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旅游活化研究
    许少辉, 董丽萍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5): 851-85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5.009
    摘要323)   HTML90)    PDF (2284KB)(17656)   

    运用ArcGIS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研究,结合传统村落的当地实际情况,探讨与其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呈现出非均衡聚集分布的空间结构特点,主要聚集分布于滇西北、滇西和滇南等海拔较高的市州区域,其中保山市的传统村落分布密度最高,为66.33个/万km2;其次是大理州和红河州,传统村落密度分别为44.13个/万km2和37.66个/万km2。(2)影响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结构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历史因素和交通运输因素。其中,云南省垂直落差较大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客观上孕育了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千百年来世代传承延续的农耕文明历史奠定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村落人文基础,高海拔地带较为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在客观上延缓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对于传统村落的破坏。综上,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3)根据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规律,探索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传统村落旅游活化路径,根据各地传统村落资源禀赋特征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发展,即分别发展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等活化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for Xinjiang cities in China based on time-series nighttime light data
    ZHANG Li, LEI Jun, WANG Changjian, WANG Fei, GENG Zhifei, ZHOU Xiaoli
    地理学报(英文版)    2022, 32 (10): 1886-1910.   DOI: 10.1007/s11442-022-2028-z
    摘要213)   HTML27)    PDF (6062KB)(12803)   

    This essay combines the 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 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DMSP-OLS) nighttime light data and the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 (VIIRS) nighttime light data into a “synthetic DMSP” dataset, from 1992 to 2020, to retriev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in Xinjiang, China.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n Xinjiang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al detector technique. Results reveal that (1) total carbon emissions continued to grow, while the growth rate slowed down in the past five years. (2)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 exist in total carbon emissions across various regions. Total carbon emissions of these regions in descending order are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 the three prefectures in southern Xinjiang > the northern part of Xinjiang. (3) Economic growth, population siz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population size as well a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also enhanc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arbon emission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help formulate differentiated carbon reduction targets and strategies for cities in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hose with different carbon intensit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carbon peak goals in different steps.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southernmost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Fangyan CHENG, Shiliang LIU, Xiaoyun HOU, Xue WU, Shikui DONG, COXIXO Ana
    地理学报(英文版)    2019, 29 (7): 1159-1178.   DOI: 10.1007/s11442-019-1651-9
    摘要384)   HTML10)    PDF (4878KB)(2546)   

    Urbanization can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ecosystem servic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is effect,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maintain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take the rapidly developing, mountainous and biodiversity hotspot region, Jinghong, in southern Yunnan Province as the case study. An integrated ecosystem service model (PANDORA) is used to evaluate this regional BESV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e modeled BESV is sensitive to landscape connectivity changes. From the 1970s to 2010, regional urban lands increased from 18.64 km2 to 36.81 km2, while the BESV decreased from $6.08 million year-1 to $5.32 million year-1. Along with distance gradients from the city center to the fringe, BESV varies as an approximate hump-shaped pattern. Becaus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s a stronger influence of landscape composition on spatial BESV estimates than the landscape configuration does,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jected urban expansion will accelerate the BESV reduction. Of the projected urban land, 95% will show a decreasing BESV trend by approximately $2 m-2 year-1. To prevent this, we recommend compact urban planning for the mountainous city.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维海量点云数据的组织与索引方法
    路明月, 何永健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8, 10 (2): 190-194.  
    摘要563)      PDF (848KB)(6682)   
    三维点云是三维GIS重要的数据来源,也是三维GIS对地学空间对象、现象进行表达、描述以及建模的重要手段。点云数据的高效组织是对其进行各种分析处理的基础,为此本文在对三维坐标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的基础上,采用规则空间八叉树与平衡二叉树相结合的嵌套复合结构进行组织,大大加速了三维点数据基于坐标的查询检索,为海量点云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操作奠定了基础。最后,文中对该复合组织结构进行了内外存相统一的设计与实现,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7) CSCD(12)
    新世纪以来中外儿童贩运研究热点与趋势
    周俊俊, 李钢, 洪丹丹, 徐锋, 徐嘉辉, 于悦, 陈曦亮
    热带地理    2022, 42 (9): 1430-144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542
    摘要294)   HTML5)    PDF (1580KB)(4427)   

