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专题文章

    图片丢失啦 黑土侵蚀格局及机理

    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是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核心议题之一。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针对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面临的关键科学难题,中国科学院设立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先导项目,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核心技术攻关和不同类型示范区建设。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梳理 “黑土”主题相关刊文,策划组织“黑土粮仓研究”相关三大虚拟专辑:“黑土资源及农业生产”“黑土演化及理化性质”“黑土侵蚀格局及机理”,以期为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先导项目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

    “黑土侵蚀格局及机理” 虚拟专辑汇集黑土侵蚀发育特征、黑土侵蚀动态格局、黑土侵蚀影响因素以及黑土侵蚀机理相关研究共21篇。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50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沟蚀的影响——以克东地区为例
    李茂娟, 李天奇, 朱连奇, 张树文, 朱文博, 张静静
    地理研究    2019, 38 (12): 2913-2926.   DOI: 10.11821/dlyj020181234
    摘要1370)   HTML57)    PDF (9256KB)(410)   

    以位于东北典型黑土区的克东地区作为研究区,以1965年的Corona、2005年的SPOT5和2015年高分一号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目视解译获取研究区对应年份的侵蚀沟分布状况;以1954年地形图和1975年的Landsat/MSS、2005年和2015年的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分别获取1965年、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以侵蚀沟裂度为指标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分析研究区近50年来沟蚀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黑土区沟壑侵蚀状况日益严重,耕地中侵蚀沟面积最大、侵蚀沟裂度增长速度最快;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上沟蚀状况的加剧伴随着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开垦;耕地和草地相互转换裂度变化最大,退耕还林还草短期内侵蚀沟裂度仍然很高,但随着近10年来“退耕还林”的推行和用地状况的改善,沟蚀虽仍在发展但速度趋于缓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2)
    三岔河流域坡耕地垄向与侵蚀沟分布耦合分析
    贯丛, 张树文, 王让虎, 杨久春, 岳书平, 于灵雪, 王文娟
    资源科学    2019, 41 (2): 394-404.   DOI: 10.18402/resci.2019.02.17
    摘要537)   HTML9)    PDF (8265KB)(383)   

    黑土区坡耕地的侵蚀沟发育发展与耕作措施密切相关,垄向分布对沟蚀的影响机制研究能够为黑土区采取更合理有效的耕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东北典型黑土区的三岔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地理国情普查提供的高精度基础数据获取耕地垄向和侵蚀沟数据,对沟蚀密度和裂度与耕地垄向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垄向下沟蚀与地形的耦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坡耕地横坡耕作的趋势非常明显;②研究区耕地沟蚀强度为中度侵蚀;③耕地垄向角与沟蚀密度和裂度显著负相关,即随着垄向角的增大,研究区耕地的平均沟蚀密度和裂度呈线性下降趋势,横坡垄中的侵蚀沟密度和裂度最大,其中垄向角和沟蚀密度的线性拟合效果最好,沟蚀裂度稍差;④不同耕地垄向中的侵蚀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分异特征:当海拔大于280 m时,各垄向耕作都不能有效地抵御侵蚀沟的产生;当坡度大于15°时,横坡垄中的沟蚀裂度最小,但仍高于缓坡各垄向耕地中的沟蚀裂度;各耕作垄向在阴坡对侵蚀沟面积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TETIS模型的黑土区乌裕尔河流域径流与侵蚀产沙模拟研究
    李致颖, 方海燕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7): 873-885.   DOI: 10.18306/dlkxjz.2017.07.009
    摘要1015)   HTML8)    PDF (6429KB)(1455)   

    为科学地认识中国东北黑土区流域土壤侵蚀特征,探讨TETIS模型在该区的适用性,本文以乌裕尔河流域为例,利用1971-1987年日径流与泥沙实测数据对TETIS模型进行了校正与验证,进而分析了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特征及其与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ETIS模型在乌裕尔河流域适用性好,日径流与日输沙量的纳什效率系数在0.52~0.70之间,决定系数在0.60~0.71之间,体积误差均不超过15%。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397.2 t/(km2·a),流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约90%的产沙来自于坡面。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流域侵蚀量主要来自于0°~5°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具不同的土壤侵蚀模数,耕地土壤侵蚀模数最大,达556.3 t/(km2·a)。坡度较大的耕地和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研究表明,TETIS模型在黑土区模拟土壤侵蚀产沙应用前景好,可为研究区制定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SWIM模型在东北黑土区流域的适用性评价——以乌裕尔河中上游流域为例
    杨志远, 高超, 臧淑英, 杨秀春
    地理学报    2017, 72 (3): 457-470.   DOI: 10.11821/dlxb201703008
    摘要1808)   HTML17)    PDF (1085KB)(1784)   

