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3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于昊辰, 卞正富, 尹登玉
    2023, 37(03): 1-10.
    研究目的:归纳阐释土地退化平衡(LDN)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回答LDN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选择。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LDN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和明确的响应层次,并遵循“同类平衡(Like for Like)”与“一票否决(One out-All out)”原则。(2)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空间载体、生态本底、安全保障、服务双碳目标等功能得到拓展,客观上要求生态保护修复协调好尺度与格局、要素与系统、食物与生态、减排与增汇之间的关系。(3)LDN对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包括多尺度嵌套的动态平衡、多目标权衡的系统治理、多手段协同的实现路径。(4)基于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包括:构建“功能—尺度”与“要素—系统”相耦合的LDN目标函数,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目标量化;制定螺旋递进式“分区管控—分级治理—分类施策”的管理策略,促进自然与行政区划在空间上的有效衔接;建立“干预管制—激励竞争—强制倒逼—差别治理”协同的保障机制,协调“自然—社会—政府—市场”等多部门关系。研究结论:LDN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能够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具化、空洞的目标量化、感性的修复理性化。
  • 刘新卫, 黎明, 吴悠, 梁梦茵, 梁宜, 孔凡婕
    2023, 37(03): 11-19.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本身概念清晰、内涵明确,与相关规划区别明显,肩负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并在落实目标任务过程中产生建立规划体系之需。(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遵循“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愿景、安排什么举措”的规划思路,形成“问题导向+格局塑造+区类调控+工程牵引”的编制逻辑。(3)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需要遵从“规划传导—政策引领—监管服务—要素集聚—适应性管理”工作路径。研究结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是引导生态修复活动科学开展的前提,需在明确该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基础上,遵循其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确保规划得到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
  • 马骁骏
    2023, 37(03): 20-27.
    研究目的:聚焦耕地用途管制的法律本位问题,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等角度进行推演,进而初步凝练耕地用途管制的总体法律本位观,以期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用途管制法律制度按照管制目标和对象分为三个层次:耕地转为非农用地的用途管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管制以及不改变耕地地类的种植用途管制。(2)耕地用途管制涉及的价值取向和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个体利益,不同层次的用途管制虽均以粮食安全的国家利益为底层逻辑,但体现形式多元。(3)耕地用途管制的总体法律本位观可初步归纳为:以基于粮食安全的国家利益为本位,合理兼顾农产品的供需关系、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生态保护等重要社会利益,切实保障耕地权利人承包经营自主权、宅基地需求和粮食主产区居民基本生活福祉等个体利益。研究结论:完善耕地用途管制法律制度应当坚持以粮食安全国家利益为本位,健全社会利益的实现机制,强化个体利益的保障。
  • 吴宇哲, 任宇航, 许智钇
    2023, 37(03): 28-37.
    研究目的:阐释市场或规划配置土地要素的现实困境与理论逻辑,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规划—市场协同配置土地要素的运行机制,并提出适应性模式,以求提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要素市场配置的效能。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单纯依赖规划或市场配置土地要素引发的现实困境呼唤规划—市场协同的新理论框架体系。(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固有的尺度差异决定了规划—市场协同配置土地要素应在国家、区域、地方尺度分别统筹规划对象与市场手段,形成协同、平衡、匹配的运行机制。(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要素市场配置模式的核心是规划或市场主导的适应性,结合浙江省的实践提出土地指标跨区域交易引导、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驱动、土地集约利用制衡等具体模式。研究结论:规划—市场协同的土地要素配置框架体系有助于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兼容实现区域协调、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 钱家乘, 师诺, 赵华甫, 吴克宁, 冯喆
    2023, 37(03): 38-47.
    研究目的:耕地利用与保护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生态恢复等愿景的重要基础,探究耕地弹性管控的概念内涵、对象、目标和研究框架,以期丰富粮食安全背景下耕地保护政策的理论认知。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弹性管控的理论依据包括耕地多功能、土地分离与土地共享、韧性等理论。(2)以自然生产潜力为核心,重新定义的耕地概念更契合“藏粮于地”战略,是耕地弹性管控的前提。(3)耕地弹性管控内涵包含两个层次和三个维度,管控对象从现状耕地扩展到具有潜在生产力的大农类土地。管控目标包括多目标协同、制度效能提升和资源永续利用。(4)遵循“问题识别—机理分析—空间管控—机制构建”的逻辑进路,提出了未来耕地弹性管控研究的分析框架。研究结论:开展耕地弹性管控研究有助于指导更加精细化的耕地管理实践,平衡国家与地方、当前与未来、保护与利用的冲突,为改进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 彭山桂, 李敏, 郭正宁, 王健, 张苗
    2023, 37(03): 48-58.
    研究目的:利用276个地级市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内,地方政府“两手”供地策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差别化影响,为调整土地供给策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相应的政策启示。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研究结果:(1)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以25 438.02元(2007年价)的人均GDP为门槛,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低、高两个阶段,两阶段内地方政府“两手”供地策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分别表现为积极与消极影响,消极影响的大小为积极影响的1.78倍。(2)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以23 694.54元(2007年价)的人均GDP为门槛,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低、高两个阶段,两阶段内地方政府“两手”供地策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分别表现为积极与消极影响,两者大小基本一致。(3)全国层面上,地方政府“两手”供地策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差别化影响的转变出现在2010—2011年间;城市层面上,多数城市积极影响已经转变为消极影响。研究结论:地方政府“两手”供地策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差别化影响具有同步、同方向的“双同”特征,有序地推进“两手”供地策略的市场化转型,可以最大程度获取积极影响并避免其消极影响。
  • 邹湛露, 蔡怀滨, 张雨, 高艳梅
    2023, 37(03): 59-70.
