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综述
    高阳, 沈振, 张中浩, 熊巨华
    地理学报. 2024, 79(1): 134-146. doi: 10.11821/dlxb202401009
    PDF全文 (25991) HTML (1684)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生态系统是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及其交互作用的集合,明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间的相互作用,预测人地系统变化并支撑管理决策,是多学科领域交叉的共性难题。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为揭示社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传导与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这种新视角出发,沿“生态系统供给—耦合人类干预—促进社会发展”这一脉络,总结了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现有的社会—生态系统耦合模拟方法研究进展及趋势。研究发现,在生态系统服务级联传导研究中,已经由关注“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转变为关注“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交互作用和互馈机制”;研究内容上,从关注“生态系统和环境效应的变化”向关注“社会系统及其对不同群体活动的影响效应”转变;研究重点逐步从明晰耦合系统“内在机理与动力机制”的理论探究走向“优化与调控策略”的应用实践。开展自然和人文过程并重、空间明晰的社会—生态耦合模拟,以及全面科学地认识复杂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与反馈,是未来耦合模拟中亟待突破的重点。

  • 许少辉, 董丽萍
    资源与生态学报. 2022, 13(5): 851-85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2.05.009
    PDF全文 (18298) HTML (977)   可视化   收藏

    运用ArcGIS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研究,结合传统村落的当地实际情况,探讨与其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呈现出非均衡聚集分布的空间结构特点,主要聚集分布于滇西北、滇西和滇南等海拔较高的市州区域,其中保山市的传统村落分布密度最高,为66.33个/万km2;其次是大理州和红河州,传统村落密度分别为44.13个/万km2和37.66个/万km2。(2)影响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结构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历史因素和交通运输因素。其中,云南省垂直落差较大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客观上孕育了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千百年来世代传承延续的农耕文明历史奠定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村落人文基础,高海拔地带较为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在客观上延缓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对于传统村落的破坏。综上,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3)根据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规律,探索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传统村落旅游活化路径,根据各地传统村落资源禀赋特征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发展,即分别发展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等活化模式。

  • 人文地理
    漆建武, 李巍, 王录仓, 张凯
    热带地理. 2023, 43(5): 913-92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559
    PDF全文 (17814) HTML (964)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梳理文化记忆理论,归纳文化记忆演变历程和发展脉络,以国内外地理学1 527篇重点文献为支撑,借助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从关键词共现聚类、主题路径演化及研究趋势分析国内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展。通过综述当前国内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前沿热点,以期建构地理学视角下文化记忆的研究范式,改进文化记忆研究方法,为文化记忆理论的本土应用和多学科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从分析结果看,国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主题多集中于:1)日常生活景观的记忆表征研究;2)记忆中的政治与仪式研究等方面。国内研究主题主要包括:1)集体、社会记忆中的文化与地方研究;2)空间承载的城市与乡村记忆研究;3)文旅推动下的遗产记忆再现研究等方面。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加,对于纪念性景观、遗产建筑、仪式庆典、战争创伤、民族记忆等的关注度增高,但文化记忆空间研究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范式,绝大多数文献仅仅关注文化记忆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而对文化记忆空间的内涵、媒介转换机制、空间识别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国内外研究的内容及趋势来看,西方学者更注重对移民、权利、自由意志、女性、权力政治、战争创伤的研究;对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城市、情感与权利空间。国内地理学者注重从记忆的非物质载体去解构地域化、中国化的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研究多以明显的政策导向为主,战争遗址、红色旅游地、传统村寨、特色民俗与节庆仪式等成为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重要主题。未来,地理学研究应将文本、仪式、语言等实践过程通过非表征手段进行刻画,以物态化的方式将记忆重新引入人类研究的视野;同时应明确界定城市与乡村文化记忆的内涵,以影像数字化手段将遗产、移民与旅游作为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新主题。

  • 本土探索与国际启示
    周俊俊, 李钢, 洪丹丹, 徐锋, 徐嘉辉, 于悦, 陈曦亮
    热带地理. 2022, 42(9): 1430-1442. doi: 10.13284/j.cnki.rddl.003542
    PDF全文 (16315) HTML (584)   可视化   收藏

