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环境与生态
    沈静, 向澄, 柳意云
    地理研究. 2012, 31(2): 357-368. doi: 10.11821/yj2012020015 cstr: 32071.14.yj2012020015
    全球化背景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和跨地区转移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2000~2009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发现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其呈现"S"型的时间发展特征和"分散-集中-分散"的空间发展特征,说明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空间转移的现象。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机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采取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形式,而非FDI;二是环境管制是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由珠三角地区向非珠三角地区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三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机制是地方政府的管制,如迁入地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条件、服务水平和优惠政策等;四是低人力资本不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因子。最后,本研究也说明广东省仍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污染避难所",而非珠三角地区正在成为珠三角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因此要加大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管。
  • 地球信息科学
    王心源, 吉玮, 李超, 骆磊
    地理研究. 2012, 31(2): 369-376. doi: 10.11821/yj2012020016 cstr: 32071.14.yj2012020016
    撞击坑是月表最主要的地貌形态,相关研究多采用撞击坑深度和坑口直径比值作为月球形貌研究依据。事实上撞击坑的形状不是典型的圆锥,而是上大下小的截锥形。依据"嫦娥一号"影像图和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获取了1000个撞击坑坑唇等效半径r1、坑底等效半径r2,撞击坑的深度h,进而对r1r2h三个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撞击坑数目与r1r2的分形维数分别为D1=1.88、D2=1.51,都大于地球撞击坑的分维数1.16,表明月表撞击坑复杂度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地球低,且坑唇的复杂度比坑底高;(2)r1-r2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聚类结果将其分为三类,决定系数分别为R12=0.685、R22=0.886、R32=0.974;(3)对r1-r2-h三者进行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0.968,表明三者之间同样具有显著线性关系,且月表撞击坑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之后都处于相似的动力环境下。
  • 地球信息科学
    蒋卫国, 李雪, 蒋韬, 陈云浩, 朱琳, 赵文吉, 陈强, 雷璇
    地理研究. 2012, 31(2): 377-387. doi: 10.11821/yj2012020017 cstr: 32071.14.yj2012020017
    Baidu(51) CSCD(11)
    湿地价值评价让公众和管理者很直观了解湿地功能及价值大小,对于湿地保护宣传和湿地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北京湿地的大气调节、气候调节、蓄水调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控制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滞尘、生物产品、水源供给、文化遗产和旅游休憩等12项价值评价方法研究基础上,利用ArcGIS Model Builder等多种建模方式,构建了12项湿地价值评价模型,并基于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组件,在.NET环境下设计和实现了北京湿地价值评价系统。结果表明:(1)先建立模型及工具集,然后进行统一封装和调用,最后开发应用系统,这种湿地价值评价系统设计与开发方式快速简单、容易实现、而且稳定可靠;(2)该系统可以有效管理湿地资源数据,方便快捷地完成湿地资源各项功能价值评价和综合价值测算,快速获得北京湿地的各个湿地斑块、各种类型湿地、各行政区县和任何统计单元的湿地单项功能价值和综合功能价值量,还可以快速编制湿地价值空间图和统计报表;(3)该系统为湿地价值评价提供了一种自动化、流程化、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潜力。
  • 书评
    王心源
    地理研究. 2012, 31(2): 388-388. doi: 10.11821/yj2012020018 cstr: 32071.14.yj2012020018
