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专题文章

    图片丢失啦 人口与城市研究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城市流动人口居住自选择中的空间权衡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张少尧, 时振钦, 宋雪茜, 邓伟
    地理研究    2018, 37 (12): 2554-2566.   DOI: 10.11821/dlyj201812015
    摘要5898)   HTML38)    PDF (1274KB)(654)   

    基于成都市主城区各街道的流动人口数据,分析2010-2015年流动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居住空间分异程度,并从流动人口行为决策的视角选取影响变量,分析其对居住自选择的影响程度及其空间差异,据此揭示居住自选择中的空间权衡过程,探讨流动人口的空间权衡对其居住自选择和居住空间格局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2010-2015年,成都流动人口在主城区南部和城市中心快速增加,其集聚态势为西高东低;流动人口相较于本地户籍人口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居住空间分异性;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居住区面积、房租、公交、企业及生活服务设施对流动人口居住自选择有明显影响,且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居住区面积和房租影响显著,但影响关系受流动人口空间自相关影响显著;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不同变量对居住自选择的解释能力存在空间差异性,流动人口通过不同变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权衡不同区域,以此完成居住自选择并最终形成居住空间格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基于人口变化的东莞城镇增长与收缩特征和机制研究
    杜志威, 李郇
    地理科学    2018, 38 (11): 1837-1846.   DOI: 10.13249/j.cnki.sgs.2018.11.011
    摘要3091)   HTML17)    PDF (932KB)(320)   

    基于人口变化的视角,考察东莞城镇人口增长与收缩所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分析金融危机前后东莞城镇人口在规模数量、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不同类型增长城镇与收缩城镇的产业经济和空间格局特征,并建立面板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城镇人口增长与收缩的因素和机制。研究表明,东莞总人口规模趋于波动增长的同时,人口结构呈现出外来人口市民化加快、男女性别失衡加剧、人口年轻化与高学历化的转变;增长类型城镇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而收缩类型城镇则面临传统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问题;空间上呈现“北增长-南收缩”的格局,形成了中部增长、西北部和东南部收缩的城镇集中片区;而宏观经济波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投入、地方发展方式影响着东莞城镇人口的增长与收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2)
    城市群视角下中国人口分布演变特征
    张国俊,黄婉玲,周春山,曹永旺
    地理学报    2018, 73 (8): 1513-1525.   DOI: 10.11821/dlxb201808009
    摘要2972)   HTML91)    PDF (5137KB)(2365)   

    以“十三五”提及的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数据,引入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泰尔指数等研究方法,从城市群视角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0-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密度、自然增长率、流动人口、常住人口的空间演变与城市群的分布、发展密切关联;全国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重心朝东南方向移动;城市群是全国人口密度和人口总量增长的高值区,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低值区;全国集聚或扩散的人口流量较大的城市主要位于城市群内。② 10年间城市群内外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均呈扩大趋势,城市群的发展使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群或其核心城市,城市群内的人口分布不均衡程度加剧,成为全国人口密度差异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③ 中国城市群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群表现出不同的人口集聚和扩散效应;处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主要位于东部沿海人口稠密地区,对人口有较强的吸引力,人口呈现总体集聚的特征,且逐步形成一定的等级结构。人口较稀疏的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大多仍处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弱,人口呈现核心集聚边缘扩散的特征,城市体系结构尚未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CSCD(12)
    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吴连霞, 赵媛, 吴开亚, 郝丽莎, 王玉娟
    地理科学    2018, 38 (6): 877-884.   DOI: 10.13249/j.cnki.sgs.2018.06.006
    摘要2292)   HTML20)    PDF (2330KB)(661)   

    基于中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速度、社会经济影响、空间差异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处于初级老龄化阶段且不断加深,区域差异缩小,东部地区低速增长,中西部地区老龄化与养老负担快速增加。老年人口密度属较低密度区,从东向西呈梯度降低。 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程度及空间布局是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经济水平等因素相互调节与空间分异的综合结果。 各机制系数空间异质性的综合作用促使老龄化大致由南北向分异转变为东西向分异的空间格局。省际人口迁移从根本上制约如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CSCD(5)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市朝阳区人口时空格局评估与预测
    林文棋, 陈会宴, 谢盼, 李颖, 陈清凝, 李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 (10): 1467-1477.   DOI: 10.12082/dqxxkx.2018.180224
    摘要2178)   HTML30)    PDF (8455KB)(319)   