    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和CNKI期刊文献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总结了2000年以来国内外儿童贩运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结果发现:1)中外儿童贩运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美国的发文量位居世界首位,国外研究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儿科医学、家庭研究与犯罪学等5大领域。国内研究进程相对缓慢,早期研究集中在法学、犯罪学与社会学3大领域,近年来地理学领域快速兴起。2)由于区域环境与国情存在差异,国外儿童贩运包含在人口贩运研究中,更关注以剥削为目的跨国贩运,包括直接剥削与间接剥削2种方式,涉及商业性贩运、童工贩运、人体器官贩运和童婚贩运等多种贩运类型,商业性贩运与性剥削是儿童贩运的主要研究热点;国内拐卖儿童犯罪通常与拐卖妇女合并讨论,聚焦于以收养为目的的省域拐卖,诱骗养子型和家庭操控型是最常见的2种类型,拐卖儿童犯罪的法律政策与社会原因是热点关注话题。3)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国外儿童贩运的研究主题从贩运类型向儿童被解救后的自杀风险与福祉评估、康复回归与重返社会、儿童保护与贩运防控对策持续拓展;国内拐卖儿童犯罪的研究主题从法律政策与社会原因向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安置回归与社会融入延伸。未来如何将儿童贩运的相关主体(犯罪人、受害人或监护人与其他社会人)与时空环境(社会环境、建成环境及周围人流环境)进行综合贯穿,从犯罪地理学视角探究儿童贩运的地理环境因素与时空活动轨迹的演变,深入解析“时-空-人”三维视角下儿童贩运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追踪和打击儿童贩运,为中外儿童贩运防治与管理贡献力量。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蒋正云, 刘庆芳, 宋金平
    经济地理. 2023, 43(6): 1-12. doi: 10.15957/j.cnki.jjdl.2023.06.001
    提高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经济韧性指数,采用泰尔指数、空间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语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动态演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发现:①199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总体呈“W”型的动态波动上升轨迹,约65%的省区处于中等韧性状态,区域层面的非均衡特征渐趋强化,省际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构成;②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典型的阶段演变趋势,空间上经济韧性逐渐表现出由无到有且渐趋强化的正向集聚关联,局部相关的冷、热形态则受到冲击类型和范围等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异质性特征;③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受到交互复杂因素的共同驱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主导的韧性演化格局逐步建立,地理区位等先天因素的导向作用渐趋多元,金融支撑和科技创新等是区域经济系统韧性提升的有效动能,城市发展和政府管理在作为主要路径的同时对多维联动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 研究论文
    ZHANG Li, LEI Jun, WANG Changjian, WANG Fei, GENG Zhifei, ZHOU Xiaoli
    地理学报(英文版). 2022, 32(10): 1886-1910. doi: 10.1007/s11442-022-2028-z
    PDF全文 (13060) HTML (301)   可视化   收藏

    This essay combines the 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 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DMSP-OLS) nighttime light data and the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 (VIIRS) nighttime light data into a “synthetic DMSP” dataset, from 1992 to 2020, to retriev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in Xinjiang, China.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n Xinjiang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al detector technique. Results reveal that (1) total carbon emissions continued to grow, while the growth rate slowed down in the past five years. (2)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 exist in total carbon emissions across various regions. Total carbon emissions of these regions in descending order are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 the three prefectures in southern Xinjiang > the northern part of Xinjiang. (3) Economic growth, population siz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population size as well a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also enhanc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arbon emission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help formulate differentiated carbon reduction targets and strategies for cities in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hose with different carbon intensit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carbon peak goals in different steps.

  • 地缘政治
    胡芳, 李誉博
    热带地理. 2023, 43(6): 1160-1171.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86
    PDF全文 (12271) HTML (2133)   可视化   收藏

    构建科学合理的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体系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范和化解地缘政治风险的重要前提。基于事后交易成本构建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全局莫兰指数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水平、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从空间分布看,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集聚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东欧地区,但东亚的地缘政治风险近年有所升级。3)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治稳定、经济自由、经济增长率、教育支出以及自然资源对地缘政治风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基于此,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快国家现代化转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框架,提高地缘政治风险抵御能力。