    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和CNKI期刊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总结了2000年以来国内外儿童贩运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结果发现:1)中外儿童贩运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美国的发文量位居世界首位,国外研究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儿科医学、家庭研究与犯罪学等5大领域。国内研究进程相对缓慢,早期研究集中在法学、犯罪学与社会学3大领域,近年来地理学领域快速兴起。2)由于区域环境与国情存在差异,国外儿童贩运包含在人口贩运研究中,更关注以剥削为目的跨国贩运,包括直接剥削与间接剥削2种方式,涉及商业性贩运、童工贩运、人体器官贩运和童婚贩运等多种贩运类型,商业性贩运与性剥削是儿童贩运的主要研究热点;国内拐卖儿童犯罪通常与拐卖妇女合并讨论,聚焦于以收养为目的的省域拐卖,诱骗养子型和家庭操控型是最常见的2种类型,拐卖儿童犯罪的法律政策与社会原因是热点关注话题。3)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国外儿童贩运的研究主题从贩运类型向儿童被解救后的自杀风险与福祉评估、康复回归与重返社会、儿童保护与贩运防控对策持续拓展;国内拐卖儿童犯罪的研究主题从法律政策与社会原因向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安置回归与社会融入延伸。未来如何将儿童贩运的相关主体(犯罪人、受害人或监护人与其他社会人)与时空环境(社会环境、建成环境及周围人流环境)进行综合贯穿,从犯罪地理学视角探究儿童贩运的地理环境因素与时空活动轨迹的演变,深入解析“时-空-人”三维视角下儿童贩运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追踪和打击儿童贩运,为中外儿童贩运防治与管理贡献力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唐承财, 徐诗怡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4): 547-551.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4.001
    摘要297)   HTML129)    PDF (370KB)(300)   

    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冰雪旅游发展带来历史性奇迹。把握时代红利,助力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本专辑通过优选18篇学术论文,从冰雪旅游开发与管理、冰雪旅游体验及其影响因素、冰雪旅游影响评估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冰雪旅游现状与未来;同时也设立了“旅游文化与生态旅游”专栏,分享旅游前沿研究热点。本专辑研究层次丰富,内涵深厚。研究区域从全国到区域,再到市县,同时包括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研究方法具有实用性、前沿性、创新性,包含产业关联分析方法、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情感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德尔菲法、空间统计方法、地理探测器方法等多种方法。本期专辑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提供了感知价值理论、制度演化理论等多种理论视角,构建了冰雪旅游遗产赛前评估模型、雪场综合休闲环境调节作用下的消费技术-出游半径决策的影响模型、冰川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冰雪旅游情境下游客体验价值与忠诚度关系的模型等多种模型。以期能够为后冬奥时代冰雪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助力冰雪旅游朝着可持续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学报    2017, 72 (1): 116-134.   DOI: 10.11821/dlxb201701010
    摘要17533)   HTML890)    PDF (5884KB)(13876)   

    空间分异是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空间表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此方法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基本思想是:假设研究区分为若干子区域,如果子区域的方差之和小于区域总方差,则存在空间分异性;如果两变量的空间分布趋于一致,则两者存在统计关联性。地理探测器q统计量,可用以度量空间分异性、探测解释因子、分析变量之间交互关系,已经在自然和社会科学多领域应用。本文阐述地理探测器的原理,并对其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利于读者方便灵活地使用地理探测器来认识、挖掘和利用空间分异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342)
    19982020年中国时间银行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基于百度资讯
    宋龙, 熊学萍
    热带地理    2022, 42 (12): 1964-1979.   DOI: 10.13284/j.cnki.rddl.003573
    摘要375)   HTML15)    PDF (3775KB)(456)   