    以典型东北黑土区乌裕尔河中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引入SWIM水文模型,利用偏相关系数评价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基于流域出水口依安水文站1961-1997年实测日径流数据和部分气象站小型蒸发皿数据,进行了多站点、多变量的模型率定和验证,并通过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对比,探讨了SWIM模型在东北黑土区流域的适用性、存在的误差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 在率定期和验证期,月径流和日径流的纳希效率系数分别大于0.71和0.55,径流相对误差在6.0%以内,月径流的模拟效果好于对日径流的模拟效果;月潜在蒸散发的纳希效率系数达0.81以上;② 在月尺度上经过校准的SWIM模型可以应用于东北黑土区与径流相关的各种模拟分析;③ 但模型在模拟融雪和冻土产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对同时具有春汛和夏汛的年份模拟效果也较差;对年降水量出现骤增的年份年径流量的模拟结果会几倍于实测值,但基本能够重现汛期的流量变化过程。模型不仅可以为管理者对该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提供水文基础支持,对黑土区其他流域也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以黑龙江省鹤山农场为例
    刘刚, 闫静雯, 谢云, 张珊珊, 王翔鹰, 王晓岚, 高晓飞
    地理科学    2016, 36 (11): 1751-1758.   DOI: 10.13249/j.cnki.sgs.2016.11.019
    摘要1339)   HTML20)    PDF (3197KB)(555)   