  • 区域发展
    郑瑜晗, 龙花楼
    地理学报. 2023, 78(8): 1869-1887. doi: 10.11821/dlxb202308002
    PDF全文 (12098) HTML (2189)   可视化   收藏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演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与主要目标,明确当前中国城乡发展所处的融合阶段及其现状水平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在对城乡融合发展内涵解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市域尺度多维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刻画了2000—2018年中国336个地级行政单元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状态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区间,呈现异质性时空格局,梯度分异明显,城乡融合态势良好的地市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江浙地区及山东半岛地区,迟缓地区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西。② 由高至低可分为融合发展、趋向融合、融合失调与融合滞后4种融合发展类型,后3种类型间转化较为活跃。③ 城乡融合发展态势呈现由经济、人口、社会维度依次递减规律,城乡空间与生态融合呈现一定自然地带性分布特征。最后通过对不同融合发展类型区域的问题识别,探讨了差异化城乡融合发展提升路径,可为制定区域城乡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 全球变化影响及响应
    张晶, 郝芳华, 吴兆飞, 李明蔚, 张璇, 付永硕
    地理学报. 2023, 78(9): 2241-2255. doi: 10.11821/dlxb202309008
    PDF全文 (12031) HTML (3156)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改变植物的生理过程,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和能量平衡。植被物候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生物学指示指标,近年来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主要关注气候平均态,植被物候如何响应极端气候事件研究相对较少,响应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梳理了植被春季和秋季物候对各类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及其机制,发现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季前极端低温与极端降水直接导致植被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而极端高温和极端干旱导致植物气孔关闭,抑制光合和蒸腾作用,间接导致枯黄期提前。目前植被物候响应极端气候事件研究缺乏对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关注,而且植被物候对极端气候响应的滞后效应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后植被的恢复过程研究较少。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需构建考虑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植被物候模型,并与动态植被模型耦合,以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拟精度。

  • 旅游经济与管理
    贾垚焱, 胡静, 刘大均, 徐欣
    经济地理. 2022, 42(8): 194-204. doi: 10.15957/j.cnki.jjdl.2022.08.021
    旅游地乡村聚落韧性评估是量化韧性水平、识别内部差异、揭示潜在风险,促进韧性乡村培育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韧性概念内涵的辨析,构建了“吸收—适应—转型”的旅游地乡村聚落韧性评估框架,并以恩施州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与地理探测器,对社区及农户尺度下乡村聚落韧性水平与风险因子进行定量化测度与识别,并从整体态势、指数分布、等级对应及风险因子四个方面,对其尺度关联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社区尺度,恩施州乡村聚落韧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乡村旅游发展成熟度越高的社区,其韧性水平越高。②农户尺度,中等韧性水平农户占比最高(43%),兼营生计型韧性水平最高,务工/务农型生计韧性最低。③不同风险因子对乡村聚落韧性的作用强度各不相同,尺度间共性因子与差异因子并存,韧性风险障碍随尺度细化逐层聚焦。④韧性整体态势在多尺度上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与一致性,指数数值分布随尺度细化逐渐转向集中,尺度间韧性指数等级对应关系明显,且随着社区旅游发展成熟度的提升,农户生计韧性也显著提升。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方创琳, 廖霞, 孙彪
    经济地理. 2024, 44(9): 1-11.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9.001
    PDF全文 (10918) HTML (150)   可视化   收藏

    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指主要依靠市场和政策手段构建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公平共享、共同富裕的通用范式。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关系着中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成败的关键。文章在系统总结国际国内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地调研,结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的典型案例解析,提出了城乡产业融合的延链固链模式、城乡建设用地融合的同价同权模式、城乡基础设施融合的统建统配模式、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融合的同标同惠模式、城乡文旅体融合的村超共享模式、农村宅基地改革的三权分置模式6种典型实践模式,分析了这些实践模式推广应用后取得的显著成效。这些典型实践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式,但理论上不存在亘古不变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地区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只可借鉴、不可复制。

  • 水文水资源
    赵玲玲, 刘昌明, 王梓尹, 张鑫辉, 杨兴
    热带地理. 2023, 43(11): 2119-2134.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63
    PDF全文 (10354) HTML (755)   可视化   收藏