    城市人口分布与活动呈现高度的时空动态变化,掌握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未来预测,对于精准人口评估、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定、实时的人口预警与调控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以手机信令数据为主的多源时空数据,首先利用地理探测q统计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其次结合贝叶斯模型进行北京市朝阳区居住人口的时空变化探究及时空预测,以期达到对朝阳区人口的动态评估与预测。首先,选用地理探测q统计进行空间异质性探测,用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探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推算的北京市朝阳区居住人口的总体空间效应、总体时间效应以及局部变化趋势;其次,选用贝叶斯高斯预测过程模型,基于朝阳区各街乡的居住人口及相关人口影响因子数据进行朝阳区各街乡2017年12月的居住人口预测。时空探究表明:朝阳区居住人口在空间上存在完美空间分异,整体呈现沿环路由内向外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体时间趋势表现为增长,各街乡局部时间变化趋势呈现一定差异。预测的空间分布与实测空间分布整体一致,精度较高,各街乡预测精度不一。结果表明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时空层次模型和高斯预测过程模型可以为多源时空数据下的多尺度精准识别与人口时空模式挖掘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4)
    中国人口省际流动重力模型的参数标定与误差估算
    赵梓渝,魏冶,杨冉,王士君,朱宇
    地理学报    2019, 74 (2): 203-221.   DOI: 10.11821/dlxb201902001
    摘要2155)   HTML117)    PDF (4607KB)(1832)   

    空间交互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地理要素关系强度的模拟,然而目前大量研究或建立在模型参数标定理想化、模式化的假设条件下,或是在暗箱中完成,由此导致模拟结果与实际的偏差却被严重低估。基于2015年中国春运期间人口省际流动的城市间O-D数据,在逐日、分市的研究精度下,实证推算人口流动重力模型变量的回归系数,探究模型代理变量影响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并评估重力模型在人口流动模拟上的误差。结果显示:① 重力模型参数标定的复杂性体现在交互对象代理变量影响程度的非对称性,和变量回归系数的空间异质性随研究精度加深显著加剧两个方面,因此模型参数标定的模式化将导致估算结果空间差异的趋势收敛;② 2015年春运期间中国人口省际流动距离衰减系数为1.970,在地级行政单元视角下,人口流出地距离衰减系数值域为0.712(驻马店)~7.699(乌鲁木齐),人口流入地系数值域为0.792(三亚)~8.223(乌鲁木齐);③ 应用重力模型模拟人口流动结果与实测流(百度迁徙数据)存在显著误差。就加权绝对平均误差而言,拟合总误差为85.54%,其中空间相互作用效应造成了86.09%的实测流与模拟流的最大误差,相对流出力、相对吸引力分别造成57.73%、49.34%的模型误差。因此,空间交互效应仍然是当前最难以模式化的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4)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现实,理论与对策
    沈建法
    地理研究    2019, 38 (1): 33-44.   DOI: 10.11821/dlyj020180442
    摘要2141)   HTML38)    PDF (3223KB)(1169)   

    中国改革前的城乡不平等关系已演变成城市中拥有本地户口的居民与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人口的不平等关系。目前的城市化可以说是不完全和排斥性的城市化。要达到完全的城市化,必须关注三个重要方面,包括常规的城乡迁移、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融合与包容以及城市边缘区的城乡一体化。流动人口地位低下的情况,政府和企业对此负有部分责任。讨论在户口制度背景下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和城市流动人口融合的理论,认为应使用系统方法去研究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课题,该方法可应用于不同尺度的人与自然共生系统的规划、发展、建设和扩展,同时以香港的马鞍山新市镇作为例子来展示如何规划和发展一个可持续社区,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期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基于城市不透水面—人口关联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密度时空分异规律与特征
    林珲, 张鸿生, 林殷怡, 魏姗, 吴志峰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 (12): 1644-1652.   DOI: 10.18306/dlkxjz.2018.12.006
    摘要2105)   HTML29)    PDF (6896KB)(1310)   

