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综述
    高阳, 沈振, 张中浩, 熊巨华
    地理学报. 2024, 79(1): 134-146. doi: 10.11821/dlxb202401009
    PDF全文 (12674) HTML (1401)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生态系统是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及其交互作用的集合,明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间的相互作用,预测人地系统变化并支撑管理决策,是多学科领域交叉的共性难题。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为揭示社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传导与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这种新视角出发,沿“生态系统供给—耦合人类干预—促进社会发展”这一脉络,总结了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现有的社会—生态系统耦合模拟方法研究进展及趋势。研究发现,在生态系统服务级联传导研究中,已经由关注“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转变为关注“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交互作用和互馈机制”;研究内容上,从关注“生态系统和环境效应的变化”向关注“社会系统及其对不同群体活动的影响效应”转变;研究重点逐步从明晰耦合系统“内在机理与动力机制”的理论探究走向“优化与调控策略”的应用实践。开展自然和人文过程并重、空间明晰的社会—生态耦合模拟,以及全面科学地认识复杂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与反馈,是未来耦合模拟中亟待突破的重点。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方创琳, 廖霞, 孙彪
    经济地理. 2024, 44(9): 1-11.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9.001
    PDF全文 (10686) HTML (16)   可视化   收藏

    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指主要依靠市场和政策手段构建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公平共享、共同富裕的通用范式。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关系着中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成败的关键。文章在系统总结国际国内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地调研,结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的典型案例解析,提出了城乡产业融合的延链固链模式、城乡建设用地融合的同价同权模式、城乡基础设施融合的统建统配模式、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融合的同标同惠模式、城乡文旅体融合的村超共享模式、农村宅基地改革的三权分置模式6种典型实践模式,分析了这些实践模式推广应用后取得的显著成效。这些典型实践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式,但理论上不存在亘古不变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地区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只可借鉴、不可复制。

  • 区域发展
    郑瑜晗, 龙花楼
    地理学报. 2023, 78(8): 1869-1887. doi: 10.11821/dlxb202308002
    PDF全文 (9198) HTML (1949)   可视化   收藏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演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与主要目标,明确当前中国城乡发展所处的融合阶段及其现状水平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在对城乡融合发展内涵解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市域尺度多维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刻画了2000—2018年中国336个地级行政单元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状态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区间,呈现异质性时空格局,梯度分异明显,城乡融合态势良好的地市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江浙地区及山东半岛地区,迟缓地区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西。② 由高至低可分为融合发展、趋向融合、融合失调与融合滞后4种融合发展类型,后3种类型间转化较为活跃。③ 城乡融合发展态势呈现由经济、人口、社会维度依次递减规律,城乡空间与生态融合呈现一定自然地带性分布特征。最后通过对不同融合发展类型区域的问题识别,探讨了差异化城乡融合发展提升路径,可为制定区域城乡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
    蒋正云, 刘庆芳, 宋金平
    经济地理. 2023, 43(6): 1-12. doi: 10.15957/j.cnki.jjdl.2023.06.001
    提高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经济韧性指数,采用泰尔指数、空间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语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动态演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发现:①199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总体呈“W”型的动态波动上升轨迹,约65%的省区处于中等韧性状态,区域层面的非均衡特征渐趋强化,省际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构成;②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典型的阶段演变趋势,空间上经济韧性逐渐表现出由无到有且渐趋强化的正向集聚关联,局部相关的冷、热形态则受到冲击类型和范围等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异质性特征;③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受到交互复杂因素的共同驱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主导的韧性演化格局逐步建立,地理区位等先天因素的导向作用渐趋多元,金融支撑和科技创新等是区域经济系统韧性提升的有效动能,城市发展和政府管理在作为主要路径的同时对多维联动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 全球变化影响及响应
    张晶, 郝芳华, 吴兆飞, 李明蔚, 张璇, 付永硕
    地理学报. 2023, 78(9): 2241-2255. doi: 10.11821/dlxb202309008
    PDF全文 (7574) HTML (2808)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改变植物的生理过程,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和能量平衡。植被物候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生物学指示指标,近年来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主要关注气候平均态,植被物候如何响应极端气候事件研究相对较少,响应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梳理了植被春季和秋季物候对各类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及其机制,发现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季前极端低温与极端降水直接导致植被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而极端高温和极端干旱导致植物气孔关闭,抑制光合和蒸腾作用,间接导致枯黄期提前。目前植被物候响应极端气候事件研究缺乏对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关注,而且植被物候对极端气候响应的滞后效应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后植被的恢复过程研究较少。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需构建考虑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植被物候模型,并与动态植被模型耦合,以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拟精度。