    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及其参数综合在洪水灾害防治中起着关键作用。变化环境引发暴雨洪水等水文极值增加,中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面临严峻挑战。文章对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全过程及参数综合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和总结,并对目前常用的产汇流计算方法及其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进行探讨。流域下垫面和暴雨特性的空间异质性大,产流损失根据其地理特征形成以经验和半经验方法为主的计算方法;汇流计算以推理公式和单位线法为主,流域地形地貌汇流特征能基本反映,但流域形状和微地形在当前计算方法中反映甚少;当前使用的参数成果均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数据得到,限于资料精度和技术水平,参数综合要素较为简单,多地出现不适用现象,亟需开展新一轮的暴雨洪水计算参数综合;在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模拟及实时预报上,结合雷达测雨、高分辨率遥感、高性能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方法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建议加强利用新兴技术计算流域产汇流参数,推进其在暴雨洪水设计上的应用。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张伟, 李航宇, 张婷
    经济地理. 2023, 43(4): 134-143. doi: 10.15957/j.cnki.jjdl.2023.04.014
    文章从抵抗能力、恢复能力、演化能力和政府力量4个层面构建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并基于动态组合赋权—TOPSIS方法构建了产业链韧性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上市公司数据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总体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14条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水平,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σ收敛法分析了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空间差异以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中国各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水平、驱动因素和薄弱环节方面均存在差异,其中能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及金属制品产业链的韧性比较大,而纺织服装服饰、造纸及文教体育用品以及其他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较小。②按照产业链韧性的时序变化可以将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划分为波动向好型、波动回转型和波动下滑型3种类型,多数制造业产业链在稳定中向好发展。③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东部、西部的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均有上升趋势,中部地区有下降趋势。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区域间差距有扩大趋势。为增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缓解地区差距,文章提出了固链、强链以及推动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研究综述
    程艺, 刘慧, 宋涛, 张芳芳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10): 1940-1955. doi: 10.18306/dlkxjz.2022.10.013 cstr: 32072.14.dlkxjz.2022.10.013
    PDF全文 (9693) HTML (1153)   可视化   收藏

    边境地区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多重权力空间影响下的特殊脆弱地带。科学总结边境研究发展历程有助于厘清边境研究脉络,为实现边境长治久安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论文以中国知网(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中人文地理学相关视域下的中国边境研究学术论文为依据,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边境研究历程、趋势及热点等基本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边境研究经历了“开放探索—社会建构—战略引领”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区域逐渐由东北地区转向西南地区,“边境贸易”“边境旅游”“边境口岸”“一带一路”是4个核心关键词聚类。边境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边境贸易与开发开放、边境旅游资源开发、社会建构与和谐发展、边境口岸与城市功能,以及地缘环境与边境安全。当前,中国边境研究在规律探索、定量总结等方面仍然不足,论文在构建多要素—多主体—多尺度集成的边境地理研究框架基础上,提出未来应加强边境风险与安全、跨境合作机制、边境效应理论、边境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为后续边境研究提供参考,支撑中国边境安全与现代化治理。

  • 研究进展与理论探索
    花菲菲, 白凯, Mike CRANG, 胡宪洋
    地理学报. 2023, 78(11): 2694-2717. doi: 10.11821/dlxb202311004
    PDF全文 (9548) HTML (1328)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新自由主义化与自反性治理的兴起推动了政治的全球循环,政策运动呈现出新动态和新特征。理性形式主义下的政治科学研究对传统框架的依赖,以及社会学对地理流动性的忽视使得既有概念解释力度受限。政策流动性的地域指向性和空间关联性为地理学介入政策研究提供了理论突破的可能。本文在追溯政策流动性议题的跨学科滚动式对话进程时,立足于地理学文献,明晰了政策流动性的研究承诺与研究起点。作为理解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背景下政策制定如何运作、政策知识与模式如何流动以及这些流动性如何塑造地方的有效概念工具,政策流动性试图阐明政策在流动过程中涉及的空间特征、地理位置、权力关系及其社会与地理形成过程,成为社会科学领域对“运动的思想”和“流动性生产”进行探析的核心领域。同时,政策流动性研究中的理论方向和研究要素又提供了各学科文献与流动的政策现象之间的接触条件。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流动性研究对思想和知识的经验性运动事实的缺失以及人文地理学在权力理论方面的研究不足,为地理学参与跨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场域与楔入概念。

  • 研究进展与理论探索
    王亚飞, 樊杰
    地理学报. 2023, 78(11): 2676-2693. doi: 10.11821/dlxb202311003
    PDF全文 (9490) HTML (1746)   可视化   收藏

