均衡指数成线性关系),同时,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影响其发展的进程。并藉此探讨了甘肃段城镇体系及城市化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

  • 地理统计与模型
    陈新保,Songnian Li,朱建军,陈建群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9-17. doi: 10.11820/dlkxjz.2009.01.002 cstr: 32072.14.dlkxjz.2009.01.002
    Baidu(51) CSCD(10)

    虽然相对传统的GIS 数据模型而言,人们对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大量的时空数据模型已经 被提出了。在综述已有时空数据模型时,就如何区别时空数据模型的异同,众多研究人员和学者更多地是比较模型 优缺点或罗列和陈述各模型针对某一案例的实践和应用,而没有阐述模型间的本质区别,没有过多地解释模型扩 展及其关联性,也就无法跟踪已有模型的扩展、变异和发展趋势,最终导致在选择模型的应用、实践和整合其他非- 时空数据模型时,不能做出最优抉择。与众多相关时空数据模型的综述文献不同,本文进一步提升和归纳已有模 型,主要集中叙述众多相关时空数据模型的扩展和关联性,阐述模型间的本质区别,呈现模型的演变过程,从而为 人们在应用和实践时空数据模型时提供科学的指导,为模型的扩展和新模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生态与环境
    蔡强国, 和继军, 田磊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6): 17-25. doi: 10.11820/dlkxjz.2007.06.002 cstr: 32072.14.dlkxjz.2007.06.002
    Baidu(22) CSCD(3)

    目前土壤侵蚀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治理范式是近年水土保持研 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探讨了“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的变迁过程以及对土壤侵蚀防治的重要意义, 并且讨论了土壤侵蚀防治范式与生态学范式之间的耦合关系, 指出生态学思想对土壤侵蚀科学 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强调在进行土壤侵蚀研究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因子。土壤侵蚀过程和 生态过程是相互渗透在一起, 它们之间所表现的是相辅相成的耦合关系, 生态学中的自然均衡思 想、系统非平衡态理论、等级缀块动态理论都深刻的影响着土壤侵蚀科学的发展并且都得到不同 程度的应用。在土壤侵蚀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平衡思想。

  • 气候变化与降水
    王学锋1|周德丽2|杨鹏武1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2): 145-150. doi: 10.11820/dlkxjz.2010.02.003 cstr: 32072.14.dlkxjz.2010.02.003
    Baidu(88) CSCD(8)

    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及邻近的安宁和太华山站分别代表大城市、小城市和无城市化影响的对比站,利用1960-2007年气象资料,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发展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昆明及邻近地区近48年来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具有一致性。②城市化加剧了平均气温上升的幅度,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效应分别达到0.31 ℃/10a和0.09 ℃/10a,急剧的变化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市高速发展期。③城市化加剧了平均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但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不明显。由此导致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大城市和小城市气温日较差的城市效应分别达到-0.49 ℃/10a和-0.27 ℃/10a。④城市化还导致了极端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显著降低,霜日数显著减少。但对极端最高气温的影响并不显著。

  • 论文
    王均, 陈向东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2): 131-136. doi: 10.11820/dlkxjz.2001.02.005 cstr: 32072.14.dlkxjz.2001.02.005
    Baidu(53) CSCD(7)
    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途径。在社会需要、信息源、技术方法等因素的支持下 ,开展历史地理学信息化已具备了可行性 ,应结合具体实例在历史政区、气候、人口、土地等专题开展 GIS技术应用 ,以及推广数字地图、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历史文献的信息精度等问题 ,推动学科方法论的进步。
  • 论文
    张燕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3): 74-82. doi: 10.11820/dlkxjz.1998.03.011 cstr: 32072.14.dlkxjz.1998.03.011
    Baidu(13) CSCD(1)
    随着区域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区域经济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的高低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尽快建立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管理决策支撑系统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本文以县(市)经济管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从数据库的构造、决策支撑系统的建立、系统的总体框架以及系统模块的组成等方面对区域经济管理决策支撑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设计研究,为进一步的实验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 地表过程
    王新华, 延军平, 杨谨菲, 刘雪婷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5): 557-562. doi: 10.11820/dlkxjz.2011.05.006 cstr: 32072.14.dlkxjz.2011.05.006
    Baidu(20) CSCD(4)
    利用汉中市1950-2008 年的气温、降水、经济指标数据,分析了汉中市旱涝灾害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并运用集对分析法分析了旱涝灾害对汉中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市平均气温为增温趋势,以90 年代初为界将汉中市59 年的气候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干旱气象灾害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汉中市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其经济发展联系度在5 年中下降了0.5,表现为经济不适应。
  • 农业与生态
    吕耀,章予舒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1): 123-132. doi: 10.11820/dlkxjz.2007.01.013 cstr: 32072.14.dlkxjz.2007.01.013
    Baidu(102) CSCD(11)

    农业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性与不经济性两方面, 前者表现为农业在食物保障、经济、生 态、社会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多元价值, 而后者主要体现在农业对环境造成的非点源污染。我 国农业在土壤、水、大气、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五个方面均有外部性表现, 本文对其分别进行了识 别。目前对于农业外部性的定量评估, 由于农业外部性表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评价方法缺乏标 准、评价者立场与视角不同而使结果不具可比性。由于无论是农业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均 是资源的低效配置, 因此各国从外部性产生的根源———市场失灵或政策失灵入手, 努力促使农业 多元价值得到最优表现, 并对农业外部不经济性加以控制。各国技术实践表明, 可持续农业技术 体系成为农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可行手段之一。

  • 论文
    姚士谋, 汤茂林, 李昌峰, 朱英明, 管驰明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3): 208-214. doi: 10.11820/dlkxjz.1999.03.003 cstr: 32072.14.dlkxjz.1999.03.003
    Baidu(82)
    目前,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本文着重从三个侧面讨论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即研究背景, 如何深化该研究及区域空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