    城市人口数据是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基础数据,高分辨率的空间化城市人口数据则对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多源遥感技术提取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粤港澳大湾区2007-2015年间城市不透水面的变化,再利用Dasymetric映射方法得到30 m分辨率的网格化人口密度分布,从而分析大湾区2007-2015年间城市人口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通过Google Earth时间序列高分辨率影像采集的样本验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提取精度均在80%以上;通过统计年鉴中县级人口统计数据,分析大湾区网格化城市人口与统计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得到决定系数R2总体在0.7以上。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口具有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分异规律和特征:①大湾区内除了香港和澳门人口分布较稳定,其他城市人口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扩张,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的人口扩张最为明显;②大湾区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多尺度和多中心特征。总体上,大湾区人口集中在以珠江口为中心的城市群核心区内,离核心区较远的肇庆、江门、惠州人口较为稀疏,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是支撑大湾区经济社会继续深入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核心区内,城市人口的分布则在城市尺度和城市群尺度上都体现了多中心分布特征,香港和广州都有多个城市中心,而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则是整个大湾区的4个中心。地理位置上4个中心分布在大湾区的不同地方,可以带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分析与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京津冀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婧, 刘奔腾, 李裕瑞
    地理研究    2018, 37 (9): 1802-1817.   DOI: 10.11821/dlyj201809012
    摘要2039)   HTML41)    PDF (6096KB)(786)   

    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2015年12月13日-25日百度迁徙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从人口分布格局与流动格局两个角度,探讨近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2000-2010年,京津冀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由自然地理条件与交通区位因素影响下的人口疏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的京津圈层特征,河北则缺少发育成熟的区域次级中心,京津冀地区人口普遍增加,且以人口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② 人口普查的长时段迁移数据分析发现,京津冀人口流动活力增强,人口流入格局更为集聚;百度迁徙的短时段数据分析发现,北京是人口流入和流出的高热城市,天津是人口流出的较热城市,北京、天津、廊坊三地之间人口流动最为活跃,且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间人口流动较为活跃;③ 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特征、城镇发展水平、基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乡村化指数、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地理交通区位和地形起伏特征,是京津冀县域常住人口长时段内集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短时段人口流动方向与数量还受节假日与季节的叠加影响。从城市功能、场强、网络及其演化的综合视角,更有助于深化人口集疏变化的地理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大数据与小数据结合:信息时代城市研究方法探讨
    秦萧, 甄峰
    地理科学    2017, 37 (3): 321-330.   DOI: 10.13249/j.cnki.sgs.2017.03.001
    摘要2019)   HTML59)    PDF (603KB)(2264)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城市研究领域的“大数据”热潮,并带来了传统城市研究方法的变革。但是,其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使得学者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小数据的应用角色。但是,传统小数据并没有失去其应用价值,相反,以城市与居民行为活动关系研究为主体的信息时代的城市研究必要充分结合大数据与小数据,并探讨适宜的方法论与方法框架,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和居民需求。提出“物质空间与活动空间结合”、“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挖掘结合”的3个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样本空间发展评价+空间差异与联系发现+小样本影响因素探究”、“小样本模型构建+影响因素发现+大样本验证及挖掘”、“微观活动分析+活动空间界定+影响因素探究”3种方法框架,且分析了这些框架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未来的城市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3)
    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分异及形成机理
    赵美风,戚伟,刘盛和
    地理学报    2018, 73 (8): 1494-1512.   DOI: 10.11821/dlxb201808008
    摘要1969)   HTML74)    PDF (3682KB)(1931)   

    随着特大城市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流动人口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进而引致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类型趋向多元化,空间分异及形成原因愈加复杂化。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刻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并从社区和个体两个层面剖析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分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 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总体呈“环形”绕城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城乡过渡性和景观异质性;同时具有显著的空间类型差异。② 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分异特征是需求与供给耦合作用的结果,是社区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③ 社区因素是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分异的外部驱动力,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动力,交通因素是空间引导性力量,制度因素是根本力量,空间溢出效应是主导力量。④ 个体因素是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分异的内部驱动力,其中:家庭生命周期是直接动力,社会经济地位是主导力量,人口迁移特征是潜在推力,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是非敏感因子。通过本文研究,将有助于政府及城市规划部门制定更具针对性、更加高效的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策略,从而促进流动人口聚居区实现差别化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2)
    基于空间句法和LBS大数据的合肥市人口分布空间格局研究
    张晓瑞, 华茜, 程志刚
    地理科学    2018, 38 (11): 1809-1816.   DOI: 10.13249/j.cnki.sgs.2018.11.008
    摘要1951)   HTML25)    PDF (13914KB)(623)   