    利用1998—2020年百度资讯中关于时间银行成立的新闻报道,通过人工判读,提取其成立的时间与地点,分析时间银行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时间银行在中国经历了3个发展时期,数量上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其中第三个时期增幅最大;2)在城乡分布上,时间银行大多集中分布于城镇地区,并逐步向乡村地区发展;在省域分布上,绝大多数省份均已进行过对时间银行的探索工作,其中以江苏、湖北、浙江、广西等4省(区)数量最多;3)在空间分布上,时间银行最初呈现小范围零星分布,后逐渐发展为长三角、中原地区双中心的分布格局,基本集中于胡焕庸线以南,总体为“东南密-西北疏”;4)在空间关系上,时间银行从最初的空间发散逐步发展为空间集聚,集聚程度不断加强且趋于稳定,空间均质性逐渐增强,异质性逐渐减弱;5)时间银行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人口结构、养老建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志愿队伍建设以及数字技术水平等,其中第一个时期养老建设水平较为重要,而第二和第三个时期政府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最后,建议加大对时间银行的探索工作,减少对社会经济发展等指标的依赖,从而为其在农村、西北和东北等欠发达地区平衡发展提供可行性路径;也应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引导多方参与,为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湿地遥感监测研究现状与展望
    李建平,张柏,张泠,王宗明,宋开山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 (1): 33-43.   DOI: 10.11820/dlkxjz.2007.01.004
    摘要1973)      PDF (1548KB)(4490)   

    全球湿地质量退化, 数量减少, 湿地资源面临巨大压力, 遥感技术在实时、动态监测其变 化方面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本文湿地遥感监测主要侧重于基于遥感技术的湿地分类与识别, 从基于遥感监测的湿地分类系统、影像预处理、多分辨率(多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分辨率、多时相 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源、湿地信息提取方法(人工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等方面的国内外 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并指出目前湿地遥感监测存在3 点不足及其未来研究的6 个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5) CSCD(33)
    2010—2020年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李汝资, 黄晓玲, 刘耀彬
    地理学报    2023, 78 (4): 777-791.   DOI: 10.11821/dlxb202304001
    摘要3584)   HTML899)    PDF (4458KB)(2583)   

    伴随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增进居民福祉成为核心目标,从“自上而下”的供给侧系统目标优化向“自下而上”的需求侧多维目标协同转变,为理解城镇化内涵提供新视角。本文从人居生活、人文环境、人城关系等维度界定了城镇化内涵框架与指标体系,并运用泰尔指数、方差分解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2010—2020年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影响因素变化。结果发现:2014年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人居生活与人城关系稳步提升,人文环境有较大改善空间。城镇化高水平区域逐步向沿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内陆地区扩展,区域差异明显缩小,地区内差异贡献率呈现扩大趋势。人居生活差异、人城关系差异是城镇化分异的主要原因,2014年以来人文环境差异的贡献率显著增大。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始终是人居生活差异的主要作用因子。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政府财政对人文环境差异的作用力逐渐降低。资源禀赋对人城关系差异影响相对较大。本文可为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业的社会影响
    A.马西森, 戴凡
    地理科学进展    1993, 12 (3): 16-20.   DOI: 10.11820/dlkxjz.1993.03.004
    摘要2853)      PDF (464KB)(14464)   
    旅游业的社会影响可涉及三个方面:旅客、旅游地居民、游客与旅游地居民的关系。本文着重于后两个方面。对旅游业的早期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它对旅游地的经济影响。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始于近几年。旅游业的社会影响指的是旅游业带来的表现在价值观、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物候学在旅游地理理论与实践中的应用基础和前景
    戴君虎, 高新月, 刘浩龙, 陶泽兴, 马翔, 曹丽娟
    中国生态旅游    2021, 11 (2): 161-175.   DOI: 10.12342/zgstly.20210041
    摘要535)   HTML33)    PDF (2521KB)(1724)   

