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3年, 32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24-06-19
      

  • 全选
    |
  • 欧钰斌, 黄耿志, 薛德升
    2023, 32(09): 1-16.
    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赛事由于能引发大量城市间联系从而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地位,已成为城市营销和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现有研究大多针对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开展研究,而未关注到主办城市分布更广、举办更为频繁的单项体育巡回赛事。本文以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巡回赛事——国际网球巡回赛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及链锁网络模型方法,对基于国际网球巡回赛的城市联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基于国际网球巡回赛的世界城市网络具有鲜明的等级层次性,高等级的城市节点多为赛事主办城市或高级别赞助商转播商所在城市,且高等级的城市间联系大多发生在核心城市节点之间。(2)国际网球巡回赛引发城市联系具有事件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整体来看,呈现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的“核心-边缘”结构。(3)城市网络形成了以三大网球协会总部所在城市、赛事主办城市(尤其是大满贯赛事)为主要核心的多个城市联系组团。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与奥运会不同的不稳定的城市网络结构,补充了现有体育赛事型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不足,为我国各级城市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规划与决策提供了参考。
  • 张新焕, 张小雷, 张璐, 武荣伟, 周婵
    2023, 32(09): 17-27.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合作、互利共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事件GDELT数据库,分别从整体、多类别、多尺度等方面刻画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缘关系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经了“合作为主、分歧较多”“合作增多、分歧减少”“合作稳定、分歧进一步减少”三个阶段;(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关系事件呈现出“言语促进事件为主且集中,地缘分割事件多国频发”的特点;(3)国家尺度上的地缘分割事件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加的趋势,且近年来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地缘促进指数呈下降趋势。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新型合作共赢国家关系提供参考。
  • 牛雪利, 陈瑛, 巴士奇
    2023, 32(09): 28-39.
    运用贸易强度指数、HM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8—2019年中国与加勒比国家的贸易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与加勒比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中国与加勒比国家贸易合作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主要集中于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等大国;(3)中国与加勒比国家的贸易联系强度较低,但贸易关系正向紧密方向发展;(4)中国在加勒比国家主要进口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机械设备、纺织服装等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5)加勒比国家商品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显著高于中国商品出口对加勒比国家的依赖程度,呈现出非对称性结构;(6)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和技术创新水平成为影响中国与加勒比国家贸易的重要因素,双因子交互探测解释力高于单因子探测,包括“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两种类型,其中“双因子增强”占主导。
  • 庄诺亚, 华芳琳, 刘羿滢, 黄俞菱, 刘晔
    2023, 32(09): 40-54.
    全球化与城市化背景下,流动性扩大了传染病波及的地域范围,疫情暴发给人类健康与经济社会稳定带来严峻挑战。从地方尺度看,区域多元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使其在面对疫情时表现出差异化的脆弱性与韧性特征。针对人与人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类型,基于暴露度、敏感性与适应性三个维度构建地域传染病暴发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揭示美国县域传染病暴发脆弱性的空间分异特征,划分脆弱性地域类型,阐明传染病暴发脆弱性强弱的影响机制。结果如下:(1)整体上,美国县域传染病暴发脆弱性大部分处于较低或低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显著;(2)自然与人为扰动因素驱动下,传染病暴发受暴露度(与外界社会的联系)、敏感性(个体风险、城市环境、经济保障、社会扩散)与适应性(政府应急、医疗系统与社会保障)三个维度综合影响;(3)基于传染病暴发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得分,将美国县域划分为10个地域类型,具体解析其脆弱性的驱动机制。
  • 李杰, 万兆海, 乔瑞婧, 李运刚, 胡金明
    2023, 32(09): 55-66.