  • 区域发展
    戈大专
    地理学报. 2023, 78(8): 1849-1868. doi: 10.11821/dlxb202308001
    PDF全文 (6642) HTML (2081)   可视化   收藏

    解构新时代乡村空间特征是构建乡村空间治理体系的前提条件,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及其治理路径将有效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基于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流动性思维范式,解构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总结其治理困境,建构基于地理学分析范式的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框架,探索可行的治理路径,进而构建了“特征识别—困境解析—治理框架—治理路径”的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系统研究方案。研究发现:① 基于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流动性分析范式解析多尺度乡村空间运转逻辑,需要破解尺度综合、尺度分异和尺度流动对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的作用机制,突出乡村空间综合性特征、强化乡村空间异质性特征、融合乡村空间流动性特征;② 城乡空间综合统筹不足和空间流动网络不畅通,叠加乡村空间异质性价值不显化是乡村空间治理亟待破解的困境;③ “空间综合治理—空间分区治理—空间流动治理”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框架,有效破解城乡空间难综合、区域空间难协调、空间网络不畅通等问题;④ 统筹城乡空间的综合性治理、创新用途管制的区域性治理、均衡发展权配置的流动性治理是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的可行路径。厘清新时代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并建构科学的治理体系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 区域经济与理论方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约稿
    侯晓丽, 徐文静, 贾若祥, 窦红涛
    经济地理. 2024, 44(8): 25-30.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8.004

    城市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的重大举措。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等目标的政策建议。

  • 地缘政治
    胡芳, 李誉博
    热带地理. 2023, 43(6): 1160-1171.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86
    PDF全文 (6094) HTML (1711)   可视化   收藏

    构建科学合理的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体系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范和化解地缘政治风险的重要前提。基于事后交易成本构建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全局莫兰指数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水平、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从空间分布看,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集聚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东欧地区,但东亚的地缘政治风险近年有所升级。3)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治稳定、经济自由、经济增长率、教育支出以及自然资源对地缘政治风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基于此,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快国家现代化转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框架,提高地缘政治风险抵御能力。

  • 水文水资源
    赵玲玲, 刘昌明, 王梓尹, 张鑫辉, 杨兴
    热带地理. 2023, 43(11): 2119-2134.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63
    PDF全文 (6066) HTML (687)   可视化   收藏

    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及其参数综合在洪水灾害防治中起着关键作用。变化环境引发暴雨洪水等水文极值增加,中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面临严峻挑战。文章对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全过程及参数综合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和总结,并对目前常用的产汇流计算方法及其参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进行探讨。流域下垫面和暴雨特性的空间异质性大,产流损失根据其地理特征形成以经验和半经验方法为主的计算方法;汇流计算以推理公式和单位线法为主,流域地形地貌汇流特征能基本反映,但流域形状和微地形在当前计算方法中反映甚少;当前使用的参数成果均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数据得到,限于资料精度和技术水平,参数综合要素较为简单,多地出现不适用现象,亟需开展新一轮的暴雨洪水计算参数综合;在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模拟及实时预报上,结合雷达测雨、高分辨率遥感、高性能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方法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建议加强利用新兴技术计算流域产汇流参数,推进其在暴雨洪水设计上的应用。

  • 研究进展与理论探索
    王亚飞, 樊杰
    地理学报. 2023, 78(11): 2676-2693. doi: 10.11821/dlxb202311003
    PDF全文 (5740) HTML (1462)   可视化   收藏