    运河,顾名思义,就是人工开凿用以运输的河流。由于我国地形西高东低,使得主要河流大多是由西向东流向。为沟通这些水系,形成一个水路交通网,就必须开凿运河,以弥补东西向河流的不足。中国运河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的地方性运河的开凿,到秦、汉时期全国规模水运交通网的初步形成,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淮、河、海之间的运河网的形成,及至隋、唐、宋时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最后到元、明、清时期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卓越精神。历史的积淀,于是乎形成了运河的文化———一种别样的遗产价值。
  • 水文与水资源
    冯彦, 何大明, 杨丽萍
    地理研究. 2012, 31(3): 389-398. doi: 10.11821/yj2012030001 cstr: 32071.14.yj2012030001
    Baidu(68) CSCD(19)
    河流健康是近年来探讨水资源问题的一个热点,其评价指标体系正成为河流管理的目标。为了筛选出一些基本的、易于量化的主要评价指标来揭示河流健康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通过对1972~2010年约150篇相关文献、45个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902项指标的整理和归纳,应用统计、层次和相关性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被采用率,并同时综合考虑指标的重要性、普遍性、可量化性和易获得性,筛选出揭示河流生境物理、水环境、生物和水资源利用4类特征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有以下8个指标可作为河流健康的主评指标:河岸植被覆盖率、河流连通性、湿地保留率、径流量变化率、水质达标率、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水资源利用率和流域天然植被覆盖率。
  • 水文与水资源
    高超, 金高洁
    地理研究. 2012, 31(3): 399-408. doi: 10.11821/yj2012030002 cstr: 32071.14.yj2012030002
    Baidu(32) CSCD(12)
    数字高程模型(DEM)极大地促进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快速发展。本文引入SWIM水文模型,以淮河上游长台关地区为研究区,将15种不同分辨率DEM数据输入水文模型,分析DEM分辨率对径流模拟的影响,并探讨最佳DEM分辨率选取及DEM分辨率对流域地形参数与径流模拟影响等问题。研究表明:(1)研究区水文模拟效果较理想DEM分辨率在90~120m之间,采用栅格面积与流域面积比值(G/A)小于0.05和"thousandmillion"经验公式作为DEM选取参考等均适用;(2)DEM分辨率下降,水文模拟纳希效率系数呈波动下降,分辨率超过250m后,虽纳希效率系数有所提高,但此时DEM已不能刻画真实流域特征从而造成假象;(3)15种分辨率DEM在水文极端事件模拟上差异较大,高纳希效率系数时不能较好地反映水文极端事件,尤其是峰值,而在枯水期15种DEM水文模拟效果均较好,DEM分辨率降低导致水文模型对降水等反应敏感。
  • 水文与水资源
    姚允龙, 王蕾, 吕宪国, 于洪贤
    地理研究. 2012, 31(3): 409-416. doi: 10.11821/yj2012030003 cstr: 32071.14.yj2012030003
    Baidu(12) CSCD(4)
    流域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是理解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非更新式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以年平均降雨、年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为输入参数,年平均径流量为输出变量,构建了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的径流量预测ANN模型;并根据IPCC第四次报告的气候变化模式,设定了9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利用构建的ANN模型分析了流域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径流量,可用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挠力河流域上游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要大于中游区域的,降水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大于气温对其产生的影响。
  • 环境与生态
    赵文慧, 赵文吉, 宫辉力, 宫兆宁
    地理研究. 2012, 31(3): 417-428. doi: 10.11821/yj2012030004 cstr: 32071.14.yj2012030004
    Baidu(38) CSCD(5)
    可吸入颗粒物是北京市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春秋两季的沙尘天气除部分是由于受到区域气流的影响外,多数情况下是原地污染造成,尤其是冬季采暖期。本文通过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结合的方法,研究采暖期北京市近地面不同粒径可吸入颗粒物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下垫面的变化,应用地面观测仪器收集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含量,并分析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研究颗粒物的分布与下垫面的关系。研究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分布和下垫面介质、人为污染源、人口密度、气象因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 环境与生态
    谢园方, 赵媛
    地理研究. 2012, 31(3): 429-438. doi: 10.11821/yj2012030005 cstr: 32071.14.yj2012030005