    缅甸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节点,且其省域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给在缅投资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剖析缅甸省域人口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在阐述缅甸各省(邦)人口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基于缅甸各省(邦)2005—2017年人口、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面板数据,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其指标体系进行降维;然后使用空间杜宾模型,着重考虑各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对缅甸人口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缅甸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异质性显著,呈现以仰光、曼德勒、内比都为核心的全国人口集聚区,三省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5%;(2)社会公共服务对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城市发展与就业质量对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政治冲突事件对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经济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统计不显著。
  • 史春林, 付媛丽
    2023, 32(09): 67-77.
    中国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展渔业合作十分必要,这主要由巴布亚新几内亚渔获市场广阔、双方有关战略的实施、海上通道安全保障的需要以及相关国际力量的变化所决定。同时,中国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展渔业合作具有可行性,既有理论依据和法理基础,又有官方共识与实践基础。对此,中国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应在认清有关挑战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渔业合作经费来源、完善渔业合作机制法律、夯实渔业合作力量支持、提供渔业治理中国方案等方面加快合作步伐。
  • 任建辉, 赖琳琳, 何则, 种照辉
    2023, 32(09): 78-92.
    绿色创新具有生态环境友好和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双重属性,厘清绿色创新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5—2019年黄河流域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ernel密度估计、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从“集聚-网络”视角探析了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格局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水平增速放缓,上中游城市后发追赶,城市间差距逐渐缩小,存在动态集聚特征。(2)绿色创新空间集聚格局呈现由东至西渐进发展态势,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绿色创新水平整体跃迁,形成片状集聚,而其余城市群形成点状跳跃式的“核心-边缘”发展格局。(3)绿色创新合作网络密度低且高度不均衡,形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郑州、西安和银川为四边形骨干的“金字塔”形。(4)融入绿色创新合作网络对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且稳健地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创新呈现出倒“U”形关系,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网络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绿色创新,网络中心度、环境规制、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 胡友, 陈昕, 祁春节
    2023, 32(09): 93-108.
    在推导中国水果产业布局演变的影响模型基础上,以1985—2019年中国22个水果主产省为研究对象,探讨农业劳动价格、非农劳动价格和工资收入占比对我国水果产业布局演变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农业劳动价格、非农劳动价格和工资收入占比的提高对东部水果种植产生替代效应,造成东部各省区水果种植面积减少或增幅不明显,比重下降;农业劳动价格、非农劳动价格和工资收入占比对中部水果种植的影响具有省际异质性,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相互抵消,导致中部整体水果种植比重无显著变化;西北、西南地区较低的农业劳动工价和非农劳动价格使其具有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工资收入占比提高产生收入效应,使西北、西南地区水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比重上升,促成我国水果种植布局“西移内扩”。因此,优化水果产业布局要解决水果适宜区农村劳动力价格过高和非适宜区农村劳动力价格过低等问题。
  • 孙康, 司月芳
    2023, 32(09): 109-119.
    人才的地理流动正在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活动,对人才流动的空间结构及演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2014—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为原始数据,对科学家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进行检索,以城市为研究尺度,借助P-space模型构建高被引华人科学家流动网络,并利用分位数回归分析城市是否位于核心城市对科学家产出的影响。发现:(1)高被引华人科学家流动城市联系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网络空间结构呈现以中国-美国、中国-欧洲、中国-澳大利亚为主要框架的“Y形”结构;(2)本文对科学家流动的城市出入度进行分析,发现北京、剑桥(美)、上海为高入度高出度城市;(3)科学家的分布随着阶段的发展,呈现扩散趋势;(4)位于核心城市的科学家有更多高质量的论文产出,科学家的迁入城市度中心性的提升对科学家的产出影响更大。
  • 陶杰, 曹卫东, 吴娟
    2023, 32(09): 120-132.
