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Norbert J. NGOWI
    资源与生态学报.
    录用日期: 2023-06-15
    Low efficiency of earth kilns used in the carbonising process of wood to make charcoal has been reported as one of the sources of increasing charcoal wastes in the global south. However, the potential link and approaches of converting charcoal wastes-to-valuable energy and for 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is not well known in Africa. Promoting local community capacity engagement in the production and reutilisation of recycled charcoal wastes at the households’ level is one of important measures to maintain environmental services for sustainability since households make decisions on the type of energy used.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of converting charcoal wastes to fuel energy for rural households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in Kilosa District, Tanzania.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the primary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held with 298 randomly selected households,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nd observations. 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20 Cross tab tools were used in the data analysi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onversion of charcoal wastes-to-fuel energy approach used in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e ability of recyclable briquettes made from the locally available charcoal pollutants collected at different stages from earth kilns, to selling centers, improves tree harvest behaviour, adds another fuel energy source through reutilisation, and ultimate reduces pollution at the local level. Thus, the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policymakers to adopt charcoal wastes recycling strategies to address matters related to energy and ultimately enhances environmental healt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anzania and beyond.
  • JOSHI Nabin Raj, JOSHI Rajeev, MISHRA Jay Raj
    资源与生态学报.
    录用日期: 2023-06-15
    Urban trees are valuable resources for urban areas as they have the capacity to reduce ambient temperatures, mitigat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and reduce runoff of rainwater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mitigat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by reduc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2). It also helps to reduce aeri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dd visual appeal to the urban landscape sequestrating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carbon from ambient atmospheric CO2. Carbon storage by urban trees in the ring road area of the Kathmandu Valley was quantified to assess the magnitude and role of urban forests in relation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 total of 40 sample plots were placed randomly for the detailed carbon assessment.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carbon pools were considered in the detailed assessment. Furthermore, quality assurance (QA) and quality control (QC) were maintained through regular monitoring and capacity building of the field crews while collecting the bio-physical data. The assessment recorded a total of 33 different species of plants in the avenue’s plantation sites in ring road. The mean seedling, sapling, and tree density was found to be 2149585 and 185 per hectare. The mean carbon stock per hectare in the avenue plantation of the ring road area was 24.03 tC ha1 and the existing total carbon stock was 7785.72 tC in 2021. Likewise, the total baselin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tCO2e) in the avenue plantation was found to be 28573.60 tCO2e.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from the transport sector in the ring road area in a full movement scenario was 312888.00 tCO2e per annum, while the net emissions was 42547 tCO2e. There was a deficit of carbon dioxide in terms of stock by avenue plantations of 14000.8 tCO2e.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existing urban forest plantation is unable to sequestrate or offset the carbon dioxide that is emitted through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Consequently, open spaces like riverbanks and any other public lands, in which urban forests could be developed has to be planned for the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plantation of the multipurpose trees. The distinct values of forests in and around urban areas have to be recognized in the specific policies and plans for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urban and peri-urban forests to meet the advers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for decision-mak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urban forests and mak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plans for urban forests in the cities like in Kathmandu Valley.
  • 欧定华, 吴能君, 李媛茜, 马 晴, 郑思源, 李诗琪, 余东芮, 唐浩伦, 高雪松,
    资源与生态学报.
    录用日期: 2022-03-30
    科学识别生态空间、合理预测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趋势,是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生态空间识别、功能分区和格局重构大多数以当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结构信息为参照,忽略了生态系统服务综合功能和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动态性,对未来生态空间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模拟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空间保护格局构建的合理性。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变化特征的生态空间划定方法,实现了邛崃市生态空间范围识别,解决了当前研究忽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动态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还应用Markov-CA模型,集成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特征,实现了2025年邛崃市生态空间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模拟,为生态空间变化模拟寻找到了合适的方法,也为合理构建生态空间保护格局提供了基础支撑。研究发现邛崃市生态系统服务综合功能量及其年际变化率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这一发现证实我们在识别生态空间时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特性的必要性。应用本文提出的生态空间识别方法确定邛崃市生态空间面积为98307 ha,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确定的相应生态空间范围基本一致,证实了立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特性的生态空间划定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还表明:20032019年,邛崃市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表现出较强的非平稳性,这说明我们应当在生态空间保护格局构建中充分考虑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性对未来生态空间功能格局的影响。Markov-CA模型高精度实现了邛崃市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模拟,Kappa系数达到0.95以上,说明应用该模型模拟未来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是可行的。模拟结果显示,20192025年,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平稳性影响,邛崃市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仍将发生相互转换,预计到2025年,生态空间仍然会保持初级产品生产、气候调节、水文调节三大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面积将会发生变化,分别为32793 ha52490 ha13024 ha。研究可以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和生态空间保护格局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 WU Bin, ZHANG Wenzhu, TIAN Yichao, LIANG Mingzhong, XU Jun, GU Guanhai
    资源与生态学报.
    录用日期: 2022-02-28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rbon storage of the mangrove island ecosystem in the 
    Beibu Gulf, this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mangrov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Guangxi, South China Sea. On the basis of th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a sample plot 
    survey, the object-oriented multi-scale segmentation algorithm is used to extract the mangrove community type information,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is conducted to analys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grove 
    community. The 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density of different mangrove ecosystems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allometric growth equation of mangrove plants. The analysis yielded four main results. (1) The island group covers 
    about 27.10 ha, 41.32% (11.20 ha) of which represents mangrove areas. The mangrove fores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tidal flats around the islands. (2) The main mangrove types were Aegiceras corniculatum, Kandelia obovata + 
    Aegiceras corniculatum, Avicennia marina + Aegiceras corniculatum and Avicennia marina communities. (3) 
    Amongst the mangrove plants, Avicennia marina had the highest biomass (18.52 kg plant–1), followed by Kandelia 
    obovata (7.84 kg plant–1) and Aegiceras corniculatum (3.85 kg plant–1). (4) The mangrove carbon density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Kandelia obovata had the highest carbon density (148.03 t ha–1), followed by Avicennia marina
    (104.79 t ha–1) and Aegiceras corniculatum (99.24 t ha–1). The carbon storage of the mangrove island ecosystem 
    was 1194.70 t, which was higher than in other areas with the same latitude.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the mangrove was relatively strong.
  • 研究论文
    张贵, 夏馨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8): 1543-1558. doi: 10.18306/dlkxjz.2025.08.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8.001