    针对目前城市人口分布研究现状,在传统的空间句法模型基础上,将LBS大数据技术有机引入到城市人口分布研究中,从而构建了理论分布和实际分布有机结合的城市人口分布研究新思路。合肥市中心城区的案例研究显示:空间句法模型与LBS大数据分析所得到的人口集聚区域在空间上并不完全一致;根据空间句法模型和LBS大数据分析结果的综合对比,合肥市中心城区被划分为高密度、中密度和低密度3类人口分区,同时提出了不同密度分区的人口分布发展建议。研究表明,LBS大数据的适时、动态特点能弥补传统数据的不足,其与空间句法模型有机结合将能为城市人口分布研究提供更加精确高效的工具与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4)
    中国城镇人口“镇化”发展的时空分异
    刘盛和, 王雪芹, 戚伟
    地理研究    2019, 38 (1): 85-101.   DOI: 10.11821/dlyj020180497
    摘要1820)   HTML35)    PDF (11653KB)(885)   

    将中国人口城镇化细分为城镇人口“镇化”与“城化”,采用“镇化水平”和“镇化贡献率”两个指标,从不同空间尺度及主体功能区视角,系统分析1982-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镇化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① 中国的城镇人口“镇化水平”和“镇化贡献率”在不断提升。2015年镇化水平为41.8%,2010-2015年期间镇化贡献率为55.1%。② 中国城镇人口镇化呈现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镇化主导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0%以上;城化主导型县市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城市群地区,在全国国土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小。③ 展望未来,中国城镇人口的镇化贡献率和镇化水平将稳中趋缓,应加强探索出基于主体功能区域分异的差异化小城镇发展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及驱动机制
    吴一凡,刘彦随,李裕瑞
    地理学报    2018, 73 (10): 1865-1879.   DOI: 10.11821/dlxb201810004
    摘要1734)   HTML66)    PDF (4240KB)(2201)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人口与土地利用的合理匹配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本文以中国636个建制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发展关系指数,据此划分其耦合类型。借助Kernel Density工具,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格局、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变化态势,诠释了这些耦合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2006-2014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5倍,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② 市域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赖性较强,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密度重心呈现逐渐西移的趋势;③ 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展,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普遍超标,其中42%的城市现状人均用地是标准值的5倍以上;④ 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失调类型的城市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且“同增失调”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城市群外围地区的失调问题较中心地区更为严重;⑤ 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发展程度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政府决策行为、地理区位条件和地区内部差距等要素的综合影响,不同要素的作用机理和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新时期城镇人口与土地利用管理应当注重新常态、新趋势的系统诊断和动能转化的综合分析,为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27)
    国外低碳城市研究进展
    秦耀辰, 张丽君, 鲁丰先, 闫卫阳, 王喜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12): 1459-1469.   DOI: 10.11820/dlkxjz.2010.12.001
    摘要1733)      PDF (804KB)(1881)   