    旅游业与气候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响应,也是低碳经济的延伸,将会给全球旅游业带来深远影响。但目前国内大部分有关低碳旅游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阶段,尤其是旅游业碳排放的测度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在深入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能源消耗平衡表为依据,借鉴"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概念,构建出符合我国目前统计口径的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范围,对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旅游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持续攀升,并与旅游业总收入成正相关。其中旅游交通仓储和邮电业碳排放在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中占主导地位,而旅游餐饮、住宿和购物过程中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旅游收入增长与旅游低碳化发展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迫切需要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 环境与生态
    张乐勤, 陈素平, 荣慧芳, 许信旺
    地理研究. 2012, 31(3): 439-449. doi: 10.11821/yj2012030006 cstr: 32071.14.yj2012030006
    Baidu(35) CSCD(6)
    安徽池州市是国家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近十年来,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加剧了其发展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池州市2001~2010年生态足迹供给与需求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与分析,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年、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1.2458hm2/人上升至2010年的2.2483hm2/人,年平均增长11.14%,人均生态赤字由0.8445hm2/人扩大至2010年的1.8266hm2/人;居民消费水平、能源消费量与人均生态足迹相关系数分别为0.844、0.945,为生态足迹驱动因素;研究时段内,能源生态足迹年均增长速度为83.75%,明显快于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增长速度;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2.98hm2/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1.20hm2/万元。预测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2336hm2/人,生态赤字将增至2.7926hm2/人;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4.4896hm2/人,生态赤字将扩大到4.0308hm2/人。针对池州生态不安全的现状,从减少能源消费、改变消费方式、提高农作物单产等方面提出了减少生态足迹的政策建议。
  • 环境与生态
    马婧婧, 曾菊新
    地理研究. 2012, 31(3): 450-460. doi: 10.11821/yj2012030007 cstr: 32071.14.yj2012030007
    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与相关学科关注的课题。本文基于人文地理学与人居科学、环境科学和乡村社会等多学科视野,根据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百岁老人的分布规律,阐述了乡村长寿现象的涵义,分析了客观存在的乡村长寿现象及其成因。同时,以湖北钟祥为案例,运用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和比较研究法,系统考究了乡村长寿现象与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人文社会环境以及舒适人工居住环境的关系,归纳了乡村长寿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和成因的综合性、长寿与人居环境的正相关性、山区与平原乡村长寿现象的同质性以及人类诉求健康长寿的永恒性等五个可供思考的重要命题,并对建设有利于"居民健康长寿"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地表过程研究
    雷璇, 杨波, 蒋卫国, 杨一鹏, Claudia Kuenzer, 陈强
    地理研究. 2012, 31(3): 461-470. doi: 10.11821/yj2012030008 cstr: 32071.14.yj2012030008
    Baidu(99) CSCD(20)
    东洞庭湖(也称东洞庭)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是该地区湿地植被保护与恢复策略制定的基础。基于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TM/ETM+数据,应用决策树分类法分别提取东洞庭湖1999年、2002年、2006年三个时期湿地景观信息,通过转移矩阵法和质心迁移法对植被的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1993~2002年东洞庭湖芦苇、林地、苔草滩地面积均有所增加,芦苇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面积为28.93km2;2002~2006年林地面积迅速增加,年均增长面积为29.655km2,苔草面积有所减少,芦苇面积保持基本稳定;(2)东洞庭湖湿地植被质心呈现从林地—芦苇—苔草逐层靠近湖心的分布特点,1993~2006年三种植被类型的质心均不断向湖心迁移,其中以林地与芦苇的变迁更为显著。