    承载能力是资源环境领域持续近两个世纪的经典命题,其概念与研究框架不断被更新,但始终聚焦在人地矛盾与可持续性。本文构建了人地关系分析框架,系统解析国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演化过程,通过国外趋势与国内外对比分析,提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重点方向。研究发现:① 国外承载能力概念根植于(新)马尔萨斯主义理论,由资源供给、环境污染、生物圈退化等矛盾扩展为人地关系系统性矛盾,经历了资源承载能力(始于19世纪)、环境承载能力(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始于21世纪10年代)4个研究阶段;② 承载能力在国外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即使在同一学科领域也可能存在不同应用场景与适用范围,且由于挂钩政治经济学理论,因技术进步、市场机制与时空有限性等产生争议,因此其概念讨论与使用需加以约束和明确;③ 当前中国承载能力研究与国外几乎同步,其优势在于人地关系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区域尺度研究,但在全球尺度、自然与社会科学理论方法融合等方面仍有对接和追赶空间。本文建议围绕学科融合与理论、尺度效应与机理、模型—数据融合与集成、不同空间单元与典型类型区应用、政策体系与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继续深化创新中国特色承载能力研究与应用。

  • 区域发展
    夏添, 夏迎, 刘晓宇, 孙久文
    地理学报. 2023, 78(8): 1904-1919. doi: 10.11821/dlxb202308004
    PDF全文 (5535) HTML (2103)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虽已初步实现发展目标,但仍深受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影响。回顾历史,中国区域经济从近代萌芽和起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形成发展模式,区域发展由自发转向使动阶段。对比3次区域经济实践后,本文发现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阶段相对应,并依次形成沿海与内陆、三大地带、四大板块的发展格局。本文进一步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事实,确定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划分标准、划分方案,总结出区域发展中的3条主线和3对矛盾,即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经济地带分化中的沿海与内陆关系和城镇化历程中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因而将中国区域发展的时空过程构建成三维模型,并基于经济体系现代化视角提出新的区域经济历史阶段:工业经济、特区经济、地区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网络经济。最后,以城镇化为视角,本文提出不同城镇化水平与阶段下区域政策依次应该为产业政策、要素政策和财税政策。

  • 研究进展与理论探索
    花菲菲, 白凯, Mike CRANG, 胡宪洋
    地理学报. 2023, 78(11): 2694-2717. doi: 10.11821/dlxb202311004
    PDF全文 (5366) HTML (1102)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新自由主义化与自反性治理的兴起推动了政治的全球循环,政策运动呈现出新动态和新特征。理性形式主义下的政治科学研究对传统框架的依赖,以及社会学对地理流动性的忽视使得既有概念解释力度受限。政策流动性的地域指向性和空间关联性为地理学介入政策研究提供了理论突破的可能。本文在追溯政策流动性议题的跨学科滚动式对话进程时,立足于地理学文献,明晰了政策流动性的研究承诺与研究起点。作为理解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背景下政策制定如何运作、政策知识与模式如何流动以及这些流动性如何塑造地方的有效概念工具,政策流动性试图阐明政策在流动过程中涉及的空间特征、地理位置、权力关系及其社会与地理形成过程,成为社会科学领域对“运动的思想”和“流动性生产”进行探析的核心领域。同时,政策流动性研究中的理论方向和研究要素又提供了各学科文献与流动的政策现象之间的接触条件。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流动性研究对思想和知识的经验性运动事实的缺失以及人文地理学在权力理论方面的研究不足,为地理学参与跨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场域与楔入概念。

  • 植被地理与地表过程
    董苗, 严平, 王晓旭, 吴伟, 王勇, 孟小楠, 王一娇, 纪欣然
    地理学报. 2023, 78(7): 1825-1846. doi: 10.11821/dlxb202307019
    PDF全文 (5194) HTML (842)   可视化   收藏

    爬坡沙丘是高原山区广布的一种重要的障碍沙丘类型,其形成主要受地形、沙源和风动力的影响。已有的研究侧重于模拟试验、分布规律、野外观测和沙丘形态等方面,从区域尺度解析不同气候带爬坡沙丘沉积物特征及环境意义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本文从风沙地貌学、粒度沉积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综合分析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带爬坡沙丘的风能环境、近地表流场、沉积物特征及物源等。结果表明:① 由于物源差异,不同气候区爬坡沙丘沉积物粒度组成不同,主要为细沙和中沙,半湿润区分选好而干旱区分选差;不同地貌部位沉积物的粒度差异较小,且与近地表气流有较好的响应,就地起沙是其形成的基本形式,其中细沙爬坡能力最强。② 母岩特征和气候环境影响沉积物的化学元素含量,但粒径大小也是造成其空间差异的关键,微量元素主要集中于河漫滩且不同地貌部位差异较小。③ 沉积物中常量元素除SiO2富集外,其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淋失或富集,微量元素大多亏损,淋失与富集程度与粒径密切相关。④ 青藏高原爬坡沙丘沉积物处于大陆风化初期,半湿润区风化程度较强,不同地貌部位沉积物的风化差异较大,与母岩性质、气候环境及沉积分异有关。

