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37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孙佑海, 孔垂鹏
    2023, 37(09): 1-9.
    研究目的:系统探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规范体系,推动其真正见效。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映现出从“参考借鉴”到“本域深化”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权责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体现了对正义的价值追求,契合了党领导政府的政治体制,有助于解决当下耕地保护领域责任承担主体错位、责任承担程度失衡、责任追究力度偏弱等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结论:对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以立法形式规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强化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终身追责制度等配套制度多元推进,展示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新法治姿态,有效推进耕地保护目标全面实现。
  • 阎巍, 唐旭丰
    2023, 37(09): 10-16.
    研究目的:分析在集体土地征收程序中的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的效力状态,厘清相关案件的裁判思路。研究方法:立法目的解释、实证研究和原理论证。研究结果:(1)在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未约定条件的情况下,承认协议效力不会与《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相抵触,且可以融入民事合同效力体系当中,有利于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2)在征地未获批准阶段,由于土地或房屋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定条件尚不具备,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虽然生效但在法律上无法得到完整的履行。研究结论:未约定生效条件的预征收补偿安置协议效力状态为已生效,在确定合同无法履行的责任时,需要综合考虑协议的行政性和协议性。
  • 欧阳振益, 谢花林
    2023, 37(09): 17-27.
    研究目的:以集体行动困境为切入点,探索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以期为中国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米切尔评分法。研究结果:(1)单一治理模式容易造成集体行动困境问题,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亟需多中心治理体系支撑,包括关键要素、治理机制和角色定位;(2)多中心治理的关键要素包括清晰界定边界、资源禀赋适配、市场自由、嵌套式治理与发展、监督与制裁、冲突解决和共建共治共享;(3)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是关键要素长久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多中心治理的重要机制;(4)地方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作为核心利益者,应当根据自身的利益目标承担相应的角色职责,找准角色定位。研究结论:随着乡村社会结构不断变迁和重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尤其重要。建议建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担当集体和自发村民”的多中心治理格局,以实现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
  • 邢琦, 陆颖, 王健
    2023, 37(09): 28-40.
    研究目的:在明晰城市地价空间非平稳格局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将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技术首次应用于国内地价研究,改进当前常用的地价估计方法及模型,提升地价空间测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为实现对地价空间格局更科学系统的认知及城市空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空间自回归模型(MGWRSAR模型)。研究结果:(1)区位引导地价形成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非平稳并存的特征。(2)目前既有研究中地价空间格局测度的模型方法未同时考虑两类空间属性参数异构的情况,存在无法测度地价空间依赖强度动态变化的缺陷,模型估计的偏差降低了地价空间研究的准确度。(3)实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常用的空间计量模型,MGWR-SAR模型在地价空间非平稳格局测度及决定因素研究中的估计效果更佳。研究结论:未来可采用MGWR-SAR模型提高地价空间测度研究的准确性,并且该模型在其他地理要素空间测度上也具有一定适用性,可为其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 苑韶峰, 梅志恒, 干欣怡, 朱从谋
    2023, 37(09): 41-50.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模式下农村宅基地整理增值收益及其收益分配差异,为优化宅基地整理模式、完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联盟利益分配模型、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于贡献的联盟利益分配模型能较好地兼顾不同模式下各利益主体的投入,测算得到的增值收益分配比例接近地方政策规定和实际分配格局;(2)宅基地整理地均增值收益表现出转制式整理模式>改造式整理模式>建制式整理模式,在地域上呈现城镇郊区>平原农区>丘陵山区的分异特征;(3)宅基地建制式整理模式中地方政府的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较高,转制式和改造式整理模式中农户的分配比例较高,三种整理模式下村集体的分配比例均较低。研究结论:应重视宅基地整理过程中农户和村集体的宅基地价值损失,根据宅基地整理不同模式下利益主体贡献差异构建增值收益分配调节机制。
  • 杨一鸣, 吴群, 王健
    2023, 37(09): 51-61.
    研究目的:从全局和局部双重视角探究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差别化价格供地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面板Tobit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9年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其空间分布格局由“中心低、四周高”演变为“东北高、西南低”。江浙沪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线性变化趋势均为上升,且江苏的增幅要高于其他省份。(2)全局视角上,地方政府差别化价格供地对工业绿色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引导工业用地资源流向高技术绿色企业,实现选择优质企业、优化工业结构、优化制度环境,来推动工业绿色发展。(3)局部视角上,地方政府差别化价格供地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在苏中、浙西南、皖南表现正向作用,与全局视角一致;在苏北、皖北、皖中表现出Ⅰ型负向作用,这源于非预期的挡板效应;在苏南、浙东北、沪表现出Ⅱ型负向作用,这源于工业政策优惠弱化效应。研究结论:虽然全局视角显示整体影响效果为正,但是局部视角显示部分区域存在抑制作用,可通过改进地方产业发展导向来引导差别化价格供地政策进一步释放积极影响。
  • 张钰, 蔡为民, 张佰林
    2023, 37(09): 62-72.