    选取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面积为0.91 km2的典型黑土区的坡耕地作为研究样地。按横纵100 m间隔共采集101个样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0~15 cm土层有机质空间变异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结果表明:位于典型黑土区样地的有机质含量集中在3%~5%范围内,均值为4.13%,高于黑龙江省的有机质平均水平。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明显,且主要受土壤侵蚀的影响:高侵蚀区对应低有机质区,中度侵蚀区对应中等有机质区,沉积区对应高有机质区。顺坡种植平均坡度2.2°时,每侵蚀1 000 t/km2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0.8%。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可采用球状模型表达,自相关明显,进一步表明土壤侵蚀导致的再分布。对比分析确定200 m采样间距能够能准确表达该区表层有机质含量的空间特征,为精准施肥提供了采样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2)
    东北典型黑土区讷谟尔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沟蚀影响研究
    王文娟, 邓荣鑫, 张树文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5): 833-844.   DOI: 10.11849/zrzyxb.20150497
    摘要656)   HTML42)    PDF (6493KB)(441)   
    论文以东北典型黑土区中的黑龙江省讷谟尔河流域作为研究区,以1965年的Corona 和2005年的SPOT5影像做为数据源,获取研究区1965和2005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以地形图、Landsat/MSS影像和TM影像作为数据源,获取1954、1975、1995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据此就研究区沟蚀动态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沟蚀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 a间侵蚀沟密度>250 m/km 2的区域由1965年的0 km 2增加到4 077.17 km 2,占总侵蚀区面积的37.57%;侵蚀沟密度以北东—南西向为轴线从剧烈增加区逐渐过渡到微度增加区;耕地上沟蚀状况最严重,草地和沼泽地次之,林地侵蚀沟密度较小;耕地和草地之间的互相转换,侵蚀沟密度增加最大,分别为600.60和456.08 m/km 2;其次是林地转变为耕地,侵蚀沟密度增加346.91 m/km 2;各沟蚀变化区耕地的增加比例在29.21%~46.54%之间,草地减少的比例在27.10%~41.50%之间,沼泽地减少的比例在5.86%~12.50%之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CSCD(4)
    东北黑土区小流域侵蚀产沙WaTEM/SEDEM模型模拟
    盛美玲, 方海燕, 郭敏
    资源科学    2015, 37 (4): 815-822.  
    摘要239)   HTML4)    PDF (1307KB)(38)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土壤侵蚀严重。土壤侵蚀模型是预测侵蚀产沙的重要工具,WaTEM/SEDEM模型是一个分布式模型,本文以黑龙江省拜泉县25个水库控制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WaTEM/SEDEM模型模拟小流域侵蚀产沙特征,得到如下结论:研究区模型泥沙输移系数KTC最佳组合为0.38和0.55;利用WaTEM/SEDEM模型模拟得到的产沙量(SY)与实际值相近,相关系数为0.95;产沙模数(SSY)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相关系数为0.34,相关程度相对较低,但均比回归方程模拟得到的产沙量和产沙模数相关程度高。流域泥沙输移比平均值为0.32。以齐心水库控制流域为例,模型模拟发现,流域平均侵蚀模数为351.2t/(km2·a) ,将齐心水库控制流域模拟结果与临近研究区的有关研究进行对比,证实WaTEM/SEDEM在黑土区模拟流域侵蚀产沙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可为黑土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东北典型黑土区沟蚀发生风险评价研究
    王文娟, 邓荣鑫, 张树文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 (12): 2058-2067.   DOI: 10.11849/zrzyxb.2014.12.007
    摘要470)      PDF (8325KB)(43)   
    选择黑龙江省乌裕尔河和讷谟尔河两流域所涉及的东北典型黑土区作为研究区,以SPOT 5 影像为基础数据源, 获取了研究区2005 年的侵蚀沟分布数据,并且利用该数据对研究区沟蚀现状进行了评估。同时基于1:50 000 地形图数据插值求取的DEM,提取了与沟蚀形成相关的11 个地形因子。最后基于沟蚀数据和无共线性的8 个地形因子构建了Logistic 模型,据此模型对研究区沟蚀发生风险进行了评价,进而进行了沟蚀发生风险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当前侵蚀沟共有14 184 条,密度为322.11 m/km 2,吞噬耕地约100.36 km 2;基于Logistic模型获取的沟蚀发生风险空间分布图与研究区沟蚀分布现状较为吻合,以0.4 分界时,研究区73%的侵蚀沟都发生在具有高危发生风险地区,评价结果能够反映研究区的沟蚀发生风险分布状况;通过风险分级图表可以评估研究区不同发生风险等级的沟蚀分布面积、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便于管理者找出较为严重的侵蚀区,为有针对性地进行沟蚀防治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CSCD(3)
    东北典型黑土区坡沟侵蚀耦合关系
    王文娟, 张树文, 方海燕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12): 2113-2122.   DOI: 10.11849/zrzyxb.2012.12.012
    摘要423)      PDF (2580KB)(47)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其粮食产量带来了严峻考验。论文在遥感和GIS支持下,选择黑龙江省乌裕尔河和讷谟尔河两流域包含的东北典型黑土区作为研究区,以USLE模型和SPOT 5影像为基础,分别获取了2005年研究区的坡面侵蚀量和侵蚀沟分布数据,据此分析了典型黑土区坡面侵蚀和沟蚀之间在不同等级、 坡度、 坡向等方面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是坡面侵蚀主要区域,沟蚀发展程度比较剧烈;坡度小于5°时,坡度是沟蚀产生的制约因素,当大于5°时,坡度已经不是侵蚀沟形成过程中的主要控制因素;阳坡坡面侵蚀量高于阴坡的坡面侵蚀量,坡向在东北典型黑土区不是影响沟蚀发育的首要因子;侵蚀强度在2 500 t/(km2·a)以下的地区,随着坡面侵蚀量的增大侵蚀沟密度增大,而当大于2 500 t/(km2·a)以后,侵蚀沟密度比较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CSCD(12)
    东北典型黑土区流域水沙关系季节动态特征及原因分析
    李润奎, 朱阿兴, 宋现锋, 崔 明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10, 1 (4): 345-.   DOI: 10.3969/j.issn.1674-764x.2010.04.007
    摘要321)      PDF (922KB)(93)   
    以位于东北典型黑土区的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利用依安站31年的日水沙观测资料,对流域水沙的季节性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水沙关系的自然及人为因素进行了探讨。观测数据表明,7–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64.7%,对本区的产流起主导作用;径流平均含沙量在4月融雪期和6月底到7月中旬明显高于其他时段,含沙量的季节变化与径流的变化明显不同。为描述各影响因素对含沙量变化的贡献,本文通过将含沙量的季节变化与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关联,提出了一种从多因素联合影响中分离出单因素影响的思路,分析表明:冻融作用对裸地的径流含沙量影响剧烈,明显增加土壤侵蚀;在地表有无植被及耕作措施情况下,降雨侵蚀力的增加都将增加径流含沙量;植被的出现可以削弱降雨侵蚀力增大时的增沙效应,但7月降雨侵蚀力的增沙作用超过了作物覆盖的减沙作用。所提方法可方便地用于缺少对比观测实验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水保效用评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黑土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价值估算及其特征分析——以黑龙江克拜东部黑土区为例
    闫业超, 岳书平, 张树文, 罗庆洲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12): 2135-2146.   DOI: 10.11849/zrzyxb.2009.12.011
    摘要403)      PDF (808KB)(174)   
    论文在GIS技术支持下,依据环境经济学原理,利用2005年的坡面侵蚀和沟蚀数据,对黑龙江克拜东部黑土区由土壤侵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了定量估算;在此基础上,将黑土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岩溶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5年由土壤侵蚀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价值约为9414.20×10 4元,占当地种植业总收入的17.19%,部分乡镇损失价值占种植业收入的1/4以上。将黑土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与我国其他水蚀区对比发现:东北黑土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量固然不能与黄土高原相提并论,但由于黑土腐殖质含量高、养分丰富,轻度侵蚀即可造成严重的养分流失,其单位面积土壤侵蚀直接经济损失价值是黄土高原的3~4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北漫岗黑土区浅沟侵蚀发育特征
    胡刚, 伍永秋, 刘宝元, 郑秋红, 张永光, 魏欣
    地理科学    2009, 29 (4): 545-549.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4.545
    摘要89)      PDF (643KB)(151)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沟道恶性扩张,已成为导致该区土地退化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传统方法测量浅沟形态参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计算流域尺度的沟蚀现状,分析东北黑土区浅沟侵蚀发育特征,并对比分析其与黄土高原浅沟侵蚀发生的地貌因子之间的异同。研究表明,研究区浅沟分布密度0.56~0.93 km/km 2,年侵蚀模数达到118~199 m 3/km 2,浅沟破坏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达0.11%~0.19%,浅沟沟壑密度已经达到中度和强度侵蚀,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区浅沟的临界汇水面积大于黄土高原,分布的临界坡度小于黄土高原,这主要由黑土区坡长坡缓的特点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5)
    黑土区土壤侵蚀的REE示踪法研究
    王宁, 杨春雨, 张刚, 许平芝, 邹婷婷
    地理科学    2008, 28 (4): 565-570.   DOI: 10.13249/j.cnki.sgs.2008.04.565
    摘要659)      PDF (804KB)(85)   
    应用定位小区段面法实验和稀土元素示踪剂检测,选择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和永吉县的两块黑土实验小区进行土壤侵蚀过程研究,探讨了稳定性稀土元素示踪法应用于黑土区土壤侵蚀、沉积、分布和发生过程研究的可能性,并计算出坡面不同部位的侵蚀量与相对侵蚀量,较好地描述降雨对坡面的侵蚀过程。实验表明,坡面的土壤侵蚀率随降雨时间而加大;7°~12°坡面的最大土壤侵蚀量出现在坡面中部和下部(为Nd、Sm和Eu所标记的坡段)。降雨时间和地形坡度大小影响土壤颗粒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是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浅沟侵蚀季节差异分析
    张永光, 伍永秋, 汪言在, 刘宝元
    地理研究    2008, 27 (1): 145-154.   DOI: 10.11821/yj2008010016
    摘要2734)      PDF (1126KB)(2139)   