    数字技术创新网络对重塑创新空间、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创新主体跨城合作关系视角出发,运用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temporal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TERGM)探究中国城际数字技术创新网络的内生结构、城市创新禀赋及多维边界效应对网络演化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时空演变特征上,创新网络呈现“东密西疏”、以五大城市群为端点的“钻石型”结构,网络核心节点多为城市群经济及科技中心;网络链接模式由长距离主导转变为兼顾邻近扩散的小范围团体式创新;网络在不同区域、城市群及省份间存在群派林立的现象。影响机制中,内生结构的择优链接效应阻碍网络成长,闭合及中介效应促进网络演化,网络具有路径依赖性;城市创新禀赋的扩张效应与同异配效应驱动网络演化;城际关系变量显示,地理距离和行政边界显著阻碍网络演化。研究从地理维度可视化了数字技术创新要素的虚拟聚集实况,并兼顾网络内生结构对数字技术创新网络进行驱动机制分析,为实现创新空间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宏观融合布局提供了实证支撑。

  • 研究综述
    张国涛, 崔鹏, 张晨笛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7): 1315-1333. doi: 10.18306/dlkxjz.2025.07.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7.001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加剧背景下,中国丘陵山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实施核心区和交通干线、水利枢纽工程的重点布局区,已成为山洪灾害孕灾环境最复杂、致灾效应最显著、承灾体暴露度最高的区域。然而,现有研究针对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新情势下山洪灾害防控理论技术体系框架仍缺乏系统性梳理与总结。论文从中国山洪灾害空间发育特点与国家防治政策的重大部署理念出发,对比国际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山洪灾害水沙过程与理论、防治技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实践成果,解析了气候变化对山洪灾害的影响与灾害风险的未来变化态势,提出了气候变化下中国山洪灾害防治的五大科学挑战,并从水沙过程机理研究、预报预警技术、综合防控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五点针对性防范对策与建议,以期持续加强中国山洪灾害的基础理论与防治原理研究,推动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与体系的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化,全面提升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的新质生产力与城镇社区、工程建设的韧性水平。

