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37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陈浮, 张莞悦, 华子宜, 朱燕峰, 马静, 朱新华
    研究目的:阐释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的科学内涵与提升机制,系统评估增产—降污—固碳潜力,拓新多效协同的技术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是新时代耕地系统健康、永续利用的客观要求,增产为主导,降污—增汇共同发挥生态系统多功能协同潜力;(2)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土壤碳汇形成中物质与能源转化,既是降污自净过程,也是土壤肥力提升过程;(3)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潜力巨大,分别可达1.40亿t/a、720.0万t/a和1.49亿t/a,但多效协同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满足适应性管理和永续利用准则;(4)未来应充分利用生产障碍消减技术、农艺管理革新技术和环境材料交互微生物强化技术,稳妥推进多效协同。研究结论: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既夯实自主粮食增产,又促进生态健康与固碳,有力推动耕地保护转型和技术创新。
  • 何钊, 胡守庚, 瞿诗进, 金婧
    研究目的:立足委托代理机制新语境,探索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权利体系,明确所有权行权方式,为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提供实践参考。研究方法:从自然资源资产属性特征出发,建立“功能—结构”因果关系框架,分析所有权权利体系构建的基本逻辑和关键路径。研究结果:(1“)家底清晰,权属明确”“市场完善,配置高效”“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权益保障,全民共享”是所有权的基础、核心、关键和主导功能定位;(2)统一调查监测与确权登记、统一资产规划与处置配置、统一保护与资产合理利用、统一资产管护与收益分配、统一损害发现与核实追偿、统一监督考评与资产报告为所有权的六大权益结构;(3)构建了包括管理权、使用权、保护权和监督权的所有权权利体系;(4)通过纵向“直接行使/委托代理行使”和横向“统一行使、分类管理、统一指导”明确央地政府间、地方同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间的行权关系与权责边界。研究结论:构建内容明确、权责对等、保护到位、监督有效的所有权权利体系是完善产权制度体系的关键一环,着力应对新时期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需求。
  • 代亚婷, 吴昭军, 张立新, 朱道林
    研究目的:厘清自然资源资产损害的概念与内涵,界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依据,探讨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请求权行使的范围、主体与规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资产损害具有财产权益损害与生态环境权益损害双重属性,自然资源资产损害与生态环境损害的内涵上存在交叉重叠。(2)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范围应界定为财产性权益损害,而生态环境权益损害应当与传统意义上纯环境要素损害一并纳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3)在现有委托代理机制下,应探索县级代理行使所有权职责,以属地为基本单位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请求权。(4)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的具体行使程序应当包括线索发现、损害调查、鉴定评估、提起诉讼、监督与报告等环节。研究结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范围应界定为财产性权益损害,并以民事诉讼为基础建立行使程序。
  • 王晨跃, 叶裕民, 田莉, 陈浩邦
    研究目的:从中央—省—市三层级政府的关系切入,分析中央到省、省到市的纵向指标配置逻辑对指标执行偏差的影响,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指标配置与执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央基于区域均衡偏好往省的指标配置对省级执行偏差的影响没有得到证据支持;(2)省往市的策略性分配能够减轻省级执行偏差,但与经济体量不相符的指标错配会加剧市级执行偏差;(3)省级政府在央地关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中间政府作用,中央的指标配置能通过省级的策略性分配来减轻偏差,但省级的指标配置则面临着更少的容错空间。研究结论: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标配置与执行过程中,应强化省级政府基于本地信息优势的策略性分配能力,加强指标配置的科学性,此外,应进一步向省分权并制度化,在推动指标高效利用的同时维护中央政策的权威性。
  • 张婷, 陈美球
    研究目的:借助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构建超占宅基地退出情境下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利用该框架揭示宅基地制度改革如何提升农村集体行动能力,探索超占宅基地退出的多元路径,以期为地方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有序Logit模型。研究结果:超占宅基地退出能增强村民对农村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村民主体内生动力,通过超占宅基地退出可实现宅基地所有权行使的公平管理,通过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继承的制度完善能促进宅基地资格权保障的公平取得,进而提升农村集体行动能力。研究结论:一是加强宅基地所有权行使主体建设,增强宅基地分配、规划和调整、收回等公平管理能力,营造乡村公平氛围,提高村民对农村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建立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的自治组织,保障不同主体宅基地资格权和房屋财产权的基本权益,重塑乡村社会公平,激发村民主体内生动力。
  • 孙昊, 郭贯成, 彭山桂, 王健
    研究目的:探究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研究方法:PSM-DID,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从机制分析来看,工业结构优化和创新水平提升是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助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作用路径。相较于创新水平提升,工业结构优化在标准地土地出让模式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和现状,通过持续推行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引导工业结构优化转型、鼓励内部技术创新和外部先进技术引进等措施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 申犁帆, 龙雨, 田莉, 郝钰泽
    研究目的:以北京市作为实证案例,基于多源数据探究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对大城市租金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结合空间权重和XGBoost算法的空间异质极端梯度提升模型(XGBSH)。研究结果:(1)居住地的就业可达性、区位条件和轨道站点可达性会对住房租金水平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2)“运动场馆”、“公园/广场”和“教育设施”等公服设施变量与住房租金水平之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非线性关联和阈值效应,而“医疗设施”和“公交车站”等公服设施变量对住房租金水平的影响较为有限。(3)此外,改进后的XGBSH模型也表现出比GWR模型和XGBoost算法更好的预测解释能力。研究结论:掌握公共服务设施要素与住房租金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以及提炼其中的关键影响要素,有助于从公共服务供需的视角理解城市空间结构,使公共政策的实施效用最大化,进而促进我国大城市租赁住房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 王玉波
    研究目的:剖析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机理及阐释联动绩效涵义,揭示联动绩效省际差异规律,提出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提升路径。研究方法:熵值法、理想解相似排序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法。研究结果:(1)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之间存在正向联动互馈关系,划拨土地对出让土地价值提升及土地财政收入实现具有支撑和辅助作用,土地财政对划拨土地征收和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全国31省(区、市)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LD)大小分为4种类型,LD值越高的省(市)二者耦合协调度也越高,LD值越低的省(区)二者耦合协调度也越低;(3)划拨土地占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面积比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商品房销售均价比、城市人均道路与公园绿地面积、城镇私营单位平均工资5项指标,是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论:提升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需要在完善土地财政形成机制、缩小划拨土地适用范畴、提高建设用地市场化交易水平、引导土地与人口同步城镇化、优化划拨土地空间配置、提升存量建设用地利用绩效等方面持续发力。