  • 土地利用与“双碳”研究
    童荣鑫, 梁迅, 关庆锋, 宋宇, 陈玉玲, 王钦艺, 郑丽娜, 金群, 余艳平, 何杰, 熊雪晖, 廖威林
    地理学报. 2023, 78(9): 2209-2222. doi: 10.11821/dlxb202309006
    PDF全文 (4993) HTML (1799)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陆地土壤碳储量和土壤碳汇及管理碳汇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已有的土壤碳储量和碳汇估算研究主要采用较低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开展,且生态系统的管理碳汇较少被学者关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基于2000年、2020年中国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气候区、中国温度带等多源数据,汇总国内土壤碳储量、土壤碳汇及土地利用管理碳汇相关的文献成果,采用土壤碳储量、土壤碳储量变化、土地管理碳汇、土地利用转变土壤碳变化核算模型,综合评估了中国2000—2020年农田和草地管理土壤(0~100 cm)碳汇、2000—2020年森林管理碳汇、2000年及2020年中国土壤碳储量(0~100 cm)、2000—2020年土壤碳储量的变化及土地利用转变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研究发现:① 2000—2020年中国农田管理土壤碳汇达17.918 Tg C a-1,草地管理土壤碳汇约为20.171 Tg C a-1;② 2000—2020年中国森林管理碳汇约为81.622 Tg C a-1。③ 2000年和2020年中国土壤碳储量分别达到86.074 Pg C、86.771 Pg C;④ 2000—2020年土壤碳增加约34.850 Tg C a-1;⑤ 研究时间段内,中国土地利用转变导致土壤碳储量减少约17.621 Tg C a-1。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理清中国21世纪土壤碳储量和土壤碳汇及管理碳汇状况,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 人口与城市研究
    柯文前, 肖宝玉, 林李月, 朱宇, 王焱
    地理学报. 2023, 78(8): 2041-2057. doi: 10.11821/dlxb202308012
    PDF全文 (4935) HTML (1727)   可视化   收藏

    城镇化中后期,中国人口流动的城乡结构出现重要转变,将对人口再分布和城镇化及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基于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划分了省际城—城、乡—城、城—乡和乡—乡4类流动人口,在识别其主流类型的基础上,通过流动率指标和计量模型考察了10年间流动人口主流类型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① 省际城乡流动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速的同时,乡—城流动占主导、城—城流动快速上升,这两类人口已成为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主流类型。② 城—城净流动格局中净流入区进一步向沿海三大中心集中,辽宁、新疆和云南也维持一定的净流入率,而绝大多数省份都属净流出区的结果塑造了沿海各具特色的三大流动圈以及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内部联系的增强;乡—城净流动格局表现出沿海不同净流入区的“此消彼长”,以及新疆、辽宁净流入率上升引发其邻近省份净流出率下降的特征,该变化刻画了沿海流动圈连绵成带与变动各异的双重特性以及新疆、辽宁流动圈的发育。③ 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城和乡—城人口流动的影响都显著为正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强,当加入流动存量后其对两类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出现分异;城—城和乡—城人口流动对全国经济发展、净流入对流入地经济发展有正向作用。