  • 气候与灾害研究
    张潇丹, 杨煜达, 任国玉, 杨国威, 何源
    地理学报. 2025, 80(7): 1721-1739. doi: 10.11821/dlxb20250700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汉江上游)和受水区(华北北部)存在多个时间尺度的同旱现象,迫切需要了解其共同的气候影响因子。利用1700—2023年汉江上游和华北北部的旱涝等级序列,以及太阳黑子序列,主要探讨了11 a、30 a和50 a时间尺度上,太阳黑子与两地旱涝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和华北北部旱涝与太阳黑子的相关关系随时间呈阶段性变化。在太阳黑子数值较高时期,汉江上游和华北北部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频次往往偏多。汉江上游和华北北部旱涝与太阳黑子相关关系的位相变化对两地之间旱涝对应关系的转变有很大影响,当汉江上游和华北北部旱涝与太阳黑子基本同/逆向变化时,两地旱涝以正/负相关为主。汉江上游和华北北部旱涝与太阳黑子均存在2~4 a的年际周期,11~12 a的年代际周期,以及20~30 a和50 a的多年代际周期。在多个时间尺度上,太阳黑子变化均可能影响两地的旱涝变化。此外,当太阳黑子明显突变上升,两地均更趋向偏旱。

  • 景观格局演变
    薛樵风, 金晓斌, 郭畅, 杨绪红, 周寅康
    地理学报. 2025, 80(7): 1825-1839. doi: 10.11821/dlxb202507007

    历史时期聚落时空演化对于认识过去环境变迁、土地利用和人地关系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献蕴含丰富的聚落信息,是开展距今百年以上聚落演化研究的重要代用资料。历史文献一般用地名记录聚落的空间位置,然而现有的历史地名空间数据库难以实现聚落等微观地名的自动定位,制约了历史聚落空间重建及时空演化研究的推进。本文聚焦历史聚落地名的自动匹配方法,以清代晚期的苏州府为研究区,选取地方志记录的11340个聚落地名及其基层区划资料,结合现代地名匹配技术构造古今地名匹配概念模型,归纳地名演变特征,构建地名匹配规则,提出基于相似度的聚落地名分组匹配算法,完成研究区历史聚落的空间重建。在此基础上对重建结果的空间分布和城乡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基于地名自动匹配方法重建的聚落数量约占文献记录总数的98%,空间分辨率约为1.4 km×1.4 km,自动匹配结果与人工考证结果的一致度约96%;清代晚期研究区聚落分布呈集聚特征,以苏州城西郊为核心形成聚落网络等级结构;网络内部城乡联系散漫。研究结果改进了利用历史文献进行聚落空间重建的技术手段,深化了对长期聚落演变阶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认识。

  • 前沿研究进展
    龙花楼, 马历, 周贵鹏
    地理学报. 2025, 80(8): 1993-2015. doi: 10.11821/dlxb202508001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型,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一个涉及多学科、多维度的复杂研究领域。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与系统综述方法,从发展脉络、理论框架、模型方法、效应机制及调控路径等维度系统梳理中国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 自2001年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被引入中国以来,该领域在项目资助、论著发表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得到蓬勃发展,通过热点分析发现研究从技术驱动转向政策与经济驱动,最终聚焦多功能协同与可持续发展;② 理论研究可分为描述—解释、过程刻画与诊断、互馈机制与调控3个层面,并形成了“显性—隐性”形态耦合的研究范式,转型测度方法呈现3S技术集成、数学模型模拟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立体化特征;③ 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效应表现为农户生计、要素流动和产业升级的级联响应,生态环境效应则呈现负向效应与正向协同效应的双向性特征;④ 从“要素—结构—系统”解析了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并从工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干预和多元协同治理多个维度探讨了其调控体系;⑤ 未来研究需通过理论与方法论创新,重点攻关转型测度的模型方法、互馈机制及优化调控等难题。本文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理论体系提供知识支撑,也为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决策支持。

  • 城市与区域发展
    童昀, 杨琪, 刘海猛
    地理学报. 2025, 80(8): 2088-2108. doi: 10.11821/dlxb202508006