    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地理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旅游地理学,因发展历程尚短、理论方法体系不十分健全和完善,对持续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支撑乏力,迫切需要从相邻学科吸收养分。物候学与旅游地理学交叉性质明显,可多方面支撑其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物候学对旅游业的学科支撑作用、具体实践应用领域、服务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6个维度以及气候变化对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行业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物候概念有助于系统整合旅游系统中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的相关旅游资源,而物候学应用亦可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服务支持子系统、交通子系统以及医疗健康子系统的效用;(2)物候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实践应用主要涉及利用植物季相进行景观设计、观赏季划分与观赏期预报、体验类生态旅游活动的时间规划、花粉浓度预报与冰雪灾情预警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五大方面;(3)物候学可在要素、行业、过程、时空、方位和部门6个维度上服务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物候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对于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相关研究人员在未来应注重气候变化对其的风险影响研究,深入分析游客感知、行为反应所受影响,并积极参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报告编制。从学科发展和产业应用的角度讲,物候学可为旅游学的研究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撑,也为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原则
    张林波, 郝超志, 宋洋, 王一尧, 张文涛, 黄玉花, 梁田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 (3): 501-510.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3.014
    摘要301)   HTML14)    PDF (426KB)(1537)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其描述的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贡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核心问题。当前生态系统生产价值核算存在核算科目不一致、核算标准缺乏等问题,导致核算结果不可重复和难以应用。本文在系统总结国际主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用以筛选核算指标的生物生产性、人类收益性、生产属地性、当期增量性、实际发生性、实物度量性、数据可得性和非危害性八项基本原则,详细论述了不应纳入核算的生态系统服务科目及其原因,从生物生产与人类生产关系、空间流转和差异、生态系统承载力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的思考,以期为推动核算的社会经济应用提供积极讨论,为科学量化生态产品价值做出贡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梯田撂荒程度及空间格局分异研究
    董世杰, 辛良杰, 李升发, 谢花林, 赵宇鸾, 王学, 李秀彬, 宋恒飞, 卢亚晗
    地理学报    2023, 78 (1): 3-15.   DOI: 10.11821/dlxb202301001
    摘要2939)   HTML496)    PDF (2847KB)(1883)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中国丘陵山区耕地逐渐被边际化,耕地撂荒范围也迅速从劣质的坡耕地延展至优质的梯田,大规模梯田撂荒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生态效应,科学评估中国山区梯田的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耕地撂荒问题。本文通过全国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梯田的撂荒程度进行了调查,利用获取的中国329个县的560份村问卷测算了中国梯田撂荒规模,并进一步分析了梯田撂荒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 全国梯田撂荒现象分布广泛,发生梯田撂荒的村庄占总调查村庄的比例为54%,撂荒面积占梯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9.79%;② 梯田撂荒程度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南方丘陵山区较为严重,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最;③ 梯田撂荒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梯田耕作机械化程度、灌溉条件、耕作交通条件等。减缓梯田撂荒,应因区精准施策,提高梯田区机械化水平等措施具有普适性,针对质量较差的梯田,可有序“退耕”,对于质量较好的梯田,可采用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流转与规模经营等方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理分析中的空间效应
    刘瑜, 汪珂丽, 邢潇月, 郭浩, 张维昱, 罗琴瑶, 高松, 黄舟, 李海峰, 李新, 王姣娥, 王劲峰, 朱递
    地理学报    2023, 78 (3): 517-531.   DOI: 10.11821/dlxb202303001
    摘要2710)   HTML436)    PDF (1266KB)(1820)   

    地理信息科学传承了地理学的空间分析传统。在地理空间分析中,由于地理空间的特殊性,地理信息科学在构造分析方法时,需要考虑空间效应。然而,空间效应具体的内涵和外延,到目前尚未有系统探讨。本文定义了地理空间效应,进而在形式化定义空间、位置、场、距离、区域等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4类空间效应:即空间异质性效应、空间依赖的近邻效应、空间交互的距离衰减效应、和空间分区的尺度效应,探讨了4类效应的内在逻辑关系,建立了统一的表达框架。其中,空间异质性效应是最为基础的效应,近邻效应和距离衰减效应反映了地理空间中两个位置之间的二阶关系,尺度效应则由于区域单元的汇总带来,因此这4类效应形成了递进关系。最后本文梳理了目前地理分析中对空间效应的体现,指出了地理空间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空间效应的揭示和量化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县域城镇化格局演化与优化路径
    刘彦随, 杨忍, 林元城
    地理学报    2022, 77 (12): 2937-2953.   DOI: 10.11821/dlxb202212001
    摘要2989)   HTML447)    PDF (5350KB)(1580)   