    通过2005年对黑龙江鹤山农场两个小流域进行定位观测,研究了典型黑土区浅沟侵蚀特征及其季节差异,并对作物类型和耕作措施对浅沟侵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流域年浅沟侵蚀量达285.9 m3 km-2和290.8 m3 km-2,仅浅沟侵蚀量就超过了黑土区的土壤允许侵蚀量。浅沟侵蚀量呈现出沿坡面波动的变化,沿坡面向下存在浅沟侵蚀的强弱交替带。春夏浅沟侵蚀在侵蚀强度、浅沟形态及主要影响因素3个方面存在差异,春季浅沟侵蚀受融雪、冻融影响显著,侵蚀较夏季严重;与春季相比,夏季浅沟长度变短、宽度变大、深度变浅,浅沟体积与长度的相关性较春季差,这与夏季暴雨历时短、雨强大以及植被盖度大有关。耕作措施和作物类型影响浅沟侵蚀深度和浅沟分布,尤其在夏季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 CSCD(18)
    东北漫岗黑土区切沟侵蚀发育特征
    胡刚, 伍永秋, 刘宝元, 郑秋红, 张永光, 刘洪鹄
    地理学报    2007, 62 (11): 1165-1173.   DOI: 10.11821/xb200711005
    摘要1212)      PDF (2751KB)(695)   