    推动社会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任务,现阶段专门针对社会绿色转型的定量表征及时空规律研究相对薄弱。为此,本文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构建社会绿色转型定量表征框架,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区域,按照“格局—过程—效应”研究逻辑,集成熵权TOPSIS、空间马尔科夫链、随机森林等方法,依次揭示城市群社会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化格局、时空转移过程及其对经济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最终尝试提出面向区域的全面绿色转型定量表征框架。研究发现:① 2011—2019年中国城市群社会绿色转型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引领社会绿色转型,长江中游、天山北坡、兰西和宁夏沿黄城市群社会绿色转型相对滞后。② 城市群社会绿色转型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溢出效应,社会绿色转型存在路径依赖和空间依赖,跨等级和跨区域跃迁概率较低。③ 社会绿色转型是城市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且其驱动效应逐年强化,社会绿色转型对纵深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的作用日益深化。本文一定程度上健全和完善了既有区域绿色转型评价领域的研究议题,为该领域更好衔接和响应当前全面绿色转型战略背景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 交通地理
    赵鹏军, 俞泽欣, 赵虹剑, 刘文洲, 冯永恒, 江世雄, 陈睿
    热带地理. 2025, 45(8): 1315-1328. doi: 10.13284/j.cnki.rddl.20250389

    精确识别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的时空特征是交通地理和交通规划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也是合理制定低碳交通决策的前提。既有研究多运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测算,但城市内部统计数据有所缺失,碳排放的动态演化性与空间分布格局难以刻画等因素限制了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而自下而上的测算方法中样本少、精度低、方法有效性有待考证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出行碳排放测定框架,1)使用手机信令数据克服了对传统统计数据的依赖,创新性地整合交通调查日志与手机信令数据,实现了对轨迹信息的有效校验;2)提取居民社会属性、出行特征、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及出行偏好等因素,使用随机森林算法识别5种出行方式,兼顾精细度与精确度;3)综合考虑出行方式、距离、速度、车辆能耗类型及载客率等因素,真实反映个体级居民单次出行的碳排放量;4)分别采用时间、空间、人群特征进行集计,多维体现居民出行的碳排放格局。并以深圳市为例,基于3千余万条居民出行数据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在空间层面有效揭示出“两带、三区、多点”高度集中的分布格局以及深圳都市圈的功能外溢效应;在时间层面发现城市不同区域存在交通碳排放的时段结构性分化;在人群属性层面进一步印证了年龄、性别等特征对居民出行距离、出行方式及出行碳排放量的重要影响。该框架有利于更清晰、全面地揭示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时空特征,为城市交通碳排放的高精度监测提供了新技术,也为城市交通降污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依据。

  • 遥感应用
    李熙, 布布莉·叶尔勒克null, 郑建川, 梅林
    热带地理. 2025, 45(8): 1373-1387. doi: 10.13284/j.cnki.rddl.20250084

    2023年深圳市西涌社区成功获得国际暗夜社区认证,成为中国首个获此称号的地区。系统评估西涌社区光污染控制的有效性,对中国暗夜保护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的高分辨率夜光遥感影像,通过随机森林回归算法进行辐射一致性校正,评估了西涌社区近3年的光污染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西涌社区全域夜间灯光亮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且沙滩观星区、道路系统及各村落光污染管控效果显著。结合感兴趣区(POI)数据分析,各类型POI的亮度系数整体降幅介于27.68%~74.45%。其中,住宿服务设施仍是西涌社区最主要的夜间光污染来源。高分辨率夜光影像能有效监测和评估城市区域的光污染状况,为后续暗夜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媒介地理
    陈雨珂, 孙洁, 朱天可, 朱喜钢
    热带地理. 2025, 45(8): 1449-1460. doi: 10.13284/j.cnki.rddl.20240665

