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37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熊雪锋, 李昊泽
    2023, 37(07): 1-10.
    研究目的:对“以地谋发展”模式转轨的制度特征、运行状态和政策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摆脱土地依赖、实现经济转型的路径和策略。研究方法:基于文献、政策和数据的制度变迁和模式转型研究。研究结果:(1)“以地谋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特有土地制度基础上的体系性集成系统,模式转轨和模式转型具有不同理论内涵和经济影响;(2)模式转轨政策忽视既有模式体系特征,以局部改革化解内生困境,这些政策在短期内达成既定目标的同时也直接改变了相应环节运行状态;(3)模式转轨引起的相应环节运行变化通过体系性传导机制妨碍既有模式运行,加剧下行压力和系统风险,不能完成经济转型。研究结论:“以地谋发展”模式自成体系,经济转型需要以系统性改革设计处理好摆脱土地依赖、培育新发展模式和防范系统风险的平衡。
  • 肖鹏, 贾心可
    2023, 37(07): 11-19.
    研究目的:探究强制代耕的法律属性,并从合同订立和合同内容两个方面完善强制代耕合同的制度构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强制代耕属于土地经营权的强制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应当签订书面合同。(2)强制代耕合同订立的民法依据是强制缔约义务。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连续弃耕抛荒两年以上的情形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履行强制要约义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负强制承诺义务。(3)强制代耕合同的典型合同类型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不能获得流转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继续耕种土地或者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可以依法解除合同。研究结论:强制代耕合同订立的强制性及其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明晰,使其成为解决耕地弃耕抛荒的有效途径。
  • 魏子博, 石晓平, 马贤磊, 周月鹏
    2023, 37(07): 20-29.
    研究目的:剖析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土地资本化形式选择的影响机理。研究方法:联立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影响机理为:金融分权通过为相关行业和部门提供融资便利,影响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本化形式的选择。(2)时间特征为:整体时段,金融分权主要促使地方政府选择土地金融;2012年之后,金融分权促使地方政府选择商住用地生租。(3)空间特征为:东部地区,金融分权促使地方政府选择商住用地生租,中西部地区金融分权则促使了地方政府选择土地金融。研究结论:金融分权不但是地方政府选择土地金融的关键影响因素,还是地方政府选择商住用地生租的重要推手,鉴于此,金融分权亦可被视为土地资本化的重要成因之一。
  • 李福夺, 张康洁, 刘焦南, 尹昌斌
    2023, 37(07): 30-41.
    研究目的:探讨稳定经营权促进农户保护性实践的效应和路径,为破解“流转地保护困境”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南方稻区农户采纳绿肥稻作系统为耕地保护实践案例,从农地流转周期和流转合同类型两个维度建立经营权稳定性测度指标,估计稳定经营权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结果:(1)延长农地流转周期能有效促进农户采纳绿肥轮作系统,流转周期每增加1年,农户采纳概率提高3.3%;(2)与口头协议相比,书面合同对农户行为具有更大促进作用,若将口头协议转变为书面合同,农户采纳率将提高32.9%;(3)农地流转周期与流转合同类型在影响农户行为方面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4)经营权稳定性对不同特征农户的影响存在一定分化,其更有利于激励具备较高文化水平、拥有稻田作业机械和具有高认知能力的农户实施采纳行为;(5)延长农地流转周期和签订书面合同主要通过提升农户可持续收益期望来促进其采纳行为。研究结论:建议延长农地流转周期和签订正式书面合同以稳定流转地经营权,以宣传教育改变农户短视行为从而提升承租户可持续收益期望水平,同时还要注重不同特征群体行为响应的分化以探索差异化的流转地保护之策。
  • 赵伟, 诸培新, 余杰
    2023, 37(07): 42-52.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德清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作为准自然实验,评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合成控制法(SCM)、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德清县通过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显著地提升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德清县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分别采用安慰剂检验和排序检验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主要通过要素流动效应、公共服务优化效应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并且劳动力流动效应和公共服务优化效应的中介占比分别为2.36%和30.7%。研究结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未来应通过改革之间的协调联动,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 胡其玉, 王兴邦, 沈问苍, 张正峰
    2023, 37(07): 53-65.
    研究目的: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寻城市群地区县域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演变趋势和实现路径,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研究方法:Zipf参数分析、泰尔指数、δ收敛和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国土空间质量与均衡性演变趋势一致,呈现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质量提升、生态空间质量下降的特征;非均衡性主要源于不同发展阶段区域间差异,而终极城镇化区域县域间国土空间功能差异最为显著,是实现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均衡的重点区域;不同类型国土空间功能收敛趋势差异明显,并因不同要素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存在异质性特征,而表现出空间功能跃迁的路径差别。研究结论:考虑城市群地区县域间自然资源、经济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差异状况,因地制宜实施国土空间发展策略,是区域间空间功能跃迁升级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 周德, 洪舒雅, 李翠珍, 王俊峰, 金凤芝, 李普
    2023, 37(07): 66-76.