    县域城镇化的有序发展和优化布局,对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研究表明:① 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化快速发展且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城郊地区和北方边境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相对较高,而西南地区、中部农区、西藏及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偏低;2020年沿“胡焕庸线”东侧的东北地区、冀北及晋陕豫地区、川东及云贵地区成为县域城镇化率高值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内蒙古边境地区,以及江浙闽东南沿海一带城镇化率超过50%的县域达716个,占比38.3%。② 县域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地理区位条件、公共资源供给、专业创业集群与宏观政策等影响县域城镇化的方向、范围和深度。预测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76.04%,县域城镇化率为64.38%。未来要重视强化县域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③ 县域城镇化发展可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域要素集聚型城镇化、专业功能县域产业集聚带动型城镇化、农产品主产区县域农业现代化引领型城镇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保育型城镇化、人口流失县域异地转移集中型城镇化等5种类型。④ 县域城镇化以县城和重点镇作为要素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居业协同与产城融合的多级体系。通过构建产业全价值链、主导产业关联集群、公共服务融合配置体系等创新路径,将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产业融合与等值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网络化、城乡治理体系化与资源利用集约化,为优化县域人地关系和城镇化空间体系提供持久动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粤港澳大湾区治理框架比较研究:基于制度环境视角
    吴成鹏, 张衔春, 胡映洁
    热带地理    2022, 42 (2): 256-26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446
    摘要1513)   HTML67)    PDF (2787KB)(1483)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湾区治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构建包括权力结构、法律结构和社会资本结构3个维度的湾区治理制度环境比较研究框架,运用文本/桌面分析法,系统总结了大湾区与旧金山和东京湾区的治理框架,比较分析了3个湾区治理的制度环境;研究认为,湾区治理的模式特征及其效果与由权力结构、法律结构和社会资本结构构成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权力结构影响着治理的灵活弹性,粤港澳大湾区权力结构呈现非对称和碎片化特征,总体较为封闭集中,导致治理模式单一,始终以政府为主导;法律结构影响着治理的交易成本,粤港澳大湾区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法律体系结构,导致治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较高;社会资本结构影响着治理的多元参与和湾区凝聚力,粤港澳大湾区正向社会资本相对薄弱,多元参与治理不足,湾区自下而上的凝聚力不强。最后建议大湾区治理宜从权力、法律和社会资本结构入手,探索三地各自优势下的制度空间灵活重构;在制度环境建设中,引导非政府主体稳定有序参与治理,以提升大湾区凝聚力;在保证中央和省政府的权威方针基础上,适时探索大湾区地方政府的放权自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刘彦随
    地理学报    2018, 73 (4): 637-650.   DOI: 10.11821/dlxb201804004
    摘要11296)   HTML507)    PDF (1333KB)(12098)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①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② 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五化”难题。③ 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④ 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8) CSCD(210)
    新型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模式研究——以大型数据中心为例
    王姣娥, 杜方叶, 肖凡
    地理学报    2023, 78 (2): 259-272.   DOI: 10.11821/dlxb202302001
    摘要1962)   HTML456)    PDF (2376KB)(1387)   