  • 地表过程研究
    尹辉, 杨波, 蒋忠诚, 曾发明, 彭鹏, 李景保
    地理研究. 2012, 31(3): 471-483. doi: 10.11821/yj2012030009 cstr: 32071.14.yj2012030009
    Baidu(40) CSCD(11)
    以历史文献、图件及1951~2009年长系水沙等资料为依据,对比分析洞庭湖形态与水沙过程的互动响应,结果表明:由于湖泊形态与水沙过程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近60年间,水沙过程以多种形式改变湖泊形态特征值,如湖盆结构破碎、解体,水深变浅以及湖面﹑湖容依次减少1840km2及130×108m3;同时湖泊形态特征值改变也引起水沙特性变异,在1951~2002年间湖盆蓄水量呈明显的增减波动,但同流量下汛期水位普遍抬高1.2~1.90m,西﹑南﹑东洞庭湖水位变幅依次增大1.61m、1.39m和1.35m,各主要水文站前5位最高洪水位排序的年份均出现在湖面积(容积)历史最低值,泥沙淤积率为70%以上;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及"退田还湖"后,高、中水位下湖盆调蓄量有所减少,城陵矶丰、枯水位分别降低1.12m及0.35m,西湖区与东南湖区的泥沙输出比均呈增大趋势,泥沙淤积率减至35.9%。其互动响应机制,可概化为泥沙淤积循环→湖盆结构破碎、解体,湖面湖容缩小→水沙特性异变→改变湖泊形态→水沙特性变异的互动响应动态演进模式。
  • 城市与乡村
    吴启焰, 陈辉, Belinda Wu, 曾文
    地理研究. 2012, 31(3): 484-794. doi: 10.11821/yj2012030010 cstr: 32071.14.yj2012030010
    城市形态演化反演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是内部最低成本土地利用模式驱动力的外部表达。这一城市空间格局演变遵循本文提出的"外部扩张,内部填充"相互交替总体规律。它既是集聚与扩散驱动因子作用的结果,也是植入与再植入的"扬弃"选择过程的交互作用产物。基于最低成本—周期扩张模型的假设,本文选取昆明建成区近现代的影像资料,运用形态学的视角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探寻城市形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城市形态演变的一般理性微观、宏观过程来看,城市形态变迁在统计学上遵循最低成本—周期扩张规律假设;(2)在最低成本—周期扩张模型内,公共投资与基层设施建设变动及其要素替代效应对形态的周期性扰动响应是其核心作用机制。
  • 城市与乡村
    龙花楼, 邹健, 李婷婷, 刘彦随
    地理研究. 2012, 31(3): 495-506. doi: 10.11821/yj2012030011 cstr: 32071.14.yj2012030011
    以"苏南-陕北"样带为案例区,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5年、2005~2008年乡村转型发展态势,并揭示了样带乡村转型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05年期间,样带各县乡村发展度普遍较低但转型度普遍较高,低水平的乡村发展度与较高转型度造成样带各县不同程度的城乡不协调发展;2005~2008年期间,样带乡村系统普遍较快发展,各地城乡系统间的差异化发展局面得到初步改善;(2)"苏南-陕北"样带乡村转型发展呈现显著的地带性演变特征,各地转型发展的特征与结果同其所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模式、政策要求等基本属性相匹配;(3)基于样带乡村转型发展评价结果,将样带划分为8个乡村转型发展地域类型区,各类型区之间因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而选择不同乡村转型发展模式,并由此驱动资源环境和城乡经济系统的差异性变化。
  • 经济与区域发展
    郝丽莎, 赵媛
    地理研究. 2012, 31(3): 507-520. doi: 10.11821/yj2012030012 cstr: 32071.14.yj2012030012
    Baidu(39) CSCD(4)
    21世纪以来,非洲已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寻求来源地多元化、保障自身石油安全的战略高地,也成为我国的第二大石油来源地。考察非洲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的地位及演变,有利于系统把握非洲石油供给的优劣势,为优化我国对非石油合作战略提供依据。本文以国家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箱线图和空间聚类分析法,创新份额和位序综合分析法,对比考察了1980~2010年间,非洲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生产量、储采比和出口量格局中的地位及演变。结果表明:非洲是当今世界除中东以外,规模以上石油供给国最为集中的地区,在新老接替中,实现总体供给地位的巩固和提升;非洲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高储采比和高出口率,是未来世界石油持续增产增销的重点地区之一;非洲逐渐进入世界石油供给格局的核心地带,石油地缘战略地位大为提升;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非洲仍将是我国主要的石油来源地之一,我国应当在非洲推进来源地多元化战略,真正进入非洲核心石油市场,扩大供给来源,并分散供给风险。
  • 经济与区域发展
    冷志明
    地理研究. 2012, 31(3): 521-533. doi: 10.11821/yj2012030013 cstr: 32071.14.yj2012030013
    Baidu(51) CSCD(5)