  • 任英健, 杨建新, 张重, 赵梓伯, 王警若, 王英格, 龚健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县域在过去20年中,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配置差异,探讨形成不同人地匹配关系类型的县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推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采用空间匹配评价模型,分析中国1 871个县域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量以及2000—2010年、2010—2020年的增量匹配关系与动态变化,进而将全国县域划分为不同类型,利用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探究形成各类型县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1)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匹配度等级均呈现下降趋势。南方地区城镇人口比例高于北方,而北方地区城镇土地比例高于南方。总体上全国县域城镇土地扩张速度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2)根据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的匹配关系可以将全国县域划分为8个类型。南方地区的县域以人口增长为主,而北方地区的县域以土地增长为主。(3)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不同类型县域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主要推动了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形成,而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则主要促进形成了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研究结论:2000—2020年全国县域总体上表现出南方“人多地少”,北方“人少地多”的局面。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需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同时改进落户政策并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而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并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特色化。
  • 杨莉莉, 王健, 吴群
    研究目的:考察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为从土地资源配置视角深化产业分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动态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样本考察期内,长三角地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有所改善,中心城市总体呈短缺型错配,外围城市总体呈过剩型错配。(2)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产业分工具有显著且稳健的负面影响。(3)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产业分工的负面影响呈现中心城市>外围城市>城市群总体;时间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2016年长三角地区土地约束加码,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产业分工的负面影响增强。(4)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工业用地空间错配促进了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转移,但中心城市高端制造业流失和外围城市承接产业同质化,抑制了产业分工深化。研究结论:稳步推进工业用地空间错配的纠偏和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规划,是深化城市群产业分工、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 谢臻, 党昱譞, 孔祥斌, 林小睿
    研究目的:服务国家粮食永续安全目标,面向未来情景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管控数量和明确位置。研究方法:设定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代表性浓度路径(SSPs-RCPs)耦合情景,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模型,构建农业气候条件、地形和连片性、土壤环境健康、农田基础设施四维划定体系。研究结果:(1)2035年、2050年中国大陆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591.37 kg/a和548.92 kg/a,粮食总需求量分别为8.54亿~8.90亿t、7.35亿~8.13亿t。(2)2035年全国粮食平均可实现生产潜力为(7 729.41±1 699.99)~(7 828.68±1 739.41) kg/hm~2,2050年为(8 126.89±1 828.73)~(8 661.90±2 100.90) kg/hm~2,其中水稻优势产区位于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小麦位于黄土高原区和黄淮海平原区,玉米位于黄淮海平原区。(3)2035年、2050年永久基本农田理论应保量分别为0.98亿~1.11亿hm~2、0.86亿~0.99亿hm~2,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份应保量最多。研究结论:遵循底线思维和择优划入原则,2035年将1.12亿hm~2的1—5级耕地、2050年将1.02亿hm~2的划入1—4级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即可满足我国粮食安全需求。
  • 李淑红, 郭青霞, 丁一, 梅文静, 梁纪尧, 李惠敏
    研究目的:以山西省和顺县为例,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背景下,工贸型县域留白用地的选取模型。研究方法:生态位理论,适宜性评价和留白用地选取模型。研究结果:(1)留白用地选取模型同时考虑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两方面要求,既明确留白用地态势特征,解释用地单元的现实作用和发展趋势,又量化指标参数和转化梯度,提高选取效率和精准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运用模型得出和顺县最适宜作为留白用地的地块8块(1.21 km~2),主要分布在煤炭工业带和产业园区;中等适宜地块8块(1.21 km~2),主要分布在核心发展轴;勉强适宜地块3块(0.60 km~2),主要分布在乡镇边缘地带;不适宜地块220块(12.43 km~2),零散分布于县域。选取结果满足县域发展需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结论:通过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确定理想生态位的规划思路,为工贸型县域留白用地选取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选取结果满足工贸型县域产业转型诉求,可直接为留白用地选取提供借鉴。
  • 唐秀美
    <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高强度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等活动引发了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战略任务~([1-2])。中共十九大报告将生态保护修复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3])。近年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也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4]),研究领域包括生态修复分区研究~([5-8])、生态修复政策实施与效益评价~([9-12])、生态修复技术方法~([13-15])等。基于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协调生态修复工作、引领生态修复资金投入等工作需要,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着手组织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