    城市是传播的媒介,媒介传播又重塑着城市。自21世纪以来,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普及对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和绅士化产生了显著影响,然而既有研究对其作用机理鲜有关注。文章选取南京网红街区南台巷为案例,并以小红书为社交媒体代表,对社交媒体介入下的商业绅士化发生过程、形成机制及综合效应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深度参与商业绅士化的发生过程。一方面,社交媒体为商家提供可复制的网红审美与商业模式,并作为商家自我营销的平台,提升绅士化发生概率;另一方面,消费者受社交媒体影响进行跟风式打卡、话语投资,加速商业绅士化的进程。社交媒体再现城市空间的过程放大并且强化了商业绅士化,给该街区带来了商业复兴、建成环境美化等积极效应,同时也产生了商业排挤、流离失所、文化区隔等消极效应。

  • 自然资源观察
    赵钰, 应凌霄, 张观石, 欧阳志云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7): 1719-1742. doi: 10.31497/zrzyxb.20250701

    生态资产是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形成生态效益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基础,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资产,包括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农田、城镇绿地等以自然生态过程为基础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生态资产质量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综合体现,反映了生态资产持续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评估生态资产质量是生态资产评估与核算中最复杂的部分之一。生态资产质量评估作为生态系统核算与评估的新视角,强调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于生态系统价值化、生态资产管理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本文系统梳理和归纳了生态资产质量的概念、评估方法和指标,综述了国内外生态资产质量及相关评估案例与实践,揭示了当前研究中仍存在指标体系待完善、综合评估方法待改进等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未来的生态资产质量研究提供参考,推动全球生态系统评估与核算及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 自然资源观察
    梁雅嘉, 陈坤秋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7): 1743-1758. doi: 10.31497/zrzyxb.20250702

    土地系统科学致力于解决复杂社会—经济—生态问题并开发可持续土地利用方案。食物是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耦合的重要载体,而食物安全目标既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也是未来中国农业生产转型与人民生活改善的关键任务。本文基于食物安全目标系统梳理了土地系统科学相关研究议题和重要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由于土地位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多重利益的交汇点,土地系统的非线性转变和复杂反馈机制使得土地系统科学研究呈现跨学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和复杂性四大特征。土地系统科学在保障食物安全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涵盖土地利用策略、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远程耦合机制、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和土地管理体系优化五个核心研究议题,研究呈现出重视跨时空溢出效应、应用系统性和整体性视角以及凸显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型趋势。未来研究应以食物“流空间”与食品价值链为逻辑基础,以系统思维开发可持续土地利用方案,加强土地系统科学在多要素耦合的综合集成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理论成果等方面助力食物安全目标实现。

  • 自然资源观察
    宋马林, 陶伟良, 王建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7): 1773-1794. doi: 10.31497/zrzyxb.20250704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是中国绿色财政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更是确保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为外生政策冲击,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等方法,探析了示范城市设立的能源与产业结构转型效应。研究表明: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对所在地区的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通过平行趋势、异质性处理效应等一系列检验后该结论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政策试点可通过提升能源和环境偏向型技术以及产能利用率进而改善能源与产业结构。异质性分析发现,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核心大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城市、高度市场化和财政压力小的城市更突出。进一步研究显示,开展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对于推动实现政策最初设定的六大任务目标,包括实现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均具有明显优势。研究结论为中国未来设计实施更加全面的绿色财政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 自然资源观察
    朱佩娟, 邹志坚, 林明杰, 欧阳佩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7): 1795-1815. doi: 10.31497/zrzyxb.20250705

    随着城镇化发展模式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口迁移呈现新特征。探究影响人口迁移的区域机会因素,对于把握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机会结构理论框架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决策试验和评价试验法、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技术,对中国地级市进行区域机会水平评价与分区;利用CMDS 2017数据,探讨区域机会水平对人口迁移流动性与粘滞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将地理学的“区域机会”视角与人口迁移研究相结合,基于经济发展机会、生活服务机会、制度文化机会、自然环境机会四个维度,可构建区域机会空间分异对人口迁移影响研究的“流动性—粘滞性”分析框架。(2)中国区域机会水平总体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可划分7种聚类分区。(3)人口迁移目的地以主要城市群和省会城市为主。从流动性来看,经济机会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方面。从粘滞性来看,流向和动机差异导致人口迁移受机会维度的影响存在分异。个体因素在人口迁移中对区域机会因素起调节作用。(4)可依据中国区域机会主导制约类型结合各机会维度对人口迁移相对作用程度,识别硬性要素主导区、硬性要素制约区、软性要素主导区和软性要素制约区四种区域机会模式,并提出针对性对策。研究形成的区域机会分析框架可广泛适用于其他地区或国家,为制定相应的区域人口调控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 自然资源观察
    公茂刚, 韩方营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7): 1816-1838. doi: 10.31497/zrzyxb.20250706