    与以往区域协调发展程度评价研究不同,本文基于协调发展概念强调经济联系、区域差异、动态收敛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点,构建空间(区域)评价体系,分别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区际一体化程度、区际人均GDP均等化程度、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差异程度四个方面评价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评价结果显示,2001~2009年间,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空间协调度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空间协调能力逐步增强,但协作区内各地(州)市内部协调发展程度并不一致,无论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区际一体化程度、区际人均GDP均等化程度还是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差异程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找出制约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制定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经济与区域发展
    宋马林, 王舒鸿, 黄蓓, 胡百红
    地理研究. 2012, 31(3): 534-542. doi: 10.11821/yj2012030014 cstr: 32071.14.yj2012030014
    Baidu(33) CSCD(2)
    "中部崛起"战略给中部六省各地区的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进入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有必要总结之前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着手,掌握产业更新规律,尽可能规避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承托的区域经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本文收集整理了我国中部六省共88个地市2000年至2008年第二产业数据,采用LISA统计分析空间聚集和扩散模式,结合Moran's I和Geary's C方法,对这88个地市产业发展所处的状态进行综合判断,并结合马尔科夫链模拟,找到各个状态之间转移的概率,预测其未来发展状态。实证表明,在内外环境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中部六省各地市的第二产业水平会达到相对均衡状态。
  • 文化与旅游
    汪侠, 吴小根, 章锦河, 任黎秀, 刘泽华, 张洪
    地理研究. 2012, 31(3): 543-554. doi: 10.11821/yj2012030015 cstr: 32071.14.yj2012030015
    旅游消费券在扩大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在发放地域、发放主体、发放渠道、发放对象、使用范围、面额设计和使用限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其效用的发挥。针对此,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旅游消费券效用模型,探讨影响旅游消费券效用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1)经济价值、使用意愿、使用限制性、使用可靠性和领取便利性等5个要素是影响旅游消费券效用的关键因素。(2)在影响旅游消费券效用的5个变量中,经济价值对旅游消费券效用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使用意愿、使用可靠性、领取便利性和使用限制性。(3)经济价值、使用意愿、使用可靠性、领取便利性与旅游消费券效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提升旅游消费券效用的积极因素。(4)使用限制性和旅游消费券效用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是旅游消费券效用发挥的阻碍因素。
  • 文化与旅游
    傅丽华, 谢炳庚, 李晓青, 朱东国, 胡贤辉
    地理研究. 2012, 31(3): 555-564. doi: 10.11821/yj2012030016 cstr: 32071.14.yj2012030016
    Baidu(29) CSCD(2)
    运用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支持下的ABM建模方法,以历史文化名镇湘西里耶镇为研究对象,构建多智能体构成的保护行为执行主体系统。以系统行为偏好和行为影响分析为切入点,分析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智能体的保护行为特征,从微观层面研究各智能体的保护行为变化对系统行为决策的影响,并依据行为动态模拟结果推导反映系统协调和优化的古镇保护行为决策。研究表明:(1)不同旅游开发阶段,系统保护行为决策差异明显;社区居民在古镇保护中起主导作用;(2)智能体的行为选择具有自主性、目的性和有度性特征;(3)建立分层和分级的保护行为协调体系,实施整体行为协调与重点保护相结合;(4)不同发展阶段,对各智能体与系统整体保护行为决策应实施动态干预。
  • 地球信息科学
    韩秀珍, 谭继强
    地理研究. 2012, 31(3): 565-577. doi: 10.11821/yj2012030017 cstr: 32071.14.yj2012030017
    Baidu(15) CSCD(1)
    采用L系统结合野外观测数据来构建植被单体的三维结构模型,根据植被模型特点,分别对枝干和树叶两个组成部分进行几何简化,大幅度减少模型所需的几何要素数量。在冠层模型简化中,提出了分层LOD模型提取方法,该方法可以高效提取出多复杂度的冠层LOD模型,同时保证组成LOD模型的每片叶子都符合最小化误差方程的要求。在实时渲染过程中,依据LOD技术对大规模植被实时可视化。为了实时得到植被在动态LOD场景中所需要的复杂度,提出了一套LOD植被模型调用的新标准:用衰减因子描述植被密度和视距对植被细节程度衰减的影响,为动态LOD场景提供连续变化的复杂度标准。