    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低碳城市逐渐成为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的空间聚焦点。文章从城市碳排放驱动因素、低碳城市循环与代谢、低碳城市空间规划、低碳城市环境管治等四方面系统归纳了国外低碳城市研究的内容和模型方法,并对LMDI方法、Hybrid-EIO-LCA 方法、CGE模型作了具体评述。可以认为,低碳城市研究在理论上,由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和社会论,由城市生态系统、共生城市、精明增长和公交导向细化为低碳社区的构建;在方法上,由单一计算转变到综合评估,由衍生方法借用转到低碳城市模型方法的提出;数据使用由估测数据转向明确的环境账户;空间尺度由城市个体向家庭、社区、园区、城市群等不同层面扩展;研究地域则从少数发达国家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基于低碳城市研究体系的不完备性和多学科交叉性、数据的不确定性、时空尺度的多样性等特点,当前研究应从城市共生和谐论出发,以微观尺度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建立城市碳排放账户,对城市碳能源—经济—社会—环境(CEESE)系统的功能与机理、过程与控制以及关联与效应进行探索,创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2) CSCD(14)
    国外弹性城市研究述评
    蔡建明, 郭华, 汪德根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10): 1245-1255.   DOI: 10.11820/dlkxjz.2012.10.001
    摘要1657)      PDF (902KB)(2690)   
    城市如何在重重挑战与危机中, 因应各种变化, 保持自身发展活力,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外弹性理论研究的4 个领域, 即生态弹性、工程弹性、经济弹性和社会弹性, 并归纳总结了它们各自的基本概念、内涵及代表性研究学者;在此基础上, 系统评述了国外相应的弹性城市研究的4 个领域的内涵与研究重点, 包括城市生态弹性、城市工程弹性、城市经济弹性和城市社会弹性;同时根据已有研究的发展脉络, 前瞻了未来弹性城市研究3 个趋势方向, 即社会平等的议题如何渗入到弹性城市的理念之中, 技术革新如何增强城市弹性, 跨学科、多领域的介入如何共同协作建设弹性城市。鉴于中国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差异较大, 不同地区的发展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因此弹性城市理论的应用更应考虑到中国特色, 使弹性理论本身更为“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4) CSCD(24)
    基于空间滤波方法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驱动因素
    古恒宇,沈体雁,刘子亮,孟鑫
    地理学报    2019, 74 (2): 222-237.   DOI: 10.11821/dlxb201902002
    摘要1634)   HTML111)    PDF (4138KB)(1597)   

    人口迁移数据中往往存在较强的网络自相关性,以往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的重力模型与迁移数据的拟合度较低,而改进后的泊松重力模型仍存在过度离散的缺陷,以上问题均导致既有人口迁移模型中的估计偏差。本文构建了特征向量空间滤波(ESF)负二项重力模型,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2010-2015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省际人口迁移流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ESF能有效地提取数据中的网络自相关性以降低模型的估计偏差,排序在前1.4%的特征向量即可提取较强的网络自相关信息。② 省际人口迁移流之间存在明显的过度离散现象,考虑到数据离散的负二项重力模型更适用于人口迁移驱动因素的估计。③ 网络自相关性会导致模型对距离相关变量估计的上偏与大部分非距离变量估计的下偏,修正后的模型揭示出以下驱动因素:区域人口特征、社会网络、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等因素是引发省际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而居住环境与公路网络等因素也逐渐成为影响人口迁移重要的“拉力”因素。④ 与既有研究相比,社会网络因素(迁移存量、流动链指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日益增强,而空间距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进一步呈现弱化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3)
    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及影响因素——以新疆为例
    王建顺, 林李月, 朱宇, 艾尼江·杰力力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 (8): 1140-1149.   DOI: 10.18306/dlkxjz.2018.08.013
    摘要1500)   HTML11)    PDF (742KB)(1458)   

    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不仅关系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和城镇化质量,还关系到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基于2012年新疆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异同。研究发现,新疆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整体水平较高,愿意将户籍迁入现流入地的比例达到半数以上,且北疆地区略高于南疆,少数民族高于汉族。模型显示,总体而言新疆对人力资本和经济禀赋较高的流动人口落户吸引力不强,而民族类型、在流入地的居住时间和社会融合程度是影响新疆流动人口户籍迁移的关键因素。同时,新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流动人口在户籍迁移时考虑的因素存在异同,但社会融合特征因素不存在区域和民族差异,均表现为社会融合程度的提高显著增强其户籍迁移意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医疗设施可达性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上海市户籍与流动人口的对比
    陶印华, 申悦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 (8): 1075-1085.   DOI: 10.18306/dlkxjz.2018.08.007
    摘要1368)   HTML14)    PDF (3987KB)(1516)   

    医疗设施可达性关乎民生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等重大社会议题,受到广泛关注。将空间视角和社会视角相结合,考虑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在城市不同区域内可达性的差异,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反映当前城市医疗服务的资源配置及其社会公平问题。本文以上海市不同等级医疗设施的可达性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潜能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中不同区域内医疗设施的可达性、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就医可达性差异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医疗设施可达性自内城区向郊区逐渐降低,郊区可达性的波动程度较大;户籍人口的就医可达性优于流动人口,2类人群的差异在中心城边缘区和近郊区最为明显;居住地区位显著影响居民的就医可达性,但对于户籍人口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可为上海市医疗资源的空间配置优化和改善流动人口就医条件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4)
    基于相互作用关系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研究
    豆晓, ARELLANOBlanca, ROCAJosep
    地理研究    2018, 37 (9): 1848-1861.   DOI: 10.11821/dlyj201809015
    摘要1361)   HTML13)    PDF (6089KB)(428)   