    承载能力是资源环境领域持续近两个世纪的经典命题,其概念与研究框架不断被更新,但始终聚焦在人地矛盾与可持续性。本文构建了人地关系分析框架,系统解析国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演化过程,通过国外趋势与国内外对比分析,提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重点方向。研究发现:① 国外承载能力概念根植于(新)马尔萨斯主义理论,由资源供给、环境污染、生物圈退化等矛盾扩展为人地关系系统性矛盾,经历了资源承载能力(始于19世纪)、环境承载能力(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始于21世纪10年代)4个研究阶段;② 承载能力在国外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即使在同一学科领域也可能存在不同应用场景与适用范围,且由于挂钩政治经济学理论,因技术进步、市场机制与时空有限性等产生争议,因此其概念讨论与使用需加以约束和明确;③ 当前中国承载能力研究与国外几乎同步,其优势在于人地关系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区域尺度研究,但在全球尺度、自然与社会科学理论方法融合等方面仍有对接和追赶空间。本文建议围绕学科融合与理论、尺度效应与机理、模型—数据融合与集成、不同空间单元与典型类型区应用、政策体系与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继续深化创新中国特色承载能力研究与应用。

  • 区域发展
    戈大专
    地理学报. 2023, 78(8): 1849-1868. doi: 10.11821/dlxb202308001
    PDF全文 (9358) HTML (2292)   可视化   收藏

    解构新时代乡村空间特征是构建乡村空间治理体系的前提条件,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及其治理路径将有效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基于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流动性思维范式,解构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总结其治理困境,建构基于地理学分析范式的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框架,探索可行的治理路径,进而构建了“特征识别—困境解析—治理框架—治理路径”的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系统研究方案。研究发现:① 基于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流动性分析范式解析多尺度乡村空间运转逻辑,需要破解尺度综合、尺度分异和尺度流动对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的作用机制,突出乡村空间综合性特征、强化乡村空间异质性特征、融合乡村空间流动性特征;② 城乡空间综合统筹不足和空间流动网络不畅通,叠加乡村空间异质性价值不显化是乡村空间治理亟待破解的困境;③ “空间综合治理—空间分区治理—空间流动治理”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框架,有效破解城乡空间难综合、区域空间难协调、空间网络不畅通等问题;④ 统筹城乡空间的综合性治理、创新用途管制的区域性治理、均衡发展权配置的流动性治理是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的可行路径。厘清新时代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并建构科学的治理体系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朱希伟, 朱胡周
    经济地理. 2022, 42(12): 1-12. doi: 10.15957/j.cnki.jjdl.2022.12.001
    量化空间经济学运用结构式估计使“大模型”和“大数据”紧密结合,具有突出理论贡献和广泛应用前景,已成为空间经济学研究新潮流。文章阐释了以贸易、迁移、通勤为代表的量化空间经济模型关于引力方程和均衡方程的内在统一性,梳理了已有文献以空间一般均衡视角识别外生冲击的网络效应,以及反事实模拟定量评估外生冲击总体效应和差别效应的前沿进展。最后,总结量化空间经济学几大主流模型异形同构的理论本质和以结构式估计、反事实模拟为代表的量化方法之学术创新价值,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一般均衡对于分析空间经济问题的重要意义,为我国学者在新时代讲好空间经济发展的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 本土探索与国际启示
    李钢, 于悦, 周俊俊, 金安楠
    热带地理. 2022, 42(9): 1403-141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553
    PDF全文 (9202) HTML (2313)   可视化   收藏

    拐卖人口犯罪是一种非正常(非自愿、被动)的人口迁移(失踪、迫害)现象,因其社会危害性大且对个体和家庭影响深远,备受公众和学界关注。囿于中国拐卖人口犯罪问题的隐蔽性、分散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早前研究学科视角较为集中和局限,近10年来地理学者通过不断探索逐渐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新进展。文章从地理学相关分支学科视角,重点梳理了中国拐卖人口犯罪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现存问题、前景展望及治理启示。研究发现:1)拐卖人口犯罪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社会痛点,地理学具有后发优势,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通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和系统解决问题。2)早前国际语境下的中国拐卖儿童犯罪研究其实是中国刑法语境下的拐卖人口犯罪的主体性研究,中国拐卖人口犯罪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其他犯罪类型的独特性。3)早前资料来源以民间为主,当前资料来源呈现民间与官方共现,线下与线上融合的特征,多源数据的整合利用是必由之路。4)在新冠疫情影响和寻亲途径拓展背景下,田野调查开辟出新途径,云端田野调查(云端访谈、直播间参与式观察等)成为传统实地调查与踏勘的补充性或替代性方式。5)基于数据更新验证,发现中国拐卖犯罪时空格局具有稳定性与主要路径的依赖性,热点边境地区和省际交界区域值得重点关注;未来研究将从单一转向综合:从量化转向量化与质性互补与混合,从案例数字转向个体、家庭及其社会网络,从源头转向源、流、汇结合,从人口拐卖单类型转向人口失踪多类型。最后,结合已有研究认识和当前犯罪动向,提出关于治理拐卖人口犯罪和扶助被拐与寻亲人员的整体策略与具体路径。