    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空间尺度认识的加深, 发育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切沟愈来愈受到重视。切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尚未包括切沟侵蚀部分。本研究利用高精度差分GPS, 在对东北典型漫岗黑土区切沟监测的基础上, 借助GIS 平台生成DEM, 通过DEM 的叠加分析, 探讨了沟内蚀积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东北切沟侵蚀的概念模型, 认为冬春季冻融侵蚀产生沟内堆积—雨季径流产生侵蚀的过程可能是该区切沟发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2)
    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遥感分类与空间格局分析
    闫业超, 张树文, 岳书平
    地理科学    2007, 27 (2): 193-199.   DOI: 10.13249/j.cnki.sgs.2007.02.193
    摘要723)      PDF (1244KB)(234)   
    近百年来,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大量发育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弄清侵蚀沟的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是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条件。以黑龙江省克拜东部黑土区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2005年SPOT-5高分辨率卫星影象,结合野外调查,根据侵蚀沟的活跃程度,将黑土区的侵蚀沟分为活跃性、半活跃性和稳定性三种类型,阐述了不同类型侵蚀沟的影象特征和遥感分类方法,为利用遥感手段在区域尺度上对侵蚀沟进行快速调查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在对侵蚀沟进行信息提取和空间插值后,形成研究区不同类型侵蚀沟密度图,探讨了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地貌发育过程中的“分水岭迁移”现象是造成该地区侵蚀沟密度东西差异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6)
    基于Corona和Spot影像的近40年黑土典型区侵蚀沟动态变化
    闫业超, 岳书平, 张树文
      
    摘要316)      PDF (1443KB)(28)   
    沟状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一种比较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侵蚀沟动态变化的研究多采用GPS或摄影测量的方法监测某些侵蚀沟的短期变化,由于缺少早期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对于较大时空尺度上侵蚀沟分布格局变化的研究很少报道。本文选择克拜东部地区作为典型区,以1965年的美国高分辨率侦察卫星Corona影像和2005年的Spot-5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建立了黑土区侵蚀沟的遥感解译标志,阐述了不同类型侵蚀沟的遥感影像特征,通过对遥感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了克拜东部地区1965年和2005年两个时期的侵蚀沟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1965年以来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分布的格局变化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克拜东部侵蚀沟密度高值区范围不断扩大,且呈集中连片分布趋势;沿通垦河分水岭两侧受地貌发育自然过程的影响,侵蚀沟密度变化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是促成侵蚀沟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林地向耕地和草地的转化过程中,侵蚀沟密度迅速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9)
    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浅沟和切沟发生的地貌临界模型探讨
    胡刚, 伍永秋, 刘宝元, 张永光, 魏欣
    地理科学    2006, 26 (4): 449-454.   DOI: 10.13249/j.cnki.sgs.2006.04.449
    摘要685)      PDF (752KB)(209)   
    对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进行实地测量及地形图量算,推求出临界模型,校验了Moore的沟蚀发生公式。研究发现,该区浅沟发生的临界阈值和指数参数分别为0.0631和-0.4643,切沟发生的两参数分别为0.1161和-0.4457。同时发现Moore的沟蚀预测公式在该研究区并不适用。通过与野外实测浅沟和切沟发生位置对比,临界模型预测的沟蚀位置较好地反映了野外实际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4)
    黑龙江克拜黑土区50多年来侵蚀沟时空变化
    闫业超, 张树文, 李晓燕, 岳书平
    地理学报    2005, 60 (6): 1015-1020.   DOI: 10.11821/xb200506015
    摘要1076)      PDF (816KB)(874)   

    中国东北黑土资源以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垦殖和不合理耕作, 造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侵蚀沟不断切割地表,蚕食耕地,冲走沃土,降低了大型机械的耕作效率。侵蚀沟研究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遥感和GIS 技术支持下,选取黑龙江克拜地区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以侵蚀沟密度为主要指标,分析了研究区侵蚀沟密度的动态变化、侵蚀沟变化的高程分异特征、坡度分异特征、坡向分异特征以及侵蚀沟变化与地貌类型的关系,揭示了典型黑土区50多年来侵蚀沟的动态变化特点和空间分异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0)
    黑土侵蚀速率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阎百兴, 汤洁
    地理研究    2005, 24 (4): 499-506.   DOI: 10.11821/yj2005040002
    摘要2448)      PDF (380KB)(2782)   

    利用137Cs示踪法,研究了东北黑土耕作土壤的流失厚度和速率,探讨了水土流失对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土壤水分、容重及其N、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侵蚀坡面137Cs的分布深度在0~25cm,137Cs的活度在1246.05±85.90~1499.45±101.73Bq/m2,侵蚀厚度可达0.316~0.433mm/a,侵蚀强度3033.6~3940.3t/km2·a,已属于中度侵蚀水平。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质地粗化,从坡顶向坡底,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容重变化不大,含水量增加,土壤养分的“贫化”现象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8) CSCD(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