    新内生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激活农业农村内外发展动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法,使用2008—2022年中国206个地级市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检验了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农业农村新内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农地“三权分置”显著提升了农业农村新内生发展水平;(2)促进土地规模化和吸引资本投资是农地“三权分置”政策效应发挥的两个重要渠道;(3)农地“三权分置”对农业资本深化程度较低和科学教育环境较好地区的农业农村新内生发展水平提升更大,且政策效应不会因农村劳动力流失和自然资源禀赋而表现出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利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 自然资源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刘颖慧, 余浩天, 李强, 姜广辉, 哈斯额尔敦, 金建君, 史培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8): 2009-2027. doi: 10.31497/zrzyxb.2025080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成立,面向统一管理时代自然资源学人才培养的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亟待创建。采用文献计量与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自然资源学的学科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自然资源学的学科定位、知识体系、实现路径。中国自然资源学经历了从萌芽、初创,到快速成长、稳定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学科定位从多学科、交叉学科逐渐演变为跨学科。自然资源学目前已经形成以自然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形成机理、可持续性、效率效益、权属管理为理论基础,运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计量评价、模拟优化、政策分析等技术方法,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发利用工程设计等应用的知识体系架构。

  • 自然资源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金晓斌, 金雨洁, 徐凯基, 王捷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8): 2052-2064. doi: 10.31497/zrzyxb.20250804

    随着资源科学研究纵深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自然资源教学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教赛互促”理念,通过分析资源科学的学科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探讨了教学研究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教赛互促”模式推动自然资源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路径。通过对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的分析,验证了该模式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教师通过参与学科竞赛,能够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学生通过竞赛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并提升创新能力。“教赛互促”模式在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可为资源科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专家访谈
    杨晓辉, 罗微, 陈华文, 林继富, 王敏, 朱鹤, 康丽, 周建明, 孙业红, 葛磊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9): 2297-2315. doi: 10.31497/zrzyxb.202509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二十余年,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经历从“抢救性保护”转向“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并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本次访谈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保护体系构建、保护创新模式、保护传承路径等话题展开对话。综合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与传承弘扬需要重视如下方面:(1)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的关系,以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特色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实践,构筑以人为本的保护体系;(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纽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当代各族人民的生活相连接,要通过多方力量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科技、旅游在不同层次上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但需要注意遗产保护的核心出发点,利用好科技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助力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

  • 其他研究论文
    陶慧, 唐洁, 孙业红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9): 2316-2333. doi: 10.31497/zrzyxb.20250902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精粹。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文化认同感的削弱。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采用探索式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河北省邯郸市王金庄的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构建农业文化遗产韧性的演化过程模型,试图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演化过程及其价值重塑,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价值、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三个战略目标统一起来:(1)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涵盖了从原生阶段到再生阶段的多个紧密相连的阶段,展现了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和适应性特征。(2)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演化过程不仅体现了对外部变化的响应,更在于其价值体系的重塑与转化。更进一步,本文试图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重塑逻辑:(1)空间赋能:景观基因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互动发展。(2)秩序重塑:社会动力与农业文化遗产的适应性管理。(3)地方知识:多元主体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共同培育。通过对于农业文化遗产韧性的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对于制定相关保护政策、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指导意义。

  • 其他研究论文
    王学基, 庞兆玲, 张海洲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9): 2334-2350. doi: 10.31497/zrzyxb.20250903