    基于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及2005年、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相互作用关系模型计算了中国“人口流动系统”和“单向相互作用关系值”。结果表明:① 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凝聚性,东部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依然具有绝对优势;② 省际人口流动呈“非对称双向迁移模式”,人口回流的趋势已不容忽视;③ 长三角地区逐渐代替珠三角成为新的人口流动中心,人口流动开始北移;④ 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分中心某种意义上已经出现,人口就近转移日渐凸显。将2010-2015年间省际人口流动新规律和特征与1995-2010年进行动态对比,对于制定未来人口和区域发展政策,继续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中国元代不同等级规模的建制城市研究
    韩光辉, 刘旭, 刘业成
    地理学报    2010, 65 (12): 1476-1487.   DOI: 10.11821/xb201012004
    摘要1354)      PDF (1026KB)(1035)   
    拥有明确的行政界线和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并实行独立行政管理的城市,就是建制城市。城市行政建制是城市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中国元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正是对城市实行专门化行政管理的都市警巡院和路府治所城市录事司的设置。元代出现了拥有不同职能地位、不同等级规模且名称不同、与州县行政建制平行的独立城市行政建制,不仅是城市管理制度的变革,而且是城市发展史上的辉煌创举,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港城市研究进展
    王海壮, 栾维新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8): 995-1005.   DOI: 10.11820/dlkxjz.2011.08.006
    摘要1341)      PDF (1326KB)(1675)   
    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海港城市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今已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产出,可大体划归为港城关系、港口地域演化、港城一体规划和港城空间结构等研究主题,尽管前人曾对某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过评述性的工作,但仍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海港城市研究综述。本文搜集半个多世纪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研究主旨对其进行归类,而后按时间顺序对各个主题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再现其研究脉络,找出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综述发现:全球对海港城市的关注度在增强,但国内缺乏连贯性;关注重点从港城演化转向港城关系,但国内港城关系研究视角相对狭窄;研究方法从定性转向定量,但仍缺少跨学科的综合手段;空间分析一直是海港城市研究的重要方法,但尺度与指标需要完善;海港城市过程及现状研究较多,缺少对未来新建港城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基于微博签到数据的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城际人口流动研究
    潘碧麟, 王江浩, 葛咏, 马明国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 21 (1): 68-76.   DOI: 10.12082/dqxxkx.2019.180235
    摘要1330)   HTML38)    PDF (9709KB)(627)   

    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群快速地发展起来,城市群城际间的人口流动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以地理实体空间分析为主,城际人口流动的研究多使用传统统计数据,而将大数据运用于城市群空构特征,并结合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该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微博签到数据进一步解释了成渝城市群呈现出“双核多中心”的组团特征,成都市和重庆主城构成了“双核”;② 微博人口流动的方向会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微博人口流动的强度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差异;③ 微博人口流动的强度与方向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一致性,即地区生产总值越高、人口规模越大或交通联系强度越强,则人口流动越强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5)
    非户籍与户籍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多维度解析——以深圳为例
    张瑜, 仝德, IanMacLACHLAN
    地理研究    2018, 37 (12): 2567-2575.   DOI: 10.11821/dlyj201812016
    摘要1318)   HTML18)    PDF (867KB)(466)   

    在居住空间相异指数基础上,构建了集聚—分散度、中心—边缘度和极化—均质度指数,进一步挖掘由于人口聚居形态、居住区位和居住质量等方面差异导致的居住空间分异的多维内涵,及其所揭示出的社会经济空间现象、成因及空间治理重点。利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开展深圳实证研究,在计算全市及各区分维指数的基础上,分析深圳人口居住空间相异指数特征及空间尺度差异,多维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特征及成因,并通过聚类分析将深圳非户籍与户籍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类型划分为三类,分类提出空间治理政策建议。从而为深入理解中国大城市日益出现的居住分异现象及机制提供新鲜视角和多样化测度方法,为解决其带来的社会及空间治理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反思
    黄亮, 杜德斌
    地理科学    2014, 34 (7): 773-779.   DOI: 10.13249/j.cnki.sgs.2014.07.773
    摘要1262)   HTML22)    PDF (402KB)(918)   