  • 理论与研究前沿
    毛熙彦, 贺灿飞
    地理学报. 2023, 78(12): 2905-2921. doi: 10.11821/dlxb202312001
    PDF全文 (4890) HTML (1445)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转型重塑了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也改变了经济地理学理论创新的土壤。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转型的地理内涵,归纳了经济地理学的新变化,并结合国家战略提出了中国经济地理学应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整合范围缩小,形成区域化格局;驱动力从成本转向创新,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红利势必再分配;价值链分工须权衡效率与安全,从离岸外包向在岸、近岸收缩;距离、制度、韧性3个变量作用增强,加剧世界经济地理的不均衡性。经济地理学逐渐从全球—地方转向全球—国家—地方的关系尺度,强调多层级、多主体、多尺度的关系网络,突出国家力量,关注反映地缘关系的重大事件与地区,制度、文化、关系、演化转向出现交叉融合。中国经济地理学应在国际前沿与国家战略之间寻得新平衡,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案例与模式、“双循环”格局与过程、全球生产网络重组下的区域转型与韧性、产业集群演化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创新体系建设与布局、全球环境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缘经济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创新的理论方法。

  • 水文地理
    杨胜天, 鱼京善, 娄和震, 孙文超, 赵长森, 王雪蕾, 宋文龙, 蔡明勇, 代韵萌
    地理学报. 2023, 78(7): 1691-1702. doi: 10.11821/dlxb202307010
    PDF全文 (4862) HTML (1046)   可视化   收藏

    遥感水文模型是水文学与遥感学的交叉领域,既包括水循环要素遥感反演模型,也包括以水文过程模拟分析为对象的遥感水文模型。本文汇总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遥感在水文方面应用成果,综述遥感水文模型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遥感水文模型就一直是遥感水文的热点;中国在遥感水文研究兴起之时就与国际上同步,在遥感水文的概念认知、遥感与水文相结合的科学认识,以及遥感水文模型的研发应用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的成果。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结合多重信息采集手段,围绕遥感径流监测、多传感器智能物联网、缺资料区水文分析和流域水量—水质—水生态精细化模拟等重大实际问题是遥感水文模型发展的趋势。

  • 交通与旅游地理
    周榕, 石磊, 庄汝龙
    地理学报. 2023, 78(6): 1553-1572. doi: 10.11821/dlxb202306014
    PDF全文 (4789) HTML (1519)   可视化   收藏

    旅居养老是养老需求升级的产物,有效契合了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战略。在把握旅居养老内涵的基础上,借助推拉理论构建发展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乡村旅居养老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并进一步揭示和剖析了典型发展模式。研究发现:① 旅居养老是老年群体出于深度体验与生活居住的双重目的,前往旅居地持续性居住的养老方式,对其内涵的把握需厘清行动主体、行为动机、时间界限、移动距离等关键性问题。② 在时间维度上,中国乡村旅居养老经历了萌芽期、缓慢发展期、快速发展期3个阶段,表现为类型结构优化、社会资本参与度提升、市场发展细分化的趋势。③ 在空间维度上,旅居养老的发展与“胡焕庸线”呈强关联性。2005—2020年间高密度核心区由长三角“单级核心”向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足鼎立”格局演化。④ 在“推力—拉力—中间障碍”的分析框架下,现阶段中国旅居养老的发展以拉力为主导性驱动力,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旅游度假区数量等影响因素。⑤ 基于对地域发展因素的综合研判,将乡村旅居养老归纳为自然依托型、文旅依托型、康养依托型与多元混合型4种典型发展模式,并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发展路径。