    基于长三角民营上市企业数据,依据熵权法测度民营上市企业发展指数,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解析其时空发展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2003—2018年,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从主营收入来看,长三角民营上市企业行业前十位的占比均超过五成。前十行业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主营收入中以批发零售业及制造业为主;(2)长三角民营上市企业呈现“西北-东南”发展格局,变化特征为“先扩散后集聚,类Z字形偏移”,其蔓延区域空间异质性显著且呈“多中心半环绕型”蔓延;(3)民营上市企业发展的驱动因素空间分异沿单方向梯度变化,驱动效应维持正向的因素有技术创新环境、市场规模,由正向驱动转为负向驱动的因素有交通可达性、城市政策环境,由负向驱动转向正向驱动的因素有生产成本、对外开放程度。
  • 廖建军, 李欣, 王志远, 张考, 吕靖童
    2023, 32(09): 133-145.
    采取扩张强度指数、等扇形法、空间自相关、PCA-STIRPAT模型~((1))、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揭示1990—2018年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增长格局特征及时空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1990—1999年间扩张缓慢,2000—2009年迅速扩张,2010—2018年缓速扩张。这三个阶段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主要扩张方向不同,长沙都市区为东北-正东-西南,株洲都市区为西南-西南-正西,湘潭都市区为正南-东南-正北,可见受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影响,三市的扩张方向有向中心交汇地靠拢的趋势。(2)1990—2018年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用地扩张整体呈集聚态势,长沙市望城区和长沙县是建设用地增长的热点区,株洲市渌口区与湘潭市湘潭县是建设用地增长的极冷点区。(3)建设用地扩张的时间演化驱动因子是地方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公路客运量、总人口、职工数量和专利授权数。综合来看,社会经济投资、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是驱动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动力,人口和GDP是建成空间扩张的主导空间驱动因子。
  • 何静红, 王丰龙
    2023, 32(09): 146-158.
    居住迁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不过,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居住迁移的格局和影响因素,较少考察居住迁移的后果,尤其是城市内部居住迁移前后的社区环境变化。研究基于北京市一项居民居住迁移的追踪调查,采用统计检验及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居民个体微观层面在迁居前后的社区综合设施可达性、可步行性、区位、主观感知的社区环境特征的变化情况,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了居住迁移前后居民社区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居民在居住迁移后社区环境有所改善,相关变化受到生命历程事件、住房调整、迁居原因及家庭和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不同程度的影响。
  • 赖菲菲, 谢朝武, 黄锐
    2023, 32(09): 159-169.
    为研究旅游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引致因素,以全国3 861起旅游交通安全事故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旅游交通事故严重程度作为因变量,车辆类型、路段类型、天气情况等12个因素为自变量,并借助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旅游交通安全事故严重性的引致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全国各等级旅游交通事故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旅游交通事故严重性等级呈现异质性分布特征,高发区主要集中于云南、湖南等地;(3)人员、车辆、道路、管理和环境五类引致因素与旅游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且其与各省域的联系强度差异是导致事故严重程度呈异质性分布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全国旅游交通安全事故结果的特征及成因,为完善旅游交通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王艳, 粟娟, 刘蕾
    2023, 32(09): 170-180.
    研究星级乡村民宿空间格局对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决策树回归等分析方法,探索武陵山片区330家星级乡村民宿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研究发现:(1)从空间结构特征来看,武陵山片区星级乡村民宿整体呈“东聚西散、北多南少”的空间结构特征,四星级、五星级乡村民宿的分布特征与总体一致,三星级则呈现“东少西多,北聚南散”的空间结构特征;(2)从空间类型特征来看,武陵山片区星级乡村民宿总体呈凝聚型空间类型特征,其中,五星级和四星级乡村民宿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强凝聚型,三星级为弱凝聚型;(3)从空间密度特征来看,武陵山片区星级乡村民宿总体呈现“北部多核且连片,南部少核且分散”的空间密度特征,三星级、四星级乡村民宿与总体一致,五星级呈现“北部三核且分散,南部单核且较弱”的空间密度特征;(4)决策树模型回归结果显示,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根节点)、经济发展水平(枝节点)、民宿政策(枝节点)是武陵山片区星级乡村民宿空间分异的重要成因。研究结果可为武陵山片区及同类型山区的乡村民宿布局提供参考。