    通过对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性追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回顾,梳理出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发展演进脉络。着重反思了当前创新型城市研究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认为其突出表现为创新型城市研究的指标化困境以及对于城市创新外生力量源泉关注的不足,并明确指出,个性化的城市创新路径选择以及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是未来创新型城市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突破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开发区流动人口生计资本测量及生计空间特征分析——以广州南沙新区为例
    杨振山, 王玉璇
    地理研究    2018, 37 (11): 2153-2164.   DOI: 10.11821/dlyj201811003
    摘要1244)   HTML10)    PDF (2276KB)(450)   

    开发区在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中作为经济活动和流动人口的聚集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对南沙新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从生计空间的角度测量流动人口的生计资本,分析其生计空间特征,并与当地居民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开发区的生计空间存在延伸或压缩。其中,经济空间得到了延伸,制度空间、社交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居住空间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经济空间的扩张是吸引流动人口在开发区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其余空间的压缩和经济空间的有限延伸使流动人口在进入后缓慢外迁。因此,改善开发区流动人口的生计空间,对于提升城市工业工人的生活条件,制定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城市社会空间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珠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交互影响机理
    刘锦, 田银生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 (12): 1653-1662.   DOI: 10.18306/dlkxjz.2018.12.007
    摘要1190)   HTML20)    PDF (3657KB)(1176)   

    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具有经济地理优势的“湾区”地带,因作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举世瞩目。本文以其主要组成部分的“珠三角9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该城市群发展进程中的“产业—人口—空间”交互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对人口的吸纳作用在后期近乎消退,人口集聚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后期也明显减弱,而空间扩展对人口集聚的影响效果比较有限且后期呈现负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可以判断,珠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和空间要素之间具有短期间的互促发展效果,但是尚未形成城市群应具有的长期稳定的互促机制。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三角城市群应积极推动产业类型不断提升以集聚高素质人口,积极引导空间扩张与人口增长匹配发展,并构筑多层次且协同互补的产业空间,以此深化产业、人口和空间要素的协同发展格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
    宁越敏, 杨传开
    地理研究    2019, 38 (1): 23-32.   DOI: 10.11821/dlyj020180460
    摘要1144)   HTML23)    PDF (1213KB)(511)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关注的焦点。在考察中国城镇化过程和行为主体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促进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策略。研究发现:政府、企业和个人不仅是推进城镇化的三个行为主体,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也导致外来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产生。中央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在推进地方城镇化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但更多关注自身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通过户籍制度排斥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中国企业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而大多采取低工资、低社会保障的政策。个人的人力资本等特征对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也具有重要影响。但在三个行为主体中,外来人口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制度性的障碍使他们难以嵌入城市社会。为了更好促进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设包容性城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行为主体共同承担市民化的成本。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于世界城市研究的两场争论及其对相关研究的影响
    薛德升, 黄鹤绵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 (8): 1177-1186.   DOI: 10.11820/dlkxjz.2013.08.001
    摘要1129)      PDF (1076KB)(1126)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城市”成为城市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在迄今30 年的研究过程中,2000 年前后发生的针对世界城市经典理论的两场学术争论具有里程碑意义:① 关于世界城市发展动力和类型的争论;② 关于世界城市发展历史的争论。通过争论,凝聚了学界共识,引发了本研究领域逐步从论证经济全球化对城市重构的作用转向讨论城市全球化的多样路径。两场争论之后,“世界城市政治”和“世界城市历史”的讨论成为新世纪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回顾了经典世界城市理论以及对其的早期批评,详细介绍了两场争论及其引发的两种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世界城市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CSCD(3)
    世界城市研究综述
    谢守红, 宁越敏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 (5): 56-66.   DOI: 10.11820/dlkxjz.2004.05.007
    摘要1110)      PDF (1648KB)(977)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迅速崛起,世界城市网络逐渐形成,对世界城市的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城市学界的重视。文章首先回顾了世界城市研究的历程,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研究阶段、世界城市理论形成阶段和世界城市理论发展阶段。概括了当前世界城市研究的主要流派和动向,并对国外学者关于世界城市概念、功能、分类、形成机制以及世界城市网络等研究的主要观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综述。最后,简单地分析了国内学者在世界城市研究领域的历程和现状以及对我国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2) CSC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