  • 人口与城市研究
    赵明亮, 刘钦香, 孙威, 高沙尔·吾拉孜
    地理学报. 2023, 78(6): 1427-1442. doi: 10.11821/dlxb202306007
    PDF全文 (4754) HTML (705)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方法,以2004—2019年中国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欧班列开通对中国沿线城市出口贸易的差异化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 中欧班列开通显著促进了中国沿线城市出口贸易增长,当地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越完善,对出口贸易增长的带动作用越强。出口同时受途经国家数量、目的国物流运输能力的正向调节。② 异质性分析发现中欧班列开通对货源地枢纽节点城市的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铁路枢纽城市影响不显著,对港口城市出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城市规模来看,贸易的正向促进效应主要发生在中小城市。基于不同地理区位班列通道的分析发现,对西部通道沿线城市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③ 中欧班列的组织运营服从“轴—辐”模式,对周边区域出口辐射空间范围大致在150 km之内。中介机制检验发现,中欧班列开通可以通过提高地区市场化水平促进出口贸易增长,外围区域的城市受到市场化水平的正向中介效应更显著。运输时间成本节约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因此当前较传统海运所需时间的节约并不是促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陆玉麒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15-3029. doi: 10.11821/dlxb202412006
    PDF全文 (4676) HTML (794)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沿海轴线和沿江轴线交汇枢纽地域的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化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典型性特征,对其演化规律与理论模型的提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按照核心边缘结构理论,长江三角洲可分为以太湖流域为主体的核心区和其余的边缘区,但由于位居江海之交,故边缘区中发展出了门户区,从而形成了核心区与门户区构成的空间结构类型。其中,核心区在早期以苏州为中心城市,在古代就形成了非常完善的5级中心地结构;在不同时期,门户区一直在发生变化,分别形成了古代以扬州为核心的运河门户群、近代以上海为核心的近海门户群和当代以宁波为核心的远洋门户群,所对应的通航等级分别为500 t、10000 t和200000 t。由此,在现有中心地理论和海港空间结构理论之外,长江三角洲的空间结构演化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演化模式,即中心地与港口门户的融合演化模式:早期是核心区空间结构的内生型演化,符合克氏六边形结构规律;进入近代以后,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类型的演化就不再是中心地主导型,而是转换成为门户主导型,且k = 3市场原则走向了k = 4交通原则。这样,对于中心地学说的过程性检验、城市中心性与门户性的功能属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模式提炼,长江三角洲提供了全球最佳的实证检验与示范案例。

  • 水文地理
    罗贤, 李运刚, 季漩, 何大明
    地理学报. 2023, 78(7): 1703-1717. doi: 10.11821/dlxb202307011
    PDF全文 (4659) HTML (648)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发育了亚洲主要的国际河流,丰富的跨境水资源在区域“水—能源—粮食—生态”安全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大规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驱动,国际河流区水文及生态过程变化与跨境影响等问题备受关注。国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水文及生态过程变化规律与变化归因、跨境影响与安全风险调控,探讨跨境流域“水—能源—粮食—生态”纽带关系,构建适应全球变化的跨境水资源协调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发成效。面对全球变化影响下日益突出的跨境水安全与生态安全风险问题,国际河流的水文地理研究,更需要借助空天地一体化精准监测技术、现代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等,通过提供可量化、可参与、可公开的研发成果,更好地为国家对国际河流的合理利用与地缘合作、健康维持与风险管控、跨境水外交与环境外交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问题
    王芳, 李炳元, 田思雨, 郑度, 葛全胜
    地理学报. 2024, 79(1): 3-16. doi: 10.11821/dlxb202401001
    PDF全文 (4488) HTML (2268)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增暖,中国的气候带和生态地理区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在已有生态地理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利用1991—2020年641个气象台站气候数据,以及高精度的生态地理要素资料,对中国生态地理区域进行了优化,更新了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图(2023版),将制图比例尺提高至1∶400万。研究结果将中国划分为11个温度带、22个干湿区、50个自然区。与2007版的生态地理区划结果相比,1991—2020年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的总体格局虽没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局部地区的温度带界线、干湿区界线、生态地理区(自然区)界线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首先,温度带的界线变化在东部较明显,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之间温度带界线北移较明显;其次,干湿区的界线出现了变动,在第二级地形阶梯的北部半干旱与干旱区的界线有稍微西移,青藏高原上半干旱与半湿润区之间的界线则稍有东南移,都反映半干旱区范围稍有扩大;最后,自然区的界线变化在局地差异较大。本文深化了1991—2020年气候变化和生态地理资料更新对生态地理区域边界变化认识,为指导不同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宏观的区域框架。

  • 区域发展
    张溢堃, 王永生
    地理学报. 2023, 78(8): 1888-1903. doi: 10.11821/dlxb202308003
    PDF全文 (4294) HTML (962)   可视化   收藏

    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优化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界定了城乡要素内涵及其流动类型,提出了城乡要素流动的测度方法,定量分析了中国省域城乡要素流动的空间格局与演进特征。结果表明:① 城乡要素流动是指影响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要素变化,可划分为内流动、互流动、区际流动3种类型;② 中国省域城乡人口、土地、资本、公共资源、农产品及非农消费品要素互流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流动强度逐渐增加;③ 中国省域城乡人口、资本、技术、农产品要素的区际流动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流动强度增加趋势不明显;④ 自然资源禀赋和人为干预调控通过调节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结构,综合影响城乡要素流动的强度和结构。应充分考虑区域要素禀赋差异,针对不同尺度的要素流动特征,选择合理的人为干预手段,优化配置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要素,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双向流动。