  • 水文地理
    罗贤, 李运刚, 季漩, 何大明
    地理学报. 2023, 78(7): 1703-1717. doi: 10.11821/dlxb202307011
    PDF全文 (9111) HTML (822)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发育了亚洲主要的国际河流,丰富的跨境水资源在区域“水—能源—粮食—生态”安全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大规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驱动,国际河流区水文及生态过程变化与跨境影响等问题备受关注。国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水文及生态过程变化规律与变化归因、跨境影响与安全风险调控,探讨跨境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纽带关系,构建适应全球变化的跨境水资源协调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发成效。面对全球变化影响下日益突出的跨境水安全与生态安全风险问题,国际河流的水文地理研究,更需要借助空天地一体化精准监测技术、现代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等,通过提供可量化、可参与、可公开的研发成果,更好地为国家对国际河流的合理利用与地缘合作、健康维持与风险管控、跨境水外交与环境外交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 旅游经济与管理
    时朋飞, 曹钰晗, 龙荟冰, 田子业, 李星明, 耿飚
    经济地理. 2023, 43(2): 201-210. doi: 10.15957/j.cnki.jjdl.2023.02.021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从“量”与“质”两个方面构建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文章测度了2011—2020年全国30个省(区、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然后借助绝对β收敛、核密度估计、NICH指数与Hurst指数叠加等方法分析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与发展趋势,最后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因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向好且具有收敛特征,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东部沿海地区为高值聚集区;②未来全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东西差距有缩小趋势,而南北差距有扩大风险,同时西南地区及中部地区增长趋势较强,而青海有弱反持续发展趋势;③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具有动态性,主要来自创新驱动、环境效应、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效率4个方面,以及服务质量与文旅协调度,还需特别关注旅游业发展稳定性与旅游业效应发挥。为此,文章从强化增长极溢出效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破除主要障碍因子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红树林研究
    黄源欣, 李梦婷, 胡慧建, 袁倩敏, 梁健超, 李玫, 廖宝文
    热带地理. 2023, 43(1): 71-87.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13
    PDF全文 (8056) HTML (325)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广州南沙湿地鸟类迁徙规律,揭示鸟类整体迁徙动态变化,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在每月下旬日落前3 h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对南沙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2014—2018年共记录到鸟类139种,以冬候鸟为主。2)鸟类物种数年际波动较大,丰富度年际变化不明显,即鸟类种类在逐渐增加的同时,个体数量趋于稳定。3)鸟类月度变化呈现明显的候鸟迁徙规律,越冬期急速上升,繁殖期平缓。越冬水鸟迁飞时间有提前的趋势,且在富有食物来源的浅水滩涂地和在无瓣海桑等高大茂盛的红树林群落有更多种类与数量的水鸟分布。最后,建议在注重绿化连续性和整体性的同时,保护和管理鸟类的栖息环境,适当扩大滩涂地面积,增加红树林种植面积以及合理地围垦,科学维持浅水滩涂和红树林种植面积比例,吸引更多越冬候鸟。

  • 全球能源与世界地理
    杨宇, 夏四友, 金之钧
    地理学报. 2023, 78(9): 2299-2315. doi: 10.11821/dlxb202309012
    PDF全文 (8042) HTML (1180)   可视化   收藏

    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将改变全球能源地缘政治的权力结构、国家关系,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驱动因素,对能源地缘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梳理能源与地缘政治渊源的基础上,阐述能源转型重构地缘政治的内在逻辑,并对能源转型地缘政治的研究进行展望。研究认为:① 不同时代能源的内涵、属性,以及与地缘政治关联的差异,决定了能源地缘政治的表征及激烈程度明显不同,导致能源地缘政治呈现明显的代际转换特征。② 能源转型将改变油气资源的地理依附性,引发关键矿产争夺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博弈,重塑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和能源治理体系。其中,关键矿产争夺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博弈,是能源转型重塑地缘政治的“因”;而地缘格局重构是能源转型重塑地缘政治的“果”,全球能源治理是应对因果变化所需要采取的行动与措施。③ 未来亟待加强能源转型重构地缘政治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构建全球能源治理的路径与模式,并加强“碳中和”背景下能源安全研究,以更好地推动能源地理学科发展和服务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战略需求。