    研究目的:解析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从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大走廊城乡融合发展经历了“组织制度建设与要素重组阶段”“制度体系完善与空间格局优化阶段”“从规划建设迈向全面优化发展新阶段”三个阶段;(2)大走廊从城乡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的演变实现了经济空间、制度空间和社会空间相互关联、协作共存的迭代过程。研究结论:(1)构建的耦合空间生产理论与系统科学理论的分析框架有助于解析大走廊从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的演化过程与路径;(2)未来大走廊发展应高效推动传统要素与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数字经济、人才生态等方面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功能耦合,推动城乡边缘空间高质量发展。
  • 梁坤宇, 金晓斌, 王世磊, 应苏辰, 祁曌, 周寅康
    2023, 37(07): 77-88.
    研究目的:明确耕地“进出平衡”的管制体系,构建综合“同质等效—流补平衡”的管制框架,为科学制定农用地用途管制规则、合理确定耕地“进出平衡”管制要求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进出平衡”应以一般耕地和可恢复非耕农用地为对象,综合“同质等效”与“流补平衡”的管制要求,实现耕地长期稳定利用的目标;(2)以“同质等效”和“流补平衡”为管制评价依据和分区划定原则,可为落实区域耕地“进出平衡”提供方法支撑;(3)宜兴市永久基本农田外的农用地可划分为备选补入区(2 848.07 hm~2)、备选流出区(2 847.70 hm~2)、重点保护区(3 063.06 hm~2)和特色发展区(16 286.94 hm~2)4种类型,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管制后宜兴市耕地耕作适宜性均值可由0.60提升至0.64。研究结论:明确耕地“进出平衡”管制规则有助于落实耕地保有量和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并且实现耕地的量质并提、格局优化和功效改善。
  • 罗文斌, 丁德孝, 楚雪莲, 高云红
    2023, 37(07): 89-99.
    研究目的: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为新阶段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及农户生计互动关系和协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长沙市城郊乡村旅游地354户农户调查问卷为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熵权法、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结果:(1)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旅专型农户土地利用的社会功能水平最高;(2)农户土地多功能利用对不同生计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差异性,其中就业支持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对旅专型具有正向影响;(3)在非旅型农户向旅游型转化中,社会功能是正向影响因素,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是负向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土地多功能利用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动力,识别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差异并实施有效引导管控,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 冯琳, 雷国平
    2023, 37(07): 100-113.
    研究目的:探究东北地区长时间序列下生态系统服务及权衡与协同关系时空演变特征,划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为国土空间差异化治理与生态系统管理政策有效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nVEST模型、Theil-Sen+MannKendall、偏相关分析、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研究结果:(1)1992—2020年,东北地区整体生境质量显著下降,产水量、粮食产量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均呈权衡关系且权衡强度逐渐增加;(2)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脉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产水量与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碳储量、生境质量权衡程度增加,其他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程度降低、协同程度增加;(3)大兴安岭南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与辽河平原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碳储量、生境质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与粮食产量权衡强度显著增加;(4)根据服务簇聚类结果,东北地区划分为复合均衡区、生态保育区、生态过渡区、农业生产区,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建议。研究结论:未来东北地区亟待针对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因地制宜地实施生态管控措施以协同提高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平衡经济发展、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 邱乐丰, 吕豪豪, 虞舟鲁, 祝锦霞, 潘艺, 吴绍华
    2023, 37(07): 114-124.
    研究目的:尝试构建长时间序列下的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体系,通过杭州湾围垦区实证研究,探索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长期变化特征和关键阈值,为存量围垦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适应性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时空替代法、分段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根据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构建基于“人类需求—服务类别—关键服务—评价指标”的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2)由于持续的土壤改良和农业管理措施,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显著高于自然滩涂土壤,并随围垦时间延长不断提高;(3)杭州湾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对围垦时间的响应呈现显著阈值效应,在围垦后74 a左右,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出现“急剧提高—稳定增长”突变特征。研究结论:(1)本文评价体系与方法为沿海围垦耕地评价和耕地保护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围垦土地的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有益借鉴;(2)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具有阶段性,应根据不同围垦年限对围垦耕地采取差异性的管控措施。
  • 周伟, 石吉金, 范振林
    2023, 37(07): 125-134.
    研究目的: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目标下,探索耕地生态保护的内涵、举措及实施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生态保护要注重生态系统结构保护、过程调控以及对区域生态的影响;(2)生态保护以构建高产稳产可持续耕作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产出能力、减少生态负面效应和统筹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综合效应为目标;(3)耕地生态保护存在保护动力不足、理论技术体系不完善、保护举措不成体系等问题;(4)耕地生态保护要从景观结构、土壤结构和营养结构等方面开展,并调控好生境、物质输入与输出、作物种植等过程。研究结论:构建以结构保护和过程调控为主线的耕地生态保护路径,能有效促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 石楠
    2023, 37(07): 135-136.
    <正>中国的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正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量的增长、外延式扩张,逐步让位于品质追求和可持续性增长;随着农村地区脱贫任务的达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新时期政策的总基调;而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下,特别是近年来对于治理效能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