  • 交通与旅游地理
    张圆刚, 张宏梅, 赵晓彤
    地理学报. 2023, 78(10): 2574-2590. doi: 10.11821/dlxb202310012
    PDF全文 (4139) HTML (643)   可视化   收藏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但目前中国也面临国民幸福感随经济发展而下降的挑战。本文采用趋势面分析法、冷热点分析法等建构中国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居民生活状况感受空间格局,采用多层回归模型探索个体和城市层面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改善情况、生活状况评价、未来生活信心以及生活状况感受分异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②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改善状况呈“连块集聚”特征,生活状况评价呈“块状集聚与零散分布并存”特征,与未来生活信心和总体生活状况感受共同呈西南高、东北低集聚特征;③ 生活改善情况、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评价、未来生活信心以及生活状况感受均值最高和最低点分别位于西、东部;④ 个体层面影响因素反映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户口、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其中,后者反映在政府部门服务、社会保障、公正执法、食品安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环境等;⑤ 城市规模对居民生活状况感受影响显著,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型城市居民生活状况感受更高,而超大城市更低。此外,超大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城市居民生活状况感受的正向影响被削弱,具体而言,主要弱化了医疗状况评价和交通状况评价对生活状况感受效应的正相关强度。研究为国民幸福的研究与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 学者观点
    张虹鸥, 林初昇, 何深静, 黄耿志, 叶玉瑶, 刘承良, 罗彦, 杨宇, 刘合林, 潘峰华, 朱晟君, 李裕瑞, 胡志丁, 杨振山, 周霞, 吴旗韬, 杨忍, 孙伟, 马海涛, 梁育填, 王丰龙, 安宁, 袁振杰, 郭炎, 席广亮, 胡晓辉, 林强, 刘逸, 黄洁
    热带地理. 2023, 43(8): 1453-147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720
    PDF全文 (4042) HTML (697)   可视化   收藏

    面向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问题,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内容、挑战和路径。文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区域韧性,增强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性,促进民生福祉水平提升,提高空间治理的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从系统和联系的视角思考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不仅寻求各个发展领域的革新,并且要促进各领域之间的耦合协调,使区域获得能不断突破瓶颈、消解外部冲击、解锁新发展路径的能动性。呼吁加强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为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贡献地理学力量。

  • 模型与方法
    薛冰, 赵冰玉, 李京忠
    地理学报. 2023, 78(5): 1290-1303. doi: 10.11821/dlxb202305014
    PDF全文 (4041) HTML (1415)   可视化   收藏

    地理大数据实现对区域人地系统的精细刻画,为研究人地关系和区域发展等提供新的数据。当前,地理大数据进入了广泛应用,但一直缺乏对其质量的考察及相应的评估方法。兴趣点(POI)数据是地理大数据重要组成部分,对基于位置服务和区域场景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提出POI类大数据评估与提升方法,基于场地调研、GIS等方法从地物识别完整率、数据冗余率和空间位置准确率3个维度实现质量评估;基于数据生产过程发现和总结数据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证明多源数据融合是提升POI数据质量的有效手段。研究发现,基于API接口获取的高德数据量略高于百度,空间位置准确率相当,冗余率较低;高德侧重识别地物入口,适于可达性等分析;百度侧重发现非标志性地物,适于空间规划等分析;发现、采集和处理阶段是降低数据质量的可能环节,受数据保护机制影响,数据质量与获取量及面积成反比;多源异构地理大数据质量评估、提升与融合是提升数据“涌现价值”、促进多学科交叉融通、解决新时代地理学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