    研究目的:基于前景理论分析认知偏差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机理,利用广东省880份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期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提升政策实施成效,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信息认知偏差以1%的统计水平显著影响退出意愿,回归系数为-1.830,其中负面经验锚定和高价格锚定显著抑制农户退出意愿;(2)群体认知偏差以1%的统计水平显著影响退出意愿,回归系数为-1.336,农户正面从众程度越高,退出意愿越强;(3)功能认知偏差以1%的统计水平显著负向影响退出意愿,回归系数为-0.782,高程度的保障、经济、心理功能感知显著降低农户退出意愿。研究结论:由于存在锚定、从众、禀赋效应,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中易形成信息、群体、功能认知偏差,最终影响其退出意愿。据此,增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重点要从削弱负面经验锚定的抑制作用、发挥正面从众心理的促进作用、减轻禀赋效应和高价格锚定的负面影响三方面着手,加强信息化的基层动员宣传力度,发挥正向化的群体规范引导效用,制定多元化的退出补偿标准体系。
  • 荣丽敏, 陈美球, 张婷, 黄唱
    2023, 37(03): 71-79.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户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有序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情况呈现城郊型>一般型>边远型的规律。(2)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强烈程度:一般型>城郊型>边远型。(3)不同区位村庄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在城郊型村庄,宅基地价值构成较为丰富,但农户有更积极的村庄发展理念,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鼓励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在一般型村庄,资源禀赋对宅基地超占面积的农户退出意愿影响显著,且农户村庄内外部资源禀赋对其呈现相反作用;在边远型村庄,农户有较强的“落叶归根”传统观念,重在宅基地居住和情感寄托价值上,不利于宅基地超占面积的退出。研究结论:因地制宜制定宅基地超占面积退出政策,需重点考虑宅基地价值构成的区域性,充分考虑不同区位村庄农户对宅基地价值需求的差异性。
  • 姜旭, 侯娇, 卢新海
    2023, 37(03): 80-89.
    研究目的:探究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的影响效应与内在机制,以期从环境政策的角度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提供对策建议。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低碳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考虑地区与时间特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该促进效应为1.16%。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首先,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于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并表现为第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和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其次,低碳城市建设所引致的城市创新能力的增强,通过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提升效应。研究结论:应通过持续推进低碳试点政策改革、结合本地产业特征引导产业转型、鼓励技术引进与创新等措施促进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
  • 潘明明, 张杰
    2023, 37(03): 90-100.
    研究目的:基于苏、皖、豫、鄂种植户调查数据,探究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为平衡农民非农就业与耕地质量保护关系,提升兼业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兼业抑制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相较资本消耗型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兼业对农民劳动消耗型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抑制效应更突出;(2)兼业分化引发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差异,兼业强度、兼业时间与非农就业稳定性强化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负面影响,非农就业灵活性则作用相反;(3)兼业影响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存在农民个体特征和外部发展条件维度异质性,受农民年龄、文化程度、政治身份、家庭劳动力数、家庭土地规模、耕地权力稳定性预期、土地碎片化程度、是否合作社成员、自然灾害及生产外包便利性等因素调节;(4)兼业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机制包括降低农民农业依赖,削弱农民农业价值感知,缩减农民土地规模,挤占农民农业生产时间、精力及淡化农民耕地保护责任意识等。研究结论:兼业抑制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并随兼业农民兼业行为、个体特征、外部发展条件及耕地保护措施特点不同,呈现显著差异性。消除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负面影响,应统筹安排相关土地经营制度,培育农业合作、服务主体及创新兼业雇佣模式等。
  • 王庆日, 张冰松, 陈美景, 仲济香, 郎海鸥
    2023, 37(03): 101-113.
    研究目的:总结2022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3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2年国内研究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农地确权与流转、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绿色低碳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生态修复等科学问题;国外研究重点关注非正式制度与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市场建设、土地制度改革评价、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整治、自然资源治理与信息技术革新等问题。研究结论:围绕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等战略需求,2023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土地绿色低碳利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与权益实现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 胡振琪, 孙煌, 张子璇, 刘熙会, 孔嘉源
    2023, 37(03): 114-125.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2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工程模式与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土地复垦理论与创新、复垦土壤改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与治理、“双碳”目标下的生态保护修复、土地覆盖分类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土地动态变化3S监测技术、土地信息互联网技术应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优化配置、矿区复垦土壤改良与植被生长、土地复垦与环境可持续性、土地恢复及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土地信息实时精确提取、土地GIS优化配置技术、土地数据库互联网技术。研究结论:2022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理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获取与信息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结合当前科技需求,2023年及未来重点关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及区域多样性保护修复、以矿区为主的土地复垦理论及实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施路径、土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及其监测技术、时空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在土地信息技术中创新便捷应用等议题。
  • 柯新利
    2023, 37(03): 126-128.
    <正>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耕地利用与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传统议题和重点话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耕地利用和保护研究迫切需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本土、对接国际热点前沿,进而让传统研究话题绽放新的生命力。在此背景下,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成为将国际上可持续集约化热点前沿与中国特色耕地利用进行有机结合的创新探索。当然,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也已然成为协调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因地制宜实现区域耕地保护和耕地利用转型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