    数据中心是一种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是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本底要求、人才需求、电力需求等方面与传统基础设施存在差异,故布局原则存在异质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数据中心宏观空间布局的四大原则,需求导向、成本导向、运营环境和安全导向。进一步分析并总结其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布局模式。结论显示:① 中国数据中心呈现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格局。② 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数字产业、人力成本和科教资源等对中国数据中心宏观布局始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数据中心不断建设,区位条件、用地成本和布局政策对其宏观布局影响逐渐显现。③ 中国数据中心呈现出3种布局模式:需求导向型、成本导向型、需求—成本—运营环境综合导向型。早期数据中心布局以需求导向型为主,并逐渐向需求—成本—运营环境综合导向型演变。研究结论可为数据中心的科学选址及优化布局提供指导和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对径流影响的综述
    周延辉
    地理科学进展    1990, 9 (3): 31-37.   DOI: 10.11820/dlkxjz.1990.03.008
    摘要613)      PDF (1041KB)(2437)   
    一、国外1.对森林与径流关系认识的萌芽人们对森林与水分关系的早期认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的Vitruvius。他认为“不存在由于森林蒸发而造成水的损失”,因为那里“有森林存在,阳光不会照射到地表水,”而且“由于茂密森林的存在,雪在地面上滞留时间较长”。公元七世纪日本法律条中有“为防止河川泛滥,涵养水源,禁止乱伐森林”和“设置水源林”的规定。为了减轻洪水灾害,开始,在河岸筑堤植树(700~1650年)。早在300年前熊泽蕃山就认识到森林对水害防治和水源涵养的功能。他认为“树草繁茂的山地可以涵蓄水分,使大雨时的降水经过长时间延滞之后才能流入河川,从而减轻洪水之害,减少泥沙流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综述
    柏中强, 王卷乐, 杨飞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 (11): 1692-1702.   DOI: 10.11820/dlkxjz.2013.11.012
    摘要2258)      PDF (528KB)(4483)   
    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旨在发掘和展现人口统计数据中隐含的空间信息,并以地理格网或其他区域划分的形式再现客观世界的人口分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有助于从不同地理尺度和地理维度对人口统计数据形成有益补充,其应用广泛,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主要从以下3 个方面对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进行综述:① 主要空间化方法的原理及其适用性;② 空间化中用到的建模参考因素,并结合具体应用案例分析其作用机理;③ 典型人口空间化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人口数据空间化所运用的输入数据的质量和详细程度、尺度效应及时空分辨率、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和精度检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人口数据空间化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 CSCD(34)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探讨
    唐承财, 张宏磊, 赵磊, 杨媛媛, 魏歌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1): 169-183.   DOI: 10.12342/zgstly.20220011
    摘要11288)   HTML386)    PDF (5059KB)(1693)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深入探讨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居民出游意愿、场所空间容量、市场经营主体、旅游政策等供需关系方面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表明:(1)疫情对居民出游消费信心、意愿和能力造成较大影响,但潜在出游需求仍然存在。(2)疫情对旅游地空间环境造成较大物理和心理压缩,与旅游关联紧密的文化产业、娱乐业的生产空间容量也受到了间接影响。(3)疫情对旅游产业链、旅游市场主体经营等方面造成了全面且深远的影响。(4)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政策供给以“流动管制”和“行业纾困”并重为主。面对疫情的持续影响,建议着重从组织响应、空间响应和企业韧性3个方面进一步强化旅游业应对能力,即:完善业外支撑、业内驱动、业界保障的三位一体组织响应体系;构建旅游目的地(点)-连结(线)-网络结构(网络)的三级协同空间响应机制;从企业组织、产品服务、管理和营销、市场品牌、员工心理等5个方面加强旅游企业韧性建设,以增强中国旅游业恢复发展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釜底之水”: 明清时期文安洼的水患与治理
    卜凡
    历史地理研究    2022, 42 (3): 28-41.  
    摘要361)   HTML9)    PDF (1920KB)(1265)   

    河北文安、大城两县境内的文安洼,地处大清河、子牙河水系下游,地势低洼,“形如釜底”,导致积水难以泄出,历史时期常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明清时期文安县通过修筑堤防、开凿引河、营田种稻等多种措施治理文安洼,但水患仍频。文安洼水患难以治理的原因,既包括文安洼区域本身低洼的地形与大清河、子牙河下游流域淤高等环境因素,也包括文安县与周边州县之间治水利益的矛盾及文安县自身的治理乏术、乏力等社会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山洪区划研究
    陈跃红, 徐聪聪, 张晓祥, 张若婧, 马强, 刘昌军, 任立良, 时开鑫
    地理学报    2023, 78 (5): 1059-1073.   DOI: 10.11821/dlxb202305001
    摘要1574)   HTML359)    PDF (4275KB)(1244)   