  • 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地理学专栏
    龙花楼, 徐雨利, 郑瑜晗, 陈坤秋
    经济地理. 2023, 43(7): 12-19. doi: 10.15957/j.cnki.jjdl.2023.07.002
    城乡融合发展是国家重要发展取向,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与突破口,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新的内涵与时代使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县域的过渡、衔接、交汇、转换与交融等节点功能,通过优化城镇空间体系与城乡地域功能空间肌理,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机制、价值增值与显化机制,优化城乡地域整体功能的同时,促进城乡等值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任务在于优化县域城乡地域系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梯度市民化、统筹乡村振兴与县域城镇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要重点关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重构与县域实践逻辑、县域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与优化配置、县域城乡产业分工格局与功能提升、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方案、面向新需求的方法创新与技术集成等内容。
  •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
    蒋辉, 陈瑶, 刘兆阳
    经济地理. 2023, 43(6): 126-134. doi: 10.15957/j.cnki.jjdl.2023.06.01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探索粮食生产韧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粮食生产韧性综合指标,运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分析了粮食生产韧性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4—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整体呈下降趋势,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不足。其中,中部、东部地区韧性水平较高,西部地区韧性水平较低,但整体皆呈下降趋势,只有东北地区韧性水平较为稳定。②城镇化率、科技因素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为影响粮食生产韧性的主要因素,各影响因子两两之间交互关系主要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最后,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积极构建新型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增强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水平的政策建议。
  • 理论方法与学科建设
    张百平, 姚永慧, 刘俊杰, 李佳宇, 蒋娅
    地理学报. 2024, 79(7): 1631-1646. doi: 10.11821/dlxb202407001
    PDF全文 (3805) HTML (2242)   可视化   收藏

    地理环境对世界文明起源和历史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文明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广阔地理空间上发生与扩展,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更为复杂而深厚的联系。但如何从地理学角度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还极为少见。本文根据近年对中国南北过渡带的综合考察,新石器遗址文化的空间关系分析,先秦及秦汉文献的解读,得到如下结论:① 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揭示了中华早期文明最先在西汉水流域与渭河上游地区出现,并且具有明显的自西向东演进的趋势;② 青藏高原与嘉陵江之间的西秦岭地区,尤其是内部的成徽盆地和西礼盆地,气候适度、资源丰厚和安全稳定,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条件,应该是中华文明孕育的关键地区;③ 实地调查和分析表明,氐羌民族的核心区域、古昆仑原型山以及大禹治水的具体位置等与中华文明起源有重大关系的三大谜团,都与西秦岭有密切的关系;④ 秦人从大禹治水时期走上历史舞台,在多次起落和兴衰中,积累了先进的治水方法,修建了中国史上最宏大的治水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开启了“书同文”和“郡县制”,促进了华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演进的主体脉络;⑤ 西秦岭地区目前基本上还是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偏弱地区,建议今后对西秦岭地区进行系统、深刻的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以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早日实现突破。

  • 城乡融合发展
    杨忍, 邓颖贤
    地理学报. 2024, 79(2): 281-298. doi: 10.11821/dlxb202402001
    PDF全文 (3789) HTML (3078)   可视化   收藏

    面向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村镇聚落体系重组是优化城乡地域空间结构重要基础。本文聚焦村镇聚落体系的等级规模和空间组织特征两方面,全面揭示1990—2020年广东省111个行政单元村镇聚落体系的演化过程和地域类型特征,并探讨其演化机制和空间优化重组的地域模式。结果表明:① 广东省村镇聚落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村镇聚落斑块呈现以各行政单元几何中心为核向心聚集分布特征。村镇聚落体系位序累积规模系数呈现西南高、东北低和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位序累积规模系数下降区域集中于珠江口东岸和粤东沿海地区,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西岸。② 自然本底、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交通区位、制度与政策等因素协同驱动村镇聚落体系的发展演变。处于城镇化成熟阶段的城区型村镇聚落体系规模小斑块数量少,逐渐消亡并融入城市;在城镇化、工业化和政策制度共同驱动下,近郊型村镇聚落经历了优胜劣汰并保持着稳定的数量与规模,城乡用地混杂发展使村镇空间组织日渐松散;远郊型村镇聚落在生产要素持续外流驱动下普遍呈现“空心化”,村民回乡建房和宅基地退出机制缺位等使其规模持续稳定增长,空间分布愈加离心外围扩散;山区型发展区位欠佳的村镇在政策制度支持下缓慢发展,呈现沿交通线为发展轴延展的聚集特征。③ 面向城乡空间关联融合发展,凝练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双核驱动发展、中心地等级体系发展和泛中心链式集群化发展4种村镇空间优化重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