  • 书评
    傅国华
    地理研究. 2012, 31(3): 578-578. doi: 10.11821/yj2012030018 cstr: 32071.14.yj2012030018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导向的人地协调战略的日益显现,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战略转型,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既是深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土地科学前沿创新的重要课题,也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迫切任务。
  • 气候与全球变化
    郑景云, 卞娟娟
    地理研究. 2012, 31(4): 579-588. doi: 10.11821/yj2012040001 cstr: 32071.14.yj2012040001
    Baidu(8) CSCD(8)
    利用日气温资料,分析了因气象观测站类型变更而致的气候资料连续性和均一性问题及其影响,提出了订正相邻观测站日气温并将因观测站类型变更而致的相邻站不连续日气温资料整合的方法。主要结论有:(1)气象观测站类型变更而致的气候数据不连续既影响资料的均一性,也影响气候变化研究的结果。在考虑或不考虑测站类型变更(仅1980年以后)时,对我国过去60年1月气温趋势变化的估计结果差别达6.0%。(2)虽然海拔差异明显影响相邻站气温,但城乡差别等下垫面及其周边环境差异因素的作用极为显著;可导致两个地理位置相近的测站最大月气温差别超过0.50℃。(3)利用相邻测站的月气温差异进行各月的日气温订正可以消除海拔、台站下垫面及其周边环境差异对观测资料的均一性影响;使订正后的序列能更好地反映出气候的年际变化特征;从而可为我国正在开展的气候区划新方案、气候变化对区划影响及冷暖期环境格局变化等研究工作提供更均一的气候观测基础资料。
  • 气候与全球变化
    陶辉, 白云岗, 毛炜峄
    地理研究. 2012, 31(4): 589-596. doi: 10.11821/yj2012040002 cstr: 32071.14.yj2012040002
    Baidu(45) CSCD(4)
    利用北疆地区1961~2000年气温、降水观测数据和CMIP3(phase 3of the Coupled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提供的20个海气耦合模式在该地区的模拟结果,评估了各气候模式对北疆地区降水、气温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各气候模式对气温、降水模拟效果差异较大。从对气候平均态的模拟来看,有5个模式对降水的模拟相对较好,2个模式对气温的模拟相对较好;所有模式均能模拟出气温的年内变化特征,其中MPI_ECHAM5模式结果与观测数据结果最为接近;但各模式对降水的模拟效果均较差。在月尺度上,一些模式结果与降水观测数据呈负相关性,但对于月气温,大多数模式与其相关性较好,且各模式间月气温均方根误差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综合来看,大部分气候模式在该地区模拟能力比中国东部地区要弱;气候模式的降水数据包括多模式集合数据还不适合用于未来北疆地区降水变化预估分析。最后,采用累计分布函数法(CDFS)仅对北疆地区2011~2050年时段的气温进行偏差校正与预估分析,结果表明未来40年北疆地区气温在三种排放情景下均呈上升趋势。
  • 气候与全球变化
    周磊, 武建军, 吕爱峰, 张洁, 赵林
    地理研究. 2012, 31(4): 597-607. doi: 10.11821/yj2012040003 cstr: 32071.14.yj2012040003
    Baidu(36) CSCD(12)
    利用华北地区气象站点1960~2008年共49年的降水旬数据集逐旬计算1个月、3个月、12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序列。采用SPI历史序列的多年滑动平均和滑动标准差方法,解析研究区及3种主要地表覆盖类型区(草原区、农田区、阔叶林带)干旱在整个时间序列上的演变周期和幅度。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干旱的演变趋势和变化频度,并对趋势线进行预测。对比了3个子区域全年12个月份干旱演变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逐渐加重的趋势,且各月份干旱发展趋势有较大差异,夏季的6月、7月降水较历史时期增多,春旱(4月)、秋旱(9月和10月)加重趋势显著。草原区在整个历史时期的干旱变化趋势不如南部农作物区和中部阔叶林带明显。农作物区9月、10月两月份干旱加重的趋势最显著,说明黄淮海平原区的夏玉米将越来越受到秋旱的威胁,防旱抗旱形势重于冬小麦面临的春旱,冬小麦的秋种受干旱的影响将加重。
  • 地表过程研究
    张俊华, 李国栋, 南忠仁, 肖洪浪
    地理研究. 2012, 31(4): 608-618. doi: 10.11821/yj2012040004 cstr: 32071.14.yj2012040004
    Baidu(75) CSCD(19)
    选取黑河绿洲区典型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耕作对土壤粒径分布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耕地(灰钙土、灰褐土、栗钙土)转变为耕地后,改变了10~50μm粗粉粒、50~250μm细砂粒、250~1000μm粗砂粒的含量,对<5μm的粘粒含量影响小。而风沙土变为耕地土壤后,土壤颗粒出现了细化现象。土壤粒径分布的变化也波及到了土壤颗粒与有机碳的关系,耕地与非耕地中存在异同点。相同之处在于,以50μm作为分界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与<50μm的粉粒、粘粒土壤颗粒含量呈正相关,与>50μm的砂粒呈负相关。不同之处为:耕地中土壤有机碳仅与5~10μm、10~50μm、50~250μm有关;非耕地中土壤有机碳与<1μm、1~5μm、5~10μm、10~50μm、50~250μm、250~1000μm的含量有关。分析表明,耕作是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增加及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粒径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