    根据水利部2020年统计结果,中国山洪灾害伤亡人数占洪涝灾害的近70%,已成为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山洪区划是进行因地制宜地实施山洪灾害防治管理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吸纳现有与山洪相关的自然地理区划成果基础上,按照综合性与主导性、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完整性和等级性原则,从山洪灾害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两方面构建中国山洪区划指标体系,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思路构建了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的混合聚类方法,制定了包含9个区划单元的中国山洪一级区划方案和33个区划单元的中国山洪二级区划方案。以1951—2015年全国历史山洪事件点调查值为基础,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客观评价发现,本文制定的一级和二级区划方案对历史山洪事件空间分布的解释力分别达到66.4%和75.4%,表明本文制定的中国山洪区划方案与历史山洪事件的疏密分布规律吻合度较高。本文制定的中国山洪区划方案不仅有效刻画了山洪的地区分异规律,而且为实行因地制宜的山洪灾害防治减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推动中国山洪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管理事业的稳健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秦岭中部山地落叶阔叶林超级垂直带的发现与意义
    张百平, 姚永慧, 肖飞, 周文佐, 朱连奇, 张俊华, 赵芳, 白红英, 王晶, 余付勤, 张兴航, 刘俊杰, 李佳宇, 蒋娅
    地理学报    2022, 77 (9): 2236-2248.   DOI: 10.11821/dlxb202209007
    摘要5096)   HTML271)    PDF (3374KB)(1199)   

    山地垂直带谱是气候和植被水平地带变化和更替的缩影,垂直带的带幅、带间过渡方式、带内结构和垂直带组合方式都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本文发现在中国南北过渡带中部太白山发育了世界上最宽的山地垂直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垂直带。该垂直带从基带到典型垂直带再到先锋性垂直带皆为山地落叶阔叶林,3种本来可以独立存在的垂直带,连续分布形成了包含3个栎林亚带、2个桦林亚带的“三层五亚带”超级垂直带,远远超过正常情况下山地垂直带1000 m的阈值,且其上限达到了海拔2800 m。它的形成与秦岭所处的过渡性地理位置、秦岭中部垂直带谱的完整性、丰富的落叶木本植物种群及其形成的强大群落竞争优势等因素紧密相关。超级垂直带的发现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是中国南北过渡带又一重要的标志性自然地理特征;它表明山地垂直带在特殊的山地环境中可以具有非常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宽大带幅,这扩展了我们对山地垂直带谱结构及机理认识的广度,对于创建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超级垂直带的发现,也说明中国南北过渡带还有很多科学内容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界对超级垂直带形成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因素、地理过渡带的结构和生态效应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0—2019年中国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遥感评估
    邵全琴, 刘树超, 宁佳, 刘国波, 杨帆, 张雄一, 牛丽楠, 黄海波, 樊江文, 刘纪远
    地理学报    2022, 77 (9): 2133-2153.   DOI: 10.11821/dlxb202209001
    摘要2446)   HTML285)    PDF (10476KB)(1170)   

    本文提出了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生态效益评估理论框架,在选取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3大类、6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利用地面和遥感数据,结合模型模拟,生成了2000—2019年长时间序列评估指标参数数据集,定量评估了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20年后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生态恢复程度中等、较高和高的区域面积分别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4.1%、11.9%和1.7%,生态工程实施数量越多的地区,生态恢复程度越高,生态恢复程度较高和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北方农牧交错带、东北平原、川滇黔渝湘结合部等地区;气候因素和生态工程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5.4%和14.6%,对水蚀模数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9.5%和30.5%;中国植被覆盖度有20%的恢复潜力,森林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为6.4%,草地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为23%;气候条件是生态恢复的重要限制因素,生态恢复程度较高和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年均温大于0 ℃和年降水量大于300 mm的地区。因此,重大生态工程的部署,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的限制性,避免实施单一生态工程或单一生态恢复措施,充分发挥生态工程组合措施的综合效应,提高生态投入资金的最大效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陶波, 葛全胜, 李克让, 邵雪梅
    地理研究    2001, 20 (5): 564-575.   DOI: 10.11821/yj2001050006
    摘要3376)      PDF (450KB)(8708)   