    在旅游强国建设背景下,旅游资源创新开发关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以文化消费和文化实践为基础,强调地方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的场景理论为旅游资源创新提供了新视角。在廓清旅游场景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以安吉余村和白茶原小镇为典型案例,剖析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逻辑与路径。研究发现:场景作为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重要文化动力,形成了创造性生产与创新性编织两种基本逻辑,前者体现为场景作为激发创意的生产力,以制度和活动为内在机制,吸引和凝聚创意人才并触发创意群体开展创意实践,产生场景内部蜂鸣,进而驱动新型旅游资源持续创造;后者体现为场景作为重构旅游资源结构的编织力,以资本和媒介为内在机制,营造美学风格并吸引消费群体拍照打卡,产生场景外部蜂鸣,进而驱动沉默资源重新赋魅赋能。从场景理论视角揭示场景驱动旅游资源创新的两种不同路径,以期拓展场景营造在旅游资源创新和旅游地塑造中的价值意涵,为新时代旅游资源创新提供新思路。

  • 其他研究论文
    徐孟志, 高璇, 王华春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9): 2351-2365. doi: 10.31497/zrzyxb.20250904

    自然保护区在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促进生态系统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2007年中国逐步推进的自然保护区晋级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0—2022年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首次对中国自然保护区晋级的政策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中国自然保护区晋级显著提升了生境质量,政策效应“虽迟仍到”,且波动上涨。(2)位于中国东部和中部、划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管更有助于晋级自然保护区的生境质量提升。(3)建议鼓励晋级以提高自然保护区有效性,批准晋级要综合考虑所属区域、是否优先保护、主管部门等特征,并通过动态监测、适应性管理和实施全生命周期评估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晋级的政策效应。

  • 其他研究论文
    王继应, 李娟昆, 杜焱强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9): 2366-2380. doi: 10.31497/zrzyxb.20250905

    乡村作为优质生态资源的富集地,如何通过生态优势推动农民增收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难点。基于福建省南平市X村案例,依据深度访谈和长期跟踪,从价值共创视角重点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农民增收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价值共创机制,即需要考虑价值实现的可持续性,以多元主体间价值的共同创造和合理分配持续推动农民群体增收致富。其具体流程是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等多元主体通过价值共识达成、价值共同生产、价值共赢共享、价值持续实现四个过程,最终让农民分享更多生态产品增值收益。本文为持续推动农民增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对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

  • 前沿探索
    魏冶, 马宇薇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5): 869-879. doi: 10.18306/dlkxjz.2025.05.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5.001

    当前全球性和地区性安全问题复杂多变,作为大国战略博弈的前沿场域,亚太区域地缘战略竞争呈现多维趋势,构建新安全格局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基石。东北地区作为国家“五大安全”(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核心承载区,其战略屏障功能与地缘支点作用对总体国家安全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现有研究在安全治理的空间实践层面存在三重局限:其一,安全要素的跨尺度传导机制尚未解构,导致“国家战略—区域功能—地方实践”的治理链条存在脱节;其二,多安全要素的耦合效应解析不足,缺乏基于地理根植性的空间交互模型;其三,风险模拟的时空精细度欠缺,难以支撑韧性系统的动态优化。鉴于此,论文基于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和“五大安全”的地理根植性,从地理空间视角切入以突破现有研究的障碍和不足。在已有研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核心结构识别—区域主导安全职能划分—多情景与安全风险模拟”为主的探索性分析框架,认为东北地区应在“一边、一廊、一网、一区、三带、三基地、四通道”核心结构的基础上全面评估各地域单元的安全职能体系与主导安全职能的引领作用,并从动态性视角出发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与安全风险下东北地区安全地理空间格局,进而发现安全服务能值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围绕发挥区域优势、协调区域发展、融合政策目标三方面提出优化治理策略,研究旨在为东北地区“五大安全”功能定位的具体落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研究综述
    杨永春, 菅煜婷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6): 1085-1099. doi: 10.18306/dlkxjz.2025.06.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6.001

    网络分析应用日益广泛,但其内在研究也逐渐因数据获取、复杂性和多元性等显露瓶颈。论文回顾了网络思维和网络分析方法,提出了网络研究可能存在的边界,系统梳理和解构了地理学网络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层次,分析了其研究趋势和研究突破,并指出了关键问题与未来探索方向。研究显示:网络分析既是一种强调抽象思维、系统思维与关系思维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分析复杂系统结构的科学方法;网络研究具有一定的边界。网络分析自20世纪60年代引入地理学,已发展出理论—对象—方法3个层次,在地理学知识生产中扮演差异化角色,并形成了以非社会节点之间的非社会联系为主的研究趋势;在认知与思维、科学理论与机理分析、方法与数据、现实视角与意义等4个方面取得突破。地理学网络研究面临网络思维和理论化模型运用与构建不充分、机制分析不足、数据收集困难与表达不充分、网络测度视角单一与方法技术落后等4个关键问题;未来可在综合性的地理学网络理论构建与整合、适合地理学网络分析的新方法研究、增强地理学网络研究数据的获取路径、地理学网络研究测度视角的改进、成果应用与实践方法的提升等5个方面探索地理学网络研究发展路径。