  • 地表过程研究
    周锐, 魏明建, 李东旭, 张彬, 刘兆文, 刘超, 何友兵
    地理研究. 2012, 31(4): 619-626. doi: 10.11821/yj2012040005 cstr: 32071.14.yj2012040005
    Baidu(24) CSCD(1)
    采用BG2003释光谱仪对北京清水河流域达摩沟、西北山沟的稀性泥石流物质选频释光特性进行研究,并将其与云南蒋家沟流域现代粘性泥石流物质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北京清水河流域泥石流物质样品受热激发后,290nm、310nm、400nm、480nm释光响应最为明显。储能电子主要源自的能级为4.28eV、4.00eV、3.50eV、2.58eV。用532nm绿光激发后,310nm、480nm释光响应最为明显,相应的储能电子主要源自的能级为4.00eV、2.58eV。采用选频释光技术能够区分清水河流域和蒋家沟流域的泥石流物质。该事实对进一步探索采用选频释光技术进行泥石流断代及泥石流物源识别具有基础性意义。
  • 环境与生态
    吴玉鸣, 田斌
    地理研究. 2012, 31(4): 627-640. doi: 10.11821/yj2012040006 cstr: 32071.14.yj2012040006
    基于扩展的传统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利用2008年中国31个省域截面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省域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性、EKC的形状及决定因素。结果发现:我国省域环境污染存在明显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高—高和低—低集聚区居主导地位;全域截面数据模拟的EKC形状为"U+倒U"型,其中30个省域的EKC曲线为"倒U"型,EKC假说在省域尺度得到了证实;29个省域的人均GDP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区域,表明省域人均收入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上海已率先跨过"倒U"型曲线拐点,其人均收入的提高与环境保护较为协调;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及中等级人力资本,与环境污染损失成正相关;升级产业结构、积累高等级人力资本及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控制环境污染。
  • 环境与生态
    史兴民, 刘戎
    地理研究. 2012, 31(4): 641-651. doi: 10.11821/yj2012040007 cstr: 32071.14.yj2012040007
    选择陕西省韩城矿区的下峪口矿和燎原矿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访谈和454份有效问卷,利用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探讨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感知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是:(1)矿区居民对环境普遍不满意,他们认为最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其次是噪音污染。矿区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煤炭加工(洗选、炼焦),采煤并不是最主要的环境污染原因。(2)在居民属性与环境污染感知方面发现:性别对环境污染的感知无明显的影响。年龄和居住时间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的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对水污染、噪音污染和环境卫生感知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与文化集团性有关。居住空间对水污染和噪音污染有显著负向影响,说明水污染和噪音污染感知表现出空间层次性。研究结果可以为矿区的环境治理、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 环境与生态
    韩瑞玲, 佟连军, 佟伟铭
    地理研究. 2012, 31(4): 652-664. doi: 10.11821/yj2012040008 cstr: 32071.14.yj2012040008
    Baidu(38) CSCD(5)
    选择老工业基地的核心代表——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质流账户指标,判断了1990~2008年辽宁省直接物质投入、生产过程排放及物质总需求3个账户指标的走向趋势;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物质流账户(MFA)主要指标的综合效率,明确了辽宁省物质减量化的急切任务,对辽宁省物质流减量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检验研究。研究发现:(1)辽宁省经济增长的物质投入减量化趋势存在,物质投入对环境的破坏表现仍然比较突出。(2)辽宁省直接物质投入与生产过程排放各自的综合效率呈增长趋势,总体平均效率较低,即经济发展伴随着物质投入的相对饱和及废物排放对环境的破坏。(3)辽宁省物质减量化的反弹效应升高,表现为随直接物质投入的增加,环境压力将更加严峻;减量效应的波动变化影响了相应年份的物质投入与排放。(4)1990~2008年,辽宁省共减少直接物质投入22.88亿t、减少生产过程排放5.82亿t;潜在物质减量指数高于潜在废物减排指数,折射出由于直接物质投入的持续增长,将会导致废弃物的进一步过度排放;物质减量化总缺口与废物减排总缺口均大于0,说明辽宁省物质减量化和废物减排潜力得到一定程度实现,但是与理想状态还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