    研究目的:基于精细化尺度视角测度静海区17余万宗宅基地综合价值,为科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天津市静海区为例,构建宅基地价值总体测算模型,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1)静海区宅基地价值整体以低值区和中值区为主,低值区占比50%,中值区占比44%,高值区占比6%;(2)静海区各乡镇区位修正系数为0.450 7~1.132 8,自然修正系数为0.000 3~1.024 6,社会经济修正系数为0.244 8~1.132 8,宅基地修正系数为0.158 7~1.132 8,综合修正系数为0.494 5~1.912 4;(3)静海区宅基地综合价值整体以低值区和中值区为主,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唐官屯镇,中值区主要分布在静海区西南部,低值区分散分布;(4)静海区宅基地综合价值在空间关系上表现为正相关性和高度集聚性,高—高集聚地区主要分布在唐官屯镇和台头镇,低—低集聚地区分散分布于杨成庄乡、蔡公庄镇和双塘镇等地。研究结论:宅基地价值逐级修正测算模型对测算大量宅基地价值数据具有可行性,能够为明晰宅基地价值、宏观掌握宅基地利用状态提供重要参考。
  • 韩德军, 闫照, 宋洋
    2023, 37(09): 73-84.
    研究目的:探索农地制度创新——“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对西南山区耕地撂荒与非粮化双向影响效应,为构建差别化的农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三变”改革具有“缓解撂荒”和“加剧非粮化”的双向效应,二者对耕地保护作用相反但基本持平,总体上不影响粮食安全。(2)“三变”改革对改革区“缓解撂荒”和“加剧非粮化”具有持续动态影响,并随着改革深入越来越显著。(3)“三变”改革主要借助土地流转集中而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发展现代农业、释放农业劳动力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多种途径改变耕地利用状态。研究结论:鼓励农地制度创新盘活撂荒耕地,以有效保护耕地。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措施应对耕地非粮化趋势,并在农业经营实践中通过科学政策评估有效确定耕地撂荒和非粮化的最优均衡点。
  • 周力, 刘宗志
    2023, 37(09): 85-94.
    研究目的:探究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1)农地“三权分置”增加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且主要推动了财产性集体经营收入增加,非财产性集体经营收入无明显变化。(2)机制分析表明,农地“三权分置”增强了村集体主体地位。一方面,村集体通过增加地力投资,获得新增土地的增值收益和集中统一流转的管理费;另一方面,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后,村庄能够吸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而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3)异质性分析表明,“三权分置”对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升作用对处于城郊的村庄、村干部受教育年限高的村庄和产业化水平较高的村庄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应当继续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强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落实,增强集体经济活力;同时,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 唐宏, 何慧芳, 梁玲婕, 黄凤, 尹奇
    2023, 37(09): 95-105.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托管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机理,从土地托管视角考察三大粮食区域农户的土地、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家庭整体经济福利的影响。研究方法: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托管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该收入分配效应表现出个体异质性和区域差异性;(2)劳动力分化能促进土地托管服务的发展和农户家庭经济福利的提升,是土地托管服务促进农户家庭增收的有效路径。研究结论:(1)完善土地托管服务市场和劳动力就业市场以提升农户的家庭经济福利;(2)加强政策帮扶,保障资源禀赋较弱农户的土地托管服务需求;(3)因地制宜,加强各粮食生产区域之间土地托管服务的经验交流。
  • 张梦玲, 翁贞林, 高雪萍
    2023, 37(09): 106-116.
    研究目的: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稻农农药投入的影响机理,为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药减量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使稻农的亩均农药投入降低22.12%;(2)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药投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农药投入位于低分位点的农户和规模户产生的影响效应更加显著;(3)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参与农业生产进而促进农药投入减量化;(4)不同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产生的农药投入减量效应存在差异性。研究结论:通过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针对不同资源禀赋农户采取差异化的农田建设力度,加大土地流转、扩张土地规模实现农业服务规模经营,以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药投入减量效果。
  • 张玥, 代亚强, 柯新利
    2023, 37(09): 117-129.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前者空间分布由“点—带”分布转为“T”型格局,后者空间分布由“大分散、小集聚”转为“东高西低”。(2)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特征,网络关系数和网络密度先上升后维持稳定,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渐下降。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具有较高中心度,中西部多数省份中心度有所提高,新疆中心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3)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中心度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突出,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则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并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强土地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吕晓, 张启岚
    2023, 37(09): 130-138.
    研究目的:探析农户耕地利用过程中“药肥双减”意愿的前因条件与组态路径,以期为推广落实化肥、农药减施政策,推动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提供经验借鉴。研究方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研究结果: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形成是多个不同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可归纳为“劳动力禀赋+技术示范主导”型、“技术示范主导+心理感知效应助推”型、“双重资源禀赋+环境效应认知主导”型3种;每种路径的形成与农户的生计特征紧密相关,不同类型的农户对应的组态路径呈现出异质性;环境效应认知和技术培训是促进农户“药肥双减”意愿形成的普遍性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农户的“药肥双减”意愿受多维影响因素组合作用,应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政策宣传与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有序推进农地流转等实现规模经营,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全面推动“药肥双减”政策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