    近年来,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结合IGBP和IPCC中有关碳循环的最新报告,介绍了全球碳循环中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等几个主要碳库的大小及特点,并重点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基本过程。总结了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四种主要方法:清单方法、反演模拟、涡度相关技术和陆地碳循环模式,介绍了它们的各自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陆地碳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还简要叙述了当前碳循环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5) CSCD(73)
    “胡焕庸线”东西部城乡发展不平衡趋势及沿博台线微突破策略
    方创琳, 李广东, 戚伟, 孙思奥, 崔学刚, 任宇飞
    地理学报    2023, 78 (2): 443-455.   DOI: 10.11821/dlxb202302011
    摘要2081)   HTML274)    PDF (2438KB)(1122)   

    在新时代推进区域发展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大背景下,需要站在国家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战略高度,综合考虑“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状及差距加速拉大的现实,提出沿博台线实现微突破的基本设想。研究认为,“胡焕庸线”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重要的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分界线、国家主体功能区与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分界线、中国新型城镇化主体区与非主体区的分界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分界线。1980—2020年间“胡焕庸线”两侧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未来30年(2020—2050年)可破局缩差沿博台线实现微突破,重点微突破“10个10%”,争取实现西北半壁人口占全国比重达到10%,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到10%,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超过10%,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10%,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比重达到10%,人均GDP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额拉大速度控制在10%以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额拉大速度控制在10%以内,教育资源绝对差距以年均10%的速度缩小。为了实现微突破战略目标,沿博台线从人口微布局、经济微布局、城镇化微布局、产业微布局、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机制、实施西部精深开发战略等方面提出了缩小“胡焕庸线”东西部发展差距的主要路径与对策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的类型、分段和研究方法
    陈彦光
    地理科学    2012, 32 (1): 12-17.   DOI: 10.13249/j.cnki.sgs.2012.01.12
    摘要39577)   HTML463)    PDF (410KB)(4628)   

    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可以分为S形和J形2大类别,其变化特征、动力学背景及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城市化曲线研究可以分为唯象分析和唯理分析2大途径,唯理研究包括城—乡人口异速生长、城—乡人口替代以及城乡人口迁移和转换3种路径,目前这些方法主要用于S形曲线研究,对J形曲线的探索不够深入。S形曲线是一种奇对称曲线,其模型导数却是一条偶对称曲线,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将城市化的S曲线分为3或4个阶段。发展中城市化过程通常不能有效拟合S形曲线,却表现出J形曲线的特征。但是,J形曲线及其函数的导数曲线均不对称,其动力学根源和阶段划分方法暂时尚不明朗。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曲线研究似乎应该将重点放在J形曲线方面,揭示J形曲线更有助于人们从理论上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动力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3)
    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王群, 丁祖荣, 章锦河, 杨兴柱
    地理研究    2006, 25 (1): 171-181.   DOI: 10.11821/yj2006010020
    摘要3635)      PDF (286KB)(35863)   

    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评价是当前旅游环境管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文章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从环境感知、旅游期望、游览价值、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和游客抱怨6大影响模块建立了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指数(TSI)测评模型,并对黄山风景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黄山游客总体满意度指数为82.34。从6大影响模块来看,游览价值是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β32=1.266),满意度又直接影响忠诚度(β53=0.972)。从6大模块的具体影响因素来看,社会服务环境感知是影响环境感知的关键因素(λ21=0.878),社会服务环境期望对总体旅游期望影响也最大(λ2=0.94),价格是游览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λ52=0.913)。文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因素重要性推导模型对TSI模型进行了验证,结论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