  • 气候变化与地表过程
    赵涔良, 朱文泉, 郭红翔, 陈力原, 谢志英
    地理学报. 2022, 77(11): 2838-2861. doi: 10.11821/dlxb202211010
    PDF全文 (7984) HTML (1286)   可视化   收藏

    北极地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气候及陆地环境变化,气温升高、植被绿化、冻土融化以及野火频发等因素已经对北极地区的第一产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了支撑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第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必要加强北极气候及陆地环境变化对第一产业影响的整体性认识。本文针对北极地区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以及渔业4个第一产业部门,系统梳理了它们受到气候及陆地环境变化影响的类型与程度。同时,本文基于跨部门视角总结了当前北极环境变化对第一产业影响的相关研究,并从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展望:① 气候及陆地环境变化对第一产业的具体影响方式;② 整合局域性科学认识的挑战;③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制定与实施;④ 数据与方法层面的整合与创新;⑤ 气候变化影响下北极第一产业变化对中国的启示。本文总结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第一产业研究的重点领域,可为中国参与北极第一产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提供参考。

  • 数字经济与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蔡超岳, 唐健雄, 刘雨婧
    热带地理. 2023, 43(4): 720-733.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66
    PDF全文 (7661) HTML (2153)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空间视角,结合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空间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数字经济与旅游发展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其中,数字经济的热点区被“空间锁定”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位于中西部的冷点区则大幅收缩;旅游发展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和滇桂黔渝,冷点区位于山东半岛中西部并逐步向南延伸。2)中国情境下,数字经济既能助力本地旅游发展,同时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异质性看,直接效应虽在各地均显著为正,但在东部地区的作用强度明显大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得到完全彰显,在中部和东北地区表现为部分显著,西部地区则存在“数字隔离”现象。3)数字经济对旅游发展的正向外溢在300 km处达到最优,此后呈地理距离衰减态势,在800 km处到达有效外溢临界点,1 500 km处达到最大衰减边界。4)数字经济各维度中,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均能显著驱动本地旅游发展,但仅数字普惠金融的正向溢出有效突破了行政边界,其余二者均表现出不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 人口地理
    邢祖哥, 黄耿志, 薛德升
    地理学报. 2022, 77(10): 2474-2493. doi: 10.11821/dlxb202210005
    PDF全文 (7630) HTML (1310)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针对现有研究在社会融合的空间特征及流入地作用方面的研究不足,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引入空间分析和分层线性模型,揭示了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合指数为0.43,存在行为融合(0.71)>心理融合(0.61)>经济融合(0.33)的维度特征。②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和集聚性,高水平社会融合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山东半岛和川渝地区,低水平社会融合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地区。在这些地区中,总体上存在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高于大城市的基本特征。③ 流入地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影响和形塑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水平和空间格局,且流入地的人口规模、住房支出(房价水平)和公共服务等因素对个体因素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包含正向极化、负向极化、正向均化、负向均化等4种调节机制。本文呼吁从流入地—个体因素关联的人地关系视角开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重视流入地因素对个体因素的影响,为基于流入地的政策调控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国家创新体系与科技全球化
    戴靓, 曹湛, 马海涛, 纪宇凡
    地理学报. 2023, 78(2): 334-350. doi: 10.11821/dlxb202302005
    PDF全文 (7530) HTML (1244)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机制是创新地理的重要研究议题,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外生动力(城市资源禀赋、多维邻近性等)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内生动力因素(择优链接、传递性等)。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作发表数据构建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分析其2006—2016年空间结构和拓扑结构的演化特征,并通过加权随机指数图模型(ERGM)定量揭示内生和外生动力对该网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从空间结构看,东密西疏的格局比较稳定,但整体由北京—上海双核结构向多中心发展,五大国家级城市群成为孕育多极的重要空间。以高能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节点区域愈发与规划的城市群范围一致,其发挥着知识资源邻近溢出和远程交互的双重作用。② 从拓扑结构看,知识合作的规模和密度显著增加,对大城市的择优选择效应明显。但随着多中心崛起,网络极化程度和异配性均在弱化;随着城际合作路径不断优化,网络聚合性提升,成为小世界网络。③ 从影响机制看,自演化与择优链接是知识网络的重要驱动力,其作用与城市等级效应相重叠;城市知识规模属性对知识流动的正向影响弱于多维邻近性和路径依赖性;高铁的存在有利于促进知识合作,而地理距离的影响不显著。