  • 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
    刘涛, 朱羽佳
    地理学报. 2025, 80(6): 1427-1445. doi: 10.11821/dlxb202506001

    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核心目标是以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引导要素有序流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本文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人口分布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人口变动的影响总体符合政策导向。规划实施后,人口在优化开发区的增速下降,重点开发区加速增长,农产品主产区加速减少,重点生态功能区由增转减;以农产品主产区为参照,规划的实施强化了重点开发区的人口集聚优势。② 规划实施效果具有区域和等级双重异质性。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人口变动多半符合规划导向,而重点开发区的县级单元仅四成实现了人口加速集聚的目标;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的影响强度约为省级的2倍。③ 限制开发区向城市化地区的迁移仍以跨区域为主,很难实现人口“集中均衡”布局的目标。④ 规划的实施改变了各类主体功能区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优化开发区的二产重要性弱化、三产带动力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经济因素弱化,都符合规划导向;但重点开发区的工业化作用有限,农产品主产区则持续受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二者与规划导向均有明显偏差。新一轮规划可适度集中城市化地区的布局,明确重点开发区的开发时序,对各类限制开发区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管控要求。

  • 专家访谈
    蔡晓梅, 苏杨, 徐卫华, 周绍杰, 何思源, 臧振华, 王蕾, 吕忠梅, 尹铎, 苏晓波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6): 1429-1450. doi: 10.31497/zrzyxb.20250601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领域,因此受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为协调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人地关系和园地关系,推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治理优化和法制保障升级,特邀自然保护地相关领域的8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方法创新、法制保障和国际履约四个方面,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创新为核心,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复杂的人地关系、园地关系的认识及其复杂性应对策略;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管理效率提升策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如何通过与重要国际公约履约任务挂钩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法制保障在协调人地关系、园地关系方面的创新性作用。综合各位专家主要观点,主要结论有:(1)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需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以及协调保护地与周边关系方面响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互动的治理要求,才能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2)协调好人地关系是推动国家公园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需着眼于人地关系、园地关系和跨省协同这三个核心问题,把中国国家公园治理模式界定为“基于央地协同的整合治理”,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形成“激励相容”;(3)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相协同,需要进一步研究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形成保护地的包容性治理;(4)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体制,需要健全统筹推进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园地利益共同体,加深园地融合程度;(5)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处理人地关系和园地关系的必要之举,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不仅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也能助力《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的生物多样性工作主流化,形成具有国际普适性的履约机制;(6)破解“人地约束”难题,妥善处理“园地关系”,需要从上到下的国家公园法制保障体系规范,并为自然资源的规范利用保驾护航;(7)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生态文明相辅相成,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全球履约中能够帮助全球南方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并重,为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 城市更新与治理变革
    黄颖敏, 黄耿志, 薛德升, 许吉黎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6): 1489-1503. doi: 10.31497/zrzyxb.20250604

    城市非正规是快速发展中城市的普遍现象,“三旧”改造则是中国城市化后半期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学界对非正规用地进行“三旧”改造关注的不足,基于城市非正规性和尺度政治理论,选取东莞市“三旧”改造的典型案例,采用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开展了其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东莞的“三旧”改造政策经历了政策申请、政策试点(含常态化)和政策修改三个阶段的尺度政治过程,伴随的是主要行动主体在此过程中“强势方”和“弱势方”角色的转变,以及改造地块“非正规—正规—非正规”状态的交互演变。“三旧”改造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各行动主体利益一致时顺利完成改造,以及利益不一致时地方政府重新修改政策,并对利益进行重新分配的两种路径,并以此循环,达到新的平衡的运行机制。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城市非正规性的理论进展,也为“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与治理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