  • 植被地理与地表过程
    董苗, 严平, 王晓旭, 吴伟, 王勇, 孟小楠, 王一娇, 纪欣然
    地理学报. 2023, 78(7): 1825-1846. doi: 10.11821/dlxb202307019
    PDF全文 (7525) HTML (965)   可视化   收藏

    爬坡沙丘是高原山区广布的一种重要的障碍沙丘类型,其形成主要受地形、沙源和风动力的影响。已有的研究侧重于模拟试验、分布规律、野外观测和沙丘形态等方面,从区域尺度解析不同气候带爬坡沙丘沉积物特征及环境意义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本文从风沙地貌学、粒度沉积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综合分析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带爬坡沙丘的风能环境、近地表流场、沉积物特征及物源等。结果表明:① 由于物源差异,不同气候区爬坡沙丘沉积物粒度组成不同,主要为细沙和中沙,半湿润区分选好而干旱区分选差;不同地貌部位沉积物的粒度差异较小,且与近地表气流有较好的响应,就地起沙是其形成的基本形式,其中细沙爬坡能力最强。② 母岩特征和气候环境影响沉积物的化学元素含量,但粒径大小也是造成其空间差异的关键,微量元素主要集中于河漫滩且不同地貌部位差异较小。③ 沉积物中常量元素除SiO2富集外,其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淋失或富集,微量元素大多亏损,淋失与富集程度与粒径密切相关。④ 青藏高原爬坡沙丘沉积物处于大陆风化初期,半湿润区风化程度较强,不同地貌部位沉积物的风化差异较大,与母岩性质、气候环境及沉积分异有关。

  • 刘艺涵, 朱天可, 操小晋
    热带地理.
    录用日期: 2023-09-07
    PDF全文 (7374) HTML (108)   可视化   收藏

    以苏州平江街区及斜塘老街为典型案例,结合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建立基于场域理论的社会空间分析框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方法,探究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场域内社会空间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区位街区的历史文化累积程度具有较大差异,这也决定了街区开发本身所拥有的可塑性。2)街区的发展基础会对权力主体的决策产生影响,权力主体的干预时序与实施力度直接影响战略规训的方向与实践结果。3)更新改造推动街区内部社会空间的重构与组织,使其分化为日常生活和文化消费2大场域,场域间呈现交织平衡与相互剥离2种状态。保留原住民生活场域不一定会造成“非此即彼”的矛盾与冲突,而剥离原住民的更新方式或不可避免地致使街区走向大众消费化或精英化。引导积极的社会空间演进,实现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的共生,是文化导向型历史街区更新的应有之义。

  • 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黄梅, 刘晨曦, 俞晓莹, 焦胜
    经济地理. 2022, 42(10): 52-60. doi: 10.15957/j.cnki.jjdl.2022.10.007
    韧性视角下研究城市水生态网络的优化,提高水生态空间的韧性,是提升城市整体韧性水平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将韧性城市目标与水生态网络结合,提出从水生态网络结构韧性、功能韧性以及调控管理韧性三个层次构建韧性的城市水生态空间;其次以长沙市作为典型案例,应用MSPA模型和MCR模型,识别并构建基于“源地—廊道—节点”的水生态网络,同时融合韧性城市目标,基于复杂网络和图论理论,从水生态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两个维度,选取表征网络结构韧性及功能韧性的指标,对长沙市水生态空间韧性进行评价,指出长沙市域内水生态网络整体连接度较好,韧性基础好,景观破碎程度可控,但长期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导致城市内部水系连通受损,水网多样性水平低,网络功能单一,冗余设计不足,调控管理动态适应性不强。研究进一步提出基于韧性提升的长沙市水生态网络优化策略:加快修复自然水系廊道,疏通连接现有人工沟渠;重视推行生态节点与廊道“点轴式发展”与多功能复合利用模式;加强城市水网结构和功能的冗余度和模块化设计,提高水生态网络调控管理韧性,形成多途径灾害响应的动态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